標籤:

「印太戰略」將何去何從

最近兩個月,特朗普政府緊鑼密鼓地推出三個重磅戰略文件:《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和《核態勢評估》報告。三個報告從整體國家安全、國防和核三個視角確立了美國的戰略和政策,它們將對美國正在加緊實施的「印太戰略」提供指導和支持。2017年11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東亞之行,宣示「印太戰略」成為美國新政府的亞太戰略。美國實行「印太戰略」的目標,即在印度洋-太平洋區域,採取包括政治(民主價值觀)、外交(拉幫結派)、軍事(軍演、軍售等)等綜合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削弱中國影響力,以維持、確保和鞏固美國的霸主地位。在「印太戰略」的美、日、印、澳核心四國中,美國是「盟主」,日、澳在美國亞太同盟體系中被稱作「北錨」和「南錨」,而印度則是美、日正大力拉攏的對象。這一戰略切合了一些區域國家對中國發展的焦慮和不適,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反應。美國:要聯盟,也要利益早在2007年,安倍就提出建立針對中國的美、日、印、澳「四國集團」的倡議,但因故被擱置。2018年1月18日,區域防務論壇「瑞辛納對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雖然這是一個學術論壇,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美、日、印、澳「四手聯彈」式對話。與此同時,美國與區域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也在全面推進。印度尼西亞在地理上處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兩洋交匯之處,因其國土分布包括多個貫通兩洋的海峽,從而得到美國的高度重視。1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訪問印尼,表示美國希望印尼在南海及太平洋安全上扮演「關鍵支點」角色。對此,印尼國防部長的回應是一枚「軟釘」:「南海局勢已經降溫,我們致力於保持這一有利勢頭,以維護區域共同利益。」越南的國土分布對於監控南海天然有利,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抓手。為此,美國抓緊改善與越南的關係。2017年5月,美國決定把美國海岸警衛隊退役的「漢密爾頓」級遠洋執法艦「摩根索」號贈送越南。今年1月25日,馬蒂斯抵達河內訪問,雙方商定美國航母2018年3月訪問越南。這將是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訪問越南。新加坡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是關鍵一環,新加坡樟宜基地是美軍在東南亞的唯一立足點。2017年10月2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特朗普在會見李顯龍時表示:「過去幾十年我們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從沒像現在這樣密切。」通過組建一個聯盟去實現美國利益,這是美國的基本行事模式。無論海灣戰爭還是科索沃戰爭,美國都是這麼乾的。但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謀求利益,表現得更加直接露骨。首訪日本,特朗普不僅批評日本在雙邊貿易中佔了美國很大便宜,而且要求日本在安全上承擔更多。在訪問第二站韓國,特朗普同樣要求韓國承擔更多安全支出,甚至威脅要對美韓自貿協議進行重新談判。2月5日,美國國務院負責軍火銷售的官員、政治軍事事務局代理助理國務卿蒂娜·凱達諾抵達新加坡,參加新加坡航空展。在對中國進行了一番攻擊之後,凱達諾將真實意圖和盤托出:美國武器優勢更強,美國將「竭盡所能」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美國武器,比如F-35戰鬥機。這種為了自己賣武器而拉人墊背的做法,過於赤裸裸,也不厚道。日本:能力有限,多結外援日本首相安倍是「印太戰略」的最先提出者,也是最為積極的推動者。安倍和日本民眾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憂患意識,來自其民族性格和歷史文化深處。由於朝鮮的核、導試驗等原因,無論是安倍還是日本輿論,都認為日本正面臨急迫和巨大的「國難危險」。美國的保護傘是日本國家安全的基石,為了拉住美國籠絡特朗普,日本必須積極跟進甚至牽引「印太戰略」的實施,這在日本被當成確保國家安全的「救國偉業」。為此,日本積極推進美國在日本部署先進武器,如F-35隱形戰機。目前,F-35在日本的部署地包括沖繩美軍嘉手納基地、山口縣美軍岩國基地和青森縣三澤基地。到2021年,僅三澤基地部署的F-35A將達80多架。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部署擁有卓越性能的F-35在日本安全保障上具有重大意義。同時,日本正積極尋求更新現有的導彈防禦系統。2017年12月9日,日本政府確定部署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還積極要求部署「薩德」系統。另外,美日聯合軍演也在不斷加強。2017年11月16日至26日,在名為「2017年度演習」的美日海上軍演中,美方派出約1.4萬名官兵,參演的美國軍艦包括「里根號」航母以及多艘「宙斯盾」驅逐艦,演習在沖繩附近一帶水域舉行。2018年2月5日,日本陸上自衛隊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舉行以「奪回離島」為想定的聯合演習。在加強美日一體化作戰的同時,日本在軍事合作上瞄準澳大利亞、印度和越南等,多結外援。澳大利亞地處泛洲跨洋的樞紐位置,與其合作將顯著增強日本在南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軍事活動能力。2018年1月18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訪問日本時表示,澳日兩國將會有更多的聯合演習、信息共享和國防工業合作。日本和印度的防務關係也在不斷加強。2017年9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並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安倍和莫迪就高鐵、貿易、防務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進行了對話。印度計劃購買日本US-2水上飛機,印日核能合作項目也將動工。印度:己有所短,怨人之長這些年來,中國成了印度發展核武、開發導彈、引進先進武器的假想敵「專業戶」。中國實行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導的「走出去」戰略,在巴基斯坦建設瓜達爾港和中巴經濟走廊,沒有任何針對印度的含義,但印度卻感到了「威脅」。為了加重印度的「被中國包圍妄想症」,有的美國媒體別有用心地渲染所謂中國圍堵印度的「海上珍珠鏈戰略」。此類論調拿準了印度的心病,產生了杯弓蛇影的效果。印度海軍參謀長蘇雷什·梅赫塔自願「中招」:「這條串上的每顆珍珠都是中國海軍存在鏈條的一個環節,中國可能控制了世界的能源咽喉。」2017年9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訪問印度。馬蒂斯此行除了提升雙邊防務關係,另一大任務就是推銷武器。為了替代即將退役的「米格」系列戰鬥機,印度計劃購買70架美製F-16Block 70和F/A-18「大黃蜂」艦載機,耗資高達150億美元。過去10年,印度已經從美國購買了價值150億美元的武器。新加坡與印度的友好關係超乎想像。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李光耀立刻呼籲印度進行核試驗來「平衡」中國。2015年李光耀去世後,印度政府不僅旋即宣布莫迪總理將參加李光耀的國葬,還把新加坡舉行國葬的3月29日定為印度的國家哀悼日。莫迪上台後,將印度的「東向」政策落實為「東進」戰略。新加坡即是印度「東進」戰略最得力的夥伴。2007年,兩國簽署了《空軍雙邊協定》;2008年,印新簽署《陸軍雙邊協議》;兩國海軍自1994年就定期開展聯合演習。2017年11月29日,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訪印,與印度國防部長西塔拉曼女士簽署兩國海軍合作協議,內容包括海洋安全合作、舉行聯合演習、短暫使用對方海軍設施並提供後勤支持等。黃永宏表示:「新加坡歡迎印度海軍常來,樟宜軍事基地對印度隨時開放。」印度擺開與中國進行地緣政治競爭和軍事競賽的姿態,這完全是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誤解或曲解。毛澤東曾表示:「印度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是中國的敵人。」這一判斷和表態今天仍然適用。中印都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是兩國面臨的主要任務。因此,地區和平是雙方最為關鍵的共同利益,中印應該展開務實合作而不是軍備競賽。澳大利亞:兩面下注,不可持續澳大利亞將成為「中等強國」作為基本戰略目標,希望在國際政治中佔據一席之地。但由於人口稀少、經濟軍事實力不強,綜合國力有限,在世界地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並不突出。為了增強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澳大利亞的對外關係主軸是發展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這一訴求決定了它不會缺席「印太戰略」。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長期依賴美國的亞太霸權體系,其自我定位是以民主自由價值觀為基礎的西方國家。國家安全利益和價值觀導向使澳大利亞在軍事和外交上更加靠近美日。其經濟也很依賴美國。據澳大利亞外交與外貿部2016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存量近萬億澳元,約為中國對澳投資存量的10倍。但中國自2010年以來一直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2016年,中澳貿易額達到1078億美元,澳大利亞順差超過335億美元。2016年,中國遊客在澳消費額高達460億元人民幣。巨大的經濟利益與價值觀和安全感上的南轅北轍,使澳大利亞產生了抉擇上的兩難。2017年11月23日,澳大利亞政府發表14年來第一個外交政策白皮書,一面表示澳方「致力於同中國發展強大和建設性的關係」,一面渲染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強力呼籲美國維持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存在。對此,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認為,澳大利亞這種「依靠中國使我們富裕、依靠美國使我們安全」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可持續。「印太戰略」的理論基礎和行為模式,都是以意識形態、敵我陣營劃界的冷戰思維的反映,這與全球化大潮中經濟一體化、文化包容化、政治多元化、利益共享化等時代訴求背道而馳。在人員交流日趨活躍、經濟活動滲透融合、文化心理日益開放的社會形態里,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捨的利益交織中,已經很難做到你彼我此陣線分明,這恐怕是美國在近期三大戰略文件中將中國的「成分」定得很「高」,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又強調彼此合作的原因所在。對於緊鑼密鼓展開、弓滿弦張呈現的「印太戰略」,我們不可疏忽大意,但也不必莫名緊張,完全可以從容應對。只要國際局勢錯綜複雜、利益交織盤根錯節的現實不變,各方力量優勝劣汰、此消彼長的博弈規律不變,無論中美、中日,抑或中印、中澳,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的基本法則就不會改變。因此,在任何一對雙邊關係中,拓展共同利益和尋隙覓仇,孰優孰劣高下立判。那麼,「印太戰略」何去何從?這真的需要當事四國認真考慮。(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責任編輯:黃易清】


推薦閱讀:

熱點:日企著眼內陸國家寮國 探索新發展戰略
男性飲食戰略指南
第七講-文化戰略
占豪:滬港通對中國有什麼戰略意義?
翻雲覆雨 ISIS興起與美國隱秘戰略

TAG: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