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載 | 衛塞節紀念:南傳經典中「佛陀的一生」【一】

館小編按:圓吉(白景皓),藏傳佛教寧瑪派居士,師承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現就讀於日本廣島大學印度哲學與佛教學專業碩士二年級,師從梵語波你尼語法學者小川英世教授及藏學專家根本裕史副教授,課題為研究《法華經》的方便思想。

衛塞節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裡蘭卡、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等國的佛教徒,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許多地方都會舉辦浴佛、放生、布施以及祈福活動,借著一場場的慶典,讓民眾融入吉祥喜樂的氣氛中,也是對佛陀示現世間感恩法喜的呈現。衛塞節又稱佛陀日或浴佛節,是紀念佛陀——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紀念日。衛塞是月圓的意思,是「衛塞迦」的簡稱,象徵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證悟清淨、平等、光明的境界。由1950年起,衛塞節開始成為全球性的佛教紀念日,全球佛教團體都熱烈慶祝這個節日。

衛塞節,其實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湼槃,於同一日紀念。原來,據記載,佛陀5月的一個月圓之日出生;35年後又在5月的某月圓之日,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湼槃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非同一天,卻有月圓之最大共同特點。於是,後世的佛教徒,便訂下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慶祝衛塞節。

公元前563或566年,位於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南部的藍毘尼園,一個釋迦王族剛誕生了一位王子。王子的父親淨飯王在已逾五旬之年得了太子。淨飯王屬剎帝利武士階級。他所屬的釋迦瞿曇族有純淨久遠的血統。淨飯王早年與天臂城釋種善覺長者之女摩耶結婚,摩耶夫人是釋迦貴族的女兒,溫和賢淑。直到摩耶夫人四十五歲的時候,夜夢一人乘六牙巨象撲向懷中,自左脅進入腹內。未久時日,夫人懷孕的喜訊就傳遍了王宮。夫人懷孕期滿,按照當時頭生子要回娘家分娩的習俗,淨飯王派了一千侍從護送夫人歸寧。

途中經過迦毗羅城外的藍毗尼園的時候,摩耶夫人一時興起,使命侍從停車,她帶著宮女入園賞玩。在園中,她走到無憂樹下,伸手想折樹上的花蕊,忽然間驚動了胎氣,太子由她右脅間降生下來。當太子降生的時侯,天上樂聲鳴揚,華蔓飄墜,宇宙光明,萬物欣豫。太子落地後,不扶而行,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自己說道:「我為世中最前者,我為世中最長者,我為世中最勝者。此生是我最後生,今後不再有轉生。」

年輕時代的悉達多太子已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既有過人的智慧,也有強健的體魄。他精通了當時的藝術和科學,並接受了軍事和其他的訓練。太子雖然勇武聰敏,但性情卻喜沉思瞑想。有一次,同父王郊遊,看見田中的農人,赤體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著犁不得休息,還被鞭打的皮破血流。又見農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慘痛萬分。此後,太子就常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太子看到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鬥爭圖,心中感到無限的哀痛。就在閻浮樹下,端坐沉思。

  淨飯王找到他,問他為何加此,他說:「看見世間的眾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萬分難過,所以坐在這裡沉思。」淨飯王勸慰了半天,才帶他一同回去。淨飯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深怕太子厭世出家,在太子16歲時,便為他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並為他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涼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寶裝飾,窮極奢華。復在園裡廣造池臺,栽時花果。並以五百綵女,歌舞隨侍。人間的娛樂,可以說應有盡有。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太子感到歡樂,相反的他更為「人命苦短,憂思無量」的問題苦惱。

一天,太子稟明父王,要到城外出遊。淨飯王便命令官屬前後導從,陪同太子出城。這時,途中觀者加雲,都想看看太子的風采。太子乘車到了東門,於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髮白面皺,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的在道旁掙扎。

  後來到了西門,遇到一簇人扭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狀,真是感慨萬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脫不過老病死的大關,乃嘆道:「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賈,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佈。」

 

最後,經過北門,看見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的走過來。太子肅然起敬的讚歎說:「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嚮往的生活啊!」

在悉達多29歲時,在二月初八日的夜裡,他中夜起身,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中的愛妃和嬌兒羅喉看了最後一眼,斷然潛出宮門,喚醒他的僕人,駕上駿馬,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他發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脫度眾生於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說畢他策馬疾走,天亮到了拘利國外的阿孥摩河畔停了下來,命他的僕人帶馬還宮。他的僕人哭泣著要求太子一同回去,太子說:「你代我奏知大王,世人的生死離別,無有定期,我的出家,正是為求這些解脫之道!」


推薦閱讀:

佛陀的智慧(一)大龍說禪-34
佛陀去哪裡了?佛到底有沒有壽命?
佛陀教導解脫的三條途徑
一聲佛陀的【宗教道義】6

TAG:經典 | 紀念 | 佛陀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