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就像一個小序,它的作用在於,為演唱者創造一個進入情緒的音樂環境、氛圍和節奏。同時,前奏也能體現你作為一個伴奏者對風格的把握,對音樂的理解。
所以在前奏的演奏上要敢於大膽地表現,像獨奏一樣,要有鮮明的音樂形象,樂句的線條、聲部的層次、音色的變化,都要有自己的處理。即使前奏只有兩小節甚至只有一個和弦,都要彈得有內容。處理得越細緻越講究,就越能更好地幫助演唱者進入演唱所需要的情緒。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當你的琴聲響起,就能儘快把聽眾吸引到音樂中,把演唱者帶到特定的情緒中。這就要求伴奏者有相當的音樂修養和技術水平,對音樂的風格、感覺,要有準確的理解,並用相應的技術手段表現出來。
下面舉幾個例子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加以說明:
(1)風格的不同,要求觸鍵、感覺上的不同。
要從你觸鍵的感覺就能看出你對樂曲風格的把握。例如:亨德爾《綠樹成蔭》的間奏,它可以說是詠嘆調的前奏,和聲要求豐滿、集中。觸鍵應該比較直接,手感穩定,要松、通才能發出有共振、有立體感的聲音。需要聲音有厚度。旋律部分是連音,但觸鍵仍是比較直接、準確。手指很集中,有深度。雖然旋律線條很清楚,但又好像是與和聲融在一起,體現出一種平衡,表現出一種很莊嚴、高貴的氣質。這也是亨德爾的風格。
再如莫扎特的作品《歡樂頌》。莫扎特的作品風格典雅,手指跑動要非常乾淨、均勻、清晰,樂句自然流暢。雖然要有顆粒性,但卻不能硬。觸鍵要快,要有彈性,不能有一個音含糊。每一個音都要彈到位。這些古典作品,有時看上去不難,但實際上還是需要一定的功力。這時期的音樂,音色音量變化不是很大,觸鍵部位一般在手指尖,指尖的感覺要很靈敏。
舒曼的《月夜》富於幻想,帶有浪漫色彩,觸鍵要柔,但不能飄,要很連。柔中要有「點」,才可能有穿透力。連音觸鍵有「拖」的感覺,沒有音頭。巴羅克音樂、古典音樂的聲音音量、音色變化不是很大,觸鍵顆粒性強,有彈性。觸鍵主要用手指尖。集中下鍵比較快。對不同風格的把握,要靠積累,接觸不同風格作品多了,多聽多彈多體會,感覺就會比較準確。僅有理論是不夠的。
(2)要有歌唱性,要有樂句線條,要有激情。
這一點是很多伴奏者所忽略的。當演唱一首作品時,首先展現在聽眾面前的是樂曲的前奏(無前奏的除外),你要想把聽眾、把演唱者帶到音樂的情緒中,首先要讓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要想感染別人,自己先要受到感染。強調一點,一定要有處理,否則容易很平淡。比如:《祖國,慈祥的母親》一開始就是強和弦,有大句子大線條,要很大氣;李斯特的《夢》《當我入夢》要有處理,不能平淡,注意音色;《黎明》前奏瀟洒、自如,節奏感強,要有彈性,有活力。
(3)要有聲部層次。
通過多年自己的彈奏和聽別人的彈奏,感覺到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尤其彈一些樂隊的作品更要注意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把樂隊的厚重感和層次感彈出來。聲部的立體感。就如同美術中的透視,遠近不同,主次色彩不同,就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要想把聲部彈出層次,音色就要有不同,因此觸鍵也不同,有深有淺、有明有暗。這是個技術問題,只有提高這方面的技術,才能把握層次,彈得清楚,才能在演奏上提高質量。其實,前奏中講到的問題貫穿在整個演奏中,只不過前奏首當其衝,要格外注意。
有一點很重要,作為伴奏者,需要掌握不同的觸鍵法,才能使演奏色調更為豐富,
二、間奏
間奏的作用在於承上啟下,演唱者停下了,而音樂還在繼續,這時你的演奏仍要全神貫注,前奏中講到的歌唱性、樂句線條、激情等等,同樣要在間奏中體現,這樣才不致於使聽眾因歌唱的中斷和演奏的乏味而走神,也不會使演唱者因為停頓而鬆懈。必須在間奏音樂的引領下。繼續往前走。
間奏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完成情緒的轉換。很多作品第一段的結尾和第二段的開始,情緒是不同的,而情緒的轉換是在間奏中進行。這時的演奏要把變化的幅度拉開,轉換層次要清楚、自然。像前奏一樣,在下一段演唱之前進入演唱所需要的情緒氛圍,這樣你的音樂才能使聽眾得到滿足。
還有一種情況,前一段是舒緩的,後一段節奏性較強,速度變快,或者反之,那麼,第一段結尾一定要交代清楚,結束得乾淨,然後再重新開始下一段的節奏。
尾奏比較難,由於這時演唱者已經唱完,聽眾,包括演唱者甚至伴奏者本人,都容易鬆懈,反正沒人聽了,就很草率地結束,實際上這樣就更沒人聽了。我認為,只要你還在演奏,就仍然要全身心投入,用你的音樂吸引別人,直到真正的結束。這要說明一點。經常在一些「比賽」或「考試」的情況下,由於時間關係,尾奏可以刪減。那麼,你必須銜接得自然,不露痕迹,而在演奏上仍要保持專註投入的狀態,直到最後一個音結束。這樣才可能做到雖有刪減。但音樂不因刪減而鬆懈,從而保持樂曲的完整性。
推薦閱讀:
※【口袋收藏】40分鐘乾貨視頻,教你讀懂石濤 | 蕭平※【乾貨】9種計數綉針法※「乾貨分享」幼兒園一周教具※乾貨!離婚訴訟關鍵證據收集指引※乾貨:如何挽回自己的女朋友
TAG:水平 | 鋼琴 | 乾貨 | 提高 | 演奏 | 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