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球「瀕臨死亡」,為何依然受人追捧

月球「瀕臨死亡」,為何依然受人追捧

——歐陽自遠院士在「中浦講壇」的演講

2017年04月11日 11 :思想周刊·思想者·連載·廣告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思想者小傳

  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以來,主要從事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制訂,設計我國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載荷配置以及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和科學目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

  中國為什麼要去探測月球?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取得了哪些成果?月球對我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對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價值?這些問題值得認真回答和探究。

  原來是地球的「女兒」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大概對兩個天體最為熟悉。

  一個是光芒萬丈的太陽。它給地球帶來光明和溫暖,使我們的藍色家園氣象萬千、萬物生長、生機勃勃。

  一個是聖潔無瑕的月球。自古以來,月亮都能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也萌生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宗教信仰、風俗傳統乃至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我國古代的農曆,就是根據月亮來制定的。對中國人而言,月亮象徵著溫馨、和諧,寄託著我們的思親情結;還代表花好月圓,象徵著喜慶、團圓和美滿。

  全世界大概有六七十個月亮神。比如,日本的月神叫輝夜姬。一對老夫婦砍竹子,一個小女孩從竹子里蹦了出來。一開始她只有手心大,但見風就長,三個月即長大成人。天皇知道了,要把她娶入皇宮,可輝夜姬不願意,最後駕著天車奔向了月宮。這個神話有點類似嫦娥奔月。我曾見了日本月球探測的首席科學家,一起討論科學問題。他說你們真會取名字,「嫦娥工程」一聽就是中國的,而且跟月亮有關。現在,日本的月球探測工程也叫「輝夜姬工程」了。

  古希臘也有月亮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為狩獵神;古羅馬、古印度、古埃及同樣也有。全世界的月亮神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女性。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女性的依戀。

  那麼,月亮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在地球旁邊呢?

  對於月亮的來歷,科學家們研究了好幾百年,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近30年來,有一種理論越來越得到證明:大概在45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不久,其中有大大小小的天體。一天,有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撞出了很多碎塊。這些碎塊就在地球邊上慢慢彙集起來,最後形成了月亮。

  我們給地球和月球做「親子鑒定」後可以確證,月亮是地球的「女兒」。月亮跟隨著地球「母親」,地球「母親」也一直攜帶著「女兒」月亮,一同經歷了45億年荒古而漫長的歲月。

  45億年前的這一撞,還給地球留下一個「殘疾」。此前,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是直著圍繞太陽自轉,它們的自轉是逆時針方向的,圍繞太陽的公轉也為逆時針方向,且都在一個平面上,規規矩矩的。但地球被這一撞就被撞歪了,歪了23.5度。假如地球不歪,那麼地球上就只有一個季節,而沒有春夏秋冬。

  用望遠鏡觀測太陽系的行星還可以發現,除了地球外,火星也被撞歪了,而且比地球還更歪一點。金星則是被撞翻了,因而其他行星都是逆時針方向轉的,只有金星順時針方向轉。木星太大了,歪得不多;天王星更慘,被撞「躺」下了,所以它是「躺」著圍繞太陽轉的。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大多「七倒八歪」的,這是現在觀測到的情況。

  讓地球越轉越慢

  400多年前,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月亮,想看看月亮表面是什麼樣的。他發現月亮上有很多塊黑斑,於是就把它們命名為「海洋」,最大的叫風暴洋,還有雨海、靜海、豐富海等,共22個名字。

  現在我們知道,月亮上一滴水都沒有,更不會有海洋,而是有著巨大遼闊的平原。39億年前,一些小天體撞擊月亮後產生巨大的撞擊坑,撞擊坑的底部又撞出很深的裂縫,然後內部岩漿上升、形成火山噴發,火山熔岩流又把砸出來的這些大坑填得平平的,最終形成了一片片遼闊的平原。熔岩流凝結成黑色的玄武岩,形成了月球表面的一些黑色斑塊。這種岩石地球上也有很多,也是黑色的。月亮上還有一些發亮的地方,是另外一種石頭——斜長岩,顏色比較淺,反光強。

  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天看到的月亮,其實是半個月亮。這是因為,月亮本身逆時針方向自轉,還繞著地球公轉,且公轉的周期和自轉的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只能看到對著地球的這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同時,月亮上的一天也就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個月。在月亮上,太陽一出來就是半個月,夜晚也是半個月,而且晚上特別冷,有零下180攝氏度。所以,我們的嫦娥三號在月亮上過夜,讓人牽掛。

  因為月亮離地球很近,又比較大,使得地球上的海洋產生了潮汐現象。潮汐的作用力正好跟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所以地球在自轉的時候,始終有一個很小的剎車力量,讓地球越轉越慢。這一點是有證據的。古代地球上有很多生物,它們身上有像樹的年輪一樣記錄時間痕迹的標記,記錄著那個時代的一天有多長、一年有多少天等。古生物學家把相關資料彙集起來研究發現,13億年前,地球一年有546天,一晝夜的時間為16個小時。這也就是說,13億年前,地球轉得特別快,16個小時即可自轉一圈。一直到恐龍滅絕的6500萬年前,那時的一年還有376天,一天是23.4小時。而現在一年是365.25天,一天為23.934小時。

  還有一個證據:2015年6月30日晚上12時,也即7月1日的零時,全世界的時鐘都加了一秒。不過,一個人的一輩子最多加不了幾秒。所以,個體對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長期來看,地球的確是越轉越慢了。

  潮汐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陸地上的養分帶到海洋,又把海洋生物衝到潮間帶來,還讓海洋的生物遷徙走向陸地。此外,潮汐還可以發電。僅就這些方面來說,月亮對人類是有很好作用的。

  一個無聲無息的世界

  現在我們知道,月亮表面面積是3800萬平方千米,地球和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千米。但月亮還有一些其他特點,不少人可能還不是很清楚。

  比如,月亮上沒有空氣,沒有風,沒有雨。月亮上聽不見任何聲音。在地球上說話大家都能聽見,是因為說話振動了空氣的分子,進而傳至耳膜。可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算旁邊有一個炸彈爆炸了,都不會聽見聲音。所以,月球又被視為一個死寂的世界。

  因為真空,沒有溫度的傳導,月亮上石頭向陽的那面溫度超過100攝氏度,而影子的這面沒有太陽直照,只有零下130攝氏度至零下150攝氏度。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想想都知道不會有什麼生命。

  月亮表面也有一層土壤,但很薄,最厚的地方大概只有20多米。月球的內部也像一個雞蛋,和地球一樣。它的裡面都熔化過,重的東西往中心沉,輕的東西往上浮,所以就形成了月殼、月幔和月核,類似於地球的地殼、地幔和地核。

  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月亮內部結構的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月球也有月震,像地球的地震一樣。設置在月球表面的地震儀,記錄到月震波的傳播速度,由此可以分析出月核有多大、月幔有多厚、月殼有多厚。月球內部還有很多密度比較大的「瘤子」,這說明月球內部已經冷下去了,月球內部已經沒有什麼活力了。事實上,月震是很小的,每年最大的月震相當於1至2級的地震。

  月球曾經有一個非常漂亮的磁場,跟地球一樣。地球有南北極磁場,我們的老祖宗由此得以發明指南針,利用磁場感知方向。不過,地球的磁場在歷史上曾經倒來倒去。現在這個磁場有80萬年左右的歷史,大概一兩百萬年以後地球的磁場可能會再倒過去。但即便倒了,地球也沒有多大的損失。除了靠磁場導航的鴿子可能會飛出去後飛不回來外,其他的則沒有太大的影響。

  月球以前也像地球一樣,有這樣一個磁場,但現在沒了。更準確地說,其實早在30億年前就沒了。月球的歷史很簡單,從誕生一直到30億年前,非常活躍。但30億年以來,就沒有什麼活力了。月球像人一樣,經歷了誕生、嬰兒期、青少年期、中老年期,直至老態龍鍾、瀕臨死亡。這裡,「死亡」指的是月球內部的能量已經耗盡了。但好在,它還是會自轉、公轉,陪著我們的。

  有多大開發價值

  這樣一個月亮,為什麼還有不少國家和機構要投入巨資去探測呢?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場探測月球的激烈競賽。到上世紀70年代,這兩個國家一共發射了100多個探測器。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提出並實施「阿波羅計劃」,最後一共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迄今為止,人類只有這12個人登上了另外一個天體。

  「阿波羅計劃」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計劃,共投資了約254億美元,相當於2005年的1360億美元。參加這個計劃的企業有2萬多家、大學有200多所、科研機構逾80個,總人數超過了40萬。由於「阿波羅計劃」的高要求,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進一步帶動了世界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的繁榮。美國人算了一筆賬,投入產出比為1比14。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阿波羅計劃」是一個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的工程。

  經過20多年的反省,關於月球的價值,人們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第一,月球有巨大的能源。人類在60多年前就製造出了氫彈,但氫彈要和平利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的一個難題就是核聚變原料——氫的同位素問題。氫有兩個同位素,一個叫氘,一個叫氚。海水中有很多氘,但地球上很少有氚,而且氚是放射性的,不夠安全。此外,這兩個同位素反應後產生中子,對環境防護不利。於是,有科學家建議用氦-3來替代氚。氦-3是穩定核素,沒有放射性,但它在地球上也同樣極為稀少。其實,太陽風不斷地把氦-3粒子注入到地球、月球、火星等天體的表面。只不過地球有很多保護層,如磁層、電離層、大氣層等,導致氦-3進不來。月球的情況不一樣,它的土壤里積累了大量太陽風注入的氦-3粒子。據估計,這種「來自月亮的原料」至少可以解決人類上萬年的能源需求。

  月球上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鈾礦、釷礦、稀土礦、鈦礦、鐵礦、磷礦等。我國是全世界最多稀土礦的國家,內蒙古白雲鄂博有很多稀土。但月亮上的稀土相當於好幾萬個白雲鄂博礦,簡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第二,月球的環境具有特殊價值。我們知道,月球的環境太惡劣了,超高真空、沒有磁場、溫差極大、弱重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比如,它是高潔凈的、超高真空、沒有磁場干擾、溫差變化極大,很多新材料、藥品、生物製品或許可以來此製備。同時,在月亮上觀測天文,會看得更清楚;在月亮上開展一些特殊的科學實驗,效果也會比地球上好很多。

  第三,月球具有重大的軍事戰略地位。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說過一句話:「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現在美國人換了一個說法,「誰控制了月球,誰就控制了環繞地球的太空,因而誰就控制了地球」。總的來看,月球是一個制高點,是一個潛在的新軍事平台。如果在月球設置設施,只要1.3秒鐘,就可以摧毀地面和地球空間上的各種設施和武器。

  基於這幾點,月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去探測。聯合國規定,不能在月球上殖民,但月球的資源能源開發和利用秉持「誰先利用、誰先獲益」的原則。以前,我們去不了月球,有關月球的很多討論也沒有資格參加。但現在不同了,我們不僅可以參與進去,而且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且有能力維護和拓展自己的正當權益。這一切基於很重要的一點,即我們一定要有到達月球的能力,我們要擁有和實現自己的「探月夢」。

  中國有什麼計劃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很多國家和機構參與到新一輪的探測月球中來,總共發射了14枚探測器。這裡面,就有中國的嫦娥一號、二號和三號。對於月球探測,我們事實上準備了大約35年,此後又論證了大約10年。

  俄羅斯的航天之父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終將長大,離開自己的搖籃,慢慢擴展到整個太陽系。嫦娥一號就是我們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衝出地球搖籃的作品。它主要是對月球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探測。我們的工程目標是發射一個繞月探測的衛星,把整個月球探測航天體系建設起來,並通過實踐培養一支優秀的月球探測科技隊伍。

  嫦娥一號於2007年發射,它規規矩矩地按照設計的軌道走,走了13天14個小時19分鐘。通過嫦娥一號,我們獲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一張全月球影像圖和三維立體高程圖;掌握了全月球的主要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主要礦物和各種岩石類型的分布圖,以及近月空間環境特徵與變化的海量數據;用微波輻射計來探測全月球的亮度溫度及土壤層分布和厚度,並換算了氦-3資源的分布與資源量。可以自豪的是,氦-3的有關數據在全世界是中國第一次探測出來的,大概有130萬噸。嫦娥一號在圓滿完成全部科學探測任務後,最終按計劃撞在月球上。

  嫦娥二號有很多技術上的改進和科學上的提高。第一,直奔月球四天半,最後到達月球。第二,降低高度,飛抵月面100千米高處,為嫦娥三號著陸區展開精細探測。嫦娥二號提供了全月球7米解析度的影像圖、地形圖和高程立體模型圖,並飛到了日—地拉格朗日L2點,對準太陽,監測太陽的爆發與活動,一共工作了235天,積累了大量科學數據。嫦娥二號還與朝向地球飛來的「戰神號」小行星交匯探測,獲取了小行星的形貌、大小、表面特徵與運行軌道等參數和圖像。當前,嫦娥二號成了一顆繞著太陽飛行的人造小天體,距離地球3億千米,而且越飛越遠了。2029年它可能要拐回來,飛到地球的附近。

  嫦娥三號主要是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軟著陸,並在月面指定位置開展聯合探測。著陸器落下去以後不能動了,就開展就位探測;月球車從著陸器上走下來,在月面行走開展巡視探測。著陸器與月球車開展聯合探測,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的。

  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把「玉兔號」的足跡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刻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光輝史冊上。事實上,嫦娥三號的著陸器上設置了4台科學儀器,特別是近紫外天文望遠鏡,發現了許多新的天文觀測成果等。月球車上也安裝了4台科學儀器,特別是底部的雷達探測器,首次獲得了月球車行進路線底部土壤層的結構。我們向國際天文學會申報將嫦娥三號著陸區命名為「廣寒宮」,並得到批准。現在,月亮上終於有了一座得到全世界公認的「廣寒宮」了。

  根據計劃,2017年年底我國將發射探測器,從月球上鏟取和鑽孔岩芯取樣並返回地球。2018年前後,我國將有望率先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如果說嫦娥一號的升空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那未來我們還要去「鄰居」火星、金星家,甚至要飛得更遠,探測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乃至探測整個太陽系。

  此外,有兩件事情威脅地球、威脅人類的安全:一是小行星。除了小行星帶內的大量小行星外,地球近地空間也分布著密密麻麻的近地小行星,它們的大小和軌道各異,不時要撞擊一下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是誘發生物物種滅絕的殺手,值得警惕。二是太陽爆發,這也會對地球產生嚴重威脅。因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積極探求規避小行星撞擊地球等潛在危險的方案。

  此前,我國科學家對降落在摩洛哥沙漠中的一塊火星隕石進行了精細研究,確證隕石中的微細碳顆粒來自有機的生命物質。這表明,火星可能曾經繁衍過生命。隔了半個月以後,美國宣布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岩石中找到了同樣的情況。所以,現在不少人相信,火星可能繁衍過生命,但由於環境惡劣,生命沒有辦法得以持續。由此也引發了一個新的聯想:火星是最像地球的,是不是可以改造火星,再造一個地球呢?

總之,我們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這既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也是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根據演講現場速記整理。整理人:李小佳)


推薦閱讀:

航天器在月球是如何起飛回到地球的?
未來20年人類或大規模開發月球
為什麼遠月點也會有漲潮現象?
今天的月亮為什麼沒15圓?
地球上最像月亮的地方 伊斯坦布爾 | 攬月環遊世界

TAG:死亡 | 月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