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能否打破韓國政治「魔咒」
眾所周知,中韓關係在青瓦台的外交天平上越來越重。國際觀察家們普遍認為,文在寅必須以實質性行動改善對華關係。
在一場幾無懸念的總統選舉中,韓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輕鬆戰勝對手贏得大選。躊躇滿志的文在寅在首爾的光化門廣場對支持者說:「我將建設一個新國家,我將令韓國偉大而自豪。」
競選總統難,當總統更難。面對狀況頻出的韓國政局、糟糕的經濟狀況和朝鮮半島一觸即發的軍事緊張格局,文在寅能否力挽狂瀾開啟一個新時代,能否打破韓國持續經年的政治「魔咒」——青瓦台主人往往高開低走沒有好下場,目前還很難說。
政治宿命輪迴
這是文在寅第二次參選總統,其當選本身就是韓國政治宿命輪迴的「副產品」。
眾所周知,2016年12月9日國會通過對時任總統朴槿惠的彈劾案後,大韓民國暫時將國家政治交到代理總統手中,進入了非常政府體制。今年3月憲法法院裁定正式彈劾總統,曾經風光無限的朴槿惠最終被收押,韓國大選也因此提前7個月舉行。
與常規韓國大選不同的是,文在寅當選後需立馬「上崗」就任,沒有任何過渡、調整時間。10日上午8時,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8時9分中選委委員長敲槌定音,正式確定文在寅當選第19屆韓國總統。一分鐘後,文在寅與軍方高官通電話,聽取朝軍動向、韓軍應對態勢等涉朝彙報,標誌正式行使總統權力。
政治輪迴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韓國政治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5年前,文在寅在2012年總統大選中以微弱劣勢輸給朴槿惠。而今,作為前總統盧武鉉的幕僚長,文在寅上台標誌著韓國進步派時隔十年重新執政。
韓國輿論認為,文在寅當選有幾大因素:一是受益於左翼在野黨的身份,受益於朴槿惠被彈劾及其黨派失去民心、內部分裂。受「親信干政」風波衝擊,韓國保守勢力選情低迷。在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韓國總理黃教安先後宣布不參選之後,保守派沒有人能對文在寅構成實質性威脅。
其二,朝核問題的升級和朝鮮半島局勢的緊張也幫了文在寅的忙。這反映了韓國民眾對於朴槿惠所屬右翼政黨的失望,和對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期望。
其三,文在寅深厚的政治資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次大選是在朴槿惠被彈劾後匆忙進行,各方準備不足,在政壇浸淫日久的文在寅體現出「功力深厚」的優勢。文在寅是第二次參選總統,一切都輕車熟路,無論是在競選籌備還是在政策確立上經驗優勢都很明顯。他先是在黨內競爭中擊敗強勁「少壯派」對手,在最後階段又把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甩開,最終笑到最後。
國內挑戰重重
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缺位的狀態在持續了153天後終於畫上句號,但青瓦台的位子不好坐,文在寅面臨挑戰重重。
首先是如何治療「朴槿惠後遺症」,恢復民眾信任,撫平民眾的政治「創傷」,彌合黨派對立的鴻溝。
眾所周知,朴槿惠「親信門」爆發後,韓國民眾大規模燭光集會接連不斷,深度撕裂了國民與政府間原本就不太堅實的信任紐帶。如何重建國民信任,是新一屆政府亟待解決的課題。文在寅在競選時曾反覆強調,當選後將力爭完成國民心愿,實現改革和團結,奮力開啟民主派執政的新篇章。
文在寅要想贏得民心首先要從打破財閥干政、消除官商勾結等方面著手,但這談何容易。上世紀60年代,韓國在經濟起飛過程中,出於集中配置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的考慮,有意識地在各行業扶持重點企業,形成獨特的「財閥」制度。這些「財閥」企業為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政商勾結、權錢交易最為凸顯。實際上,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光運動」的一個重要訴求就是打擊財閥,消除官商勾結。問題是,改革韓國家族式財閥經濟是屬於傷筋動骨的「大手術」,利益集團之強大非同小可,文在寅要想有所作為,需要資源、手腕和政治技巧,缺一不可。
政黨林立是韓國政治生態一個較為獨特的現象。文在寅的黨派雖然是國會的第一大黨,但並沒有過半數,如何彌合黨派間的分歧、消除黨派分庭抗禮、避免未來提案在議會受阻是文在寅政府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為防止類似「親信門」事件重演,改革青瓦台的權力模式、提高政治透明度也將納入文在寅的政治日程。而這,無異於給青瓦台的權杖上加鎖鏈,尺度、分寸的拿捏是考驗。
文在寅競選期間作出多項承諾,包括設立「國家清廉委員會」,實行「人事任命實名制」,增強總統人事任命的透明度,推動大企業改革等,把這些「競選語言」付諸實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濟與民生問題更不容忽視,甚至是文在寅面臨的頭號挑戰。韓國這個曾經的「亞洲小龍」尚未從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完全走出,經濟復甦乏力,經濟增速難見起色,物價與失業率雙雙上升,民眾幸福感急劇下降。今年第一季度,韓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失業率達到2010年以來最高值,青年失業問題尤其嚴重。數據顯示,在15至29歲的韓國人中,失業率已經上升至10.8%,比全國平均失業率高出7個百分點。
為此,文在寅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改善青年就業環境、新增以公共部門職位為主的81萬個就業崗位,推動建設「創業型國家」以及提高最低薪資等。效果如何,前景難料。
外交騰挪空間有限
除了拼政治、拼經濟,文在寅還要拼外交。韓國獨特的地緣政治角色決定著,外交是青瓦台需要花費很多精力思考的領域。重點來說,包括如何處理美韓關係、中韓關係、朝韓關係、韓日關係,並把握好平衡。
事實上,本次韓國選舉是在朝鮮與美國的衝突可能一觸即發的陰影下舉行的。如何搞定美國、搞定平壤是青瓦台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文在寅上任一分鐘後就給軍方打電話的原因。
美韓聯盟是韓國外交的基石,文在寅當選後美國國務院宣稱美國將繼續做韓國「堅定的盟友、朋友和夥伴」。但是,美韓關係的好與壞,鑰匙並不掌握在青瓦台手中,而是要看華盛頓心情的好壞。具體來說,要看特朗普總統的臉色行事。而特朗普恰恰是個讓人不可捉摸的主。前不久特朗普發推特說,他將宣布與韓國的「可怕的」自貿協議作廢,並說韓國必須為「薩德」系統付錢。
在朴槿惠及其前任李明博當政時期,韓國政府一直對朝鮮保持「強硬」姿態。平壤則用數十次導彈試射和多次核試驗作為對韓國這一立場的回應。文在寅主張雙軌政策、保持對話並持續施壓和制裁,以促使朝鮮作出改變。文在寅的對朝「新政策」效果如何尚不可知,但當下文在寅必須時刻盯著朝鮮是否用導彈進行挑釁,是不是在準備新的核試驗。
與朴槿惠政權不同的是,文在寅的對日政策更趨強硬。他在競選中主張廢除或修改朴槿惠時代韓日簽署的「慰安婦」問題協議。
眾所周知,中韓關係在青瓦台的外交天平上越來越重。國際觀察家們普遍認為,文在寅必須以實質性行動改善對華關係。
推薦閱讀:
※中產階級的1001種定義方法
※在當下,市民的個人對於政府的監督權如何運用和體現?
※有沒有經歷過利比亞撤僑的,講一下具體細節?
※怎麼看待「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句話?
※如何評價坦帕大學訪問助理教授Ken Storey因為其在推特上爭議言論被迅速解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