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到現在,我們這樣「穿」過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又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從建國到現在,一個國家的政治面貌從服飾中也能窺得一二。

建國前17年:蘇聯特色與樸素節約

1949年,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中共作為國際共運中的一份子,在建國後的服裝文化中也保留了不少「蘇聯特色」。

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飾,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從前蘇聯學來的服飾款式,儘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這一時期流行的「布拉吉」也頗具有蘇聯特色。「布拉吉」是俄語音譯,即連衣裙。這種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皺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系腰帶。據說,「布拉吉」的流行是這樣的:50 年代末,前蘇聯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提出中國的服飾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號召穿花衣,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 布拉吉一方面具有「進步」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又能夠顯示女性的身體美,只幾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了漢語中一個最常用的外來詞。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服飾呈現出了「新社會「的特點,即」革命化「、「樸素化」。列寧裝、中山裝、布拉吉是人們所喜愛的服飾。在大眾看來,列寧裝,具有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風采,而舊社會的西裝、旗袍以及傳統服飾是具有「封建色彩」的,新中國的列寧裝、人民裝、中山裝才是最富有時代特色的。

而在「勞動最光榮」口號的鼓勵下,大眾的穿著又十分樸素。購買服飾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灰、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律、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飾樣式也很受追捧。

由於物資匱乏,那時候還形成了蔚為一時的「補丁文化」。由於政府強調 「艱苦奮鬥」、提倡節約、反對奢華,再加之某些單純的工農幹部存在的「左」的傾向,將樸素、破舊、簡陋的服飾審美推向政治層面。舊衣服要補,甚至新衣也打上補丁,以示崇尚簡樸與革命。因為衣著打扮講究或簡樸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政治前途和生存。由此,形成了這一時期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飾時尚。

文革期間:被「政治」裹挾的時尚

文革期間,中國人無論是審美的思想還是服飾樣式都形成了高度的一致。

在全國各地,軍裝成了主流時尚,無論男女,都以身穿軍裝為榮。復旦大學孫沛東分析,軍裝之所以在這一時期成為時尚,原因有三:

1、 國家主要領導人在重大政治場合穿一身戎裝起到示範作用。

2、准軍事化的社會組織制度是軍裝成為時尚的制度性基礎。當時的社會具有強烈的軍隊化色彩,軍人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聲望體系中層於上層。

3、當時國家領導人的詩詞對民眾日常著裝選擇具有一種命令性的權力。毛澤東詩:「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對軍裝風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軍裝外,毛主席像章也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一種裝飾品。隨著文革的發展,人們競相佩戴像章,數目由小到多,型號由小到大,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有人不戴,就表示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不忠,紅衛兵們就會瞅准機會,把你打成現行反革命。所以生活無論多艱苦,人們寧願忍飢受餓,也要「請」上一個毛主席像章。更有狂熱分子,為了集齊像章,以致傾家蕩產。

在文革期間,還盛行過「江青裙」,是由江青組織人馬設計並審定而成的,款式特點為:小和尚領,領內有個白襯領,領子和前襟的邊緣鑲布邊,腰間抽褶,並配上一條本色腰帶,腰下是半長裙,裙子的下擺在小腿中部。隨後,「江青裙」作為「國服」在全國婦女中推廣。有些單位甚至以穿不穿江青裙作為評定一個人政治態度的標準。

總而言之,文革時期的穿著均呈現「高度政治化「的色彩。男女老少均無太大差異。若脫離了這時的審美標準,就有反社會主義、反無產階級的動機。這種高度一致的服飾著裝是對個性偏離和離經叛道保持抑制的一種高壓狀態,抹殺了人愛美和追求美的權利,使人對社會生活的純潔性、劃一性的要求達到了誇張的程度。

改革開放後:多元化的穿著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先後湧入國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走上富裕的道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接受國外的新鮮事物。人們自我表現的意識也越發地強烈,這些改變在服飾上的體現尤為明顯,文革時期服飾的政治色彩也逐漸褪去,以前被刻上資本主義烙印的服飾也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國內服飾的流行趨勢也逐漸受到國外流行時裝的影響,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文革時期的大一統,到現階段爭奇鬥豔、萬紫千紅,真可謂是突破禁錮後的大飛躍。

喇叭褲、牛仔衫、蛤蟆鏡、健美褲、蝙蝠衫……均是那個時代的典型時裝。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裝的流行。1984年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穿著量身定製的梅花運動服贏得了我國奧運史上的第一塊金牌,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有了這種精神的感召,全國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飾。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的確涼」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回憶。「的確涼」是化纖物,顏色鮮艷,做衣服挺括,穿起來精神,不打皺,還耐洗。「的確涼」開始只在愛漂亮的女性中流行,後來才流行到男性中。那時標準著裝是將雪白的「的確涼」襯衣的下擺扎進褲腰裡,顯得更加幹練挺拔。「的確涼」與「泡泡紗」等布料,在七、八十年代成為潮流與時尚的「料子」。

總而言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以及經濟的騰飛,使得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美的社會,美的生活成為人們所嚮往的目標。正因為有了對美的追求,人的類型多樣化了,服飾也變得多元化了。

全球化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進入90年代,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人們的穿著也「複雜「起來,從千篇一律到追求品牌、追求設計。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國外的著名時裝品牌紛紛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開設專賣店。而隨著 1988年中國第一本引進國外版權的時裝雜誌的誕生,越來越多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進入到傳播時尚的領域,世界最新的流行信息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傳到中國來,來自法國、義大利、英國、日本、韓國的時裝、髮式、彩妝潮流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流行風,「時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著裝風格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和追逐。

但在和國際接軌的同時,「中國風」也成頗受歡迎的元素。旗袍無疑是最受人喜愛的「中國風」元素,中國女星去國外走紅毯,外國女星來中國,都紛紛選擇最有辨識度的旗袍。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崛起,「中國風」更成為國際時尚舞台上的必不可少的色彩。在今年5月舉辦的素有「時尚界奧斯卡」之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慈善舞會,即以「中國:鏡花水月「作為主題,可見中國風的影響至深。

不過,在全球化時代,服飾流行的時間越來越短,剛流行沒幾天的風格可能馬上就被新的風格所替代,很難找到統一的特點。

服飾行業進入了更加細分的市場環境,更加註重某一類人風格的服飾也越來越多:復古風、日韓風、歐美風、中性風……層出不窮。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時期,中國人的日常著裝意識發生了一次徹底的革命,他們從長期以來注重價格和款式變化為更注重著裝質量和品位,品牌服飾消費、環保或科技服飾消費及各種時尚服務消費很大程度上已經代替了「溫飽」層面的消費。人們熱切地尋覓著美好的生活,不再羞於言表。個性化、休閑化、舒適化成了多數人的生活追求。

參考文獻:雷蓓蓓《從建國後的服飾流變看國人審美觀念的演化》、孫沛東《孫沛東:「文革」時期廣東民眾著裝時尚分析》


服飾是時代文化的體現,是時代審美情趣的反映。新中國六十年的服飾變遷,深刻地詮釋著這一點。


推薦閱讀:

【新提醒】二天就能完成的韓版小衣衣,現在穿剛剛好哦。上結構圖和單元花教程了。
叛逆本沒有錯,無奈總被無知的家長斷送孩子一生,現在看還來得及
現在還有多少夫妻忠貞著
兩岸關係現在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
SCI 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TAG:現在 | 建國 | 這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