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萬曆抗日援朝之戰,古代戰爭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二十餘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國小兵寡的朝鮮,城池一座座淪陷,軍民望風皆潰。放棄京城的國王李昖逃到義州,接二連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雖然已經逐漸平息了倭寇在沿海地區的侵擾,但是對日本仍存戒心,因而不會坐視不管,遂決定進行抗日援朝。

1593 年(明萬曆二十一年)7 月,明朝以副總兵祖承訓等率兵五千為先頭部隊,進入朝鮮,企圖虎口拔牙,從敵人手中收復平壤。當時,平壤城附近的日軍兵力為兩萬餘,統帥是所向披靡的小西行長。明軍在前哨戰中初次嘗到了日軍鳥銃(日軍普遍裝備的火器,源自16世紀中期從葡萄牙傳入的火繩槍。日本人稱作「鐵炮」。)的厲害,因輕敵冒進,第一次進攻受挫。

日本鳥銃手

製造鳥銃的日本工匠

第二次遠征軍的提督是李如松,轄下各路軍隊共三萬一千餘人,大半是騎兵,還有步兵,車兵只有兩千名。明軍裝備的火器有銅鐵大將軍炮、佛朗機、滅虜炮、虎蹲炮、百子銃、三眼銃、快槍、鳥銃、神火飛箭、毒火飛箭。車營擁有輕車、大將軍滾車、滅虜炮滾車等戰車,其中可能還有宋應昌設計製造的一字車。鑒於日軍的鳥銃太過厲害,為此很多明軍在戰前準備了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棉被用以遮擋彈丸。總之,做好了充分作戰準備。

李如松

小西行長深知明軍這次是有備而來,難以力敵,也願意議和。1594 年(明萬曆二十二年)正月六日,平壤的日本人衣裝整潔,夾在道路兩旁迎接李如松,小西行長擺出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姿態,佇立於風月樓等待。然而兵臨城下的明軍卻在門外逡巡,沒有立即派人入城,鑒於祖承訓所部在幾個月前貿然入城吃過大虧,將士們這一次充滿戒心是正常的。日軍在緊張氣氛之下猛然醒悟過來,閉門拒守,四處設立拒馬、地炮(相當於地雷)以及鹿角木柵,並擁盾揚劍,陳兵以待。明軍針鋒相對地採取圍城措施,因為日軍之中混有朝鮮偽軍的緣故,便在平壤城前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寫道:「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小西行長

平壤東南兩面臨江,西面靠山,北面的牡丹峰形勢險要,聳立著牡丹台,是兵家必爭之地。峰上駐紮著數以千計的日軍,與城中守軍遙相呼應。明軍將帥經過偵察後決定對牡丹峰發起攻擊,試探一下對手的戰鬥力。南兵以及部分朝鮮軍隊奉命展開佯擊,在退卻時故意掉下了十餘面鐵盾,等到守軍擁出來互相搶奪鐵盾而亂成一團時,再殺個回馬槍,將之驅逐。一時間,你來我往,場面混亂不堪。巧合的是出城欲迎接李如松的小西行長因形勢突變正好被困於牡丹台之上,他乘平壤城內附近發生激戰之機,冒險突圍而出,在宗義智等將的接應下僥倖回到了城內。第一天的戰事到傍晚時分結束了,明軍收兵回營後不敢掉以輕心,在夜間用火箭擊退了百餘名潛出城外企圖偷襲的日軍,次日又出動三個營的兵力向平壤的普通門發起騷擾式的攻擊,用佯退的戰術吸引部分日軍出城追擊,然後再回擊,斬首三十餘級,一直追殺至城門之外才罷手。

經過連日來的試探性進攻,總攻終於在正月初八開始了,各路明軍依次漸進,塵土飛揚。粗中有細的祖承訓利用日軍輕視朝鮮軍的心理,命令部屬故意偽裝成朝鮮軍,企圖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為了迅速拿下平壤,根據「圍師必闕」的作戰原則,明軍統帥部布置的戰線故意在東門方向開了個缺口,以供日軍棄城而逃。

七星門之戰

各路攻城部隊相繼用火炮及火箭一齊射擊敵人的陣地。遺憾的是,威力最強大的大將軍炮由於體積龐大而致使行軍速度過於緩慢,未能及時趕到戰場,否則當面頑抗之敵,必像螳臂擋車般化為齏粉。儘管如此,佛郎機、滅虜炮、虎蹲炮等火炮的吼聲還是如萬雷齊響,一時間地動山搖,硝煙瀰漫,天地晦暗。至此,一場使用火炮與鳥銃互相射擊的大規模戰事開始了,一切都將生動地揭示古代戰爭也同樣可以出現類似於現代戰爭那樣的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場面。

激戰燃起的烈焰隨著西風蔓延入平壤城內。一些火箭據說有毒,敵人聞了毒煙會頭昏嘔吐,而攻城的明軍則口含解藥,有備無患。日軍主力幾乎盡數登城,20 余里的城牆之上四處插著旗幟,他們在鋪天蓋地的炮彈以及火箭的攻擊下頑強地組織反擊,不斷施放鳥銃、砸下大石、潑灑湯水,使攻城的明軍一度退卻。

李如松率領五百餘騎兵在城下來回指揮,親手殺死了一名退卻的士兵,示眾於陣前,以儆效尤。諸軍奮勇再戰,楊元、戚金等將士在火箭與火炮的掩護下經過浴血奮戰,首先登上城牆。不久,李如柏、李芳春殺入了普通門。祖承訓的部隊也脫下朝鮮服飾,露出明軍鎧甲,他們不顧緊急趕來堵截的日軍,猛衝猛打。游擊駱尚志將銃炮挾於腋下,大呼連放,不顧城上敵人施放的槍彈及巨石,率領浙兵強行登上了含毬門。在此期間,李如松直接下令軍中的炮手使用兩門火炮將七星門的城門轟個粉碎,再驅使步、騎兵長驅直入,進行巷戰。游擊吳惟忠也率軍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浴血拚殺。各路明軍捷報頻傳,紛紛突破了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進入平壤。

巷戰接著開始,將士們紛紛搬運柴草,準備四面堆積在一些頑抗的據點外,欲放火將其焚燒成灰燼,眼看就要取得徹底的勝利。然而,日軍早已經築起了一種叫作「土窟」的工事。這種工事可以躲避炮彈以及火燒,比較堅固。修土窟時首先要掘地,然後再用石塊及泥土築成牆,上面布滿了安放鳥銃的洞穴,密密麻麻,就像蜂巢一樣。土窟規格不一,有寬有窄——據說寬的甚至能容納萬人,大量日軍藏身於這樣寬闊的土窟之內,可以布陣抵擋明軍進攻。牡丹峰、七星門、普通門、風月樓及平壤城內其他地方都散布著大量「土窟」。藏身於裡面的日軍拚命抵抗,明軍一時難以攻下。

李如松在督戰時坐騎被鳥銃打死,換馬再戰的時候一不留神吸入了毒煙,鼻孔流血,但是他面不改色,繼續堅持在崗位上指揮。李如柏的頭盔也被鳥銃擊中,幸虧盔中棉厚,未至重傷。吳惟忠胸部中彈而負傷,駱尚志則在登城時也被巨石砸傷足部。仗打到這個地步,明軍已經傷亡數千了,只好暫時休戰,班師回營。

平壤之戰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小西行長見援軍不至便有意突圍,下令一位叫作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脫下鎧甲,身著單衣攀登上高樓,冒著被弓矢炮彈射中的危險偵察出一條具體的突圍路線來。而這時候的李如松為了避免繼續攻城而加大傷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軍統帥小西行長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長隨即予以答應,率領著不滿五千的殘部撤離,狼狽南逃,其中有部分日軍在逃亡路上遭到明軍及朝鮮軍伏擊而丟了性命。

據《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的統計,明軍斬獲日軍的首級達到1647 顆。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麼多,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熏燒及其他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796 人,受傷1492 人。此戰,各種火器出盡風頭,大放異彩。明軍的火炮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日軍的鳥銃,贏得榮譽。

本文摘自《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一段成就明王朝二百七十餘年霸業的戰爭史詩

↓↓↓點擊原文鏈接快速購買


推薦閱讀:

通往意識形態戰爭之路:德國(1918年至1945年)
半島火星若點燃?可能導致沒有贏家的大國衝突?
《太平洋戰爭》第三部之威武不屈威克島(十二)
煮酒君:白江口戰役,一場讓日本打出兩千年唐化的戰爭
79年對越戰爭有多少支援柬埔寨的因素

TAG:戰爭 | 古代戰爭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