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源性皮膚瘙癢症的證治體會

肝膽源性皮膚瘙癢症的證治體會

肝膽源性皮膚瘙癢症在肝病中比較常見,尤其以春秋季節多見,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限性皮膚瘙癢.以下肢及腰背部常見,無原發性皮損,反覆搔抓後,可引起繼發皮損,如抓痕、血痂、色素沉著等。部分患者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病情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引起失眠和自殺,肝膽源性皮膚瘙癢症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膽汁淤積症多見。目前國內尚無本病的中醫證治。筆者通過多年的中醫藥臨床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病名

目前國內尚無本病的病名,古代文獻中對皮膚瘙癢較多的闡述,皮膚瘙癢症中醫文獻稱之為「風瘙癢」、「風癢」、「血風瘡」和「癢風」等。《諸病源候論》雲「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人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邪氣不能衝擊為痛,故但瘙癢也」。《外科證治全書·癢風》記載「癢風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

2.病因病機

《靈樞·刺節真邪》篇說「邪氣之中人也,其入深,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里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提示癢的發生是邪氣與衛氣相搏,邪氣與衛氣膠結在肌腠皮膚之間,往來走竄,而產生癢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考慮瘙癢多由心生,治從心論。亦有「諸癢為虛,風盛則癢」,「熱甚則痛,熱微則癢」,「無風不作癢」,「濕盛則癢」,「血虛不能榮肌膚則癢」等記載。

趙炳南認為瘙癢病多由風、濕、熱、蟲及血虛誘發。張明認為瘙癢歸因於風、濕、熱、蟲、血,認為瘙癢是由於風、濕熱、蟲之邪客於皮膚肌表,引起皮肉間氣血不和,或由血虛風燥阻於膚間,膚失濡養而成。

根據臨床所見,肝膽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多因外感濕熱疫毒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郁而化熱,蘊結肝膽,外淫於肌膚而發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而生微熱,熱盛亦可生癢;肝為風木之臟,風性主動木性升發,內生熱邪引動肝風,亦可引起瘙癢。肝為藏血之臟.調節全身血液運行,熱邪內生,深入血分,血熱煉液.則血行遲滯,血瘀日久生熱而發癢。肝體陰而用陽,久病或素體陰血虧虛,肝失濡養以致疏泄不及或太過。肌膚筋脈失養,或血虛生風而發癢。久病肝腎陰虛,水不涵木,或因氣鬱化火,陰液被耗,以致陰不斂陽,肝風內動而發癢。本病病位主在血絡,與肝膽脾胃心腎有關。

3.辨證論治

3.1辨證分型《中醫皮膚科學》將瘙瘁分為風癢、濕瘁、熱癢、燥癢、蟲癢五大類來論治。朱仁康將瘙癢病分為四型論治:血熱型,由於心經有火所致;血虛型,由於氣血兩虛,血不養膚,肝風內生,風盛則癢所致:風濕型,由於濕熱內蘊,外受於風所致;風重型,由於風邪郁久,化熱化燥所致。根據肝膽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症臨床觀察及總結的病因病機,總分為肝熱生風和肝虛生風實虛兩類,其中肝熱為實證,分為血熱內盛,濕熱內蘊,瘀血生熱三類,肝虛為虛證,分為血虛生風,陰虛燥熱生風兩類。肝熱和肝虛一般都間雜濕熱郁瘀。不同時期兼見不同,本病區別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膚瘙癢之處在於以內因為主。肝熱生風型:皮膚髮紅作癢,每遇心緒煩躁或食入辛辣魚腥而發.遇熱加重.或伴心煩B干苦,納差,脅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數。肝虛生風型:皮肝乾燥作癢,迭起糠狀白屑.熱浴後癢減輕,旋即又作,或搔抓之處常有紫色條紋,或伴面色萎黃,頭暈眼花,五心煩熱,怔忡,舌淡紅少苔脈弦細。

3.2治則治法

3.2.1詳辨虛實,補瀉兼施本病應屬一個動態過程.其中醫病機亦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儘管不同病因所致肝病的發病機理不同,但不同階段表現的中醫病機相同。早期以邪實為主,兼正虛,治當瀉實為主,兼以補益扶正,中期以虛實並重,治當補瀉兼施,但仍要根據不同情況分清主次,後期以正虛為主,兼見邪實,治當補益為主,兼以瀉實。

3.2.2病證結合,巧用諸法在臨證時,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準確診斷,詳查病變,根據不同情況,選用不同治法。治療上筆者依據「風盛則癢」、「諸癢多虛」、「熱則瘙癢」等理論為指導,本著前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再結合肝膽病濕熱內停,肝鬱脾虛。氣滯血瘀.肝陰血不足的特點,制定了以疏肝祛風、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為主,辨證參以利膽化濕、健脾活血、潤燥等法。3.2-3分型論治及用藥特點(1)肝熱生風證,治以疏肝祛風,清熱涼血,利膽化濕,活血化瘀,自擬清肝止癢湯,方有柴胡、丹參、鬱金、赤芍、牡丹皮、紅藤、蒲公英、黃芩、梔子、茯苓皮、茵陳、苦參、白朮、敗醬草、甘草、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白蒺藜、防風、烏梢蛇、凌霄花組成。方中柴胡為君葯,清肝熱,疏肝利膽,丹參、赤芍、鬱金、牡丹皮活血涼血為臣葯,牡丹皮祛血中之伏熱,赤芍能清血分實熱,紅藤、蒲公英、黃芩、梔子、茵陳、苦參、敗醬草、甘草清熱化濕退黃,而黃芩祛皮膚之風熱.茯苓皮、白朮健脾化濕,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白蒺藜、防風祛風止癢,凌霄花去血中伏火,烏梢蛇祛風通絡.全方共奏清肝祛風止癢之效。(2)肝虛生風證.治以滋陰養血,益氣生津,疏肝祛風,清熱涼血,健脾活血.自擬益肝止癢湯,藥用太子參、白朮、生地黃、白芍、炙甘草、當歸、雞血藤、知母、枸杞子、鬱金、丹參、牡丹皮、熟大黃、蒲公英、茵陳、地膚子、蟬蛻、白蒺藜、防風、烏梢蛇、凌霄花。方中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為君葯:白朮健脾益氣、白芍、炙甘草酸甘益肝陰;雞血藤、當歸活血補血,共為臣葯,生地黃涼血養肝陰、知母清熱生津.枸杞子補肝腎陰,丹參、鬱金、牡丹皮活血涼血.熟大黃、蒲公英、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地膚子、蟬蛻、白蒺藜、防風祛風止癢,凌霄花去血中伏火,烏梢蛇祛風通絡.全方共奏益肝息風止癢之效。兩證皆用四種祛風葯.地膚子辛苦寒,歸腎膀胱經,《本草原始》謂其「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蟬蛻咸甘寒,歸肝脾肺經,疏風散熱;白蒺藜辛苦平,歸肝經,平肝解郁祛風;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本草經疏》雲「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癢;地膚子、蟬蛻、白蒺藜及防風四藥性味平和.溫涼相兼,共奏祛風止癢之效。兩證皆使用凌霄花與烏梢蛇,凌霄花甘酸寒,歸肝心包經,《本草綱目》雲「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滇南本草》雲「祛皮膚瘙癢。消風解熱」,功善涼血化瘀,祛風止癢。烏梢蛇甘平無毒,專人肝經,有祛風攻毒之功,且能引葯直達病所。蛇性走竄,亦善行而無處不到,故能引諸風葯至病所,自臟腑而達皮毛。兩葯皆入肝經,一蛇一花祛肌膚皮肉間之風,通皮腠脈絡之瘀,使外達內疏,營衛和,肌膚養,癢去症消。

4.注意事項

肝膽源性皮膚瘙癢症四季皆有發病,應因時制宜.春為萬物生髮之季,肝病患者多複發加重.春季主風.應加強祛風之力;夏季暑熱,或兼濕氣蘊結,濕熱多見.肝膽疾病脾胃運化多失常,因加強健脾祛濕,如熱邪偏盛,加強清熱涼血之力;秋季主燥,肝膽疾病日久多繼發陰血虧虛,多易化燥生風,應加強滋陰潤燥之力:冬季寒冷,肝膽疾病脾腎陽虛者,可適當給以溫補脾腎。對於肝膽疾病本身,仍需根據情況,給以保肝抗炎退黃、抗肝纖維化,改善肝內微循環及針對病因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囑其少食辛辣肥厚之品,戒酒,避免熬夜。

多飲水,減少熱水浴次數及減低水溫,勿用刺激性大的肥皂及沐浴用品。

推薦閱讀:

小康說葯:川百止癢洗劑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嗎?
炒麥麩擦身可緩解皮膚瘙癢
秋冬皮膚瘙癢 越抓越厲害
皮膚瘙癢 乾燥是禍首(養生保健)
皮膚瘙癢擅自處理只會適得其反

TAG:皮膚 | 皮膚瘙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