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八法,各顯神通

中醫八法,各顯神通 文章來源:杜卡美專家組 查看次數:154 發布時間:2010-5-7 15:19:14 我們在確定病證後,緊接著的便是選擇治療方法。治法分發汗、催吐、攻下、和解、溫熱、清涼、消導和滋補等,簡稱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這八法針對病因、癥狀和發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療的方向,在臨證時靈活運用,還能產生更多的法則。當然對於我們廣大的中老年朋友來說,還得合理地使用這八法。 (一)汗法 以疏散風寒為目的,常用於外邪侵犯肌表,即《內經》所說「在皮者汗而發之」,故亦稱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骨節痛,得汗後便熱退身涼,諸症消失。 發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虛或心臟衰弱以及有潰瘍一類的患者,用時謹慎,以免發生痙厥等病變。一般發汗太過,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虛脫的危險。 汗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汗法使用的最基本要點,就是必須有表症的體現。既發熱、惡寒、無汗。只要有表症的突出表現,就可酌情使用。中藥發汗,常見的有「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 如果不用中藥,還可通過外治發汗,其要領是: 1、保溫:除夏季外,保溫是「捂」汗的關鍵。要多蓋衣被,使體溫不隨時散發,才能使汗出得當。 2、發汗:喝生薑(或高良姜)紅糖水,使身體發汗透邪。 3、通經:點按病人的大椎穴、合谷穴,拿肩井穴,揉太陽穴、印堂穴等,通經活絡,催其汗出,另外可配合做兩條腿的下蹲運動。 4、既要讓病人汗出透,又不能讓病人脫水。只要全身大部分都有汗出即可,並要及時補充水份。 注意:雖有表症,但是,生有瘡、患有淋、或劇吐、或失血等,都不宜發汗。夏季,天氣炎熱,也要慎重。 (二)吐法 常用於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證中的纏喉證、鎖喉證皆為風痰鬱火壅塞,脹悶難忍;又如積食停滯,胸膈飽滿疼痛,只要上涌傾出,便可鬆快,故亦稱涌吐,也即《內經》所說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實邪,一般多是一吐為快,不需反覆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嘔吐的,不但不可再吐,還要防其傷胃,給予和中方法。其他,凡久病體虛或新產後,嚴重的腳氣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吐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中藥催吐,常見的代表有瓜蒂散。在催吐的方法中,有一種不用中藥的方法,即所稱的外探法,是以鵝毛或壓舌板探喉以催吐,對於這種催吐方法,多需要在病人神志清楚的時候使用。 1、吐法多用於急證。收效迅速,但易傷胃氣,故虛證、妊娠、產後一般不宜使用。 2、宿食停滯胃脘,應將宿食吐盡為度,吐後應控制食量。 3、涌吐時,應將病人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嗆入氣道而致窒息。 4、對服毒物中毒者,急用溫鹽水灌服,應隨灌隨吐,直至毒物吐盡為止。對服後不吐,可配合外探法。 5、催吐之後,要注意調理胃氣,多服粥食,禁油膩、炙烤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發展,就需要一種較為和緩的方法來驅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證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驅邪外出。 和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和解少陽:適用於邪在半表半里有少陽證。證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薄脈弦等。代表方為小柴胡湯。 2、調和肝脾:適用於肝脾失調,情志抑鬱,胸悶不舒,協痛,腹脹,腹瀉等病證。代表方為痛瀉要方。 3、調理胃腸:適用於胃腸功能失調,寒熱往來,升降失司而出現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腹痛或腸鳴泄瀉等證。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 4、調和膽胃:由於膽氣犯胃,胃失和降。證見胸脅脹滿,噁心嘔吐,心下痞滿,時或發熱,心煩少寐,或寒熱如瘧,口苦吐酸,舌紅苔白,脈弦而數者。代表方為蒿芩清膽湯。 (四)下法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來排除腸內宿糞積滯,故也稱攻下、瀉下,也即《內經》所說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劑分為兩類,一種是峻下,用猛烈瀉下藥,大多用於實熱證有津涸陰亡的趨勢時,即所謂「急下以存陰」時用之。一種是緩下,又分兩類,一類是用較為緩和的瀉藥,一類是用油潤之劑幫助下達。但不論峻下或緩下,都適宜里實證,這是一致的,下法有寒下、溫下、潤下等使用方法。 下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平時可經常吃點通便的食品,如蘿蔔、青菜可以起到清洗大腸、防癌的作用。潤通飲就是以潤下與溫下相結合為主的茶飲,它以傳統純天然中藥萊菔子、決明子等為主要原料,能夠迅速清潔腸胃、排出毒素。祛除宿便,提高胃腸的吸收功能,重建胃動力。並且男女老少皆宜。 2、對於中老年朋友來說,由於一般體質虛弱,故不宜用用大黃等峻下的方法來通便。 3、下法以邪去為度,不宜過量。以防正氣受傷。當病人大便已通,或痰、瘀、水熱邪已去,即可停服下劑。 (五)溫法 常用於寒性病,即《內經》所說「寒者熱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區別,但從溫法來說,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溫中為主要治法。例如嘔吐清水,大便溏薄泄瀉,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脈象沉遲,均為可用溫法。 溫法包括興奮作用,有些因陽虛而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氣短聲微,肢軟體怠,小便不禁,性慾衰退等症,都需要溫法調養。 溫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溫法有很多種方法,這裡介紹一下最常見的溫法——溫里散寒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寒邪直中臟腑,或陽虛內寒而出現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潤,脈沉遲弱等。代表方為理中湯、吳茱萸湯等。若見腰痛水腫,夜尿頻數等脾腎虛寒,陽不化水,水濕泛濫之證,宜用濟生腎氣丸等方葯。 2、在臨證應用時,必須辯別確屬寒證,勿為假象所惑。對真熱假寒,尤須仔細辯識,以免誤治。如傷寒化燥,邪熱傳里,口咽干,便秘,妄語,以及便血諸證,均不可溫。在使用時,尚須把握分寸,權衡緩急。一般來說,重證宜峻,輕證宜緩。由於溫熱藥物,性皆燥烈,因而臨證常見溫之太過,寒證雖退,但因耗血傷津,反致燥熱之證。 (六)清法 凡用清涼劑來治療溫熱病證,都稱清法,即《內經》所說「熱者寒之」的意思。亦稱清解法。 溫熱證候有表熱、里熱、虛熱、實熱、氣分熱、血分熱,用清涼劑時必須分辨熱的性質及其部位。比如里熱中虛證採用甘寒,實證採用苦寒。在氣分清氣,在血分清血。清法里包括鎮靜和解毒,例如肝陽或肝火上擾,頭暈頭脹,用清肝方劑能熄風鎮痛;還有溫毒證用清熱涼營,具有解毒作用。 清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注意辨別寒熱真假:清法必須針對實熱證,對於真寒假熱證,尤須仔細觀察和辨明,切勿被假象所迷惑而誤用清法,造成嚴重後果。 2、清法用於實熱證,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護理上必須採用清、寒的護理措施。如飲食、室溫、衣被、服藥等均宜偏涼,並注意環境安靜,以利病人養息。 3、對於清法中的解毒方劑,可用茯苓通利飲。土茯苓是一味清熱解毒的藥物,尤擅解濕熱之毒,兼具養脾胃,強筋骨,除濕利關節之功,可用於濕毒,還可解汞毒。 (七)補法 就是補充體力不足,從而消除一切衰弱證候,故《內經》說「虛者補之」。所用藥物大多含有滋養性質,故亦稱滋補、補養。 補法在臨證上分補氣、補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總之,以強壯為目的。 補劑的性質可分三種,一為溫補,用於陽虛證;一為清補,用於陰虛證;另一種為平補,用於一般虛弱證。由於病情的輕重不同,又分為峻補和緩補。 補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用補法必須照顧脾胃,因補劑大多壅滯難化。脾胃虛弱者不能很好運行藥力,反致壅滯,勢必日久成損,更難醫治。然而不需要補者而給補,也能造成病變,尤其餘邪未盡,早用補法,有閉門留寇之弊。 2、「氣血足,百病除」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充分說明了機體氣血充足,陰陽協調的重要性。補法在臨證應用中,主要包括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在使用時還應注意兼顧氣血。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即治血虛時兼顧補氣,而血為氣之母,在治氣虛時兼顧補血。還要注意調補陰陽,做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健安素膠囊是微生物中藥製劑,集冬蟲夏草、靈芝之精華,具有增補氣血,調節陰陽的功能。 (八)消法 主要是消導,用來消除腸胃壅滯,例如食積內阻,脘腹脹滿,治以消化導下。其次是消堅,多用於凝結成形的病證,如癥瘕積聚和瘰癧等。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內。水濕以走小便為順,如果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瀉,應予利導,使之從小便排出,一般稱為利尿。 消法使用的基本要領 1、平時可多喝水,用清晨空腹飲水喝茶的辦法清利小便,可起到沖洗膀胱這個「人體馬桶」,預防膀胱癌的作用。 2、消法中代表的中藥方劑可用柿葉消渴飲。柿葉消渴飲對於熱症氣津兩傷、消渴症以及氣陰兩虛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現代醫學證明,飲用柿葉消渴飲不但可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硬化、改善失眠、清熱解毒,而且對消除浮腫有明顯的作用。此外,對於血糖高者作用尤為突出。 清除生命垃圾的飲食法 瀉法:經常吃點通便的食品,如蘿蔔、青菜可以起到清洗大腸、防癌的作用。 利尿法:用清晨空腹飲水喝茶的辦法清利小便,可起到洗膀胱這個「人體馬桶」、預防膀胱癌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可適當飲酒,以增強血行,排出血管瘀積之垃圾。 汗法:喝薑湯或熱粥,或吃辣椒,使身體出汗,達到通竅排毒的目的。 總之,每周都應輪流用瀉、利、化、汗等法清掃人體的生命垃圾。
推薦閱讀:

老中醫的10大補腎方法
中醫歌訣——十四經穴記憶口訣
【轉載】早學五運六氣,快入中醫之門+淺敘五運六氣大司天
 中醫中藥330
中醫食療如何健脾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