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時期西南各地(大理外)關於白族先民活動的部分相關記載
一、滇池地區:
1、雍正《安寧州志》卷8載:「若夫山澤居民,半皆僰種。」
2、《元史·地理志》昆陽州載:「在滇池之南,僰、盧雜夷所居。」
3、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1昆陽川:「其雜處者,僰人為多,而俗與府(雲南府)同。」
4、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1晉寧州:「諸夷雜處……惟僰人知讀書。」
5、道光《昆陽州志》卷5:「僰人,居多近城郭,習漢語,漸染華風。」
6、《元史·地理志》易門縣:「世為烏蠻所居,段氏時,高氏智升治鄯闡,奄而有之。」
7、乾隆《易門縣誌》卷6:「白人……習俗與華人不甚遠,又謂之民家子。易門如馬鹿村、馬鞍山、白石岩等處是也。」
附1939年《宜良段氏宗譜》截選:
時段明之弟段堅,年十六,當其兄被擒解京,即單人解衣變服而逃至宜邑大赤江外,隱於深谷。自洪武十七年討平雲南,人民始奠,堅始移居東山下夷里村,娶配村女阿氏,小字夜奇。後又移居白夷村(即城東村舊名),由是螽斯衍慶,瓜瓞綿延。今約計其戶口幾千家,更有遷居於彌勒以及南屯土官村、白蓮寺與夫萬家窳、張官營、大山後者。
二、威楚(楚雄)地區:
1、《元史·地理志》曲州(武定):「蒙氏時白蠻據其地。」2、康熙《武定府志》卷1云:「僰人,系土著……別有鄉談,性醇謹,務農。元明間有舉貢生先出其中。」3、《元史·地理志》:「高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當為孫)明量於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4、《元史·地理志》定遠州(牟定):「至高氏專大理國政……其抬萼故城隸高氏。」5、《元史·地理志》鎮南州(南華):「至段氏封高明量為楚公,欠舍沙卻皆隸之。」6、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4:「(姚安府)郡中多夷羅,其近城郭而者,皆漢、僰及四方移徒之人。」7、正德《雲南志》:「(姚安州)本州人有四種,曰僰人、曰百夷、曰撒摩都。僰與漢同風。」8、《土官底薄》:「廣通縣土主簿段璽,僰人,系土官高政下把事。」9、正德《雲南志》卷5楚雄府:「漢、僰雜處,羅羅山居。」10、康熙《楚雄府志》卷1:「僰種為多……別有鄉語,居室器具與漢人同。」11、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4:「府治(楚雄)之近多舊漢人,乃元時移徙者,與僰人雜處,而服食、器用及婚姻……大抵同風。」12、嘉慶《楚雄縣誌》卷1:「僰,服食器用與漢人同,而別有鄉語……好浮屠法,喜為僧,邑中之僧,十有九僰。 」
三、永昌地區(保山及臨滄):
1、《元史·地理志》:「異牟尋取越賧,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胡蔚本:
《南詔野史》說時為貞元二年,所建為軟化城,非「府」,可從),其後白蠻徙居之,改騰衝府。」 2、正德《雲南志》卷12金齒衛軍民指揮使司(駐保山):「司境土人有三種:曰僰人、曰阿昌、曰蒲蠻。僰人與漢人同風。」 3、康熙《順寧府志》(鳳慶、雲縣)卷1:「僰人一種,城外村寨俱有之,居處與客籍(指漢族)同,惟言各異。」
四、麗江、迪慶地區:
1、乾隆《麗江府志略》:僰人,寄居村寨,代人力作,男女皆事犁鋤。2、餘慶遠《維西見聞錄》:那馬,本民家,即僰人也,浪滄、弓籠皆有之,地界蘭州,民家流入,已莫能考其時代,亦多不能自記其姓氏,么些謂之那馬,遂以那馬名之,語言實與民家無異,男女衣服之飾,雜用古宗、么些之制,而受制於么些頭人、土官。3、胡蔚本《南詔野史》:(南詔開北方賧,即永勝。徙彌河白蠻及羅洛、摩些實之。4、《土官底簿》有僰人高策,說:父高斌祥,前元北勝府土知府。5、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四瀾滄衛(與北勝州同城):近城皆漢、僰武人雜處。
五、曲靖地區:
1、乾隆《東川府志》(會澤、東川一帶)卷8:「僰人,漢雲南白飯王
余種……東川有僰人,自唐代宗大曆間始。近日僰人多江西、湖廣爐戶砂丁贅僰女生者,非真僰人也。」
2、《元史·地理志》:「交水(曲靖沾益),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後大理國高護軍逐其子孫為私邑。」 3、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2曲靖府:「郡中夷、漢雜處,列屋於府州縣之近者,大抵多漢、僰武人。」 4、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2馬龍州:「其州僰、羅(雜)處。」 5、雍正《馬龍州志》:「白人……俗與漢同,不與諸蠻為類。」 6、乾隆《陸良州志》卷5:「僰夷,衣冠容貌居室器用與漢人同。」 7、康熙《羅平州志》種人:「白人,用漢人衣冠,喜讀書取進。」 8、《尋甸州志》卷3:「僰人……漢人呼為僰兒,其俗雜於華風最久……於州內外居之。」 9、康熙《宣威州志補》卷2:「白兒子,風俗在夷、漢之間……而男讀書,女纏足,一同漢制。」此外,雍正《師宗州志》亦有僰人的記載。
六、玉溪地區:
1、《寰宇通志》卷1:「秀山郡,後復為通海郡,李、董、張、王、趙互為郡主。」 2、《元史·地理志》江川縣:「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么徙蠻之裔居此。」
3、正德《雲南志》卷6澄江府:「些么徙蠻、白子二種……僰人與漢人雜居,俗最重佛。」 4、康熙《新興州志》(玉溪)卷1:「夷處東西山際,西山深,民貧,多爨;東山低,土沃,多僰。」 5、《明成祖永樂實錄》卷91:「永樂十二年二月丙戍,雲南臨安府熠峨縣(峨山)丞周成言:『境內夷民僰人、羅羅、百夷、普葛、和泥,其類不一,而僰人子弟,多有俊秀,宜建學校教之,使習詩書,知禮義。』從之。」 6、《寰宇通志》卷113:「元江軍民府,蒙氏南詔時為銀生節度,所隸迤南之地,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戍之。」
七、紅河地區:
1、《元史·地理志》蒙自縣:「南詔時,以趙氏鎮守,至段氏,阿僰蠻居之。」2、康熙《元江府志》卷2:「僰人……語言服色及婚喪祭禮多與漢同。」3、康熙《元江府志》卷3:「僰子,滇夷以之為首,蒙(自)先時土著大半皆此類。其言語有二:與漢人語則漢;與同類語則夷,讀書、成名,均與漢同。」4、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3石屏風俗云:「近州而居者,多漢、僰人。」5、嘉慶《阿迷州志》(開遠)卷6:「袈衣一寨,半系白兒子,又稱民家。」6、《明憲宗實錄》卷154:「廣西府(瀘西)舊有土官知府,所轄皆僰人、羅羅。」康熙《廣西府志》卷11和乾隆《彌勒州志》卷21也都有白人的記載。
八、文山地區:
1、乾隆《開化府志》(文山)卷9「僰人,古白國支流……..又謂之民家子,只讀書,婚喪葬祭與漢相近衣服食用亦異他夷。」
九、思茅地區:
1、《元史·地理志》步日部(普洱)載:「在本路(指元江路)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
2、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載:「民家子,又謂白人,古白國之支流也。寧洱(普洱)、思茅、威遠(景谷)有之。」
十、川西南地區:
1、《元史·地理志》會川路曰:「唐天寶沒於南詔,立會川都督府。」自然戍兵駐守。」
2、《元史·地理志》黎溪州(會理城南150公里黎溪):「古無城邑……初,烏蠻與漢人雜處,及南詔閣羅鳳叛,徙白蠻守之,蒙氏終,羅羅逐去白蠻。段氏興,令羅羅蠻乞夷據其地。」
3、《元史·地理志》永昌州(會理城西):「南詔置會川都督,至蒙氏改會同府,置五瞼,徙張、王、李、趙、楊、周、高、段、何、蘇、龔、尹十二姓於此,以趙氏為府主,據今州城,趙氏弱,王氏據之,及段氏興,高氏專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會川。」
4、《元史·地理志》:「建昌路,唐懿宗時,蒙詔立城曰建昌府,以烏、白蠻實之。其後諸酋爭強,不能相下,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漸強,遂並諸酋,自為府主。傳至(段)阿宗,娶落蘭部建蒂女沙智。元憲宗時,建蒂內附,以其婿(段)阿宗守建昌。」
今西昌瀘山光福寺內有蒙段祠,據清同治時重抄的《瀘山志·序》載:「蓋當年蒙段二土官之家廟也」。西昌河東街東端為段家街,當是白族貴族段氏的主要聚居地。立於盛德二年(公元1177年)的一墓碑上書:大理國建昌城河西軍……
十一、黔西地區:
1、《元史·兵志》:「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烏撒路軍屯,以爨僰軍一百一十四戶屯田。」
2、《大定府志》:「七姓民(白族),威寧州有之,人數與仲同。」
3、《明宣宗宣德實錄》卷28普安州風俗:「蠻民不一,白蠻巧佞,專事商賈……《舊志》:十酋號十二營長,部夷曰羅羅、仲家、仡佬、僰人,言語不相諳,常以僰人為通事譯之。」
4、田汝成《炎檄紀聞》:「僰人在普安州各營,男女皆披氈……凡倮羅、仲家、仡佬言語不相諳者,常以僰人為通事譯之。」
5、李宗肪《黔記》:「白兒子,在威寧及滇省有之。」
6、《昭通志稿》卷10引道光《昭通府志》:「民家,種系夷人,漸學漢制者……同類相聚,乃操夷語,外人莫解。」
推薦閱讀:
※談詩|辛波斯卡:關於「大問題」的「小回答」
※關於和服~~~
※關於洗頭的一些生僻冷知識
※關於反斷
※關於中醫與易象問題的回復摘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