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老照片享受吳文化:(十六)蘇州的街巷文化(4)以稱呼命名的街巷

(十六)蘇州的街巷文化(4)

以稱呼命名的街巷

以稱呼命名的街巷有:高師巷、大儒巷、蘇公弄、施相公弄、潘儒巷、彭義里、麗姬巷、侍其巷、慶蒓里、志恆里、蘭芬里、大生里、敬文里、長鎏村、歐陽里等。

大儒巷 位於臨頓路南段東側,東起平江路,西至臨頓路。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樹巷」,明盧熊《蘇州府志》有著錄。康熙蘇鮞州府志》云:「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

巷內舊有昭慶寺,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高等小學校。現為蘇州市大儒菉葭中心小學。8號原為德鄰堂吳宅。46、48、51、52號原為治理黃河專家潘鎰芬故居。

李繼忠巷 南起石灰南弄,北至八字橋西街。清乾隆、同治《蘇州府志》及民國《吳縣誌》均作「酈季子巷」。《宋平江城坊考》云:酈季子巷,俗書寫稱「李繼宗巷」。然口語則明晰殊甚。並引舊志云:「酈生廟,在閶門外洞涇內,相傳神即漢酈食其。清咸豐十年(1860)毀」,則古迹顯然矣。酈食其(?一前203),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人。秦末農民起義時,歸劉邦,曾獻計克陳留,封為廣野君。又說齊王田廣歸漢,不戰而得七十餘城。後韓信襲齊,齊王疑他與韓信通謀,將他烹死。現作「李繼忠巷」,廟稱「李王廟」。經查《吳縣誌》云:李王廟,在福濟橋(俗名李王廟橋,在錢萬里橋西),清咸豐十年(1860)毀,同治中重建。《姑蘇志》云:神姓李,名錄,長興童慶人。或曰即名將李顯忠,元顧盟廟記云:「宋嘉定十七年(1224),王生於吳興之長興,生時,有靈人叩以雨賜禍福事必應。年十八告生人曰:吾勤王事,將適山東之膠州,匡坐即逝,後見夢於理宗,自稱臣李姓,吳興土神。據此則神自長興來矣。宋景定間,始詔天下立李烈士廟。明冊封靈惠英烈福濟顯忠王。」可見,李繼忠應為「李顯忠」。《宋史》有傳。

巷內有「真趣園』』,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尚書吳一鵬所建。

麗姬巷 位於倉街中段,西出倉街,東至沿城河。民間傳說,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的夫人虞姬就住此巷內。項羽是蘇北宿遷人,為逃避仇家,跟隨叔父項梁來到蘇州,依靠在廟場上賣藝為生。項羽在賣藝時,將廟前的一隻千斤鼎舉了起來,看的人齊聲叫好。這消息傳到虞家,虞姬也練過武術,聽後心裡高興,決定要去看看這人。第二天,虞姬同父親來到廟場見項羽正在舉鼎,虞姬縱身一跳,人站到了鼎上,項羽一看,鼎上是個漂亮的姑娘,渾身來了勁,把鼎舉得高高的,還繞場一周,把鼎放回地上時,姑娘卻不見了。項羽感到奇怪,這姑娘怎生了得,輕身功夫這麼好,心中愛上了這個姑娘。過了數日,虞姬父親把項羽和他的叔父請到家裡,願將虞姬嫁給項羽,項羽自然同意,就拜堂成親,結為夫婦。後來,項羽就住在蘇州,在吳中招募八千子弟兵造反,稱為楚霸王。虞姬住過的那條小巷,就稱為「麗姬巷」。據傳,巷內曾有「霸主娘娘廟」,現已無跡可尋。

《吳門表隱》載:「巷內有麗姬冢,相傳在民家,明太祖破城時(麗姬)死於此。」

馬濟良巷 位於人民路南端東側,西出人民路,東出張思良巷。相傳因醫師馬濟良居此而得名。馬濟良(1861-1927),名馬深,號郎山,江蘇常州人。他年輕時來蘇州當學徒,並向王鴻翥藥店坐堂醫生學習醫道藥理,而後自己開設診所,診治內外科。他專攻傷寒濕病,頗有研究,見解獨到。凡傷寒病人經他治療,往往一帖葯即有轉機,故有「馬一帖」之稱。吳縣縣令的兒子病重垂危,諸醫均搖頭嘆息,家人已準備後事,經馬濟良診治,服藥數帖,漸有好轉,終至痊癒,真是起死回生。縣令非常高興,即贈予「扁鵲再世」匾額,並將他居住的小巷,命名為「馬濟良巷」。俗呼「馬脊樑巷」。

潘儒巷 位於臨頓路北段東側,東至平江路,西出臨頓路。據方誌載:宋時,有章綡居於此,在附近造橋,稱章家橋,巷名「章家橋巷」。章綡,字子上,一字子京,長洲(今蘇州)人。章綡於元祜二年(1087)試國子監,中第一,授洛陽主簿,教授京兆尹府。徽宗時,歷任陝西轉運通判,戶部員外郎等職。宣和七年(1125)致仕,歸居蘇州。在當時來說,章家是一大族,很有名望。元末,由張士誠女婿潘元紹居此,住宅極廣,前後皆築有園林,包括獅子林在內,為休閑之處。獅子林門原開於此巷,門堂至今尚在。明代,歸富家潘時用居住。巷名改稱「潘時用巷」,後訛稱「潘儒巷」,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中葉,休寧人黃軒、黃騰達弟兄居住此,並將獅子林改名為「涉園」。 22號原為胡家祠堂,祭祀宋代天章閣侍講胡瑗。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經術教授吳中,年四十餘。3 1號原為王氏惇裕義莊。 69號原為永靈庵0。75—77號為王笑山故宅,據傳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佔地1600餘平方米,有轎廳、方廳、茶廳、花廳、三座堂樓及早船等。下房共七開間七進,東三西四,是典型的深宅大院。 79-8 1號原為吳鍾駿故居,吳鍾駿(1799-1853)字吹聲,號崧甫,吳縣(今蘇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禮部左、右侍郎。曾二次主典鄉試,四次提督學政。咸豐三年(1853)病逝於福建學政任上。1 924年宅第賣給傷科醫生閔采臣,又稱「閔采臣宅」。

潘儒巷(臨頓路) 2000年拆遷。

施相公弄 位於觀前街西段北側,南起觀前街,北至喬司空巷。舊時,弄內有施相公廟,弄名即以廟名名之。施相公,本名施鍔,是北宋參知政事施鉅之弟。「相公」是古代對讀書人的尊稱。施鍔自幼好學,詩書禮樂,無不精通,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諸生。相傳,施鍔是華亭縣(舊屬蘇州)人。他幼年時在山間拾得一小卵,後生出一條小蛇,逐漸長大,養在筒內。這年,施鍔赴蘇州考試,將蛇帶到蘇州舍間,他去考試時,未將筒蓋閉上,蛇爬出來乘涼。因蛇渾身是黃色,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眾人一見大驚,齊呼有怪物出現,拿著棍棒與之搏鬥,未能制服。急去報告守城總兵,總兵調來數十名官兵,蛇亦毫不害怕。此時,施鍔考試回來,一見此景,便說道:「不必驚慌,這是我養的蛇。」即向蛇叱斥,蛇就返入筒內。守城總兵十分惱火,將此事上奏朝廷,施鍔被處以斬決。

施鍔死後,蛇非常憤怒,經常為施鍔索命,傷人無數。為此,俚人請求封施鍔為護國鎮海侯,並建廟塑像,稱「施相公廟」。每逢農曆八月十六施鍔生日,官府和百姓前去祭祀。施鍔生前愛吃饅頭,在祭祀時帶去斗大的饅頭。傳說,第一次帶去的饅頭,有蛇盤在饅頭上而死。所以後來做的饅頭,在饅頭上盤有蛇形,以後演變為龍形,稱為「盤龍饅頭」,成為蘇州地方一俗。施相公雖名不見經傳,但在百姓中卻有多種傳說,給這條小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侍其巷 位於司前街南端西側,東起司前街,西至吉慶街。宋時稱「難老坊』』。宋樞密院直學士蔣堂居此巷內,因蔣家有芝草之瑞,故改稱「靈芝坊」。《吳郡志》云:「蔣堂,字希魯,本宜興人,徙於蘇,大中祥符五年(1012)進士,任侍御史……出為淮南發運使,薦部吏二百員。累遷樞密直學士,歷知應天、河中府,洪、杭、益、蘇州。後十二年,再守蘇,遂謝事,以禮部侍郎致仕。」

後因善士侍其沔居此,而得名「侍其巷」。明盧熊縛州府志》有著錄。侍其沔,字國紀,祖上自高密遷至吳地,住在靈芝坊。他勤奮好學,精通四書五經,善作詩文,但屢次趕考都名落孫山。於是,他在住地開設學館,收受門徒,講解經義,傳授知識。侍其沔為人好善重義,有人遇到困難求助於他,他總是不避艱險,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日久之後,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聲譽鵲起。北宋治平三年(1066)歿,門人私謚他為「夷晦先生」,並以他的姓氏作巷名,將靈芝坊改為「侍其巷」,作為紀念。

36號原為兩廣會館。38號原為清末翰林、藏書家鄧邦述故居。

侍其巷(小教場口) 小教場,舊時不僅作演武之所,亦作刑場。

蘇公弄 位於定慧寺巷中段北側,雨出疋慧寺蒼,北至幹將東路。弄內有紀念蘇東坡的蘇公祠,小巷為紀念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而命名。蘇東坡(1036-1101),名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是著名的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他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革新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蘇東坡集》;書法長於行、楷,與蔡襄、米芾、黃庭堅合稱為「宋四家」。在中國文學史、書法史上均有一定地位。

蘇公弄北口原有河道,河上有橋,名蘇公橋,後河道填沒,橋亦廢。

唐寅墳 位於西大營門西,南起大營弄,北至東蔡家橋。明代才子唐寅墓葬於此而得名。唐寅(14 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江南風流第一才子等。祖籍山西晉昌,世居吳中,原住吳趨坊,後遷桃花塢。他自幼聰明好學,刻苦攻讀,詩文書畫,無不精工。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解元,世稱「唐解元」。三十歲赴京會試,因牽連科場舞弊案而下獄。此後,他無意於功名,遨遊宇內,廣拓視野,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作草稿,潛心作畫。他擅長山水,兼長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在中國畫壇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伯虎晚年窮愁潦倒,生活貧困,死後葬在桃花塢附近,稱「唐寅墳」。後墳地遷移,在該處造房建屋,自成小巷,巷名即以「唐寅墳」名之。

一說此處為唐寅「瘞文冢」,其真墓在橫塘王家村。

徐公橋(弄) 巷以橋名。南宋慶元四年(1198)徐稚建橋,故名。1994年街巷拆遷。

張果老巷 位於人民路樂橋南堍東側,西起人民路,東至錦帆路。明盧熊《蘇州府志》作「張古老巷」,後作「張果老巷」。《列仙傳》云:「張果,隱於恆州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得長乍秘術,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折壘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承則以水之,復成驢。」據道家言:張果,唐代方士,隱居在中條山,自言生於堯舜時代,開元間遣使迎入長安,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玄通先生」,玄宗為其建棲霞觀。民間將張果列為「八仙」之一,習稱「張果老」。當地舊有廟,故而名巷。巷內原有顧文敬公祠,祀唐代兵部尚書顧少連,久廢。

張思良巷 位於十全街西端北側,南出十全街,北至石家灣。也稱「張四娘巷」、「張思娘巷」。因何有這個名稱呢?有多個民間故事,現舉兩則。

一是說有個年輕的媳婦叫張四娘,早年喪夫,依靠做針線活度日,她裁剪得體,縫製講究,遠近聞名,到她家做衣服的人很多。有人問:「到哪裡去做衣服?」就說:「到張四娘家去。」日子久了,這條小巷就叫「張四娘家巷」,簡稱「張思娘巷」。

二是說巷內有個姓張的書生,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趕出門外。娘走投無路,在投河時被一個老尼救去,寄身庵堂。書生與妻子結婚多年,很想生個兒子,夫妻倆到庵堂去拜佛求子。老尼乘機勸說:「養兒子有什麼好,生了兒子長大後不孝,要被兒子趕出門去的。」夫妻倆由此省悟,回家後在門上貼出「思娘』』兩字,希望娘能回來。娘見兒子有悔改之心,也就回家去了。所以這條小巷就叫「張思娘巷」。後因諧音關係,寫成「張思良巷」。

周五郎巷 位於吳趨坊中段西側,東接吳趨坊,西接石塔橫街。 1-23號曾名「黎明巷」;11號曾名「婆娘弄」。 1 8號原為麗澤公所,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金業公建,有四方廳、花廳、池塘、假山等。 3 7號原為汪宅,有花廳、書齋等。巷內有「二株園",為徐汧住宅後園;徐汧居官京師,由其子徐貫家居。清嘉慶、道光年間,園屬范氏。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緣生術數文化(九宮圖)
去大同之前可以看什麼相關書籍做了解嗎?
天賦系統文化語錄之溝通篇
孫悟空收服黑熊怪,為何非要逼著觀音菩薩變妖精?
為什麼郭靖夫婦不認識神鵰俠?

TAG:文化 | 蘇州 | 照片 | 命名 | 老照片 | 享受 | 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