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茶入門基本知識

【一】紅碎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紅碎茶是國際茶葉市場的大宗產品,目前佔世界紅茶葉總出口量的80%左右,有百餘年的產制歷史,而在我國發展,則是近30年的事。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1835年印度阿薩姆開始種茶,茶種是由我國進口的,中國專家還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傳授手工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來簡化製造程序,取消鍋炒,改為發酵、烘焙,生產類似我國工夫紅茶的產品。自1874年W.S.萊爾(W.S.Lyle)發明第一台揉捻機後,1876年喬治﹒里德(GeorgeReld)又發明了切茶機.將條形茶切成短小而細的碎茶,紅碎茶則正式出現。再經近百年的發展,各種新的機具不斷發明,相應的工藝技術不斷出現,各類製法大致確定,產品花色基本定型,消費的習慣已經形成,使紅碎茶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紅碎茶按製法分為傳統製法和非傳統製法兩類。非傳統製法又分為洛托凡(Rotorvane)製法、C.T.C製法、萊格製法和L.T.P製法幾種。各類製法的產品品質風格各異,但紅碎茶的花色分類,及各類的外形規格基本一致。紅碎茶分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花色規格。【1。葉茶類外形成條狀】,要求條索緊結,穎長,勻齊,色澤純潤,有金毫(或少或無金毫)。內質湯色紅艷(或紅亮),香味鮮濃有刺激性,按品質分為「花橙黃白毫」(FloweryOrangePekoe,簡稱F.O.P)和「橙黃白毫」(O.P)兩個花色。【2。碎茶類外形呈顆粒狀】,要求顆粒重實勻齊,含毫(或無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味鮮爽濃強,按品質分「花碎橙黃白毫」(FloweryBrokenOrangePokoe簡稱F.B.O.P)、「碎橙黃白毫」(B.O.P)、碎白毫(B.P)等花色。【3。片茶外形呈木耳形片狀】,要求尚重實勻齊,湯紅亮香味濃爽,按品質分「花碎橙黃白毫屑片」(FloweryBrokenOrangePekoeFanning簡稱F.B.O.P.F)、「碎橙黃白毫屑片」(B.O.P.F)、「白毫屑片」(P.F)、「橙黃屑片」(O.F)和「屑片」(F)等花色。末茶(Dust,簡稱D)【4。外形呈砂粒狀】,要求重實勻齊,色烏潤,內質湯色紅濃稍暗,香味濃強微澀。以上四類,葉茶中不能含碎片茶,碎茶中不含片末茶,末茶中不含茶灰,規格清楚,要求嚴格。 我國紅茶的碎片茶出口早已有之。即在工夫紅茶加工過程中,由於篩切工序,自然產生的芽尖、片末茶,經篩分整理為芽茶(Sifiting,如祁芽、寧芽等),碎茶(Brokentea),副茶有花香,茶末及茶梗等。1958年,中央商業部、外貿部聯合湖南採購廳、湖南農學院等單位,在湖南安化採用傳統製法試製紅碎茶一舉成功,為我國發展紅碎茶生產開創了先例。1964年對外貿易部、農墾部、農業部等,根據國際貿易的需要,決定並發文在雲南?海、廣東英德、四川新勝、湖北芭蕉、湖南瓮江、江蘇芙蓉六個茶場(廠)布點,開始大規模試製,同時紅碎茶專用機械、製造技術、品質規格等也逐步形成體系,為我國發展紅碎茶生產奠是了堅實的基礎。1967年,外貿部根據國際市場對紅碎茶品質規格的要求,結合我國廣大茶區的具體情況,制定並頒發了四套紅碎茶加工統一標準樣,供各地區對照標準加工和驗收之用:(1。)第一套樣適用於雲南省採用雲南大葉種生產的紅碎茶,計17個花色,設17個標準樣。(2。)第二套樣適用於廣東、廣西、四川等地除雲南大葉種以外的大葉種紅碎茶,共計11個花色,設11個標準樣。(3。)第三套樣適用於貴州、四川、湖北、湖南部分地區中小葉種製成的紅碎茶,共計19個花色,設19個標準樣。(4。)第四套樣適用於浙江、江蘇、湖南等小葉種生產的紅碎茶,共計16個花色,設16個標準樣。1980年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根據出口需要和國內轉子、C.T.C製法的發展所引起品質上的變化,在維持原有品質水平的基礎上,對四套樣進行了簡化改革,第一套樣由17個樣改為8個標準樣,第二套樣由11個改為7個標準樣,第三套樣由19個改為7個標準樣,第四套樣由16個改為6個標準樣。 近30年來,我國紅碎茶生產遍及全國各主要茶區,各種製法的紅碎茶均有生產,現將我國幾種主要製法紅碎茶的品質特徵介紹如下: (1)傳統製法紅碎茶 指按最早製造紅碎茶的方法,即萎凋後茶坯採用「平揉」、「平切」,後經發酵、乾燥製成的。這種製法產生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產品,各套花色品種齊全。碎茶顆粒緊實呈短條狀,色澤烏黑油潤,內質湯色紅濃,香味濃度好,葉底紅勻。該類產品外形美觀,但內質香味刺激性較小,因成本較高,質量上風格難於突出,目前我國僅很少地區生產。 (2)轉子製法紅碎茶 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轉子機切碎的紅碎茶。我國轉子機製法繫於70年代先後在廣東英德、江蘇芙蓉等地率先採用的,英德仿照洛托凡機製成首批轉子切茶機,制出我國策一批轉於型紅碎茶。江蘇芙蓉參照絞肉機原理製成的轉子切茶機相繼問世。製法上均系先平揉後切碎,後來卧式揉捻機出現,部分廠(場)聯裝成自動流水線。將萎葉進卧式揉捻機「打條」,再經轉子機切碎,避免平面揉捻機不利聯裝的缺點。該法所制的紅碎茶,亦生產葉茶、碎茶、片茶、末條四類產品。其中碎茶外形緊卷呈顆粒狀,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棕黑油潤,內質湯色濃亮,香味濃較鮮,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葉底勻齊紅亮。該茶除具有外形美觀和色澤烏潤的優點外,內質濃強度較傳統紅碎茶好,而且成本較低。現我國大部分國營茶場茶廠都按此法生產。洛托凡製法屬此類。 (3)C.T.C製法紅碎茶 是指揉切工序採用C.T.C切茶機切碎製成的紅碎茶。C.T.C切茶機(CrushingTearingCurling)系英國W.麥克爾徹(W.Mckercher)於1930年發明的一種切茶機,1959年引進兩台,因缺少配套機械,未能製成正式C.T.C產品。1982年海南島南海茶廠引進整套C.T.C製法的機械,正式開始我國C.T.C紅碎茶的生產。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製造C.T.C類機,但尚未能大面積地推廣。C.T.C製法紅碎茶無葉茶花色。碎茶結實呈粒狀,色棕黑油潤,內質香味濃強鮮爽,湯色紅艷,葉底紅艷勻齊,是國際賣價較高的一種紅茶。 (4)L.T.P製法紅碎茶 是指用勞瑞式(LaurieTeaProcesser)的錘擊機切碎的紅茶。L.T.P茶機的結構,主要由機芯、機座和傳動三部分組成。機芯上裝有轉盤和9組刀片、31組錘片,每組刀、錘片均為4塊,共160塊,機芯主軸以2300轉/分的高速旋轉進行錘切作業。當萎凋葉進入機腔破碎區後,受40組刀錘片強烈的錘切而被擊成粉末狀,並在機腔內旋轉形成膠結顆粒後噴出機腔。L.T.P茶無葉茶。碎茶顆粒緊實勻齊,色澤棕紅,欠油潤,中低檔茶顯枯滯。香味鮮爽欠濃強,葉底紅艷細勻,漂水時,散成細小粉末。 1980年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從國外進口兩套L.T.P機具,分別在湖南瓮江、廣西百色進行試製,瓮江茶廠根據L.T.P茶內質濃強度上存在的缺點,採用L.T.P機下機後進C.T.C,再經撕、壓、擠的作用,增加碎片中細胞破損程度。成品在內質香味的濃強度方面有較明顯的提高,外形顆粒茶增多,色澤上略有改善。L.T.P加C.T.C製法的紅碎條質量佳,「中和性」,較傳統製法的紅碎茶售價提高20─30%,出口換匯成本降低10%以上,但由於國內總量不多,難於形成批量,同時又因色澤棕褐不清,不利拼和,因而目前未能得到大面積推廣。================================【二】川紅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地】: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長江流域起源制點。是本世紀50年代產生的工夫紅茶。30多年來,川紅的「宮殿」牌、「節日之夜」牌產品,以條索緊細圓直,毫鋒披露,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暢銷國際市場,成為我國後起之秀的高品質工夫紅茶之一。 四川省是我國茶樹發源地之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四川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形成盆地,秦嶺、大巴山擋住北來寒流,東南向的海洋季風可直達盆地各隅。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18℃,極端最低氣溫不低於-4℃,最冷的1月份,其平均氣溫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2--4℃,茶園土壤多為山地黃泥及紫色砂土。茶園一般地勢較高,伏旱影響不大,十分宜茶生長。川紅工夫生產於川東南茶區,即長江流域以南邊緣地帶,包括宜賓、江律、內江、涪陵四地區及重慶、自貢兩市所屬部分地區。這裡茶樹發芽早,比川西茶區早39--40天,採摘期長40--60天,全年採摘期長達210天以上。秋茶產量佔全年的26--30%。 宜賓地區所產川紅,出口早,每年4月即可進入國際市場,以早、新取勝。川紅珍品──「早白尖」,更是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點及優良的品質,博得國內外茶界的好評。1979年首批川紅工夫─級每噸售價7320美元,高於國內的同類同級的工夫茶價格,並得到高度讚譽。 川東北茶區的萬縣、達縣、南充及南部靠近長江沿岸各縣,氣溫較高,氣候與川東南茶區大體相似,適合發展紅茶生產。50年代中期,先在宜賓、萬縣、達縣等地區10餘個縣的部分國營茶場試製工夫紅茶,逐步推廣,年產僅為3000餘擔,後逐步調整產區布局,主要集中在宜賓、鎢連、高縣、珙縣四個縣生產工夫紅茶,1980年工夫茶的毛茶產量已達4萬餘擔,此後基本維持這一產量水平。 【特徵】:川紅工夫外形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帶枯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川紅問世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多年來暢銷蘇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等國,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三】滇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地】: 產於雲南,而一般又特指雲南紅茶,又叫作滇紅。滇紅產於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思茅、保山、大理、德宏和景洪、普文等地。  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是我國工夫紅茶的新葩,以外形肥碩 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  【特徵】: 滇紅工夫特點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干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艷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  【分類】: 滇紅是世界茶葉市場上的著名紅茶品種。滇茶分功夫茶和碎茶兩種。滇江功夫茶又叫滇紅條茶,芽葉肥壯,湯色紅艷,滋味濃烈,香氣馥郁。滇紅碎茶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秀,又稱滇紅分級茶,外形均勻,色澤烏潤,湯色紅亮。===================================【四】祁門紅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博得國際市場的經久稱讚,奉為茶之佼佼者。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章,創製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品質風格,蜚聲中外。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 祁紅向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果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英國人最喜愛祁紅,全國上下都以能品嘗到祁紅為口福。皇家貴族也以祁紅作為時髦的飲品,用茶向皇后祝壽,讚美茶為〔群芳最〕。 祁門紅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的祁門紅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產地:中國安徽祁門。 【成因】:祁門縣位於安徽位省最南端。這裡峰巒起伏,山勢陡峭,高山密林成為分布在峽谷山樑和丘陵山坡上茶園的天然屏障。這一帶茶區的土壤主要由千枚岩、紫色頁岩等風化的黃土或紅土構成,土質肥沃,酸質適中,含氧化鋁鐵成分和水分都比較富足,極適於茶葉生長。由於祁門地處西北冷空氣和東南亞海洋氣團前峰交錯地帶,氣候溫和,春夏多曉霧,為茶樹茶葉的優異品質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歷史】:祁門產茶歷史悠久,唐代時已有名氣。據史料記載,清朝光緒年間以前,祁門只產綠茶,不產紅茶,1875年以後纔有紅茶。相傳,安徽黟縣有個名叫余干臣的人,在福建罷官回原籍經商,因見了紅茶暢銷多利,便在至德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閩紅茶"製法,開始試製紅茶。1876年,余氏又先後在祁門西路鎮、閃里設紅茶分庄,擴大經營。由於祁門一帶自然條件優越,所制紅茶品質超群出眾,因此,產地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聲譽越來越高,在國際紅茶市場上引起了茶商的極大注意,日本人稱其為玫瑰 ,英國商人稱之"祁門 "。 【特點】: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夫紅茶。它以條索苗秀的外形,清新持久的甜 ,醇和雋厚的滋味而馳名中外。 【工藝】:祁門紅茶精采巧制。茶農採摘特級"祁紅",在"穀雨"前揀山開園,都是"一旗一槍",即一芽一葉初展的嫩葉,當地茶農稱之"麻雀嘴稍開"。一個月采三十多斤普通茶葉的能手,採摘高檔"祁紅"鮮葉時,最多只能采一斤左右,製作就更為講究了。將鮮葉製成"祁門紅茶",要經過分級、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等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付出艱苦細緻的勞動。發酵不足, 氣不正,滋味苦澀;發酵過度,葉片泛黑, 、味平淡,甚至產生餿味。工作時聚精會神。所以人們稱"祁門紅茶"為"工夫茶",這是對茶農辛勤勞動的正確評價。===================================【五】湖紅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地】: 湖紅工夫茶主產湖南省安化、桃源、漣源、邵陽、平江、瀏陽、長沙等縣市,湘西石門、慈利、桑植、大庸等縣市所產的工夫茶謂之「湘紅」,歸入「宜紅工夫」範疇。湖紅工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工夫紅茶之一,對我國工夫茶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也是茶葉的發祥地之一,漢志有「茶陵以山谷產茶而名之」的記載,茶陵也稱「茶王城」,繞城而過的?水亦稱為「茶水」。然而,湖南紅茶的產制,僅百餘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臨湘繼之。據《同治安化縣誌》(1871年)載:「洪(秀全)楊(秀清)義軍由長沙出江漢間。卒之;通山茶亦梗,緣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紅茶收買,暢行西洋等處。稱曰廣庄,蓋東粵商也。」又載:「方紅茶之初興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稱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處無安化字型大小不買。」同治《巴陵縣誌》(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與外洋通商後,廣人挾重金來制紅茶,農人頗享其利。日晒,色微紅,故名"紅茶"」,同治《平江縣誌》(1874年)載有:「道光末,紅茶大盛,商民運以出洋,歲不下數十萬金」。吳覺農先生指出,「湖南生產紅茶──實際也可以說是兩湖生產紅茶的最早時期,應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前。除廣商外,據老人回憶,「安化紅茶系清同治年間由江西寧州商人在養口租諶引以行開設吉茂隆牌號,設置示範茶莊傳授技術」,由於安化紅茶銷路好,漢壽、新化、醴陵、湘陰、瀏陽、平江、長沙等地相繼生產。最高年產40多萬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餘年中,湖南茶年產一般達80萬擔,1915年曾超過100萬擔。後因戰事等原因減至15萬擔(1936年)、10萬擔(1944年),最低為1949年2--3萬擔。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漣源、石門相繼建立國營紅茶精製廠,加工工夫紅茶,產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紅茶產量達40餘萬擔,其中工夫紅茶10餘萬擔,成為我國工夫紅茶產量較高的省之一。 【位置】: 湖南地處北緯24°40"至35°05",東經108°50"至114°15"之間,南靠五嶺山脈,北面長江之中游處於西南雲貴高原到江南丘陵,從南嶺山脈列江漢平原的中間地帶,三面環山,丘陵為主。有湘、資、沅、澧四水縱穿全境和彙集於省內北部的洞庭湖。俗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土壤為紅黃土,微酸性,適宜茶樹生長。 湖紅工夫的主產區安化、新化、漣源一帶,位於湘中地段,處雪峰山脈,位資江之中游,「緣安化三鄉,遍地有茶,山崖水畔,不種自生」。桃源產區地處武陵、雪峰兩山余脈,有沅水經流,古《荊州土地誌》云:「楚南茶出武陵七縣,桃源其一。」平江、瀏陽產區,位於湘之東北,處冪阜山脈之南端,有汨水、昌江及瀏陽河貫穿全境。《同治平江縣誌》記有紅茶盛行時「上自長壽,下至西鄉之晉坑、浯口,茶莊數十所,植茶者不下二萬人,塞巷填街,寅集酉散」的一片繁榮景象。湖南不但產制紅茶經驗豐富,而且具有眾多的適制紅茶品種的種質資源。歷史上安化有芙蓉山仙茶,南路近江邑瑤山內有界牌茶,此外還有永明大鳳茶,郴州五蓋山苦茶,汝城白毛茶等。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茶樹種質資源,現在正逐步得到利用。吳覺農先生評論湖南「可以生產同祁門和宜昌一樣為國外所歡迎的高香紅茶,還可以栽培和發展與雲南相同的國際上著名大葉種紅茶。」 【特徵】: 湖紅工夫以安化工夫為代表,外形條索緊結尚肥實,香氣高,滋味醇厚,湯色濃,葉底紅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勻凈。長壽街及瀏陽大圍山一帶所產香高味厚(靠近江西修水,歸入寧紅工夫),新化、桃源工夫外形條索緊細,毫較多,鋒苗好,但葉肉較薄,香氣較低,漣源工夫系新發展的茶,條索緊細,香味較淡。===================================【六】閩紅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三種工夫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但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1)政和工夫【產地】: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慶元地區所產紅毛茶,亦集中政和加工。政和縣全縣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8.5℃,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以上,茶園多開闢在緩坡處的森林跡地,土層深厚,微酸性,茶樹生長繁茂。【特徵】: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條製成,是閩紅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級政和工夫特別體態勻稱,毫心顯露,香味俱佳。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經問世,即享盛名。19世紀中葉,產量達萬餘擔。後因戰事摧殘,茶園荒蕪,至1949年年產僅900餘擔。嗣後,著力恢復傳統品質風格,產量質量均有回升。60年代後,因改制綠茶。僅保持少量生產,年產約800擔。 (2)坦洋工夫【產地】: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餘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特徵】: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色鮮亮,條形秀麗。 (3)白琳工夫【產地】: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翠,岩壑爭奇,茶樹常種於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號,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細嫩芽葉,製成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桔紅」,意為桔子般紅艷的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特徵】: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七】寧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寧紅工夫茶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簡稱「寧紅」。 【產地】:寧紅產於江西省平江縣長壽街一帶的紅毛茶。位於贛西北邊隅,幕阜、九宮兩大山脈蜿蜒其間。山多田少,地勢高峻,樹木蒼青,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深厚肥沃。春夏之際,雲凝深谷,霧鎖高崗,茶芽肥碩,葉肉厚軟,造成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銅鼓縣西北之棋坪、港口、大段、幽居等地所出之茶,為寧紅之上品。寧紅金毫為寧紅之珍品。 採摘要求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芽頭碩壯的蕻子茶,多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芽葉大小、長短要求一致。 【特徵】: 寧紅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圓直,鋒苗挺拔,略顯紅筋,色烏略紅,光潤;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醇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高級茶「寧紅金毫」條緊細秀麗,金毫顯露,多鋒苗,色烏潤,香味鮮嫩醇爽,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寧紅工夫茶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品質而馳名中外。主要暢銷歐洲,成為中國主要名茶之一。寧紅除散條形茶外,另有束茶名為「龍鬚茶」。
推薦閱讀:

八字知識之一八一:十干取象
陽宅100條吉凶風水知識你知道多少?
「中風」相關知識以及「中風」的預防
移動開發需要知道的像素知識『多圖』

TAG:中國 | 知識 | 紅茶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