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道有消化水患的「胃」(民生觀·城市治水③)
讓自然的水系統能發揮自然調節功能,儘可能就地蓄水,就地調解旱澇
雨一直下,從南到北。嚴峻的汛情,一方面提醒人們,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不可鬆懈,一方面也說明,海綿城市建設迫在眉睫。
過去,一些地方在建設「海綿城市」上存在認識誤區,認為靠埋排水管道就能解決內澇,或是以為疏通和改造幾段下水道,就能萬事大吉;或是以為海綿城市就是多挖若干人工湖、多種些草坪綠植蓄水,結果卻使得城市雨澇問題治標不治本。
北大教授俞孔堅提出,自然的水系統、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濕地系統,不做過度干預,發揮自然調節功能,還江河自然之美。如果我們「裹」住了大自然的「腳」,大江大河自身不能調節雨澇,不能調節雨洪,那水患就會越來越嚴重,水環境就會越來越差。海綿的哲學是就地調節旱澇,將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澇問題,而非轉嫁異地。
研究者指出,建設海綿城市應遵循三大關鍵策略——消納、減速與適應。
消納就是就地調節水旱,不轉嫁異地;減速就是讓水由狂野變得平靜,自凈並滋育萬物;適應就是以柔克剛、和諧共生。消納在源頭,利用挖方填方的平衡技術,將雨水儲蓄和利用起來;減速在通向下游的過程中,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或分流,讓它變得心平氣和,滋育生命萬物。適應在下游,建立一個與洪水相適應的水彈性景觀,如種植適應於季節性洪澇的鄉土植被,建設可淹沒區等。三大關鍵策略組合運用才能形成「源頭消納滯蓄,過程減速消能,末端彈性適應」的生態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在前不久的暴雨中,浙江金華多處被淹,而城裡的燕尾洲公園經受住了考驗,沒有出現一處多餘雨水的積存,公園的基本服務在暴雨中未受影響。這是得益於百分百透水鋪裝的運用,以及下凹式綠地強大的匯水和下滲功能。同時,公園內的退台式防洪堤大大增加了三江交匯處的行洪量,大大緩解了下游的洪水壓力。
總之,我們呼籲建設的海綿城市,絕不是破壞自然、頭疼治頭,而是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態功能,讓河道、水系統自身有消化水患的「胃」,這樣才能夠從容應對自然災害,將破壞值降到最低,避免城市看海的尷尬。
推薦閱讀:
※怎麼樣能夠培養消化細菌—怎樣的水是好水
※蟒蛇吞下大型動物之後是如何消化的 可以把動物的骨骼消化嗎?
※腸炎的人如何吃東西?
※推薦五招應對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