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難道也學壞了?一邊闢謠,一邊「造車」,巨頭的戰略套路都不過如此!

作者:iot101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 【導讀】------

華為造車--華為闢謠--華為再造車--What』s the next of HUAWEI?

都說2017年是物聯網生態元年,縱觀國內外風雲,從IBM的Wotson物聯網總部攜豪華夥伴陣營宣布正式投入使用,到ofo單共享車+NB-IoT在低功耗廣域網路領域扔出重磅炸彈,物聯網圈裡似乎正轟轟烈烈地開展著「學習樂視好榜樣」運動。生態之路,儼然已從零星玩家變成泱泱大軍。

果不其然,甘坐十年冷板凳的華為也來了。繼終端業務、智能家居、LPWAN之後,車聯網似乎也要躋身華為的物聯網生態版圖:

2月21日,據新浪科技報道,華為正在進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研究,並且與知名高校清華大學進行了深度技術合作。相關資料還曝光了二者共同開發的無人車雛形。

據悉,這款無人車還在雛形階段,外觀簡陋,採用四輪驅動。目前在華為的曼卡科技園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可以完成自動避讓行人、繞行障礙以及自動泊車等操作。而關於感測器的使用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的細節還不得而知。

長這樣。。無人駕駛「拖拉機」

其實,「華為造車」也算不得新聞,近年來曾幾度出沒,劇本完全照搬狼來了的故事。華為歷來CXO的回應也都極具水平:先義正言辭地否認,然後閃爍其詞,似乎在為下只狼做鋪墊。

以華為向來的作風,難道不應該先攜手某牛X團隊偷偷摸摸造出一款原型車,測試,打磨,成型,然後再風風光光拿出來亮瞎傳統車企/友商/粉絲/媒體/iot101君的眼么?

然而,上述情形只存在iot101君深深的腦海里,現實中的華為仍未正式系統地對外公布過其車聯網戰略。然而作為物聯網技術有可能最先落地的領域之一,車聯網仍是iot101君談及華為物聯網戰略時避不開的一個話題。

本科是通信專業,考研要跨到無人駕駛汽車?

華為以通信業務起家,在全球多個地區的通信市場都有著不俗的佔有率,也在重要的國際通信標準組織佔有相當分量的地位。

華為是有多想不開,不好好的當你的通信巨頭,非要跨考無人駕駛汽車。背後可能是巨大的利益驅動吧:

隨著汽車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越來越緊密,汽車被業內人士認為是繼手機之後的又一重要移動終端,其最終形態將會是無人駕駛。

《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計,到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000萬輛。到2050年,全球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將是無人駕駛汽車。

華為公司主營業務分為三塊:運營商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設備採購,面向公司的伺服器銷售,手機以及其他智能終端銷售。前兩塊業務維持高增長的挑戰非常大。儘管華為公司的營業額已經處於一個高位,但任正非今年定的目標更具挑戰性:到2020年,華為營業額要達到1500億美金,每年20%營收增長。

存量業務的增長難度非常之大,因此華為必須要擴張已有生態。而智能汽車是一個巨大的賽道,未來巨大的市場潛能已經引得谷歌、蘋果、樂視、及BAT爭相布局,華為有何理由不心動?

華為跨界的自信來源:技術基礎

通信技術作為互聯網三大成長階段以來難以撼動的核心技術,有著和「造血幹細胞」一樣的拓張潛能,在物聯網時代,這種潛能更容變現。如,華為成立消費者終端BG,逐漸開始涉足手機、平板、電腦,不斷跨界,隨著物聯網戰略整體布局,智能硬體、智能家居系統、智慧城市照明等業務也接二連三浮出水面,米字型的生態布局逐漸呈現。

有了以上「技術協同類」的跨界經驗,那麼,華為如果真要跨考無人駕駛專業,也是順理成章。如此大步的跨界,華為的自信來自哪裡呢?iot101君認為,主要是通信技術和電池技術。

未來汽車將分為三個模塊:傳統機械製造模塊,以無人駕駛為核心的互聯網軟體模塊,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驅動模塊。按照華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袁庭球的觀點,未來的核心價值在於後面兩個模塊。

第一,本科30年的通信基礎,對於無人駕駛汽車而言是天然的優勢。

「通訊」越來越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底層命脈,因為智能化的本質就是穩定可靠的通訊,不管是人與車、車與車、還是車與環境,這對華為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關於無人駕駛,華為有兩張牌。一方面依託於中央研究院的車聯網創新中心,持續不斷地和業界保持密切合作。另外一張隱藏的牌是諾亞方舟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與中央研究並列的二級實驗室,總部位於香港,專攻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是華為下一階段的戰略重點,任正非已在多個場合喊話,華為將all in人工智慧。

以「通訊」作為進入汽車的敲門磚,從車聯網到無人駕駛,華為其實早有布局:

  • 華為的汽車夢有源可溯。也許從2013年推出了車載模塊ME909T就開始了。彼時華為還承諾每年會投入上億元用於車聯網相關解決方案的研發。

  • 在之後,華為和許多汽車廠商開展了戰略合作,包括為賓士、奧迪提供車載通信模塊海思晶元;與豐田合作將WiFi的熱點部署到豐田汽車上,實現了與呼叫中心的連接。

  • 2014 年,華為就先後和東風、長安簽署過合作協議,在車聯網平台、車載通信設備、車機、移動終端、晶元等方面展開合作。

  • 去年 9 月,奧迪、寶馬和戴姆勒在 9 月 27 日宣布和愛立信、華為、英特爾、諾基亞和高通結盟,組成「5G 汽車聯盟」,目的就是要加快自動駕駛相關設備的研發。這麼多家重量級企業在一起搞一個組織,可見 5G 技術對於無人駕駛未來的重要性,當然也可見華為在這件事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想做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華為可能是繞不過的一家公司,相應的,華為也繞不開汽車。

  • 2016年3月,華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袁庭球在一次公開的會議上提出了華為針對汽車行業的產品:基於EAI(Educated ApplicationIntelligence)框架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 今年2月份,華為無線網路產品線營銷運作總裁邱恆在「2017 世界移動大會(MWC)預溝通會」上向媒體提到,華為已經在德國利用 5G 技術開始了無人駕駛的外場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自動駕駛編隊行駛和車輛協同緊急制動。

  • 因此,不難看出華為的優勢和切入點應該是:為無人駕駛車輛提供通信解決方案。當華為清華攜手測試無人駕駛小破車的時候,iot101君終於聽到了較為官方的證實: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系主任、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殿閣說,「華為布局無人駕駛技術不假,但研究車與造實車是兩回事,華為目前的興趣點不是在造實車這件事情上,而是更在意車聯網和智能駕駛的核心關鍵技術。」

    再結合華為此前發的一份聲明,「華為專註於 ICT 領域(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主張與汽車製造企業廣泛合作,為車輛平台提供連接、互通的解決方案。」

    如此看來,此「造車」非彼「造「車。目前看來,華為要造的是車聯網通信技術和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而不會出現掛著Honor logo的無人駕駛汽車。

    另外,在硬體製造領域積累的電池技術,是華為造車的另一個法寶。

    自從三星炸機事件、蘋果炸機事件、特斯拉電池事故等一系列事件以來,不難發現,電池的性能和安全問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且,汽車動力電池業務與華為能源現有業務具有良好的協同效應。

    華為在通信技術如日中天的光環下,電池技術方面的成就略顯暗淡。但其實,華為已經默默地攜手石墨烯大咖,並成立華為中央研究院的瓦特實驗室。

  • 從2014年起,華為就對外透露,在石墨烯技術上投入重金,他們與「石墨烯之父」諾貝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及曼徹斯特大學進行密切合作,致力於將石墨烯技術應用於電池,提升動力電池性能。

  • 去年年底,瓦特實驗室宣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石墨烯消息:通過石墨烯的應用,使鋰電池的額定工作溫度提升了10度,循環充放次數提升1倍。大幅提升了電池的工作溫度和使用壽命。最重要的是,要在今年底進入商用環節。

  • 華為energy不僅給自己生產的上億部手機供應電池,每年還為全世界各地的基站、數據中心提供能源解決方案,這些伺服器或發射塔夜以繼日地跑著,對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

  • 所有信息表明,只要稍微拐個彎,華為就能殺進汽車動力電池的供應領域。當然,關於石墨烯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研究,三星SDI以及比亞迪都在研究,因此也說明這個領域確實值得一闖。

    汽車已經是一個數據中心、計算中心和控制中心。其實還是能源中心。智能汽車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產業,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基礎設施行業在這裡發生了融合:交通出行行業,汽車製造行業,通訊行業,互聯網行業進行了親切的握手,合四為一。

    ——華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袁庭球

    這是一張科技企業與傳統車企共畫的大餅

    隨著傳統車企和科技企業分久必合,科技加持也是無人駕駛的剛需和必然,因此華為的入局也是大勢所趨。(當然,只要它願意。)

    那麼華為將以什麼姿態入局呢?

    不妨來看看前輩們的戰略布局:第一類是做無人駕駛系統,與傳統汽車廠商合作;另一種是直接進入汽車硬體領域,打造自主品牌。前者以Uber、百度為代表,後者則以樂視為代表。而谷歌則是通吃,不僅自主研發無人駕駛汽車,還有無人駕駛系統,兩者都已實現路測。

    猶記去年華為在回應「華為造車」緋聞時,說話一段奠定立場的話:

    2016年10月,一則有模有樣的傳言說華為要進入汽車製造領域,並且會選擇供應商麥格納進行合作。後者是知名的汽車行業「代工廠」,代工包括寶馬、賓士在內的多個品牌車型。那麼華為是怎麼回應的呢?

    「不會從一片森林一樣大的市場,進入到一棵樹木一樣大的市場。」

    呵呵,這霸道總裁范兒可真是把汽車製造業得罪的不輕。但也可以從中窺得華為跨界的「有禮有節」,基於自身的通信和電池優勢,華為顯然將自己歸入第一陣營。

    雖貴為通信大鱷,然而在樂視、BAT這些國內面前,華為還是資歷尚且。樂視已經明確研發電動汽車,百度的無人駕駛系統已經展開路測,阿里巴巴與上汽合作,打造互聯網汽車。更不要提國外,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歷程已經超過200萬英里,而Uber則馬不停蹄的與福特、沃爾沃聯合路測,特斯拉也早已進入無人駕駛實(zhuang)戰(che)階段了。

    因此,iot101君也迫不及待想看到一輛出現在華為官方的「無人駕駛拖拉機」,華為還需抓緊吶。

    總結

    縱觀華為幾次關於「造車」的流言和闢謠,實在神似娛樂圈的傳統習俗,在沒有實錘之前,華為造車--闢謠--再造車的循環也許還是停不下來........

    然而根據上述分析,iot101君認為,只要華為願意,它可以隨時加入烏央烏央的科技企業×傳統車企的大軍!


    推薦閱讀:

    誰在攪亂奧巴馬反恐新戰略
    五礦營口產業園發揮戰略價值 或再成投資熱土
    難以再平衡的美國全球戰略
    短短一個周末,中國地緣戰略環境大變天?!
    人才戰略決定梁山成敗----《水滸》

    TAG:闢謠 | 華為 | 戰略 | 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