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學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中醫婦科學的定義與範圍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等。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這些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和預防。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規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婦女在臟器方面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所以婦人別立方也。」由此說明,婦女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討論。
中醫婦科學傳統的研究範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據、帶下、子嗣、臨產、產後、乳疾、症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項。《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症,嗣育胎前併產後,前陰乳疾不相同。」這是對中醫婦科疾病範圍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本書在總論中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婦科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婦女的生殖臟器、生理特點、病理特點、婦科病的診斷要點、治療原則、預防與保健等。在各論中,根據中醫婦科文獻記載與實際工作需要,設立的疾病有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臨產病、產後病、婦科雜病、前陰病等。同時為了擴展學習者的思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和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將西醫婦產科基礎理論、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與計劃生育知識附於書後,以作臨證治療的參考。
第二節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簡史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逐漸建立和充實起來的。醫學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為此,我們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大歷史階段進行闡述。
一、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
我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就已經發現了一些藥物,積累了初步的醫療經驗。到了夏、商、周時代,中醫婦產科學已有了萌芽,主要有關於難產、種子和胎教理論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和《史記·夏本記》都有關於難產的記載。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成書的《詩經》中載葯50餘種,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婦產科用藥。
《列女傳》說:「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論的雛形。
二、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
隨著歷史的前進,醫學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醫家,如醫和、醫緩、扁鵲等,特別是扁鵲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稱為「帶下醫」。這一時期婦產科理論進展主要是難產、優生學、胚胎學的相關理論。《內經》的出現,提出了婦科相關理論。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的繁殖。在胚胎學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懷胎十月的記載。
戰國時代成書的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內經》,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婦女的解剖、月經生理、妊娠診斷等基本理論,還初步論述了一些婦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來、帶下、不孕、腸覃、石瘕等。《內經》還記載了第一個治療血枯經閉、調經種子藥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內經》的理論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婦人嬰兒方》(公元前26年),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自稱撰用《胎臚葯錄》,《隋志》記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現存的只有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他發明了麻醉藥(麻沸散)、創傷葯(神膏),並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地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
四、魏晉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的發展。晉,王叔和著成的《脈經》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稍晚,南齊褚澄著《褚氏遺書》1卷(10篇),其中從攝生角度提出了節育及晚婚的主張。南齊徐文伯著有專書《療婦人瘕》,並曾針刺引產成功。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明確指出懷胎十月養生和調攝的注意事項。
隋代,在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67門,1730個證候,書中有婦人病8卷,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太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自晉至唐臨床醫學日益興盛,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兼長內、婦、兒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書於公元652年,全書凡30卷,有婦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昝殷著的《產寶》,成書於公元852~-856年,全書3卷41門,260餘方,每門前有短論,後有附方,對後來產科發展有一定指導作用。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楊子建著《十產論》,成書於公元1098年,「十產」包括正產、傷產、橫產、倒產、偏產等,並對各種異常胎位和助產方法作了敘述,對產科的貢獻較大。
朱端章著《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產科的各家淪著,明標出處,並附有新生兒護理和治療。齊仲甫著《女科百問》,成書於公元1220年,全書凡2卷,將婦產科病歸納為100個問題,逐一解答,並附理法方葯。
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於公元1237年著成該書,全書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後8門,《婦人大全良方》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此外,還有數部婦產科專著。總之,中醫婦產科學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發展。
七、金元時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
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一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闊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成書於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學術思想。同時該書《婦人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了規律性闡述。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成書於公元1228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李呆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應用補脾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李呆著《蘭室秘藏》,成書於公元1276年,該書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在理論上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另外,朱震亨著《格致餘論》,成書於公元1347年,該書《受胎論》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明代的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設13科,據《明史·百官志》記載有婦人科。此期婦科專著較多。薛己著《薛氏醫案》,成書於公元1528-1544年,即醫案16種,凡28卷,大旨以命門真陰真陽立論,對婦科理論也有重要影響。萬全著《廣嗣紀要}、《婦人秘科》,成書於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證治準繩·女科》,成書於公元1602-1607年,其中對婦科疾病的治療論述甚詳。武之望著《濟陰綱目》,成書於公元1620年,書中廣集別說,細列綱目,資料較全,但少有己見。李明珍著《本草綱目》,成書於公元1578年,並著《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其對月經理論和奇經八脈的論述,對中醫月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趙養葵著《邯鄲遺稿》,為其晚年作品,趙氏獨重命門學說,在《邯鄲遺稿》中又有發揮。張介賓著《景岳全書》,成書於公元1624年,全書凡64卷,有《婦人規》3卷,強調陽氣陰精互為生化,形成了全面溫補的一派,這對婦科理論發展有重要意義。樓英著的《醫學綱目》、李梃著的《醫學入門》、龔信著的《古今醫鑒》等,對婦科疾病也有精闢論述。
此期,中醫學對腎及命門學說的研究和闡發,從理論上給婦產科以重大影響,但未能引起婦產科臨床的廣泛重視。婦產科著述雖多,而大多數著述局限於對前人論述的整理。
九、清代與民國(公元1636-公元1949年)
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後人輯錄而成,書中辨證以肝、脾、腎三臟立論,論述平正扼要,理法嚴謹,方葯簡效,更有獨到見解,影響久遠。蕭賡六著《女科經綸》,成書於公元1684年,內容較豐富,間有己見。亟齋居士著《達生篇》1卷,成書於公元1715年,論胎前、臨產、產後調護之法,難產救治之方,平易淺近,盡人能曉。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成書於公元1742年,此書由國家組織編寫,內有《婦科心法要訣》,集清前的婦產科大成,理法嚴謹,體例規範,通俗廣傳,成為醫者必讀的參考書。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全書計2卷,最為晚出,而頗多新說。其他著作,如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台軌範》、葉天士的《葉天土女科》、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等;專論胎產的有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朴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等。
民國時期對婦科貢獻比較大的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於公元1918年。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成書於公元1933年,書中所倡肝腎學說,多是自識心得,切要發明,曾作教本而廣泛流傳。
總之,清代以近的婦產科專著,現存不下數十種,在理論和實踐中影響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達生篇》、《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和《沈氏女科輯要》。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婦科學的發展(公元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理論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後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六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先後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
同時,出現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的《腎的研究》,其中有關於「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病的治療法則與病理機制的探討」及「妊娠中毒症中醫辨證分類及其治療法則的探討」;60年代,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1978年江西省婦女保健院的「中藥藥物錐切治療早期宮頸癌」以及針灸糾正胎位、防治難產等,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和途徑。
以上所述,僅列舉了中醫婦科學發展的簡要史料,以供學習參考使用。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必須對中醫婦科學進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臟器
第一節陰戶玉門一、陰戶
陰戶,又名四邊。《校注婦人良方》提出:「登廁風人陰戶,便成痼疾。」陰戶系指女性陰蒂、大小陰唇、陰唇系帶及陰道前庭的部位。
二、玉門
玉門,又名龍門、胞門。根據《脈經》、《諸病源候論》:「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說明玉門的部位相當於外生殖器的陰道口及處女膜的部位。現在認為這個部位可以判斷已婚未婚、已產未產,看來古今認識是一致的。
陰戶、玉門的功能是生育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關口,也是「合陰陽」的出人口,又是防止外邪侵入的關口。
第二節陰道子門陰道、子門是女性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陰道」一詞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子門」一詞最早見於《內經》。陰道和子門是中醫學的解剖術語。
一、陰道
陰道,又稱子腸。「陰道」一詞最早就是中醫學中的固有解剖名稱,且解剖位置與西醫學一致。
陰道的功能:陰道是娩出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通道,是合陰陽,禁閉子精,防禦外邪的處所。
二、子門
子門,又名子戶。子門是指子宮頸口的部位。
子門的功能:子門是主持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關口。
第三節 胞宮
胞宮,又名女子胞、子處、子宮、子臟、血室、胞室等。胞宮是女性的重要內生殖器官,關於它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
胞宮的位置《類經附翼》說:子宮「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後」,它位於帶脈以下,小腹正中,前鄰膀胱,後有直腸,下口連接陰道。
胞宮的形態最早記載見於《格致餘論》,《景岳全書》又進一步描述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於左,一達於右。」可見中醫學的子宮形態除了包括子宮的實體之外,還包括兩側的附件(輸卵管、卵巢)。
胞宮的功能《內經》稱女子胞為「奇恆之府」,說明了它的功能不同於一般的臟腑。
臟是藏而不瀉,腑是瀉而不藏,而胞宮是亦瀉亦藏,藏瀉有時。它行經、蓄經、育胎、分娩,藏瀉分明,各依其時,充分體現了胞宮功能的特殊性。胞宮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的結果。
baidu
第三章女性的生理特點人體以臟腑、經絡為本,以氣血為用。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男女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臟器上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這些與男性的不同點便構成了女性的生理特點。
女性的經、孕、產、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臟腑、經絡、氣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於胞宮的表現。研究婦女的生理特點,找出其活動規律,必須了解臟腑、經絡、氣血、天癸與胞宮的內在聯繫及其在女性生理中的特殊作用。按照中醫學的理論,胞宮是行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天癸是腎中產生的一種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氣血是行經、養胎、哺乳的物質基礎;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經絡是聯絡臟腑、運行氣血的通路。因此,研究婦女的生理特點,必須以臟腑、經絡為基礎,深入了解臟腑、經絡、氣血、天癸與胞宮的整體關係,尤其要著重了解腎、肝、脾胃和沖、任二脈在婦女生理上的作用。這樣才能系統闡述中醫婦科學的月經、帶下、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理論。
第一節女性的生理基礎
一、沖任督帶四脈與胞宮
胞宮是體現婦女生理特點的重要器官,它與臟腑有密切的經絡聯繫和功能聯繫。沖、任、督、帶四脈屬「奇經」,胞宮為「奇恆之府」,沖、任、督三脈下起胞宮,上與帶脈交會,沖、任、督、帶又上連十二經脈,因此胞宮的生理功能主要與沖、任、督、帶四脈的功能有關,從而使沖、任、督、帶四脈在婦女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奇經」不同於十二正經,別道奇行,無表裡配屬,不與五臟六腑直接聯通。從中醫學經典理論中可以總結出沖、任、督、帶四脈有四個共同特點。
第一,從形態上看,沖、任、督、帶四脈屬經絡範疇,而有經絡形象。即經有路徑之意,是縱橫的幹線;絡有網路之意,是經的分支,如羅網維絡,無處不至。
第二,從功能上看,沖、任、督、帶四脈有湖澤、海洋一樣的功能。如《難經》說:「其奇經八脈者……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奇經八脈考》更明確地說:「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即十二經脈中氣血旺盛流溢於奇經,使奇經蓄存著充盈的氣血。
第三,沖、任、督、帶四脈是相互聯通的。《素問·痿論》記載:「沖脈者,經脈之海也……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說明沖、帶、督三脈相通。《靈樞·五音五味》記載:「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說明沖、任二脈相通。《素問·骨空論》瀲:「督脈者……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人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說明督、任脈相通。綜前所述,沖、任、督、帶四脈都是相通的,這對調節全身氣血,滲灌溪谷,濡潤肌膚,協調胞宮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義。
第四,流蓄於沖、任、督、帶四脈的氣血不再逆流於十二正經。《難經》說:「人脈隆盛,人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不能拘之。」徐靈胎說:「不環周,言不復歸於十二經也。」都明確闡述了奇經氣血不再逆流於十二正經的理論觀點,這猶如湖海之水不能逆流於江河、溝渠一樣。
為了進一步闡述沖、任、督、帶四脈在婦科理論中的地位,下面將從胞宮與各脈、臟腑的經絡聯繫及功能聯繫兩個方面具體說明。
(一)沖脈與胞宮
1.沖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靈樞·五音五味》說沖脈「起於胞中」,這就明確了沖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沖脈循行,有上行、下行支,有體內、體表支,其體表循行支出於氣街(氣沖穴)。
沖脈為奇經,它的功能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逆順肥瘦》記載:。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滲諸絡而溫肌肉。」說明沖任上行支與諸陽經相通,使沖脈之血得以溫化;又一支與足陽明胃經相通,故沖脈得到胃氣的濡養;其下行支與腎脈相併而行,使腎中真陰滋於其中;又其「滲三陰」,自然與肝脾經脈相通,故取肝脾之血以為用。
另外,沖脈與足陽明胃經關係十分密切。胃為多氣多血之腑,《靈樞·經脈》說:胃經「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人氣街中」,《素問·骨空論》說:「沖脈者,起(出)於氣街」,還有《難經譯釋》原文說:「沖脈者,起(出)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都明確指出沖脈與陽明經會於氣街,並且關係密切,故有「沖脈隸於陽明」之說。
2.沖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繫沖脈「滲諸陽」、「滲三陰」,與十二經相通,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所,是全身氣血運行的要衝,而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因此,沖脈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宮有行經、胎孕的生理功能。
(二)任脈與胞宮
1.任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任脈亦「起於胞中」,確定了任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任脈循行,下出會陰,向前沿腹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環唇,分行至目眶下。
同樣,任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經脈》說:「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下交承漿。」說明任脈與胃脈交會於承漿,任脈得胃氣濡養。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少腹」,與任脈交會於「曲骨。;脾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人腹」,與任脈交會於「中極」;腎足少陰之脈。上膝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與任脈交會於「關元。。故任脈與肝、脾、腎三經分別交會於。曲骨」、「中極」、「關元」,取三經之精血以為養。
2.任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繫任脈,主一身之陰,凡精、血、津、液等陰精都由任脈總司,故稱「陰脈之海」。.王冰說:「謂任脈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故任脈又為人體妊養之本而主胞胎。任脈之氣通,才能使胞宮有行經、胎孕等生理功能。
(三)督脈與胞宮
1、督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唐·王冰在(黃帝內經)註解里說:「督脈,亦奇經也。然任脈、沖脈、督脈者,一源三歧也……亦猶任脈、沖脈起於胞中也。」此說被後世醫家所公認,如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因此督脈也起於胞中。督脈循行,下出會陰,沿脊柱上行,至項風府穴處絡腦,並由項沿頭正中線向上、向前、向下至上唇系帶齦交穴處。
督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經脈》說督脈與肝脈「會於巔」,得肝氣以為用,肝藏血而寄相火,體陰而用陽;《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腎相通,而得腎中命火溫養;又其脈。上貫心人喉」,與心相通,而得君火之助。且督脈。起於目內眥」,與足太陽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陽·,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稱「陽脈之海」。
2.督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繫任督二脈互相貫通,即二脈同出於「會陰」,任行身前而主陰,督行身後而主陽,二脈於齦交穴交會,循環往複,維持著人體陰陽脈氣的平衡,從而使胞宮的功能正常。同時{素問·骨空論》稱督脈生病。其女子不孕」,可見督脈與任脈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
(四)帶脈與胞宮
1.帶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繫《難經》說:「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說明帶脈橫行於腰部,總束諸經。《素問·痿論》說:「沖脈者……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王冰說:「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可見橫行之帶脈與縱行之沖、任、督三脈交會,並通過沖、任、督三脈間接地下系胞宮。
帶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針灸甲乙經》說:「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素問·痿論》說:「足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前述足太陽與督脈相通、督帶相通,則足;太陽借督脈通於帶脈;《靈樞·經別》說:「足少陰之正……當十四椎(腎俞),出屬帶脈」;又因帶脈與任、督相通,也足能與肝、脾相通。由此帶脈與足三陰、足三陽諸經相通已屬可知,故帶脈取肝、脾、腎等諸行之氣血以為用。
2.帶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繫帶脈取足三陰、足三陽等諸經之氣血以為用,從而約束沖、任、督三脈,維持胞宮生理活動。
上列敘述,說明沖、任、督三脈下起胞宮,上與帶脈交會,沖、任、督、帶又上連十二經脈,而與臟腑相通,從而把胞宮與整體經脈聯繫在一起。正因為沖、任、督、帶四脈與十二經相通,並存蓄十二經之氣血,所以四脈支配胞宮的功能是以臟腑為基礎的。
二、臟腑與胞宮
人體的衛、氣、營、血、津、液、精、神都是臟腑所化生的,臟腑的功能活動是人體生命的根本。胞宮的行經、胎孕的生理功能是由臟腑的滋養實現的。這裡通過對臟腑功能和經脈的論述闡明臟腑功能是如何作用於胞宮的。
(一)腎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腎與胞宮有一條直通的經絡聯繫,即《素問·奇病論》說的「胞絡者,繫於腎」。又腎脈與任脈交會於「關元」,與沖脈下行支相併而行,與督脈同是「貫脊屬腎」,所以腎脈又通過沖、任、督三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為化血之源,直接為胞宮酌行經、胎孕提供物質基礎。腎主生殖,而胞宮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功能,由此可見腎與胞宮功能是一致的。
因此,腎與胞宮兩者之間由於有密切的經絡聯繫和功能上的一致性,所以關係最為密切。女子發育到一定時期後,腎氣旺盛,腎中真陰——天癸承由先天,而逐漸生化、充實,才促成胞宮有經、孕、產、育的生理功能。
(二)肝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肝脈與任脈交會於「曲骨」,又與督脈交會於「百會」,與沖脈交會於「三陰交」,可見肝脈通過沖、任、督三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肝有藏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而胞宮行經和胎孕的生理功能,恰是以血為用的,因此,肝對胞宮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三)脾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脾脈與任脈交會於「中極」,又與沖脈交會於「三陰交」,可見脾脈通過沖、任二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內養五臟,外濡肌膚,是維護人體後天生命的根本。同時脾司中氣,其氣主升,對血液有收攝、控制的作用,就是後世醫家所說的「統血」、「攝血」。脾司中氣的主要功能在於「生血」和「統血」,而胞宮的經、孕、產、育都是以血為用的,因此,脾所生、所統之血,直接為胞宮的行經、胎孕提供物質基礎。
(四)胃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胃脈與任脈交會於「承漿」,與沖脈交會於「氣沖」,可見胃脈通過沖、任二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多氣多血之腑,所化生的氣血為胞宮之經、孕所必需,因此,胃中的谷氣盛,則沖脈、任脈氣血充盛,與脾一樣為胞宮的功能提供物質基礎。
(五)心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心與胞宮有一條直通的經絡聯繫,即《素問·評熱病論》所說:「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又《素問·骨空論》說:督脈「上貫心人喉,」可見心又通過督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心主神明和血脈,統轄一身上下,因此,胞宮的行經、胎孕的功能正常與否,和心的功能有直接關係。
(六)肺與胞宮
1.經絡上的聯繫《靈樞·營氣》說:「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人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人臍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可見肺與督、任脈是相通的,並藉督、任二脈與胞宮相聯繫。
2.功能上的聯繫肺主一身之氣,有「朝百脈」和「通調水道」而輸布精微的作用,機體內的精、血、津、液皆賴肺氣運行,因此,胞宮所需的一切精微物質,是由肺氣轉輸和調節的。
上述說明了臟腑與胞宮有密切的經絡聯繫和功能聯繫,胞宮的生理功能是臟腑功能作用的結果。
三、天癸的生理基礎與作用
天癸,作為中醫學術語,最早見於《素問·上古天真論》。天癸由於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使其在中醫婦產科學的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天癸的生理基礎天癸,源於先天,藏之於腎,受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人體發育到一定時期,腎氣旺盛,腎中真陰不斷得到充實,天癸逐漸成熟。根據《內經》的記載,男女都有天癸。《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七八……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說明天癸不僅是男女皆有,並直接參与男女的生殖生理活動。同時在天癸「至」與。竭」的過程中,人體發生了生、長、壯、老的變化。因此,可以認為天癸是一種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
在諸醫家論述中,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注證發微》說:「天癸者,陰精也,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也。」明·張景岳《類經》說:「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此先聖命名之精而諸賢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為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於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人之既生,則此氣化於吾身,是為後天之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瀉,蓋必陰氣足而後精血化耳。」這裡進一步說明了天癸即先天之精。又《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腎中之天癸也受後天水谷之精的滋養。對天癸屬陰精的物質性來說,.可以理解為「元陰」;對天癸的功能上的動力作用,可以理解為「元氣」,明確了天癸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體。
(二)天癸的生理作用對女性來說,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對沖任、胞宮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則「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天癸竭,則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天癸是促成月經產生和孕育胎兒的重要物質,即在天癸「至」與「竭」的生命過程中,天癸始終存在,並對沖任、胞宮起作用。因此天癸通達於沖、任經脈,不僅促使胞宮生理功能出現,而且是維持胞宮行經、胎孕正常的物質。
綜上所述,天癸源於先天,為先天之精,藏之於腎,受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人體發育到一定時期,腎氣旺盛,腎中真陰不斷得到充實,天癸逐漸成熟,在婦女生理活動中,始終對沖任、胞宮起作用。
四、氣血對胞宮的生理作用
氣血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經、孕、產、乳無不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二者之間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女科經綸)說:「血乃氣之配,其升降、寒熱、虛實,一從乎氣。」故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聖濟總錄)說:「血為榮,氣為衛……內之五臟六腑,外之百骸九竅,莫不假此而致養。矧婦人純陰,以血為本,以氣為用,在上為乳飲,在下為月事。」月經為氣血所化,妊娠需氣血養胎,分娩靠血濡氣推,產後則氣血上化為乳汁以營養嬰兒。氣血由臟腑化生,通過沖、任、督、帶、胞絡、胞脈運達胞宮,在天癸的作用下,為胞宮的行經、胎孕、產育及上化乳汁提供基本物質,完成胞宮的特殊生理功能。
第二節女性的特殊生理一、月經
胞宮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經常不變,稱為「月經」。因它猶如月亮的盈虧,海水之漲落,有規律和有信征地一月來潮一次,故又稱它為「月事」、「月水」、「月信」等。明·李時珍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
(一)月經的生理現象健康女子到了14歲左右,月經開始來潮。月經第一次來潮,稱為初潮。月經初潮年齡可受地區、氣候、體質、營養及文化的影響提早或推遲,在我國女子初潮年齡早至11周歲,遲至18周歲,都屬正常範圍。健康女子一般到49歲左右月經閉止,稱為「絕經」或「斷經」。在我國女子46-52歲期間絕經,都屬正常範圍。
月經從初潮到絕經,中間除妊娠期、哺乳期外,月經都是有規律地按時來潮。正常月經是女子發育成熟的標誌之一。正常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左右,但在2l-35天也屬正常範圍。經期,指每次行經持續時間,正常者為3-7天,多數為4—5天。經量,指經期排出的血量,一般行經總量約為50-8ml;經期每日經量,第一天最少,第二天最多,第三天較多,第四天減少。經色,指月經的顏色,正常者多為暗紅色;由於受經量的影響,所以月經開始時的顏色較淡,繼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呈淡紅。經質,指經血的質地,正常經血應是不稀不稠,不凝結,無血塊,也無特殊氣味。經期一般無不適感覺,僅有部分婦女經前和經期有輕微的腰酸,小腹發脹,情緒變化等,也屬正常現象。
由於年齡、體質、氣候變遷、生活環境等影響,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等有時也會有所改變。當根據月經不調之久暫、輕重、有症、無症而細細辨之,不可概作常論,貽誤調治良機。
此外,有月經慣常二月一至的,稱為「並月」;三月一至的,稱為「居經」或「季經」;一年一行的,稱為「避年」;終生不行經而能受孕的,稱為「暗經」。還有受孕之初,按月行經而無損於胎兒的,稱為「激經」、「盛胎」、「垢胎」。根據避年、居經、並月的最早記載,即晉·王叔和著《經脈》所述,避年、居經、並月應屬病態,後世《諸病源候論》、《本草綱目》等也認為是病態或異常,只有《醫宗金鑒》將並月、居經、避年列為月經之常,似不切實際。
(二)月經的產生機理月經的產生機理,是婦女生理方面的重要理論。在了解女性生殖臟器(胞宮)、沖任督帶與胞宮、臟腑與胞宮、天癸等理論基礎上,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的記載,可以明確月經產生的主要過程及其環節,即「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的作用機制,(圖3—1)。
圖3—1月經的產生機理;
1.腎氣盛(圖3—l①)腎藏精,主生殖。女子到了14歲左右,腎氣盛,則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後天水谷之精的充養下最後成熟,同時通過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經的出現。所以在月經產生的機理中,腎氣盛是起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的。
2.天癸至(圖3—1②)「天癸至」則「月事以時下」,「天癸竭,則地道不通」,說明天癸是促成月經產生的重要物質。「天癸至」是天癸自腎下達於沖任(自上向下行,曰至),並對沖任發揮重要生理作用。
3.任通沖盛(圖3—1③)「任脈通,太沖脈盛」,是月經產生機理的又一重要環節,也是中心環節。「任脈通」是天癸達於任脈(通,達也),則任脈在天癸的作用下,所司精、血、津、液旺盛充沛。「太沖脈盛」,王冰說:「腎脈與沖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說明腎中元陰之氣天癸通並於沖脈為「太沖脈」。沖脈盛(盛,音成)是沖脈承受諸經之經血,血多而旺盛。《景岳全書》說:「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沖脈為月經之本也。」因此「太沖脈盛」即天癸通於沖脈,沖脈在天癸的作用下,廣聚臟腑之血,使血海盛滿。
至此,由於天癸的作用,任脈所司精、血、津、液充沛,沖脈廣聚臟腑之血而血盛。沖任二脈相資,血海按時滿盈,則月事以時下。血海雖專指沖脈,然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又會於咽喉,這裡應理解為泛指沖任而言的。
4.血溢胞宮,月經來潮(圖3—1④)月經的產生是血海滿盈、滿而自溢的理論,因此血溢胞宮,月經來潮。
5.與月經產生機理有關的因素這些有關因素,如臟腑、氣血和督帶二脈參與了月經產生的生理活動。
(1)督脈調節,帶脈約束(圖3—1⑤)腎脈通過沖、任、督、帶四脈與胞宮相聯繫,同時沖、任、督、帶四脈是相通的。腎所化生的天癸能夠作用於沖任,同樣可以作用於督帶。即在天癸的作用下,督帶二脈調節和約束沖任及胞宮的功能,使月經按時來潮。因此,督脈的調節和惜脈的約束應該是控制月經周期性的重要因素。
(2)氣血是化生月經的基本物質(圖3—16)氣血充盛,血海按時滿盈,才能經事如期。月經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的統攝和運行有賴於氣的調節,同時氣又要靠血的營養,輸注和蓄存於沖任的氣血,在天癸的作用下化為經血。因此在月經產生的機理上,氣血是最基本的物質。
(3)臟腑為氣血之源(圖3—1⑦)氣血來源於臟腑。在經絡上,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與沖、任、督、帶相聯,並藉沖、任、督、帶四脈與胞宮相通。在功能上,臟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胃主受納腐熟,與脾同為生化之源;腎藏精,精化血;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而輸布精微。故五臟安和,氣血調暢,則血海按時滿盈;經事如期?可見臟腑在月經產生的機理上有重要作用。
綜前所述,在「腎氣—天癸—沖任—胞宮」這一月經產生機理的過程中,腎氣化生天癸為主導;天癸是元陰的物質,表現出化生月經的動力作用;沖任受督帶的調節和約束,受臟腑氣血的資助,在天癸的作用下,廣聚臟腑之血,血海按時滿盈,滿溢於胞宮,化為經血,使月經按期來潮。
(三)月經產生機理的臨床意義月經的產生機理集中應用了婦科全部基礎理論而成為婦科理論的核心,因此月經的產生機理,對婦科臨來的病機和治療原則的確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從「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的月經產生機理中叮以看出,腎氣在婦女生理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具有特殊地位。所以在治療婦科疾病時,腎氣是時刻要考慮的因素。如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痛經、胎動不安、滑胎、不孕等多因腎氣虛損所致,因此補益腎氣是治療的關鍵,而又常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補腎是婦科的重要治療原則。
2.氣血參與月經產生的生理活動,是沖任經脈維持胞宮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氣血失調,如氣血虛弱、氣滯血瘀、氣鬱、氣虛、血熱、血寒等,都能直接影響沖任的功能,導致胞宮發生經、帶、胎、產諸病,所以氣血失調成為婦科疾病的重要病機。因而調理氣血在婦科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而成為又一治療原則。
3.臟腑化生氣血,與沖任有密切的經絡聯繫,參與月經產生的生理活動,因此,致病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常也會影響沖任而使胞宮發生經、帶、胎、產諸病,所以臟腑功能失常成為婦科疾病的又一重要病機,其中腎、肝、脾、胃與沖任在經絡上和功能上關係最為密切(腎的臨床意義已在1項內敘及)。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藏血而司血海;脾司中氣而統血,與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肝失條達,疏泄無度;或脾氣不足,血失統攝;或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都可影響沖任功能而發病。因此在治療上,疏肝養肝、健脾和胃也成為婦科疾病重要的治療原則。
4.在月經產生機理的理論中,中醫學的「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的過程與西醫學的「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的環路相對應,這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病,提供了理論根據。從西醫角度看,一些屬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障礙的功能性疾病,如月經不調、功血、閉經等月經疾病,運用中醫的「補腎氣,調沖任」的方法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中醫學的月經產生機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二、帶下
「帶下」一詞,首見於《素問·骨空論》。帶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是泛指婦女經、帶、胎、產諸病而言,狹義帶下是專指婦女陰中流出一種粘膩液體而言。在狹義帶下之中又有生理、病理的不同。本節主要闡述婦女生理性帶下的現象與產生機理。
(一)帶下的生理現象健康女子,潤澤於陰戶、陰道內的五色無臭、粘而不稠的液體,稱為生理性帶下,即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
生理性帶下的量,其量不多,不致外滲。但在月經前期沖任血海將滿之時,及妊娠期血聚沖任以養胎元之時,如霧露之溉,潤澤豐厚,帶下量可明顯增多,或少量排出,至於經間期綱組之時,陽生陰長,沖任氣血正盛,帶下量也可稍增。生理性帶下之色,是無色透明的,有的略帶白色,所以醫籍中有時稱「白帶」。但世俗所稱「白帶」多是看到或感覺到量、色、質有改變的帶下病,應予嚴格區分。生理性帶下的質地粘而不稠,滑潤如膏,無異臭氣味。
生理性帶下是精液,是腎精下潤之液,《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靈樞·口問》說:「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明確指出液為腎精所化,潤滑如膏,具有濡潤、補益作用,流於陰股而為帶下,充養和濡潤前陰空竅。
(二)帶下的產生機理在中醫學的典籍中已經明確帶下的產生與任、督、帶等奇經的功能有直接關係。任脈在帶下的產生上有重要作用,任脈主一身之陰精,凡人體精、血、津、液都由任脈總司。而任脈所司之精、血、津、液失去督脈的溫化就要變為濕濁,任脈所主之陰精失去帶脈的約束就要滑脫而下,成為病態。因此任脈化生生理帶下這一功能又與督脈的溫化、帶脈的約束有關。
生理性帶下是腎精下潤之液。《景岳全書》說:「蓋白帶出於胞中,精之餘也。」《血證論》說:「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經三日後,即有胞水……乃種子之的候,無病之月信也。」生理性帶下在月經初潮後明顯出現,在絕經後明顯減少,而且隨著月經的周期性變化,帶下的量也有周期性改變,因此帶下的產生與腎氣盛衰、天癸至竭、沖任督帶功能正常與否有重要而直接的關係。根據月經產生機理的外延及事實,則生理性帶下產生的機理如下:腎氣旺盛,所藏五臟六腑之精在天癸作用下,通過任脈到達胞中生成生理性帶下,此過程又得到督脈的溫化和帶脈的約束。
三、妊娠
從懷孕到分娩這個階段,稱為「妊娠」,也稱「懷孕」。
(一)妊娠的生理現象妊娠後母體的變化,明顯地表現是月經停止來潮,臟腑、經絡的陰血,下注沖任,以養胎元。因此妊娠期間整個機體出現「血感不足,氣易偏盛」的特點。
妊娠初期,由於血聚於下,沖脈氣盛,肝氣上逆,胃氣不降,則出現飲食偏嗜、噁心作嘔、晨起頭暈等現象,一般不嚴重,經過20-40天左右,癥狀多能自然消失。另外,妊娠早期,孕婦可自覺乳房脹大。妊娠3個月後,白帶稍增多,乳頭乳暈的顏色加深。妊娠4-5個月後,孕婦可以自覺胎動,胎體逐漸增大,小腹部逐漸膨隆。妊娠6個月後,胎兒漸大,阻滯氣機,水道不利,常可出現輕度腫脹。妊娠末期,由於胎兒先露部壓迫膀胱與直腸,可見小便頻數、大便秘結等現象。
另外,妊娠3個月後,六脈平和滑利,按之不絕,尺脈尤甚。《金匱要略》說:孕60日「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備急千金要方》說:「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西醫學也認為在妊娠11周以後循環血量才開始增加,這與中醫滑脈出現的時間是一致的。
妊娠後胎兒發育情況,最早在《內經》有記載。《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此後多有論述胎兒發育者,而徐之才《逐月養胎法》所論較切實際,即《備急千金要方》說:「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胎動,六月筋骨立,七月發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氣人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說明前人對胎兒的發育、成熟有詳細觀察。
(二)妊娠的機理女子發育成熟後,月經按期來潮,就有了孕育的功能。受孕的機理在於腎氣充盛,天癸成熟,沖任二脈功能正常,男女兩精相合,就可以構成胎孕。《靈樞,決氣》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女科正宗》說:「男精壯而女經調,有子之道也。」正說明了構成胎孕的生理過程和必要條件。另外,受孕須有一定時機,《證治準繩》引袁了凡語:「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於一時辰間……此的候也……順而施之,則成胎矣。」這裡所說的「氤氳之候」、「的候」相當於西醫學所稱之排卵期,正是受孕的良機。
四、產育
產育包括分娩、產褥與哺乳。分娩、產褥與哺乳是女子生育後代緊密聯繫的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都發生了急劇的生理變化,了解這些生理情況對指導臨床有重要的意義。
(一)分娩懷孕末期,即孕280天左右,胎兒及胎衣自母體陰道娩出的過程,稱為分娩。
關於預產期的計算方法,中醫學有明確記載,明,李梃《醫學入門》說:「氣血充實,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數。」10個月共270天。《婦科新說》說:「分娩之期或早或遲,……大約自受胎之日計算,應以二百八十日為準,每與第十次經期暗合也。」與西醫學計算為280天已基本一致。現在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是:從末次月經第1天算起,月份數加9(或減3),日數加7,即可。如按農曆計算,月數演算法同上,日數加14。孕婦分娩,又稱臨產,分娩前多有徵兆,如胎位下移,小腹墜脹,有便意感,或「見紅」等。《胎產心法》說:「臨產自有先兆,須知凡孕婦臨產,或半月數日前,胎胚必下垂,小便多頻數。」此外,古人還有試胎(試月)、弄胎的記載,《醫宗金鑒》說:「妊娠八九個月時,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此名試胎……若月數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說明到妊娠末期常可出現子宮收縮,應與真正分娩相區別。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臨產時出現腰腹陣陣作痛,小腹重墜,逐漸加重,至產門開全,陰戶窘迫,胎兒、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結束。《十產論》說:「正產者,蓋婦人懷胎十月滿足,陰陽氣足,忽腰腹作陣疼痛,相次胎氣頓陷,至於臍腹痛極甚,乃至腰間重痛,穀道挺拼,繼之漿破血出,兒遂自生。」產訖胞衣自當萎縮而下。《達生篇》說:「漸痛漸緊,一陣緊一陣,是正產,不必驚慌。」同時還總結了「睡、忍痛、慢臨盆」的臨產調護六字要訣。
因此,應當幫助產婦正確認識分娩,消除恐懼心理和焦躁情緒,也不宜過早用力,以免氣力消耗,影響分娩的順利進行。
關於產程,中醫學也有觀察和記錄,晉·王叔和《脈經》說:「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又法,婦人慾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明確表示分娩必腰痛,從規律宮縮至分娩大致為12小時,即所謂「子午相對」,這與現代統計的一、二、三產程的時間基本一致。此外,中醫學強調產室要寒溫適宜,安靜整潔,不能濫用催產之劑,這些論述現在仍有實用價值。
(二)產褥新產後6周內稱產褥期。分娩時的用力汗出和產創出血,損傷了陰液,整—個機體的生理特點是「陰血驟虛,陽氣易浮」。因此在產後1-2日內,常有輕微的發熱、自汗等陰虛陽旺的癥狀,如無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時間內會自然消失。
產後數日內,胞宮尚未復常而有陣縮,故小腹常有輕微陣痛,稱「兒枕痛」。在產後2周內因胞宮尚未回縮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塊。大約產後6周,胞宮才能恢復到孕前大小,這段時間稱產褥期,同時自陰道不斷有餘血濁液流出,稱為惡露。惡露先是暗紅的血液,以後血液顏色逐漸由深變淺,其量也由多變少,一般在2周內淡紅色血性惡露消失,3周內粘液性惡露斷絕。
(三)哺乳新產婦一般產後第2天可以擠出初乳,約持續7天後逐漸變為成熟乳。母乳營養豐富,易消化,並有抗病能力。分娩後30分鐘內可令新生兒吮吸乳頭,以刺激乳汁儘早分泌,讓嬰兒吃到免疫價值極高的初乳,增強抗病能力,促進胎糞排出,同時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儘早建立母子感情聯繫。母乳餵養提倡按需哺乳,即按嬰兒的需要哺乳,不規定哺乳的時間和次數,嬰兒飢餓時或母親感到乳房充滿時就哺乳。一般每次哺乳時間10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15分鐘,以免乳頭浸軟皸裂。母乳是產婦氣血所化。《胎產心法》說:「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在哺乳期要使產婦保持精神舒暢,營養充足,乳房清潔,按需哺乳,這對保證乳汁的質和量有重要意義。哺乳時限,純母乳餵養4-6個月後,邊喂母乳邊加輔食。12-24個月是嬰兒斷乳的適當月齡,最好在秋涼和春暖的季節里進行。
產後,脾胃生化之精微除供應母體營養需要外,另一部分則隨沖脈與胃經之氣上行,生化為乳汁,以供哺育嬰兒的需要。薛立齋說:「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在哺乳期,氣血上化為乳汁,一般無月經來潮,也比較不易受孕。
月經、帶下、妊娠、分娩、哺乳是婦女的生理特點,這都是臟腑、經絡、氣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於胞宮的結果,特別是與腎氣、天癸的主導作用分不開的。
第四章 女性的病理特點
第一節病因導致婦女疾病的因素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體質因素。淫邪因素之中以寒、熱、濕為多發;情志因素方面以怒、思、恐為常見;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產、房事不節、飲食失調、勞逸過度、跌扑損傷等;體質因素(包括先天因素)是指人的體質強弱而言,即臟腑、經絡、氣血活動的盛衰。淫邪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因素都是致病的條件,它們作用於機體後能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表現形式、程度與轉歸如何,是由體質因素決定的,而婦科病證則常是由臟腑、氣血、沖任督帶四脈和胞宮功能盛衰來決定的。《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說明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體質)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現將婦科的致病因素和致病特點分述於下。
一、淫邪因素
淫邪因素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總稱。其常為「六氣」,其失常如太過、不及或非時而至為六淫,成為致病因素。六淫皆能導致婦產科疾病,但因婦女以血為本,寒、熱、濕邪更易與血相搏而導致婦產科諸證,故予重點討論。而機體內在的寒、熱、濕邪系臟腑功能失常所致。
1.寒寒為陰邪,收引凝澀,易傷陽氣,影響氣血運行。寒邪就部位而言有外寒、內寒之分,就性質而論有實寒、虛寒之別,這四者常是交互存在的,但應以虛、實為綱。寒邪傷人的具體病因歸納如下:若感受寒邪,冒雨涉水,或過食生冷,則血為寒凝,血行不暢,胞脈阻滯,可出現月經後期、痛經、症瘕等。若機體陽氣不足,寒自內生,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胞宮功能,可出現痛經、帶下病、妊娠腹痛、宮寒不孕等。
2.熱熱為陽邪,耗氣傷津,每易動血,迫血妄行。熱邪同樣有外熱、內熱、虛熱、實熱之分,這裡仍以虛、實為綱將熱邪病因歸納如下:感受熱邪、五志過極化火、過服辛辣助陽之晶,都可導致陽熱內盛;或素體陰分不足,陽氣偏盛,以致陰虛而生內熱。至於熱毒則屬實熱範疇,即所謂「熱之極為毒」,是實熱中的重證。無論實熱、虛熱都可損傷沖任經脈,迫血妄行,出現月經先期、崩漏、經行吐衄、胎漏、胎動不安、惡露不絕、產後發熱等。
3.濕濕為陰邪,重濁膩滯,易阻塞氣機。濕邪依其傷害人體部位的不同,有外濕和內濕之別。若感受水濕,冒雨涉水,或久居陰濕之地,以致濕邪內侵,是外濕。若脾陽素虛,運化失職,濕濁內盛,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氣內停,都可導致水濕停聚,是內濕。濕為有形之陰邪,因此濕邪傷人自無虛、實可分,但卻能隨人體的陰陽盛衰以及濕濁停留之久暫而發生從化的轉變,或從陽化為濕熱,或從陰化為寒濕。關於濕毒,一是濕氣蘊結所致,一是從陰部感染而來。總之,濕邪重濁趨下,下注沖任,帶脈失約,可致帶下病、陰癢、不孕症等;若在孕期,受胎氣影響可致妊娠嘔吐、妊娠水腫等。
二、情志因素
情志因素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婦女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情志發生變化,主要引起氣分病變,繼而引起血分病變,使氣血不和,以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而發病。內傷七情之中,以怒、思、恐對婦科病證影響較著,故分述於下。
1.怒抑鬱忿怒,常使氣滯、氣逆,進而引起血分病變,可致月經後期、痛經、閉經、經行吐衄、缺乳、症瘕等。
2.思憂思不解,每使氣結,氣血瘀滯,可致閉經、月經不調、症瘕等。
3.恐驚恐過度,常使氣下、氣亂,失去對血的統攝和調控,可致月經過多、崩漏、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
三、生活因素
生活因素是致病的條件,也是影響體質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原因。
1.房勞多產婦女若先天不足,或早婚、房事不節,產多乳眾,都可損傷腎氣,耗傷氣血。腎氣不足,氣血失調,能引起月經病、帶下病、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
2.飲食失節若暴飲暴食、過食肥甘、飲食偏嗜,或寒溫失宜,都可損傷脾胃,引起諸病。若過食辛辣助陽之品,可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經行吐衄、胎動不安等;過食寒涼生冷食物,可致痛經、閉經、帶下病等。
3.勞逸過度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和產育期勞動要適度。若經期繁勞過力,可致經期延長或月經過多。若孕期持重過勞,易致胎動不安、墮胎、小產;反之過度安逸,氣血凝滯,易成滯產。產後持重、操勞過早,易致子宮脫垂。
4.跌仆損傷婦女在經期、孕期登高持重,或跌扑閃挫,易致崩漏、胎動不安等。
四、體質因素
人體的體質明顯地表現出抗病能力的強弱,它不僅決定著上述致病因素能否損傷機體導致疾病,而且決定著導致疾病的種類、程度、轉歸和預後。《靈樞·百病始生》說:「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說明體質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不同類型的體質因素,可能影響機體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吳德漢《醫理輯要》說:「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須知發病之日,即正氣不足之時。」可見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體質強健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可以不病,而體質虛弱者經受不了致病因素的攻擊而發生疾病。
人體由於先天稟賦的不同,後天營養狀態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可以形成不同類型酌體質。有的人素稟陽盛,經常便秘、手足心熱;有的人素稟陰盛,經常便溏、畏寒肢冷。再如同樣是先天不足、早婚多產、房事不節,損傷腎氣,但結果不同。有的人主要是損傷了命門真火,而表現為腎陽虛衰諸證,如腎陽虛型經行泄瀉、帶下、子腫、不孕等;有的人主要是耗傷了陰精真水,而表現為腎陰虧損諸證,如腎陰虛型崩漏、閉經、經斷前後諸證、胎動不安等。又如同樣是感受濕邪,但由於體質陰陽盛衰的不同,而結果各異。有的濕邪從陽化熱,表現為濕熱諸證,如濕熱型帶下病、陰癢等;有的濕邪從陰化寒,表現為寒濕諸證,如寒濕凝滯型痛經、閉經等。此外,體質強健者,病輕而易治;體質虛弱者,病重而難愈。
由此可見,體質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後的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節病機婦科疾病的病理機轉,可以概括三個大方面: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為病;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為病;直接損傷胞宮影響沖任為病。
婦科病機與內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機的不同點,就在於婦科病機必須是損傷沖任(督帶)的。在生理上胞宮是通過沖任(督帶)和整個經脈聯繫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等只有損傷了沖任(督帶)的功能時,才能導致胞宮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歷代醫家多是以此立論的。《諸病源候論》論婦人病,凡月水不調候五論、帶下候九論、漏下候七論、崩中候五論,全部以損傷沖任立論;《校注婦人良方》稱:「婦人病有三十六種,皆由沖任勞損而致,蓋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會海。」《醫學源流論》說:「凡治婦人,必先明沖任之脈……沖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脈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於沖任之故,則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則千條萬緒,以可知其所從起。」李時珍更明確地說:「醫不知此,罔控病機。」說明必須突出「沖任損傷」在婦科病機中的核心地位。本節僅就主要病理機制予以敘述。
一、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為病
1.腎,腎藏精,主生殖,胞絡繫於腎。若腎氣不足,則沖任不固,系胞無力,可致子宮脫垂;沖任不固,胎失所系,可致胎動不安;沖任不固,封藏失職,可致崩漏;沖任不固,血海失司,蓄溢失常,可致月經先後無定期;沖任不固,不能攝精成孕,可致不孕等病。若腎陰虧損,則精虧血少,沖任血虛,血海不按時滿,可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沖任血虛,胞脈失養,可致經斷前後諸證;沖任血虛,不能凝精成孕,可致不孕。若腎陰虧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迫血妄行,則致月經先期、崩漏等。若腎陽不足,沖任失於溫煦,胞脈虛寒,可致妊娠腹痛、胎動不安、不孕等;經期血氣下注沖任,命火愈衰,可致經行泄瀉;氣化失常,濕濁下注沖任,帶脈失約,可致帶下病;孕期沖任養胎,胎阻氣機,濕濁泛溢肌膚,可致妊娠腫脹等病。
2.肝肝藏血,主琉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則血為氣滯,沖任失暢,血海蓄溢失常,可引起月經先後無定期;沖任失暢,胞脈阻滯,可引起痛經、閉經等。若肝鬱化火,熱傷沖任,迫血妄行,可引起帶下病、陰癢等。若肝氣犯胃,孕期沖脈氣盛,挾胃氣上逆,可引起妊娠嘔吐。若肝血不足,孕後血聚沖任養胎,肝血愈虛,肝陽偏亢,可引起妊娠眩暈,甚則肝風內動,發為妊娠癇證。
3.脾脾主運化,司中氣,與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不足,則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可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等;沖任不固,胎失所載,可致胎動不安、胎漏、墮胎、小產等;沖任不固,系胞無力,可致子宮脫垂。若脾虛血少,化源不足,沖任血虛,血海不按時滿,可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等;沖任血虛,胎失所養,可致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若脾陽不振,濕濁內停,下注沖任,帶脈失約,任脈不固,可致帶下病;濕濁內停,孕期沖脈氣盛,挾痰飲上逆,可致妊娠嘔吐。
4.心心藏神,主血脈。若憂思積念,陰血暗耗,心氣不得下達,沖任血少,血海不能按時滿盈,可致月經過少、閉經;營陰不足,神失所養,可致臟躁、經斷前後諸證。
5.肺肺主氣,主肅降,朝百脈而通調水道。若陰虛肺燥,經期陰血下注沖任,肺陰愈虛,虛火上炎,損傷肺絡,以致經行吐衄;孕期肅降失職,則致妊娠咳嗽。若肺氣失宜。
水道不利,可發生妊娠腫脹、妊娠小便不通、產後小便不通。
二、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為病
氣血失調,是婦產科疾病中一種常見的發病機理。由於經、孕、產、乳都是以血為用,而且皆易耗血,所以機體常處於血分不足、氣偏有餘的狀態。《靈樞,五音五味》說:「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由於氣血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傷於血,必影響到氣,傷於氣,也會影響到血,所以臨證時應該分析是以血為主,或以氣為主的不同病機。一般說來,情志變化主要引起氣分病變,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恩則氣結,」而寒、熱、濕邪則主要引起血分病變,如《素問·調經論》說:「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澀),」《素問·陰陽應象大淪》說:「熱盛則腫。」說明了寒、熱、濕邪主要傷於營血。明確這一病機要點可以為審因論治提供線索;茲將氣血失調具體病機分述如下。
1.情志變化常引起氣分病變氣逆,沖氣隨之而上,孕期可出現妊娠嘔吐;經期氣逆血上,可出現經行衄血。氣虛下陷,則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可致經行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產後惡露不絕;沖任不固,不能載胎,則胎動不安;沖任不固,系胞無力,則子宮脫垂。氣結、氣滯則血滯,沖任失暢,血行遲滯,可致經行後期、痛經、經閉,甚則血結成塊,而致症瘕。
2.寒熱濕邪常引起血分病變寒與血結,血為寒凝,沖任失暢,可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痛經、閉經、症瘕、產後腹痛等。熱與血搏,損傷沖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經斷復來、墮胎、小產、產後發熱、惡露不絕等。濕傷於血,遇熱則化為濕熱,損傷任帶二脈,可致帶下病、陰癢等;逢寒則化為寒濕,客於沖任,血行失暢,可致痛經、閉經等。
三、直接損傷胞宮影響沖任為病
經期產時,忽視衛生,感染邪毒,搏結胞宮,損傷沖任,可致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病、產後發熱等。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寒濕之邪侵襲胞宮,客於沖任,血為寒濕凝滯,可致痛經、閉經、症瘕等。外傷(含官腔手術創傷)或房事不節,可直接傷及胞宮,沖任失調,導致月經不調、崩漏、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
綜上所述,三種病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如臟腑功能失常,可導致氣血失調;氣血失調,也能使臟腑功能失常;同樣直接損傷胞宮,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總之,不論何種致病因素損傷了機體,不論病變起於哪個臟腑,是在氣還是在血,其病機反應總是整體的,都是損傷了沖任(督帶)生理功能才發生婦產科疾病的。懂得這些,才能從錯綜複雜的變化中,找出經、帶、胎、產、雜等諸病病機的關鍵所在,最後作出比較正確的診斷。
第五章 婦科疾病的診斷要點
第一節四診要點婦科疾病的四診要點,在對全身癥狀了解的同時,著重闡述經、帶、胎、產方面的診察方法。在臨床上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
一、望診
根據婦科的特點,望診時除觀察患者的神志、形態、面色、唇色、舌質、舌苔外,應注意觀察月經、帶下和惡露的量、色、質的變化。
1.望月經經量過多,多屬血熱或氣虛;經量過少,多屬血虛、腎虛或寒凝血滯;經量時多時少,多屬氣鬱、腎虛。經色紫紅或鮮紅,多屬血熱;經色淡紅,多屬氣虛、血虛;經色紫黯,多屬瘀滯。經質稠粘,多屆瘀、熱;經質稀薄,多屬虛、寒;夾紫黯血塊者,多屬血瘀。
2.望帶下帶下量多,是屬病態,或因濕熱較重,或由脾虛、腎虛,臨證必當詳辨。帶下色白,多屬脾虛、腎虛;帶下色黃,多屬濕熱或濕毒;帶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屬血熱或邪毒;帶質清稀,多屬脾虛、腎虛;帶質稠粘,多屬濕熱蘊結。
3.望惡露惡器量多,色淡,質稀者,多為氣虛;色鮮紅或紫紅,稠粘者,多屬血熱;色紫黑有塊者,多為血瘀。
二、聞診
聞診包括耳聽聲音、鼻嗅氣味兩個方面。
1.耳聽聲音聽患者的語音、呼吸、噯氣、嘆息、痰喘、咳嗽等聲音,可幫助判斷病在何臟何腑,屬虛屬實。如語音低微者,多屬中氣不足;寡歡少語,時欲太息,多屬肝氣鬱結;聲高氣粗,甚或語無倫次者,多屬實證、熱證;噯氣頻作,或噁心嘔吐者,多屬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氣急者,多屬飲停心下,或肺氣失宣。
2.鼻嗅氣味了解病體及病室氣味,以辨陰陽、寒熱。在婦科主要是了解月經、帶下、惡露等氣味。若氣味腥臭,多屬寒濕;氣味臭穢,多屬血熱或濕熱蘊結;氣味惡臭難聞者,多屬邪毒壅盛,或瘀濁敗膿等病變,為臨床險症。
三、問診
問診是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問診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飲食、特殊的生活習慣等,同時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情況,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在婦科疾病的診察中,要熟練掌握與婦女經、帶、胎、產有關的問診內容。
1.年齡不同年齡的婦女,由於生理上的差異,表現在病理上各有特點,因此在治療中也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青春期常因腎氣未充,易導致月經疾患。中年婦女由於胎產、哺乳,數傷於血,肝腎失養,常出現月經不調、胎前產後諸病。老年婦女脾腎虛衰,易發生經斷前後諸證、惡性腫瘤等。
2.主訴主訴應該包括兩個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質和發生時間。主訴在問診時必須首先詢問清楚,在具體書寫時要求文字簡練、精確。主訴為婦科的其他問診內容提供了線索,在疾病的診斷上有重要價值。
3.現病史包括發病原因或誘因,起病緩急,開始有哪些癥狀,治療經過與效果,現在有何癥狀等。
4.月經史了解月經初潮年齡,末次月經日期,末次前月經日期,月經周期,經行天數,經量、經色、經質的變化,經期前後的癥狀,現在或經斷前後的情況。常用14橫線上4至5橫線下28至30表示初潮年齡、周期、經期。經期提前,多屬血熱或氣虛;經期錯後,多屬血虛或寒凝;經期或先或後,多屬肝鬱或腎虛。月經持續超過7天以上者,屬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不足2天者,為月經過少。育齡婦女突然停經,應注意是否妊娠。若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多屬實證;經後腰酸腹痛,按之痛減,多屬虛證。脹甚於痛者,多屬氣滯;痛甚於脹者,多屬血瘀。小腹冷痛喜按,得溫痛減,多屬虛寒;小腹冷痛拒按,得溫痛減,多屬寒實。
5.帶下詢問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等情況,也須結合望診、聞診進行辨證。若帶下量明顯增多,色白清稀,氣味腥臭者,多屬虛證、寒證;色黃或赤,稠粘臭穢者,多屬熱證、實證。同時還應注意陰部有無墜、脹、癢、痛等情況。
6.婚產史問結婚年齡,配偶健康情況,孕產次數,有無墮胎、小產、難產、死胎、葡萄胎、胎前產後諸病,以及避孕措施等。
7.既往史目的在於了解過去病史與現在婦科疾病的關係。既往慢性腎病史,懷孕後可能浮腫較重;既往高血壓史,懷孕末期患子暈、子癇機會多,而且病情較重,應予重視。
嚴重貧血、心力衰竭、藥物中毒、嚴重感染等,常可導致死胎、墮胎、小產;結核病、反覆刮宮,常可導致閉經。
8.家族史著重了解有無遺傳性疾病、腫瘤病史等。另外,肝炎、肺結核也有一定家族性,與生活上的經常接觸有關。
9.個人生活史包括職業,工作環境,生活習慣,嗜好,家庭情況等。如久居濕地,或在陰濕地區工作,常為寒濕所侵;偏嗜辛辣,易致血熱;家庭不睦,常使肝氣鬱結;經期、產後不禁房事,易致腎氣虧損,或感染邪毒。孕前酗酒可引起胎兒「酒精中毒綜合征」,孕後大量吸煙可致流產、死胎、畸胎、低體重兒及胎兒宮內窒息等。
四、切診
切診包括切脈與按察胸腹、四肢兩個部分。
1.脈診婦科疾病寒、熱、虛、實的辨證,其脈診與其他科相同。這裡僅就經、帶、胎、產的常見脈象闡述如下。
(1)月經脈
月經常脈月經將至,或正值月經來潮期間,脈多滑利。
月經病脈月經病脈主要有虛、實、寒、熱四個方面。脈緩弱者,多屬氣虛;脈細而無力或細弱者,多屬血虛;脈沉細者,多屬腎氣虛;脈細數者,多屬腎陰虛,或虛熱;脈沉細而遲或沉弱者,多屬腎陽虛。脈弦者,多屬氣滯、肝鬱;脈澀而有力或滑者,多屬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屬痰濕與血搏結。脈沉緊者,多屬血寒;脈沉遲無力者,多屬虛寒;脈沉緊或濡緩者,多屬寒濕凝滯。脈滑數、洪數者,多屬血熱;脈細數者,多屬虛熱;脈弦數有力者,多屬肝鬱化熱。
(2)帶下脈帶下量多本屬病態,所以帶下只有病脈。脈緩滑者,多屬脾虛濕盛;脈沉弱者,多屬腎氣虛損;脈滑數或弦數者,多見濕熱;脈沉緊或濡緩,多見寒濕。
(3)妊娠脈
妊娠常脈妊娠3月後,六脈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絕,尺脈尤甚。
妊娠病脈若妊娠脈現沉細而澀,或兩尺弱甚,多屬腎氣虛衰,沖任不足,易致胎動不安、墮胎等。若妊娠末期脈弦而勁急,或弦細而數,多屬肝陰不足,肝陽偏亢,易致妊娠眩暈、妊娠癇證。
(4)臨產脈又稱離經脈。《脈經》稱「懷妊離經,其脈浮。」《婦人大全良方》說:「沉細而滑亦同名」。《證治準繩》說:「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薛氏醫案》說:「試捏產母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與臨盆即產矣,」後世多有相同或相近之論:一般來說,離經脈是六脈浮大而滑,即產時則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同時中指本節、中節甚至末端指側動脈搏動。
(5)產後脈
產後常脈產後沖任氣血多虛,故脈多見虛緩和平。
產後病脈若脈浮滑而數,多屬陰血未復,虛陽上泛,或外感實邪。脈沉細澀弱者,多屬血脫虛損諸證。
2.按診婦產科疾病的按診,主要是按察腹部、四肢。
凡痛經、經閉、症瘕等病,臨證應按察小腹,以辨證之虛實,以明結塊之有無,並審孕病之區別。若婦女經行之際,小腹疼痛拒按,多屬於實;隱痛而喜按,多屬於虛;診四肢不溫,小腹疼痛,喜熱喜按,多屬虛寒。若察得小腹內有結塊,則為癌瘕之病,其結塊堅硬,推之不動,按之痛甚者,為血瘀;其結塊不硬、推之可移,按之可散者,為氣滯。
若診四肢冷涼,多為陽虛、氣虛之徵;若手足心熱,則屬陰虛內熱之象。妊娠腫脹者,臨診常按下肢。若按脛凹陷明顯,甚或沒指者,多屬水盛腫張;按之壓痕不顯,隨手而起者,屬氣盛腫脹。
有時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尚須進行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凡孕婦產前檢查,應按察腹部。
總之,臨床上宜四診合參,抓住主症,分析病變所在,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第一節四診要點婦科疾病的四診要點,在對全身癥狀了解的同時,著重闡述經、帶、胎、產方面的診察方法。在臨床上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
一、望診
根據婦科的特點,望診時除觀察患者的神志、形態、面色、唇色、舌質、舌苔外,應注意觀察月經、帶下和惡露的量、色、質的變化。
1.望月經經量過多,多屬血熱或氣虛;經量過少,多屬血虛、腎虛或寒凝血滯;經量時多時少,多屬氣鬱、腎虛。經色紫紅或鮮紅,多屬血熱;經色淡紅,多屬氣虛、血虛;經色紫黯,多屬瘀滯。經質稠粘,多屆瘀、熱;經質稀薄,多屬虛、寒;夾紫黯血塊者,多屬血瘀。
2.望帶下帶下量多,是屬病態,或因濕熱較重,或由脾虛、腎虛,臨證必當詳辨。帶下色白,多屬脾虛、腎虛;帶下色黃,多屬濕熱或濕毒;帶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屬血熱或邪毒;帶質清稀,多屬脾虛、腎虛;帶質稠粘,多屬濕熱蘊結。
3.望惡露惡器量多,色淡,質稀者,多為氣虛;色鮮紅或紫紅,稠粘者,多屬血熱;色紫黑有塊者,多為血瘀。
二、聞診
聞診包括耳聽聲音、鼻嗅氣味兩個方面。
1.耳聽聲音聽患者的語音、呼吸、噯氣、嘆息、痰喘、咳嗽等聲音,可幫助判斷病在何臟何腑,屬虛屬實。如語音低微者,多屬中氣不足;寡歡少語,時欲太息,多屬肝氣鬱結;聲高氣粗,甚或語無倫次者,多屬實證、熱證;噯氣頻作,或噁心嘔吐者,多屬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氣急者,多屬飲停心下,或肺氣失宣。
2.鼻嗅氣味了解病體及病室氣味,以辨陰陽、寒熱。在婦科主要是了解月經、帶下、惡露等氣味。若氣味腥臭,多屬寒濕;氣味臭穢,多屬血熱或濕熱蘊結;氣味惡臭難聞者,多屬邪毒壅盛,或瘀濁敗膿等病變,為臨床險症。
三、問診
問診是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問診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飲食、特殊的生活習慣等,同時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情況,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在婦科疾病的診察中,要熟練掌握與婦女經、帶、胎、產有關的問診內容。
1.年齡不同年齡的婦女,由於生理上的差異,表現在病理上各有特點,因此在治療中也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青春期常因腎氣未充,易導致月經疾患。中年婦女由於胎產、哺乳,數傷於血,肝腎失養,常出現月經不調、胎前產後諸病。老年婦女脾腎虛衰,易發生經斷前後諸證、惡性腫瘤等。
2.主訴主訴應該包括兩個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質和發生時間。主訴在問診時必須首先詢問清楚,在具體書寫時要求文字簡練、精確。主訴為婦科的其他問診內容提供了線索,在疾病的診斷上有重要價值。
3.現病史包括發病原因或誘因,起病緩急,開始有哪些癥狀,治療經過與效果,現在有何癥狀等。
4.月經史了解月經初潮年齡,末次月經日期,末次前月經日期,月經周期,經行天數,經量、經色、經質的變化,經期前後的癥狀,現在或經斷前後的情況。常用14橫線上4至5橫線下28至30表示初潮年齡、周期、經期。經期提前,多屬血熱或氣虛;經期錯後,多屬血虛或寒凝;經期或先或後,多屬肝鬱或腎虛。月經持續超過7天以上者,屬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不足2天者,為月經過少。育齡婦女突然停經,應注意是否妊娠。若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多屬實證;經後腰酸腹痛,按之痛減,多屬虛證。脹甚於痛者,多屬氣滯;痛甚於脹者,多屬血瘀。小腹冷痛喜按,得溫痛減,多屬虛寒;小腹冷痛拒按,得溫痛減,多屬寒實。
5.帶下詢問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等情況,也須結合望診、聞診進行辨證。若帶下量明顯增多,色白清稀,氣味腥臭者,多屬虛證、寒證;色黃或赤,稠粘臭穢者,多屬熱證、實證。同時還應注意陰部有無墜、脹、癢、痛等情況。
6.婚產史問結婚年齡,配偶健康情況,孕產次數,有無墮胎、小產、難產、死胎、葡萄胎、胎前產後諸病,以及避孕措施等。
7.既往史目的在於了解過去病史與現在婦科疾病的關係。既往慢性腎病史,懷孕後可能浮腫較重;既往高血壓史,懷孕末期患子暈、子癇機會多,而且病情較重,應予重視。
嚴重貧血、心力衰竭、藥物中毒、嚴重感染等,常可導致死胎、墮胎、小產;結核病、反覆刮宮,常可導致閉經。
8.家族史著重了解有無遺傳性疾病、腫瘤病史等。另外,肝炎、肺結核也有一定家族性,與生活上的經常接觸有關。
9.個人生活史包括職業,工作環境,生活習慣,嗜好,家庭情況等。如久居濕地,或在陰濕地區工作,常為寒濕所侵;偏嗜辛辣,易致血熱;家庭不睦,常使肝氣鬱結;經期、產後不禁房事,易致腎氣虧損,或感染邪毒。孕前酗酒可引起胎兒「酒精中毒綜合征」,孕後大量吸煙可致流產、死胎、畸胎、低體重兒及胎兒宮內窒息等。
四、切診
切診包括切脈與按察胸腹、四肢兩個部分。
1.脈診婦科疾病寒、熱、虛、實的辨證,其脈診與其他科相同。這裡僅就經、帶、胎、產的常見脈象闡述如下。
(1)月經脈
月經常脈月經將至,或正值月經來潮期間,脈多滑利。
月經病脈月經病脈主要有虛、實、寒、熱四個方面。脈緩弱者,多屬氣虛;脈細而無力或細弱者,多屬血虛;脈沉細者,多屬腎氣虛;脈細數者,多屬腎陰虛,或虛熱;脈沉細而遲或沉弱者,多屬腎陽虛。脈弦者,多屬氣滯、肝鬱;脈澀而有力或滑者,多屬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屬痰濕與血搏結。脈沉緊者,多屬血寒;脈沉遲無力者,多屬虛寒;脈沉緊或濡緩者,多屬寒濕凝滯。脈滑數、洪數者,多屬血熱;脈細數者,多屬虛熱;脈弦數有力者,多屬肝鬱化熱。
(2)帶下脈帶下量多本屬病態,所以帶下只有病脈。脈緩滑者,多屬脾虛濕盛;脈沉弱者,多屬腎氣虛損;脈滑數或弦數者,多見濕熱;脈沉緊或濡緩,多見寒濕。
(3)妊娠脈
妊娠常脈妊娠3月後,六脈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絕,尺脈尤甚。
妊娠病脈若妊娠脈現沉細而澀,或兩尺弱甚,多屬腎氣虛衰,沖任不足,易致胎動不安、墮胎等。若妊娠末期脈弦而勁急,或弦細而數,多屬肝陰不足,肝陽偏亢,易致妊娠眩暈、妊娠癇證。
(4)臨產脈又稱離經脈。《脈經》稱「懷妊離經,其脈浮。」《婦人大全良方》說:「沉細而滑亦同名」。《證治準繩》說:「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薛氏醫案》說:「試捏產母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與臨盆即產矣,」後世多有相同或相近之論:一般來說,離經脈是六脈浮大而滑,即產時則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同時中指本節、中節甚至末端指側動脈搏動。
(5)產後脈
產後常脈產後沖任氣血多虛,故脈多見虛緩和平。
產後病脈若脈浮滑而數,多屬陰血未復,虛陽上泛,或外感實邪。脈沉細澀弱者,多屬血脫虛損諸證。
2.按診婦產科疾病的按診,主要是按察腹部、四肢。
凡痛經、經閉、症瘕等病,臨證應按察小腹,以辨證之虛實,以明結塊之有無,並審孕病之區別。若婦女經行之際,小腹疼痛拒按,多屬於實;隱痛而喜按,多屬於虛;診四肢不溫,小腹疼痛,喜熱喜按,多屬虛寒。若察得小腹內有結塊,則為癌瘕之病,其結塊堅硬,推之不動,按之痛甚者,為血瘀;其結塊不硬、推之可移,按之可散者,為氣滯。
若診四肢冷涼,多為陽虛、氣虛之徵;若手足心熱,則屬陰虛內熱之象。妊娠腫脹者,臨診常按下肢。若按脛凹陷明顯,甚或沒指者,多屬水盛腫張;按之壓痕不顯,隨手而起者,屬氣盛腫脹。
有時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尚須進行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凡孕婦產前檢查,應按察腹部。
總之,臨床上宜四診合參,抓住主症,分析病變所在,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推薦閱讀:
※六種婦科疾病的應對六:更年期綜合征
※中醫婦科(1)
※真沒想到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帖子居然是個控訴帖
※用艾灸治療婦科病
※吳漢卿教授:女人越活越年輕的13條「黃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