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柏拉圖、康德和黑格爾美學思想的異同
比較柏拉圖、康德和黑格爾美學思想的異同
柏拉圖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與美學家。「理念論」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美即理念」的基本觀點滲透於他的美學觀與文藝觀的各個方面。不論是他的摹仿說、回憶說、靈感說、效用說,還是他的修辭學都被理論統帥,以其為理論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鼻祖康德的美學思想,不僅對十九世紀西方美學意 義重大,而且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走向、嬗變亦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審美判斷力與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轉向。康德之前的西方美 學有兩個陣營,或堅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強調美感決定美。康德借 助於先驗綜合方法提出了審美判斷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 將對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於人的主體能力,實現了人本主義位移。而 這一美學思想的重大變化又直接影響了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轉向。這 表現為三個方面:(1)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紛紛通過批判黑格爾客觀主 義、繼承和光大康德的人本主義來建立自己的美學體系。克羅齊、科 林伍德把康德做為自己的理論先驅,把主體情感、想像、直覺看成產 生美、美感的根源,從而建立了全力張揚現代主義藝術、在二十世紀 有著極大影響力的表現主義美學。胡塞爾、杜夫海納則從康德的先驗 方法論中得到了啟示,開創了追尋本體之本、思維之思的研究美與美 感的現象學方法。而海德格爾則又將現象學方法和康德的先驗方法再 度綜合,建立了存在主義美學研究方法。在薩特、加繆、雅斯貝爾斯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執二十世紀美學牛耳達40年之久的存在主 義美學思潮。(2)康德影響下的二十世紀美學人本主義的一個整體性 傾向是非理性主義。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中的非理性主義是一次脫胎於 康德而又不同於康德的人本主義位移。康德將美與美感的根源視為審 美判斷力,判斷力的外化是可經驗的現象,其本質則是人的自由。自 由不可為感知所把握,這正是美作為一種自由形式的超越性之所在。 二十世紀人本主義美學卻力圖洞達、詮釋這不可感知的美之本體,因 而只能從意志、直覺、潛意識、存在之在等方面把握美之本體,構成 了美學非理性主義性質。非理性主義實際表現出二十世紀西方人本主 義美學對美與美感的獨特見解,對美與人的現實關係煞費苦心的關懷, 在美學史上具有一定積極意義。(3)與人本主義美學正面發掘、拓展 康德的美學思想不同,二十世紀西方分析美學的立場則是康德在分析 美與美感關係時使用的先驗分析方法在語義分析方向上的反面延伸。 分析美學認為,美與美感如果有存在意義的話,那麼美與美感應是自 足的實體。事實上,美與美感都不是實體,因而它們也就不具存在意 義,美與美感不過是形而上的虛構。分析美學之父維特根斯坦堅持 「意義即用法」的基本信念,認為審美活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複雜的動態活動,整個活動又都由主體的審美能力來決定。由於主 體的審美能力不同,具體的美與美感並無統一性而只有相似性,就像 各種遊戲之間無一致性而只有相似性一樣。可見,分析美學把康德的 先驗分析方法在語義分析方向上用到了極致,徹底否定了美與美感的 關係。儘管這未免過於極端,卻為藝術成為當代美學的主角,為美學 日常化、藝術化掃除了理論和方法上的許多障礙。 二、審美過程與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唯美化傾向。康德認為審美 判斷力現實外化為審美過程。審美過程既無功利又無概念,只擁有無 目的合目的性,並且在審美過程中美與美感互相對應,共生共存。受 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出現了明顯的唯美化傾向。 唯美化傾向在表現主義美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表現主義美學認為, 藝術不是功利活動。真正的直覺和表現決不追求感性快樂和效用目的。 藝術不是道德活動,直覺與主體實踐活動無關。由此可見,表現主義 完全繼承了康德對審美過程的詮釋,只不過把這個理論搬置於文藝理 論中,用來解釋藝術問題。表現主義對藝術的康德式闡釋,為藝術的 獨立性、自足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現代藝術是在表 現主義指導、關懷和鼓勵下發展起來的。藝術中的表現主義、未來主 義、立體主義、行動主義等流派都可視為在不同層面和角度,用不同 的方式對表現主義這一美學觀點的闡釋和確證。在這個意義上,康德 給現代主義藝術帶來了最初的理論火種。 三、關注藝術與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重構。康德從人的自由和審 美判斷力出發對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將藝術定位於人的自由和對 審美能力的確認。可以說,第一個使藝術成為美學的基本理論方向和 研究領域的人是康德。這一做法在影響了黑格爾、馬克思之後,又幾 乎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西方美學。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從形而上走向形 而下的一個特徵就是高度關注現實的藝術問題。許多當代有影響的美 學思想都將藝術研究做為建立理論體系的大陸地。生命直覺主義美學、 自然主義美學、表現主義美學圍繞著藝術創作與藝術作品的關係對藝 術進行研究,在直覺、想像、情感、快樂等概念範疇的建構下建立了 各自的理論體系。精神分析美學、人類學美學則通過對藝術動機的解 析建立了具有藝術心理學、藝術史學性質的理論框架。形式主義美學、 分析美學、結構主義美學、解構主義美學在對藝術的意義構成研究中 完成了理論建設。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 更多地關注藝術的功能,把昭示藝術的社會價值視為美學理論建設的 核心。闡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等則在為世人提供解讀藝術作品價值的 方法中樹立了自己的理論權威。總之,由於康德批判性闡釋了藝術, 使藝術成為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中心,美從此走向了日常化、藝術化、 現實化、經驗化,美學與藝術一起共同成為當代人類人文精神不可缺 少的支柱。 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辯證法者,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市。黑格爾大學畢業後在瑞士和法蘭克福擔任多年家庭教師,1801年任耶拿大學講師,此期間曾與別人合辦過《哲學評論》雜誌。曾任報館編輯、紐倫堡中學校長、海德堡大學教授,1818年被聘請到柏林大學任哲學教授和校長。黑格爾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死後出版的有《歷史哲學》、《哲學史講演錄》、《宗教哲學》、《美學》。他的美學理論主要見於《美學》,這是他在海德堡大學和伯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是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的。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論基礎上的,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繼承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核心是理念發展一切。具體分為三大部門:一是邏輯學,二是自然哲學,三是精神哲學。他把美學、歷史、宗教、法律都歸入了精神哲學。這就是他的美學在他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如果說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那麼,黑格爾便是這一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績就是將辯證法全面地運用到美學中去,但他的辯證法僅限於精神辯證法,而不是自然辯證法。他說自己研究美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藝術創作,而是為了科學地認識藝術是什麼」。他認為,絕對精神(即理念)在藝術中以直觀形式認識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認識自己,在哲學中以概念形式認識自己。他的《美學》分為三部分:一是美學原理,二是藝術發展史,三是藝術種類。他使美學成為一門完整的系統的歷史科學。 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就是絕對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稱作「神」、「普遍力量」、「意蘊」,實際上就是指藝術的思想內容。理念是無限的,藝術形象是有限的,藝術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顯現出無限的普遍真理,達到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感性等的和諧統一。他指出藝術創作就是使思想內容灌注生氣,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為作品,成為自己的對立面(作品),又從對立面中認識自己。他指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美是自然與理想的結合。「自然」是指社會現實,「理想」是指形象體現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體現理想,謂之理想主義;如果從自然中看出某種理想,從自然中產生理想,謂之現實主義。他要求將平凡的題材變成不平凡的題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這一個」中表現普遍意義,達到個別與一般的辯證統一。他認為決定性格的有三個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況」,即社會背景;二是「情境」,即具體環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態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與激情的矛盾衝突中產生和表現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豐富性、鮮明性、一貫性這三個特徵。對藝術家,他要求具備想像、天才和靈感,要有獨特風格和獨創性。 他把藝術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最古的是象徵藝術,用符號象徵理念,它是「物質因素超過了精神因素」,其次是古典藝術,如古希臘的雕刻、神像,達到了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的統一;第三階段是浪漫藝術,這是指西方的近代藝術,不等同於浪漫主義,它是精神因素超過了物質因素。認為浪漫主義發展到極端地追求理想、激情,就會毀滅,最後藝術就要讓位於哲學,人類就沒有藝術了。他認為藝術發展是精神與物質鬥爭的結果。 他還根據顯現理念功能的不同,區別了藝術的種類。認為建築是最低級藝術,代表了象徵藝術;雕刻比建築進了一步,代表了古典藝術;繪畫、音樂和詩是高級藝術,代表了浪漫藝術。他認為詩是最高級藝術,詩才是真正的理念的感性顯現。他說的詩是指詩、小說、散文,稱「美文學」。與「美文學」對立的是「硬文學」,包括科學、哲學、歷史,他稱為散文。他從認識方法、思維形式、語言使用三方面區別了詩和散文,即藝術與哲學、科學的不同。他又把詩分為史詩、抒情詩和戲劇三種,分別論述了各自特點,認為史詩偏重客觀,風格是冷的,抒情詩偏重主觀,風格是熱的,唯有戲劇達到了主觀與客觀、熱和冷的結合,是詩中的高峰。然後他又把戲劇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三種。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符合現實主義的,他駁斥了各種形式主義、頹廢主義和純藝術論,把辯證法和歷史觀點應用於美學領域,大大開闊了美學天地。後人以他的絕對精神為出發點,發展了美學。
推薦閱讀:
※當代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述評
※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由三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其中每一種自我狀態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人們各自的「
※我的思想就是我的人生
※如何正確理解「殺人放火金腰帶 修橋鋪路無屍骸」?
※獨身天下:思想史上的光棍們(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