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中美蘇博弈中的大智慧!
196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內政外交最困難的一年,同時也是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戰略能力發揮極為傑出的一年。面對來自東南、西南和西北三面「雪壓冬雲白絮飛, 萬花紛謝一時稀」的險惡環境,毛澤東同志舉重若輕,敢於亮劍,也善於亮劍,用力不多,卻有效地震退了周邊所有明火執仗的反華勢力,一舉打開外交難局。
一、雪壓冬云: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政外交遇到絕大的困難
1959年至1961中國國內經濟發生嚴重的困難。糧食、棉花、鋼等主要產品產量下降,工農業經濟遭遇極大困難,市場供應緊缺,人民實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生活消費品的嚴重短缺導致非正常死亡人數增加。1962年,中國農業形勢才略有好轉。
1959年3月19日,與台灣的國民黨準備「反攻計劃」東西呼應,中國西藏發生武裝叛亂,達賴喇嘛逃往印度。4月27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人民院就西藏局勢發表講話,鼓吹召開新德里、北京、拉薩三方的所謂「圓桌會議」。
中蘇兩黨兩國關係嚴重惡化。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於1957年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與此同時,中印邊境軍事磨擦日增。9月9日塔斯社發表一篇關於中國和印度邊界武裝衝突的聲明,公開偏袒印度一方,並隨後給印度15億盧布的貸款。9月30日至10月2日,赫魯曉夫訪問北京,指責中國共產黨,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兩黨兩國關係惡化。1960年7月始,蘇聯不斷在中蘇邊界尋釁。1961年,正值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蘇聯要求中國本息一起償還抗美援朝時蘇聯援華軍事物資的貸款。1962年4、5月間,蘇聯當局通過其駐中國新疆的機構和人員,在伊犁、塔城地區引誘和脅迫數萬名中國公民流入蘇聯境內。1963年起,蘇聯大量增兵中蘇邊境,對中國北疆形成新的軍事壓力。
在西南方面,1962年4月21日、30日,中國政府先後兩次照會印度政府,強烈抗議印度軍隊連續侵入中國新疆地區並設立新的軍事據點。5月11日至28日,印度軍隊不斷入侵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和東部朗久地區,並在中國境內增設軍事據點。中國政府於11日、19日、28日照會印度政府,提出嚴重抗議。7月22日,中國政府就印度軍隊侵入中國新疆奇普恰河谷地區,並向中國邊防哨所發動武裝攻擊一事,向印度提出強烈抗議。9月13日至27日,印度軍隊又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扯東地區設立軍事據點,並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人,9月21日,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在東南方面,美澳新條約組織在堪培拉舉行部長理事會,決定出兵泰國,以對越南和寮國施加軍事壓力。5月1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命令派5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往泰國。與之配合,台灣蔣介石也調兵遣將,積極準備「反攻大陸」。
一時,新中國周邊險象環生,從東南、西南、北方三面安全驟然形成共振性惡化形勢。美國學者費正清在書中說:「在北京看來,在1962年夏天融匯成了一種互相配合的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遇到「萬花紛謝一時稀」的艱難處境。
這迫使正在經歷經濟困難的中國政府不得不將軍事鬥爭,尤其是西南方向的軍事自衛反擊工作提到議事日程。面對印度的咄咄攻勢,西南戰爭迫在眉睫。
二、毛澤東在東南明修 「棧道」,美即對蔣施加壓力
為了保障西線自衛戰勝利,中共中央在東南台海一帶增兵布防。毛澤東這一僅用於聲東擊西的軍事調動立即使美國緊張,認為它是「自朝鮮戰爭以來此種類型最大規模的軍事調動」。1962年6月18日,情報和研究局局長希爾斯曼就「中共的軍隊調動」寫報告要「嚴肅看待中共的意圖」,認為「不能排除中共正為突然地竭盡全力地奪取金門或馬祖,或兩者兼而有之而做準備,大概使用他們在1958年所沒有的裝備」。
現在回頭來看,毛澤東布兵東南只是為西南軍事鬥爭準備而作的「虛晃」動作。6月19日,也就是接到希爾斯曼的報告的第二天,美國駐台「大使」約見蔣介石,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政府不能以中華民國政府官員發表的任何公開聲明、或以中華民國政府的任何行動給這種進攻提供任何借口」。
大陸在東南福建省大規模的軍事調動,使美國風聲鶴唳,各部門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始終也搞不清中共的意圖。
6月27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台灣海峽局勢發表聲明,表示不支持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6月28日,美國國務院致駐台「使館」,讓他們轉告蔣介石美國總統的「強烈願望」,「即美國和台灣政府在此時避免顯示出正在計劃攻打大陸的跡象,是至關重要的」。
7月2日,赫魯曉夫發表講演,強烈譴責美國支持蔣介石當局對中國大陸的挑釁,稱中國人民將得到社會主義陣營的堅決支持。
7月4日,美國駐台「大使」柯克致電國務院稱蔣已「保證台灣不會首先在金門和馬祖地區發動任何反對大陸的行動」,「保證不會再給總統增添新的問題」。
三、毛澤東引而不發,美蔣已勢同水火
進入7月份後,中國西南邊界衝突日益升級,中國備戰日急。
7月5日,印軍侵入加勒萬河谷地區,這一地區是印度進入中國阿克賽欽的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7月7日和11日,周恩來接連聽取中印邊界情況彙報並向毛澤東作了彙報。7月14日,中央軍委派總參作戰部負責同志專程趕到新疆,向新疆軍區和西線邊防部隊傳達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關於在中印邊界西段開展反蠶食鬥爭的指示並具體指導這一鬥爭。毛澤東認為:「印度在我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現在還要剋制,不能急於打。」
與此同時,毛澤東仍在東南方向大造聲勢,攪得美國與蔣介石當局雞飛狗跳,矛盾升級。
9月6日,柯克與蔣介石在陽明山會談。這次蔣介石在會談一開始就對美方強烈不滿。蔣對美國充滿怨恨以至於要「重新考慮」美台《共同防禦條約》。
四、毛澤東西南「敲山」,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與美蘇古巴導彈危機同起同落
1962年9月始,加勒比海戰雲驟起。
9月2日,蘇聯將手直插美國腹下,宣布已與古巴達成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的協議。9月4日,肯尼迪發表對古巴的政策聲明,稱必要時將對古巴採取軍事行動。9月5日和8日,兩艘運送一批中程彈道導彈的蘇聯貨輪抵達哈瓦那。9月12日,塔斯社發表授權聲明,譴責美國蓄謀入侵古巴,並警告說:入侵古巴意味著戰爭。第二天,肯尼迪針鋒相對聲明重申:只要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美國將採取行動。9月25日,古巴總理卡斯特羅宣布:蘇聯將幫助古巴在哈瓦那建立一個「漁業基地」。
就在肯尼迪聲明的同一天(9月13日),印度軍隊也開始大舉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西藏扯東地區設立軍事據點,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人。此時毛澤東考慮組織西南自衛反擊戰役的時機已經成熟。
10月16日,肯尼迪接到了經過核實的確鑿情報稱美國發現蘇聯開往古巴的船隻中有進攻性導彈後立即表示:必須對這種來自古巴的威脅作出反應,導彈必須撤除。因為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肯尼迪及其同僚最後商定「對古巴沿海實行封鎖,輔以其他軍事和外交措施,迫蘇聯主步;如不能奏效,再採取進一步措施」。
10月17日下午13點30分,毛澤東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陳毅、賀龍、聶榮臻、羅瑞卿等開會,討論對印度軍隊的進攻進行自衛反擊問題,從7月份的「現在還要剋制,不能急於打」的方案迅速轉為「亮劍」西南的決定。晚11時,簽發中共中央軍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10月20日清晨7時30分,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在塔格拉山脊下達了對印反擊的作戰命令。頓時中方陣地萬炮齊發,天搖地動。中午即佔領了克節朗河正面的印軍各陣地。
10月22日,肯尼迪決定封鎖古巴,古巴導彈危機隨即爆發。當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人發表聲明,由於印度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進一步侵佔中國的大片領土,向中國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方面現在正式宣布:「為了防止印度軍隊捲土重來,再度發動進攻,我邊防部隊在自衛戰鬥中,沒有必要再受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約束。」由此,中方的自衛反擊從守勢轉入攻勢。
中方對印作戰不到三天,印度的王牌軍第七旅便全軍覆滅,旅長約翰·達爾維准將於10月22日被俘。在克節朗河以南駐守的印度三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旅約4000人,得知第七旅覆滅後,立即南逃。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了東新橋,10月25日進入達旺。在中印邊界東段東端,中國軍隊從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的大約五個營的兵力,從察隅、瓦弄方向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印軍發起攻擊,駐守在這個地區的五營印軍均聞風而逃。中國軍隊順利進入哥里西娘、馬尼風、呷林公等地。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邊防軍只用一個多團的兵力,集中力量從北向南,經過幾天連續作戰,消滅印軍近300人,隨即進入休整。10月26日,印度總統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10月24日下午2時,美國海軍宣布封鎖古巴。美國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近百艘艦艇在空軍和航空母艦的護衛下,駛入警戒海域。與此同時,在佛羅里達及鄰近各州,美國集結了強大的登陸部隊,虎視眈眈。同一天,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建議停止向古巴運輸軍火三周,同時暫停封鎖。10月25日,赫魯曉夫表示接受吳丹的建議,肯尼迪則重申在古巴撤走蘇聯的武器。10月26日上午,美國強行檢查第一艘蘇聯租用的駛往古巴的船隻。10月28日,莫斯科電台廣播了赫魯曉夫同意撤走導彈的答覆。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結束封鎖,11月21日,蘇聯也對軍隊「解除」了動員令。至此,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與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美蘇雙方提出建議的同一天(10月24日),周恩來也向尼赫魯提出三項停火建議,為尼赫魯拒絕。同時印度積極增調兩個師九個旅,全線加強邊界兵力。到11月上旬,在東段印軍仍歸第四軍指揮,又增加了第二師,兵力達兩個師十個旅共22000人,西段又增加了七個旅,總兵力達8000餘人。
11月14日,也就是在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前六天,中國軍隊開始第二輪反擊。當天印軍先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遭到失敗。11月16日,中國軍隊三個團進佔瓦弄鎮,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在驚慌之中丟掉部隊,乘運輸機逃走,其所率印軍第十一旅紛紛潰散。11月19日晚,尼赫魯向全國發表了緊急講話。
11月20日深夜,尼赫魯急忙親筆寫信給美國總統肯尼迪,呼籲美國緊急軍事援助。11月21日中國追擊部隊到達中印傳統習慣線即奉命停止前進。就在印度下令從東北各邦緊急疏散人口,撤退僑民的一片混亂之際,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零時發表聲明,宣佈於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印度對此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
中國宣布停火的時間比古巴導彈危機結束的時間只多了一天。
五、毛澤東在東南「震虎」,美對蔣「反攻」計劃更加悲觀
印度軍隊對中國邊界的蠶食性進攻,是對中國的「抗震」力的檢驗,美國、蘇聯乃至台灣蔣介石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反應及其結果。因此,印度的慘敗對美國的台灣政策影響是重大的。
就在中國對印反擊戰進行期間,蔣介石也同期啟動了反攻大陸的行動。1962年10月1日到12月6日間,蔣介石先後派出九股特務由高雄乘船,偷渡到廣州沿海的海豐、惠陽、惠來、電白、台山五縣登陸。
毛澤東在中國西南方向指揮反擊戰的同時,在東南方向也對蔣介石進行了乾淨、徹底的痛擊,令蔣介石在東南的反攻行動血本無歸。從10月1日到12月6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共殲美蔣特務172人,其中有七個特務縱隊「司令」、14個「副司令」。擊沉運送特務的機帆船3艘,繳獲一批美製電台、手槍、衝鋒槍等。蔣介石派出的九股特務除一股未敢登陸外,其餘全部被殲。
蔣介石的登陸慘敗使美蔣之間埋怨升級。自此,「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去干涉」的對象已不是中國大陸而是台灣蔣介石。這說明中印戰爭後,美國對台灣的「反攻計劃」產生了蔑視和不耐煩。事實上,1962年底毛澤東的西南「亮劍」不僅使美國也使蔣介石集團內部對其軍事干涉中國大陸政治的效果有了更加悲觀的評估。
此後,蔣介石反攻大陸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漸式微。1968年4月30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詹金斯在給助理國務卿羅斯托的信中說「蔣介石已重新估價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可能接受了無法重返大陸的現實(儘管他不能這樣說)」。
六、1962:中國、美國、蘇聯三大國博弈及其後果的基本總結
現在看來,毛澤東當時在處理壓力四逼的諸矛盾中充滿高度的辯證和藝術的眼光。
當時東南是蔣介石反攻,從形式上看是主要矛盾,但這個主要矛盾是長期的和戰略性的,蔣介石對大陸的反攻是有限的,且屬內戰殘餘性質,其矛盾屬敵我矛盾;從西南方向看,尼赫魯對中國的蠶食是無時限、無止境的和入侵性質的,其矛盾卻屬第三世界國家內部的矛盾;從西北方向看,蘇聯在中國新疆製造的群眾外逃事件是製造動亂並對中國施壓的社會帝國主義性質,其中既有意識形態衝突的內容又有蘇聯霸權主義的內容。
這三方面的矛盾的共同點都是借中國的暫時困難製造國內政治動亂,動搖中國共產黨的政權。通盤再看,東南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主要矛盾,但只是戰略層面的主要矛盾;西南則是對中國危害最直接因而需要立即制止的主要矛盾,但它只是戰術層面的主要矛盾。在這兩種矛盾中,前一種在戰術層面是有限的,在戰略層面是無限的;後一種矛盾在戰略層面是有限的,卻在戰術層面是無限的。為此,毛澤東採用虛實相兼的方法,即東南虛打,造國際聲勢;西南實打,一面講理忍讓,一面積極準備,等待後發制人且又易於控制戰爭規模的機會:開戰的前提是不能有大國的介入。
恰好古巴導彈危機為中國解決西南矛盾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1962年10月20日,就在美國宣布封鎖古巴的當天,中國宣布對印反擊戰開始,其攻勢之猛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最後結束封鎖,11月21日,蘇聯也對軍隊下了「解除」動員令。當天中國政府宣布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此後,中國軍隊又靜若處子。
一月之內這一動一靜,保證了戰爭的有限性,也保證了反擊戰的戰術性,最終還保證了對周邊各種對中共政權不軌企圖的震懾性。最重要的更是中國適時啟合戰機,既贏得了戰爭又贏得了和平;在國際輿論中既是勝利者又是和平的使者。
毛澤東全贏這場戰爭基於對東南兩個方向力量對比的客觀估計。毛澤東將東南蔣介石來敵進犯的最大規模作了「最多來十五萬」的極限估計,儘管這在毛澤東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從東南、西南兩個戰場同時作戰考慮,這也是盡量要避免的。
為此,毛澤東在東南、西南兩方面戰場中選擇西南方面,同時又用再次啟用1948年10月解放戰爭中用過以文退敵的巧計,從心理上弱化美蔣大規模東南進犯的企圖。6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審閱定稿的新華社電訊稿《全國軍民要提高警惕準備粉碎蔣匪幫軍事冒險》,6月27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台灣海峽局勢發表聲明,表示不支持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緊接著,英國、法國、蘇聯都對蔣介石反攻的計劃施加了國際壓力。
毛澤東東虛南實的策略收到出奇的效果。
在確認東南無虞後,毛澤東7月開始在西南認真布局。1962年10月毛澤東在一次軍方高層會議結束時說:
中印兩國開戰,美蘇兩大國不用說,許多不明真相的國家也會站到他們一邊,蔣介石也可能要搞點動作。我們是有點孤立了,我看,不怕。只要前線打得好,我們就會處於主動地位。我還是那句話,與其跪著死,不如站著死。想要我們死,也不那麼容易。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打出威風,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
結果毛澤東虛勢於東南,調動了全局,在國際輿論中又孤立了美國,同時又出其不意「亮劍」西南,速張速合,既考慮到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有限矛盾性質,同時又在中國國內最困難的時候震懾了美蘇企圖干涉中國事務的各種試探。仔細研究,與20世紀50年代初出兵朝鮮相比,毛澤東西南對印度出手是手下留情的,此役與諸葛亮「七擒孟獲」曲異而工同。在1950年毛澤東在東北方向是要與美帝國主義爭打出新中國起碼應有的戰略地位,而1962年毛澤東在西南要的則是長時段的穩定與和平。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其著作中以讚賞的口氣評價道:
從戰鬥的特點看,中國的損失無疑小得多……在政治上,北京給新德里以最後的羞辱,不僅無償歸還全部東北邊境特區,而且歸還全部戰俘以及開列出詳細清單的卡車、大炮和彈藥。最後的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同赫魯曉夫處理古巴問題的暗中對比中,毛既不是「冒險主義」,也不是「投降主義」。他獨一無二的結束戰爭行動的做法,排除了「帝國主義」或「修正主義」替尼赫魯採取任何行動的可能,而同時保住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阿克賽欽高原,新疆至西藏公路就從那裡通過。
反觀赫魯曉夫則整個一副「欲學鯤鵬無大翼」的樣子,沒「金剛鑽」卻在古巴楞要「攬瓷器活」,充好漢,結果弄得蘇聯在1962年底的世界大國政治博弈中風頭出盡後便是洋相十足。同期的國際政治,在赫氏手中玩成了外交包袱和國家恥辱,而在毛澤東的手中則玩出了藝術和哲學。1972年2月22日,在訪華途中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說:毛和周都是「有哲學頭腦的人物」,「他們是一些眼光看得很遠的人」。
觀察1962年的蘇聯外交和中國外交及其後果,我們也會得到啟發。基辛格說「赫魯曉夫在柏林、古巴兩個事件上失敗的最後結果是,蘇聯此後不再向美國直接挑戰」。更為重要的是,蘇聯1962年的外交還失去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信任,赫魯曉夫由此也失去了國內政治的支持並導致他1964年下台。從中國方面看,如果不計美、蘇等國的「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外,毛澤東西南一次「亮劍」,不僅東南逼退了美蔣,西南也達到了「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的戰略目標。
1962年,尤其是1964年中國核試驗成功後,中國西南就只有戰聲而無戰事,東南美蔣只有進犯「賊心」而無「賊膽」,美國對台灣蔣介石「反攻」計劃壓制更加嚴厲。1963年6月,蔣介石又派六批武裝人員登陸並遭全殲;1965年5月和8月,國共兩次海戰,蔣介石除了喊喊外,再沒有大的軍事行動。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轉載自「華山穹劍」
推薦閱讀:
※毛澤東眼中比林彪還厲害的人是誰?
※毛澤東書法歷程
※林彪集團精心策劃的政治謀殺:1971年毛澤東專列屢次改變行程的內情
※毛澤東、蔣介石風水相剋惡鬥經過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五) 毛澤東與王明爭鬥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