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文化進行時)
株洲市民在圖書館參加公益故事會。 易高峰攝
日前,記者來到湖南株洲攸縣新市鎮丁家壠村文化廣場,上午10時,儘管下著小雨,村民們依舊興緻勃勃地排練著廣場舞,不遠處的文化活動中心,大家下棋、聊天,好不熱鬧。
「廣場這塊地,從前是個『500年歷史』的臭水塘!」談起變化,67歲的村民丁慢清樂了,「現在建成了家門口文化健身廣場,我過來下下棋,老伴打腰鼓。孫子假期也願意回來玩,挺好!」
如今,丁家壠村在村民小組和屋場建設起了3個家門口的小廣場,在這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正在逐步破解。
依靠黨員盤活資源
「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在農村尤其讓人頭疼。按照行政區劃,文化活動場地通常都在村部,這並不能解決稍遠地方村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合併自然村之後,有的村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村民要走半個小時40分鐘才能過來,實際是很不方便的。」在農村工作了20多年的攸縣文體廣新局局長文志輝說,基層黨員發揮智慧和帶動作用,村民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在全縣建起了家門口小廣場500多個,音響燈光娛樂健身設施一應俱全。
「以前這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上訪村,七八年停滯不前。後來得力的黨員組成了新支部,得知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迫切,於是廣泛爭取資源,將文化廣場建了起來。」村支書丁雪龍欣喜地看到,村民在唱唱跳跳中融洽了關係,也讓村幹部騰出手來抓發展,各方面工作都煥然一新。
「基層尤其是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的關鍵是,應由有能力、有積極性、有責任心、有資源的人來帶動,否則,政策再好也難落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2015年曾帶隊深入株洲多地基層考察,發現多地的農家書屋等由退休黨員管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黨員有熱情、有威信、有資源,讓他們走到帶領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崗位上,十分必要。」
2016年,株洲市綜合發展經驗,探索在全市文化站創建黨員文化服務示範崗,並進行資源傾斜和嚴格考評。敦促黨員搜集需求、集合智慧,建陣地、帶隊伍,使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人關心、文化活動有人組織、文化家園有人管理,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借力互聯網延伸服務手臂
「基層要想實現公共文化提質增效,通過數字化、信息化來提供全天候、便捷的服務,也是重要方面。」巫志南說。
2015年6月,株洲市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湖南韻動文體產業發展公司管理運營的「韻動株洲——公共文體綜合服務雲」正式上線。
「我們曾對五縣五區進行了調研,發現目前的數字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缺乏資源匯聚集成的統一平台,缺少對軟硬體基礎設施的有效管理與分配;缺乏收集和分析需求,信息資源服務的針對性與互動性不強;政府也缺乏設備運行、資源使用、活動開展、運行保障等情況的基礎數據,難以開展量化分析和評估。」湖南韻動文體產業發展公司董事長曹文傑說,服務雲整合了由政府主辦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和社會力量興辦的各類文化機構力量,讓群眾可以自主選擇、自由點單,「截至目前,平台註冊會員達3萬以上,活動預告1000餘次,場館預訂10萬餘人次。」
「服務雲不僅可以收集需求、實現供需對接,還能實時記錄株洲公共文體服務的進展情況,也能對公益活動舉辦次數、參與人數進行統計分析,有效提高了服務效能。」巫志南說,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對城市十分重要,許多農村地區受自然、交通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固定設施的投入和維護費用相對較大,也完全能通過互聯網延伸服務手臂,打通最後一公里。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公共文化機構提供服務無法覆蓋廣大農村,提供的服務內容大眾化,沒有針對貧困人口的特點提供特色文化服務。特別是貧困農村網路覆蓋率低,受到網路限制,需要網路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無法提供。」株洲市文體廣新局副局長謝春利說,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正在探索用移動數字一體機「扶貧寶」的方式,為貧困農民提供定製化、菜單式的文化服務,「『扶貧寶』是一個內置1T大容量的硬碟,體積小、易於攜帶。針對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老年人等的數字資源各具特色,在電視上即插即用。從而讓沒有聯通網路的地方,不出家門就享受到新鮮、實在的文化大餐。」
推薦閱讀:
※【伊斯蘭建築】2:帝國時代(上)
※看強大史塔西的告密文化如何毀掉曾經強大的前東德
※【陶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01
※齊桓公:英雄毀於末路
※何所言:是經過研究證明?還是其實根本是暗倚文化習俗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