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發展簡史 三

第十三章早期釉上彩釉上彩通常是指在已燒成的瓷器上經彩繪後再次低溫焙燒的瓷器。著名的有金代的長治八冶窯「宋加彩」、宋代定窯「長壽酒」紅彩和黑釉金彩、南宋武夷山窯黑釉金彩等。以及不屬本文範疇的明清五彩、粉彩、琺琅彩等。所謂「宋加彩」、「金加彩」,即紅綠彩,以往認為是出現於宋代,現在普遍觀點是出現於金代,元、明還在繼續燒造。但有專家認為:「日本收藏有不少紅綠彩繪高足杯,里外繪彩。杯是元代器物,但彩是民國年間添加上去的,這叫『後加彩』。因為紅綠彩是金代流行的裝飾方式,金代人不可能給元代器物加彩。」筆者認為這是錯誤的,他錯誤的認為只有金代才有紅綠彩,將元明大量燒造的紅綠綵排除在外了。

圖141明成化五彩軍持第一節紅綠彩特指白瓷上再次加彩,低溫焙燒而成的釉上彩瓷。被認為是古代磁州窯中最具特色的產品之一,以豐富鮮艷的色彩、流暢生動的畫風倍受人們的喜愛。從「宋加彩」、「金加彩」的「加」字即可知是二次加彩燒成的。紅綠彩一般以紅、綠、黃三色構成,紅色為主。以潔白的釉面與大面積紅彩配合,明快而艷麗,而且色彩十分豐富。紅彩一般為正紅色,綠彩則有翠綠、淺翠綠、墨綠、褐綠等呈色,黃彩有淺黃、明黃、金黃等。施彩方式主要有三種;1、在素麵白釉瓷上,以紅綠彩繪出各種紋飾,一般為紅綠黃三色,也有用紅綠兩色的,所見器型有碗、盤、高足杯、玉壺春瓶、盆、罐等,題材有蓮花、牡丹、散草、魚藻、蘆雁以及文字等。2、在高溫燒成的釉下彩品種,如白地黑花上加紅、綠、黃彩,這類品種色彩最豐富,除第一次施彩外,又增加了紅綠黃彩,如觀台窯出土的紅綠彩佛弟子立像,眉眼須用黑彩,衣服用紅彩勾邊,袖口等部位施綠彩。另外還見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紅綠彩碗、日本大和文華館紅綠彩罐(屬明代產品)、台灣鴻禧美術館藏紅綠彩文官坐像等。3、在低溫釉的三彩等器物上施紅彩等,不屬本書範圍。

圖142明萬曆五彩軍持燒造紅綠彩瓷的窯中均集中在北方,應磁州窯類型窯場普遍都有燒造。目前已發現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都有燒造紅綠彩瓷的窯址,主要有河北觀台、觀兵台、彭城、臨水等窯址,河南扒村、鶴壁集、曲河等窯址,山西八義、龍祠等窯址,山東磁村、中陳郝等窯址,約20餘處。另有資料記載:陝西耀州窯、山東德州窯、江西吉州窯也生產白釉紅綠彩,尚待進一步核實。因為窯址僅出一兩片也可能是他窯產品,如渾源窯曾發現紅綠彩瓷,後證實是長治八義窯產品。

圖143清嘉慶鬥彩軍持河北觀台、彭城等窯主要是燒造瓷塑類,在白地黑花上加紅、綠、黃彩,也見極少的白釉瓷碗上,以紅綠彩繪。河南扒村、鶴壁集等窯除燒造白釉紅綠彩瓷外,還有黑釉、絞胎、絞釉瓷上上加彩的品種,值得關注。山東磁村、中陳郝等窯址白釉紅綠彩瓷以碗、盤類為主,已有瓷塑類俑等。紅綠彩瓷過去發掘出土或傳世較少,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稀少、十分珍貴。自山西長治八義窯試掘後,方知它是大量燒造民用瓷,並不高貴。

圖144康熙鬥彩瓔珞紋賁巴壺八義窯址中堆積最多的是白釉紅綠彩瓷,還有白釉紅彩、白釉綠彩等單彩瓷。在施釉前全部施白色化妝土,紅、黃、綠、黑彩中,以紅、綠二彩最常見,碗類裝飾中黃彩僅用於花葉的葉頭和邊飾上點彩,有俑類上黃彩又作為主要色彩和紅、綠、黑彩一起使用。繪畫風格上,線系流暢,工筆兼寫意或沒骨法均見採用,濃翠紅艷,獨呈異彩。畫面布局多用邊線,採用折枝花草、禽鳥、開光、文字和兩面夾彩技法。白釉紅綠彩瓷主要有碗、盤、缽、碟、器蓋等,前面所述的高溫燒成的釉下彩品種,如白地黑花上加紅、綠、黃彩,在該窯常見,除碗盤類外,瓷塑俑有不少,如騎獸俑、女俑、仕女俑等。黑彩為高溫釉下彩,其它色彩為低溫彩上彩。以女俑為例;黃衣紅裳,抹胸用綠帶和紅底白「S」曲帶紋表示,黑色裹肚,綠色大帶,綠色蔽膝,霞彩為紅彩描邊,內填白和綠,衣服白色,紅線描邊,釉下施白色化妝土。色澤鮮亮,呈色穩定,紅、黃、綠、黑、白色交相輝影,展示出極高的藝術水準第二節另類釉上彩

釉上金銀彩,最早見於陶器。本文僅說瓷器上的最早釉上金銀彩,法門寺地宮出土的2件外壁平脫金銀團碗花,杭州晉天福七年(942年)吳越王錢元瓘墓亦出土1件越窯刻花塗金龍紋青瓷罌,龍身塗(描)金彩,內蒙古赤峰大營子村遼應歷九年(959年)駙馬贈衛國王娑姑墓出土2件朱彩畫龍貼金盤口瓶。但這些應屬漆膠粘貼等金箔工藝,不屬於二次入窯焙烤的瓷類。關於金銀彩,南宋人周密《志雅堂雜鈔》曰:「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復脫。」可知定窯的描金碗是二次入窯的釉上彩,定窯黑釉金銀彩碗在日本有收藏,我國的故宮則收藏有白釉描金雲龍紋盤3件。金彩瓷並不限於定窯,福建武夷山遇林亭窯也有黑釉金彩瓷,窯址已發掘出各種題材的描金瓷殘片,日本、德國等海外及國內收藏有遇林亭窯金彩瓷數十件,其中金彩文字武夷山圖天目、金彩文字「壽山福海」天目等被日本政府定為重要美術品。另外還傳說建窯、吉州窯等也燒造金彩瓷,但得不到考古證實。

圖146貼金鎧甲騎馬俑河北臨水縣窖藏出土一批白釉紅綠彩文殊菩薩等塑像,坐在象、獅背上,最特別的是大面積加金彩,大者高達50厘米,實屬難得可貴。上海博物館收藏了兩件金代定窯白瓷碗,內用紅彩書「長壽酒」字樣,為釉上彩。但燒造紅綠彩瓷的窯址都未見到大件金彩器,定窯也未見類似「長壽酒」的紅彩標本,因此有可能是在商業城市進行後期加工完成的。圖147貼金鎧甲騎馬俑另外還見到一類黑釉粉地紅綠彩,出土於河南鄭州、安陽、新鄉、許昌、獲嘉等城鄉建築工地,器型最常見的是玉壺春瓶,題材多是「蓮塘鴨戲」,枌盒、缽缸、器蓋、花口瓶較少,題材為折枝花卉。黑釉色黑如漆,上用白粉繪荷花、荷葉和游鴨,荷花為白枌繪形,點紅彩,荷葉有黃綠彩交融塗抹,白枌繪浮鴨兩隻,鴨嘴點紅彩。海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藏有3件這類器物,都是玉壺春瓶。據稱這類黑釉粉地紅綠彩瓷是河南燒造,應是商鋪購入黑釉瓷後的深加工,以創造更多的附加質。

圖148遇林亭窯金彩碗至元代,景德鎮出現了卵白釉堆花加彩戧金瓷。該瓷所見不多,耿寶昌曾見過兩件、馮先銘在北京舊貨市場收購一件,內蒙古烏蘭浩特市郊出土一件,江蘇南京建築工地出土一件,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6件。器型有碗、盤、高足碗、高足杯、玉壺春瓶、三足爐等。在這些瓷器上,以黃白綠紅藍和孔雀藍的色料在釉上堆出紋樣圖案,這一種技法一般稱為「堆花立粉」。從這批元代卵白釉堆花加彩貼金瓷看,應還屬於釉上彩尚不成熟時期的產物,其釉上彩和釉面結合還不是很好,脫彩現象比較嚴重,其中紅彩稍好一些,說明彩料的配製可能還存在工藝上的問題,二次入窯燒烤的溫度也沒有很好的掌握。元人蔣祈《陶記》中記載了「五色花戧金」品種,應該就是這種「堆花加彩戧金瓷」。有意思的是景德鎮眾瓷窯都沒有類似工藝的器物出土,是否是二次入窯成品率很高,所以不見廢品,但景德鎮和景德鎮周邊地區生活遺址應有發現才符合規律,因此也可推測是瓷器商人的深加工之作,或部分是以後的明清、民國古玩商在原有元瓷的基礎上堆花加彩戧金而成,以增加售價。當然這只是推測。

圖149遇林亭窯金彩碗仰面如碗、盤、高足碗,本身釉下印有纏枝花卉圖案,卻為何又要再次堆花加彩戧金?耿寶昌所見兩件堆花加彩戧金瓷一為玉壺春瓶、一為墩碗,均以樞府釉為底,用彩釉堆花立粉的技法堆出紋飾輪廓,再在其形成的紋路內分別填以紅紫藍綠孔雀綠等色彩,進而在廓內彩地上加嵌金片做成雜寶紋飾,其紋飾有雲龍、花卉、纏枝花、蓮瓣、八寶、梵文等圖案,器內外有印刻的花紋、雲龍、水紋等。這兩件內外也有印(碗)和刻(瓶)的圖案。

圖150遇林亭窯描金碗〔合肥出土〕耿寶昌先生較早指出元代景德鎮已燒造五彩瓷,但可確以的很少,僅有遼寧省文物商店在北京採購的青白釉五彩獅球紋玉壺春瓶及杭州市文物商店在杭州發現五彩花卉墩碗及高足杯殘件,另外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有一件五彩纏枝蓮玉壺春瓶是元代的。張英首次發現並報道了吉林扶余墓葬出土的「至正年制」五彩碗,進而將一些與此相類的「大明年制(造)」、「陳守貴造」、「陳守釗造」等及無款的五彩瓷歸入元五彩瓷。爭議很大,絕多數不認可,將吉林扶余墓葬出土的「至正年制」五彩碗視為贗品或後仿品。但無論如何,這類五彩瓷都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與藝術價值,值得收藏。附件

圖147貼金鎧甲騎馬俑.jpg (304.37 KB)2011-2-11 11:58

第十五章瓷器辨偽基礎瓷器作偽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凡是古代有的都有仿製,到如今古代沒有的也見臆造品出現,就連不值錢的糧倉,也有贗品出現。從遠古的原始瓷,到近代的「文革瓷」都有仿品,初涉藏界的朋友,無從下手,不知收藏那類。筆者建議,最好是先從瓷片入手,因為瓷片價格低,又可見到胎質、胎色以及斷層釉,上手瓷片不斷研究對比,用眼看、手摸、耳聽、鼻聞等真正去感覺它。當然名貴瓷片較貴,不宜購買,因為名瓷的瓷片也有很多假的。如果參照物是假的,還能購得完整的真品?待多年摸爬滾打後,有經驗了再玩名瓷不遲。因為市場上所見汝、官、哥等窯瓷器都是假的。最初玩點大眾藏品,民窯大路貨,千萬別聽言故事而花大錢去購所謂「出土精品」,也不要花小錢買「名瓷」,只要名瓷能便宜賣你,那麼肯定是假的。因為「賣的人永遠沒有賣的人精」這句古諺是前人用事實總結出來的。故古瓷鑒定辨真贗就要排在首位,也就是說他是最基礎的,其次才是斷時代、定窯口、察優劣、評價值,進入研究階段。

圖161清仿「北宋汝官窯三犧尊」第一節古瓷的一般工藝特徵如果要談瓷器辨偽這個話題,每個瓷種、每個瓷窯的工藝特徵又不相同,單一瓷窯就可能寫成厚厚的一本書,而且枯糙無味,也吸引不了你的興趣。如福建建窯,唐五代燒造青瓷,裝燒工藝與宋代建窯黑釉瓷不一樣,胎體、釉色等也不一樣,時代特徵更不一樣,還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所以說辨偽說的「一看器型」對一般收藏者來說是一句空話,僅可對資深收藏家和研究者有用。因為看器型是要看很多很多專業書籍、到很多博物館觀摩、看很多藏品(古玩市場、藏家等)才可實現。我們不否認看器型很重要,但造假者都是按原器型仿造,如果只看器型不看細部特徵是看不出來真假的,所以很多不了解市場的理論專家紛紛落馬。看器型只能看出時代特徵,因為老窯器基本無款識,不像明清瓷底足有年款,但不一定看得出真假。所以細部特徵很重要,如胎、釉、紋飾、成型工藝、窯業技術綜合了鑒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圖161a清仿「北宋官窯粉青花插」

圖161b清仿「北宋官窯粉青花插」底足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胎釉,古代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的瓷土,經淘洗、煉製,早期的較粗疏,唐代以後的較細膩;因為古代都是手工操作,全部是經驗活,釉的配製比例也不是非常精確,窯溫掌控不是很嚴格,會出現生燒、過燒現象,那麼胎色與釉色也會不同,但正品的主色調大致相同。如果對各地名窯的主要胎質、釉色有一定了解,我們就可以根據胎質、釉色的爸澤、疏密、光澤度等判別產地與時代。

圖162a清仿「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圖162b清仿「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底足紋飾和題材可以說是時代的烙印,遠的不說,唐代一般是注重釉色,青瓷、白瓷多素麵無紋。而長沙窯作為民窯創作自由奔放,但也有自己的風格,作品以外銷為主,內銷只針對社會大眾,以低廉的價格爭取民眾,紋飾多樣,以稚拙而又粗獷的畫風來掩飾胎釉的不足。兩宋更是重視釉色汝、官、龍泉窯等均以釉色取勝,而大批民窯,如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卻重視裝飾紋樣,紋飾風格多樣、靈活多變,刻、劃、剔、印花和彩繪並重,元代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新的變化,但紋飾已不如兩宋。元末創燒成熟的青花瓷。

圖163a清仿「北宋官窯粉青弓耳扁壺」成型工藝在古代有兩種,一為手工拉坯,另外范模成型。手工拉坯視坯泥的陳腐時間而言,陳腐時間長的胎質密實,成型後薄而堅;陳腐時間短,胎質疏鬆,成型後稍厚。范模成型的器物一般手感稍輕,沒有拉坯成型的細密堅實。

圖163b清仿「北宋官窯粉青弓耳扁壺」窯業技術在鑒定中很重要,但目前為止一直不為收藏家重視。因為現在絕多數不是像古代在龍窯或其它類窯中燒制,故不需要窯具等。古代瓷器都留下了裝燒工藝特徵痕迹,如五代以前的瓷器多數是在明火中裸燒,底足、內底有支釘、托珠留下的痕迹,晚唐及以後才普遍用匣缽裝飾,民窯一般用墊餅墊燒,即一缽一器仰燒,外底足基本無釉,用一個小泥餅放在圈足內與匣缽隔開,高足都會留下痕迹。當然也有覆燒工藝以及高檔的滿釉瓷,工藝更精細,如北宋中晚期定窯的覆燒法,用墊圈將碗一個一個隔開,應是墊在碗口,故碗口都必須刮釉成芒口,以免與墊圈粘住,底足則可以施釉,留下的特徵是芒口。汝窯、南宋官窯、哥窯全器滿釉,用支釘裹足支燒法,支釘尖細,只有芝麻針眼大,故底足釉上會留下芝麻狀針痕;一部分為墊餅裝燒,與泥墊餅不同,是用瓷墊餅墊在足端,故足端刮釉露胎,以免釉黏連。

圖164「寶用」款宋哥窯大碗---------------------------------附幾則顯而易「鑒」的及比較難的判別實例如下:造型判別的有,見一件造型仿宋代常見的青釉花口碗,底足刻劃有「永昌年制」 篆書款。造型是宋代的,而年款是唐代的怎麼可能,再加上這類四字款只出現於明代(雖有元代「至正年制」款五彩碗,但多數學者判為仿品)。因此,完全可斷為新仿贗品。

圖165a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胎釉判別的有,建窯碗一件,造型為傳統的敞口碗,露胎呈灰白色,黑色釉面有楓葉紋裝飾,釉面無光澤,底足無釉,刻「供御」款。胎色與建窯黑或灰黑胎不同,且灰白較細滑,可能辦機械粉碎,木葉紋建窯多次發掘均不見標本出土,釉面經過做舊,化學腐蝕痕明顯,刻款正整,與真正的建窯款有別。可判為新仿。

圖165b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裝燒工藝判別,以著名的台灣故宮藏所謂南宋官窯「寶用」款為例。我們先看一下這幾件「寶用」款花口盤(碟)的主要特徵,均作16瓣花口,足端無釉,足底有6個支釘痕。傳世官哥器中,支燒者足端滿釉,足端刮釉器用墊燒,而無支釘痕。因此,可以說盤碟類小件器用支墊法是造假者弄巧成拙所致。因為造假者想表現出「紫口鐵足」,而又不知道此類小件器要麼支燒,要麼墊燒。所以出現了支燒而又足端刮釉(而非是支墊合一的支墊法)的硬傷。為了追求新奇,增加本身價值,還在外底足內書「寶用」二字款,更滑稽可笑。可判為舊仿(即古代仿品,元、明、清所仿,為舊仿,現代仿品稱新仿)。

圖165c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誤判現象也有發生,如著名的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美術館藏白地黑花龍紋瓶,早年被權威專定為民國仿品,並被奉為圭臬。依據是「從該瓶造型上看,磁州窯雖燒過此類器型,但此瓶頸部過長,足外撇過大。從紋飾上看,主題繪龍紋,而宋代磁州窯屬民間瓷窯,龍紋極少見。有代表性的一件龍紋瓶現藏於日本白鶴美術館,龍紋刻劃極為生動,三爪有力,而此龍形象呆板,而且違背了宋代僅畫三爪龍的規律。瓶身下部刻『花瓶劉家造』五字銘文。『花瓶』一詞在宋代還未出現,明人張謙德的《瓶花譜》中才有『古無花瓶』之說,『花瓶』一詞才出現,那麼在宋代器物上出現明人用的辭彙是矛盾的。『劉家造』是偽作者參考磁州窯『張家造』瓷枕作坊標它記加以偽造,以使人上當。而且此瓶釉面的開片不是土浸所致,而是有意用硫酸燒的,是新瓷作舊的常用方法之一。」判定此器為民國仿品的依據為:磁州窯龍紋極少見、龍紋呆板並違背了宋代僅畫三爪龍的規律、「花瓶」一詞在宋代還未出現、「劉家造」為偽款(時不見「劉家造」)、釉面的開片是用硫酸燒的等。

圖166a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其實宋元磁州窯龍紋也不算太少,除龍紋長頸瓶、大盆外,還有梅瓶、扁壺、玉壺春瓶等。觀此龍紋瓶,龍紋決不亞於日本白鶴美術館的三瓜龍紋梅瓶,看不到板呆與不自然之處。安徽蕭縣白土鎮窯發現白釉瓶一件,瓶身刻有「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花瓶壹對,供養本鎮南寺慈氏菩薩」,高圈足上刻「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銘文,可見「花瓶」一詞金代已有,決非明代才有。「劉家造」在已發現的磁州窯瓷器中也較常見,還有「李家造」、「馬家造」、「常家造」「王家造」等十餘種。該龍紋瓶的釉面開片決非硫酸所為,硫酸只能腐蝕釉表而決不會使釉面開片。與該龍紋瓶相同的開片紋有磁縣南關石橋東南出土的白地黑花鷹兔紋枕、峰峰礦區出土的白地黑花人物枕等。最重要的是,目前這種龍紋瓶的標本已見出土,與之造型、紋飾相同。因此,將該龍紋瓶定為「民國仿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龍紋瓶」的證據明顯不足。

圖166b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圖

166c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用」款花口盤第二節仿古瓷的一般特徵我們只要大致掌握了古瓷造型、胎、釉、紋飾、成型工藝、窯業技術等知識後,對古瓷的鑒定打下了基礎,對付一般仿品的鑒定還是有用的。但對於高仿來說,就要從更細小的地方來找出破綻,因為新的是仿古的,古的是自然的。新的與老的肯定是可以區別的,就看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方法。

圖167「天藍釉奉華尊」仿古瓷的辨偽還是先看整體,再從胎質、釉色、紋飾等加以辨別。新仿瓷器一般為注漿成型,較易分辨,但高仿品也是手工拉坯,較注漿成型的來說辨別要困難一些。因為現代人不熟悉古代造型工藝,拉坯手藝再高也須小心翼翼地仿照原作,受原作的制約,故不能盡意只能機械性摹仿,出來的作品雖然造型基本相同,但局部生疏感會顯現出來,總體風格不統一,欠協調。

圖168粉青釉鴛鴦硯滴新仿瓷器一般為注漿成型,手感輕飄。手工拉坯的高仿品,胎質是機械粉碎,胎體色澤一致,粗細相同,但沒有經過陳腐,胎質不是特別密實,而古瓷是細中見粗且有雜質,與現今的科技是無法比擬的。總的來說仿品的胎一般較細,或專門摻入雜質,做工精雕細琢,完全失去了古代自然、熟練的成度,古瓷決不刻意修飾,可見修坯的痕迹,外底脛足處常見跳刀痕。

圖169天青釉鴛鴦硯滴新仿瓷器出窯後釉色很亮很新,怎麼辦?作偽者就用化學藥品來腐蝕釉面,用布、皮物進行機械打磨、用機械噴沙的磨沙法做舊釉面,用糞便加泥土埋藏、在海中讓水生物附生、用煙薰火繚等等方法來破壞釉面,造成一種「古」色。因為是急功近利之舉,所用時間較短,不可能與古代瓷器釉面上的時光磨痕相比。只要細心察,可見仿品人為痕迹顯露,「古」色極不自然。

圖170a「天青釉梟鳧尊」新仿瓷器紋飾不自然,以刻劃花為例,古代窯業技師從小學習,工作量極大,刻劃大膽利暢,每件器物完成於一氣呵成的瞬間。而現在的仿者根本不可能大批量的不停刻劃,只能依葫蘆畫瓢的仿刻,用刀遲疑不流暢,整體風格不自然成為仿品的通病,仿品還故意做出一些古瓷特徵,但這是做出來的,不是自然形成的,顯得呆板而生疏。圖170b「天青釉梟鳧尊」目前已出現很多作偽方法,真是無孔不入,利益驅使,能想到的方法作偽者都會利用。根據以往學者的總結,結合自己的心得體,現具體談點一般常見的作偽方法。仿古瓷如果不做舊,只是仿古工藝品,對古玩界、收藏品不會造成大的混亂。這裡說的是以新充舊的假古董。

圖171汝州市汝瓷博物館藏「北宋汝窯荷葉口瓶」殘破法:將新仿瓷打破,再用膠水粘上,用膠水與泥土塗在上面,較容易蒙人。因為人們以為打破了品相就不好了,不會是假的。煙薰法:器物放在專們的煙薰爐中,下面用柴草起煙薰烤,出爐後胎釉不見火刺,與舊物相似。

圖172河南博物院藏「北宋汝窯荷葉口瓶」蝕胎法:新品燒造前把露胎的地方在酸中腐蝕,然後燒成,胎骨有被腐蝕的瘢痕效果。也可在濕坯上撒點鹽,當鹽融化後留下溶洞,燒成後胎骨有被腐蝕的斑痕。剝釉法:將燒成的瓷器上部分釉剝掉,以期達到古老的感覺。這類東西一般燒成溫度很低,剝釉不自然。開片法:新仿物品出爐時,趁熱將鹽水澆灑,開片即成。如用色染紋片,再用茶水塗染後成的細片紋,即成金絲鐵線。殘缺法:用鉗和其它工具,將完整的仿品故意損壞一點,如口沿、圈足等部位捏出小缺口或磕傷、開裂等。

圖173香港徐氏藝術館藏金鈞窯「天青釉花口瓶」摩擦法:用獸皮等工具在瓷器上不停的摩擦,可去除刺眼的賊光。用沾有油的布在瓷器釉面上不停的摩擦,可便釉面柔潤而不傷釉。一般都用機械作業拋光,但也有個人小作坊還是手工作業,效果更好。磨擦法:用砂布磨擦釉面,再見噴沙去除砂痕。器物凸處傷釉較重,凹處較新。也可以再加其他方法合用。土銹法:一般是用化學膠水塗抹在釉上,再將土粉撒在上面。也有用老土摻入蛋清,塗在器表上,過段時間會形成土銹痕。用古墓中的泥土,摻入適量鉛粉,塗在器表後入爐低溫焙烤,可出現泥黃色斑點假土銹。將新仿瓷器在爐中燒至約800度,以泥漿敷上,假土銹深入釉中,欺騙性較強。腐蝕法:用硫酸、草酸、茶葉水等浸泡和抹塗在釉面。也有用氯氟酸輕擦釉面,再用烤煙灰塗抹,會出現老瓷煙黃色感覺。埋入法:將仿品放入潮濕呢土中埋藏一段時間,取出後用干布輕擦後可見釉表出現發黃或發黑的「舊色」,這種方法最常見。圖174秦大樹定為宋元「鈞窯花口長頸瓶」匣缽法:將新仿器物放在窯址廢棄的匣缽中用水泥或其他方法將底部粘牢,讓人誤認為是窯中與匣缽黏連的古物。也有直按將新仿器坯放入匣缽中一起燒成,底部以流釉與匣缽黏結者,較能惑眾。植根法:將新仿開片瓷器在糞便中浸泡後,放入土坑,上蓋干沙20㎝,上種穀物,在沙上澆水,水份浸入瓷器處而停留,穀物的毛細小根逐漸扎入開紋中。形成出土物特徵。

圖175「鈞釉長頸瓶殘片」出水法:將新仿瓷器裝入網箱,沉入海中,常投入鉺料,海生物就會在此停附,一段時間後,海洋生物附在瓷是上以後取出,成為沉船中的出水「古瓷」。水煮法:將新仿瓷器與泥漿放在大鍋或大缸中,用火煮干水份,泥水會咬入釉表,浮光全無,有舊物感。但只是釉表層有土沁感,整體一致,不自然。以上舉例僅為目前已知者,未來還會出現更多不知道的作偽手段。當然,還有修補、接底、復窯等種更高明的手段,還有以上所說方法中數種方法合用的等等。收藏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謹慎購藏。-----附錄摘錄部分瓷器鑒定術語如下:鑒定瓷器常用術語本為歷代行家口語,襲用既久,遂約定俗成。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傷殘的程度及變異等情況,根據特定條件和不用部位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而定名。現將其作為鑒定古瓷的一般性常識,歸類列出,供收藏愛好者參考。粘:將殘破器用各種黏合劑黏結。圖176青白釉月梅紋印花碗鋦:器物傷殘後,用工具在釉面打眼但不鑽透,以金屬鋦釘連接。明代用鐵鋦子,清代用銅鋦子或銀鋦子,民國後將銀鋦子起掉以漆補鋦孔。現代出現新仿名瓷加鐵鋦子,並加速鐵生鏽,極能惑眾,不少專家落馬翻船。圖177「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紋盞」口磕:器物口部胎釉由於撞碰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碴傷痕。重皮:口部因受重創所出現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毛口:口邊的釉面間斷脫缺。毛邊:口面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磨口:四邊出現傷損後,被人用工具將胎釉磨去。圖178「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盞」軋口:器口或頸部已損殘,將損壞部分截去後口部露胎(俗稱「剃頭」),也叫「截口」。衝口:口部因碰撞而出現的細裂紋,長短不等,一些細小裂紋不易看出。釉泡:釉面在燒造時出現的氣泡,經受外力而破開。鬃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形成小孔。斑點:釉面出現各種礦物或其他化學物質的斑點、小點。縮釉:因釉面有油污,或過火等燒成原因,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於胎上而出現的露胎。漏釉:施釉時局部未施上而露胎無釉。圖179元代黃釉褐彩月梅紋碗.粘沙:釉面上有窯灰粘上,或器底因墊燒黏結有沙粒。磕傷:器物被碰撞而磕壞某一局部。冷璺:本不應該出現片紋的器物,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現了一二餘紋路,胎體已透或不透。開片:釉面上出現長短、粗細、大小不一的細紋片軟道:釉面久經摩擦出現的細微絲紋。圖180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劃傷:釉面或彩繪的表面被硬物劃傷痕迹。傷釉:釉面被硬物劃傷而造成局部損傷。失亮:釉面因長期使用而失去光澤。剝釉:釉層從胎體上自行脫落,也稱「脫釉」。鑿傷:出土物受金屬工具致傷。崩釉:略同於鑿傷,但破面平滑。傷彩:色彩的表面被磨劃致傷。脫彩:器物上的色彩部分脫落。水鹼:釉面受水浸漬而起白灰色的片狀。181元青花月梅紋蒜頭瓶水銹:釉面受水土浸漬有化學物質附於表層。土蝕:胎、釉被土中各種物質腐蝕。土銹:器物在土中埋藏,不斷有土中物質凝固在上面。缺碴:器物損壞後缺失碎片。炸紋:器物受撞擊後出現放射狀裂紋。炸底:器物受撞擊底部出現的裂紋。窯裂:胎體在窯中受火不均而出現的裂紋,也稱「火裂」。窯縫:胎體在窯中受火不均而出現的細小縫隙。火燎:器物在使用過程中被火燒過而出現的釉面變化。火燒:器物又意外被高溫燒烤而出現的釉面變化。打光:釉面被磨傷而失亮,經人為擦磨並塗蠟或油增加光感。打蠟:以蠟打於釉面以增加光感。塗油:以油塗於枯澀的釉面以增加光感。補釉:在器物受損部位敷以釉汁再入爐燒成。補缺:器物破損缺失部分用其它物質補上。塗漆:用瓷胎仿做雕漆器,或做黑漆嵌軟螺旬。鴛鴦:同一品種、造型和紋飾的器物,由於錯置或拼配,使器蓋與器身不完全一致。配蓋:器物上冠以別的蓋,或用朝代不同的蓋相配,也稱「張冠李戴」。套口:器物口頸破損後切去破損部位,用別的器口鑲接。或舊器套新口,或新器套舊口。安把:器物柄手斷失,以其他柄手補置。鑲流:壺注流口斷失,以其他流鑲補而成。鑲耳:器耳斷失,以其他器耳鑲補而成。貼花:器身的雕貼花傷缺,用舊花片或新花片粘貼。補洞:壺身柄流均失,將殘缺處磨平補洞。鑲底:器物底部損壞,用其它合適的底鑲接。插頭:佛像等人物雕塑的頭部傷缺後,用他物(或新做)頭部進行插配。配手:佛像等人物雕塑的手部傷缺後,用他物(或新做)手部進行補配。配腿:器物的腿足殘失,用他物(或新做)腿足部進行補配。復窯:再次入窯燒烤。一般修補施釉器、窯址出土生燒器均要復窯。修復:器物殘破後進行復原。茶煮:仿古作舊行為,常用土茶水煮,使器物上有紅褐的茶銹斑。油光:器物的彩釉經過摩擦顯得油膩光亮。葯浸:新器用灰錳氧(高錳酸鉀)水浸泡呈紫褐色,用中藥孩兒茶調勻塗抹呈黑褐色。煙薰:新器故意用煙火薰燎作舊,嗅之有異味。假出土:將各類仿古瓷故意在地下埋藏,以期達到出土物的效果。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損壞,配以新底板。後刻花:素器後加刻花紋,或加刻花紋後施釉入爐再燒。後加款:在器物上加刻、與款識,或加後施釉入爐再燒。有陰刻、陽刻和書寫幾種。後刻詩:在舊瓷上曾見乾隆帝的御題詩。後有人在舊瓷上仿刻乾隆帝的御題詩。後提彩:器物的彩繪局部傷鐵,按原來的填補描繪,入烤花爐烘燒。後挂彩:在沒有紋飾的素瓷上加以彩繪後,入烤花爐烘燒。漆彩畫:器物破碎或有窯縫、炸紋,以彩漆紋飾掩蓋。黃溢子:胎體內含雜質,透過釉層顯露出來。火石紅:露體部位受火而出的顏色。糊米底:器物的底部因墊砂粒含鐵質較多,受火時出現的鐵綉斑點,似糊米狀。刷油漆: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物刷漆面配成一套。污水浸泡:器物釉面長期在污水中浸泡而變黑,刷洗不掉。鑲金屬口:器物口磕後,以鑲金屬口沿方式掩蓋。老胎新釉:在舊瓷(多為生燒品或剝釉嚴重者)上加施釉復窯附件

圖170a「天青釉梟鳧尊」.jpg (132.3 KB)2011-2-11 12:52

圖176青白釉月梅紋印花碗.jpg (249 KB)2011-2-11 12:52

圖177「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紋盞」.jpg (240.89 KB)2011-2-11 12:52

圖178「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盞」.jpg (208.76 KB)2011-2-11 12:52

圖179元代黃釉褐彩月梅紋碗..jpg (294.65 KB)2011-2-11 12:52

圖180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jpg (194.42 KB)2011-2-11 12:52


推薦閱讀:

手機背板金屬、玻璃、陶瓷,哪種好呢?
「龍泉青瓷」主 要 看 氣 質
Adam 的陶藝工作室
好茶配好瓷杯,如何挑選一款好的陶瓷茶杯?
中國陶瓷基本知識

TAG:中國 | 發展 | 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