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時代官員的「政績焦慮症」

  年關將至,正是各級官員焦慮之時,此刻,他們要面臨一年一度的政績考核。

  中國社會的變遷,在不同歷史時期賦予官員考核不同的時代內容。而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三十年里,經濟指標,或者更通俗地說,GDP,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衡量官員執政水平的重要標杆。尤其在中國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GDP在考核中的權重更為突出,這個數字的大小事關政績好壞、仕途起落,從而也讓官員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1三亞「對撒尿上心卻對喝水冷心」

  因政府扶貧為農戶家建廁所,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梅村每戶至少有兩間廁所。然而三年前村裡安裝的自來水管至今還沒通上水。村民認為政府應該優先解決些實際問題。據了解,三亞市計劃投資近億元改建全市13409座農村廁所,每座廁所造價7100元。

  誠然,「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是民生問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不是小問題,均可成為扶貧對象。政府扶貧建廁所本無可厚非,但是農戶不缺廁所,缺的是自來水!假如農戶連飲水都困難,擁有那麼多廁所有何用?沒水喝「內急」次數必將減少,這麼多廁所豈不成了擺設?是當地政府沒有搞懂扶貧的概念還是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村民真正需要什麼?

  眾所周知,水乃生命之源,修建引水工程、讓村民飲上放心自來水實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好的扶貧項目!政府應該切實關心並認真解決好這個民心工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當地政府不可能不懂得這個道理,那為什麼捨本逐末重複建修建閑置的廁所呢?概因當地政府畸形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這些官員體內可能有一種饑渴難耐的政績衝動,在「久旱逢甘霖」後「飢不擇食」,「政績膨脹」催生出一大批「形象廁所」!

  我們不妨為其診斷一番:3年前就已經給農戶安裝自來水管了,這些政績屬於過去式,至於通沒通水無關緊要,如現在再投資,實屬「浪費」不算政績,而統一修廁所不僅是一項新政績而且「紅瓦白磚」最能體現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了!這麼簡單的算術題,當地政府自然迎刃而解了!

  「對撒尿上心卻對喝水冷心」是政績饑渴症的典型癥狀!當地政府不是謀劃改善民生而是肆意揮霍納稅人的血汗錢大搞形象工程,撈取政治資本,這種政績饑渴症必將老百姓的利益推入「饑渴的枯井」之中!不可怕嗎?

2瑞昌龍蝦節為政績「造勢」卻「肇事」

  江西瑞昌市,一個緊臨長江、隔鄱陽湖上百里、只有13.8萬人的小城,不產「鄱陽湖龍蝦」,卻耗資600餘萬元大張旗鼓地辦起了「首屆鄱陽湖龍蝦節」,結果想「造勢」卻「肇事」,200多人參加「萬人龍蝦宴」導致急性腸胃炎入院治療,百姓怨聲載道。

  如果一個地方擁有豐富的龍蝦資源與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對舉辦相關節慶的健康、安全保障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舉辦龍蝦節為地方展示形象、招商引資「造勢」,倒情有可原。

  但是瑞昌作為一個隔鄱陽湖上百里、並不產「鄱陽湖龍蝦」的小城,脫離當地資源實際與經濟實力,耗資600餘萬元大張旗鼓舉辦「首屆鄱陽湖龍蝦節」,向下屬單位與企業攤派門票,還造成200多人因吃龍蝦導致急性腸胃炎入院治療,百姓怨聲載道。如此拍腦袋生硬「造節」,造成了政績包袱,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應該承認,地方政府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刺激消費需求,提供利稅支持,官員需要節慶噱頭吸引眼球、製造政績。但是政府「造節」不能脫離現實,不能突破權力邊界。政府的職責是依法行政,政府應該保持基本的權力理性,不能把「造節」變成「造劫」,「造勢」變成「肇事」。

  據了解,瑞昌市在協調、組織這場龍蝦節中是「主角」,調動了多個部門,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政府動用權力全向下屬單位與企業攤派了不少高價門票,擠佔了公用經費,增加了納稅人的負擔。

  一場隆重舉行的龍蝦節「狼狽收場」,想要為龍蝦「造勢」結果肇了一場事,老百姓參加一個「節」遭遇了一場「劫」。龍蝦節浪費納稅人的錢,還放倒了200多人,稱之為鬧劇可謂恰如其分。但是,政府破壞正常的權力秩序與社會秩序,不切實際舉辦「龍蝦節」,除了花掉白花花的銀子,犧牲民眾健康以外,對當地民生與經濟發展能帶來多少好處?

  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一個小城市承辦這樣大規模的龍蝦節,期望通過一個會、一個節將一個產業吹大,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一些地方節慶活動過多過濫,所體現出來的浮躁心態和投機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員存在嚴重的「政績饑渴症」。

3仕途之下,安康貧困縣的GDP枷鎖

  每到年末,陝西省嵐皋縣(國家級貧困縣)考核辦主任吳應政就下意識地開始焦慮。

  吳應政的工作,說通俗點,就是負責排名:一個是本縣在市裡的排名,另一個是本縣下轄各鄉鎮及部門在縣裡的排名。前10個月,嵐皋在安康市的排名不盡人意。

  11月25日,嵐皋縣召開考核推進大會。縣長周康成說,目前各項數據的落實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各部門尤其是排名靠後的部門,要抓住有效時間,採取超常規措施,確保任務全面超額完成。

  進入年末,各級政府對官員的考核漸入尾聲,中國的官員群體開始表現出一種集體焦慮。在嵐皋這個沒有多少發展資源的山區小縣,這種情緒表現得尤為明顯。

  截至10月底的一份調查顯示,嵐皋縣各項指標的完成可謂中規中矩,但有幾項指標還是不夠給力,其中就有一個分值大戶:GDP。

  在考核標準中,GDP又被細分為總量和增幅兩個指標,各佔3分。對嵐皋縣而言,GDP原本是一個有望加分的項目。去年,該縣的GDP總量和增幅均超額完成了任務,在安康市的考核中總共獲得了18.13分的加分,全市排名第一。

  而今年,安康市給嵐皋縣下達的GDP總量的指標是19億元,比去年多出了3.2億元,增幅是20%強。截至9月底,嵐皋縣完成了12.55億元,一年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而任務只完成了三分之二。

  據了解,考核排在末位的單位,領導班子要寫出書面報告,提出限期整改意見;連續排在末位的單位,對領導班子進行適當調整,在嵐皋被稱為「摘官帽」。

4GDP漲了,幸福呢?

  此前的幾個五年計劃均對GDP速度提出了明確要求。比如,「九五」計劃提出,要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十五」計劃提出,要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堅實基礎;「十一五」規劃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對GDP增長速度的要求,讓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也使得中國經濟的總量躍居為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是,解決了溫飽之後,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卻產生了。

  「GDP呈兩位數的發展,但是我們的人均收入始終低於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學家、中央黨校前教育長李興山認為,人民收入不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是民生問題之中很要害的環節。

  對居民收入增長的「不同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佔GDP比重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這一數字為57.5%,下降了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一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再輔之以不時出現的通貨膨脹,購買力嚴重下降,居民收入實際為「負增長」。

  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前的30年,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為了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的穩定,需要全國人民勒緊『褲帶』;但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我們發現收入分配越來越集中在少數階層和特殊的利益集團手裡面。」北京大學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指出。

  彭真懷認為,在各地GDP增長的同時,人民的幸福感卻越來越低。他發現,一些危險的信號已經出現。比如,企業家的安全感越來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斷滋生的腐敗問題。「人民幸福感的減少,看似是一個現象,其實說明了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城市,43.6%的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居無定所;佔中國70%人口的農民,其收入增長越來越困難,農業發展的制約條件越來越多;各個地方出現的GDP增長,能否經得起這些群體的檢驗?」彭真懷質疑。

  而為了發展GDP,不少地方出現了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在資源開採上,采了肥的,棄了瘦的;開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淺的,甩了深的。對此,彭真懷稱之為「斷子孫飯碗」,對國家的長遠發展不利。「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能只是為了這一代人,甚至只是為了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為了某些官員的政績增長而影響了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這不能全怪地方幹部,主要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李興山分析說,當前,地方政府官員考核上存在的「唯GDP主義」,是導致地方政府單純追求GDP,不太重視環境保護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領導幹部缺乏科學的政績觀,問題出在下面,根子卻在上面。」彭真懷認為,很多年來,衡量幹部的工作一直靠數據說話,有時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數字增長,也被當作了任用提拔幹部的依據。

5向「GDP唯一」說再見

  「如果我們喝著污染的水,吸入著污染的空氣,吃的是污染的食品,這種GDP的增長對各級領導的政績無疑是一種諷刺。」

  一直以來,各地在考核官員政績時,始終將GDP擺在了第一位。考核GDP也成了考核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甚至與官員晉陞直接掛鉤。這些都突出的表現在,同一地區的官員為了爭搶GDP,不惜通過招商引資,並且在招商引資上又不惜拼政策、拼地價,為的不過是從競爭對手那裡奪取招商項目。這些無疑是促進經濟增長,提高GDP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彰顯政績的有利教材,更是決定官員未來命運的墊腳石。

  然而,正是這種不顧一切的盲目追求GDP的執政觀念,導致了一些官員為了在年終考核中拿到較高的政績分,不惜勞民傷財的大搞政績工程,最後這些也都淪落為空架子、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在招商引資中,引入淘汰落後產能的工業型企業,可謂是「撿到籃子都是菜」,最終GDP確實上升了,但這樣的GDP卻是拿污染環境的代價換來的。

  當然了,對於官員不考核不行,但考核的方式和標準應當更為科學、理性。減少失業率、提升居民收入無疑是目前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是官員的執政之本,而非一味的大搞政績工程為自己謀福利。

6附:「政績饑渴症」的臨床表現

  每年到了各地曬「成績單」的時候了。一些地方搞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紛紛新鮮「出爐」。

  在一些領導幹部患上「政績饑渴症」後,為博上級領導、部門的眼球,捉摸著搞一些見效快的突擊工程,以積累政績。

  1、 「形象臉面式」政績觀。

  追求此類政績觀的幹部,以「胭脂要擦在臉上」為原則,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樹形象工程--為吸引上級領導的眼球,博取關鍵領導的好評,今天建公園,明天建商場,後天修高標準外環路,哪裡引人注目,就在哪裡開刀,而對事關當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工程、涉及老百姓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的事卻無所用心,甚至置之不理。

  2、「立竿見影式」政績觀。

  搞短期行為,謀眼前利益。為了在任期內早出和快出政績,寅吃卯糧,竭澤而漁,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上項目,不問財力民力負債搞建設,甚至不惜以糟蹋資源、污染環境、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一任出政績,幾任背包袱」,猶如群眾形容的,「顯績」似曇花,「潛績」成「潛禍」。這種政績觀,只重當前、不重長遠,把發展的「好」和「快」對立起來,實在是危害不淺。

  3、「指標崇拜式」政績觀。

  把「政績」簡單理解為各類經濟指標的增長,特別是GDP、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把GDP視為「指揮棒」,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只求快,不求穩;只求外在,不求內涵,忽略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忽略農村和民生事業的發展,忽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4、「概念炒作式」政績觀。

  有的領導幹部一味求新,專門精於概念炒作,今天這個「城」,明天那個「灣」,號稱「提升品位」,變來變去卻無實質性進展。持這種政績觀的幹部,實際上是把「無過便是功」奉為法則,玩「概念」,不動真格,不願承擔風險,不願付出辛苦,不把工作落實到實際中去,而是「落實」到紙上、「落實」到嘴上。

  5、「包裝宣傳式」政績觀。

  有些領導幹部對「名」和「利」十分看重, 「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善於「包裝」自己的政績,追求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報刊有文字,哪怕有一丁點成績,就大宣傳大造勢,狂吹「喇叭」,生怕上級聽不到,卻獨獨忘記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為官之責。

推薦閱讀:

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致焦慮的人:不要讓這份焦慮妨礙你的人生
如何處理經濟造成的焦慮
如何在緊張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不焦慮?寫給焦慮的年輕人!
鬧騰、矛盾、分裂、憤怒、焦慮、恐懼、咒罵,這是大選年的美國!

TAG:焦慮 | 焦慮症 | 時代 | 官員 | 政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