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肥胖症與糖尿病之我見

肥胖症與糖尿病之我見愛家者
已知肥胖病的診斷標準,除機體脂肪比例增高之外,可按身高和體重比例評價,超過理想體重的20%即為肥胖。過理想體重20%一30%為輕度肥胖,>30%一50%為中度肥胖,>50%為重度肥胖。肥胖會引起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而三高和心腦血管病密切相關。肥胖作為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已引起醫學界的密切關注。肥胖症從病理生理的角度來講,它會引起嚴重的胰島素低抗,它與糖耐量異常、高胰島素血病、II型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等疾病密切相關。而向心性肥胖與周圍型肥胖相比,前者更易造成胰島素抵抗、糖耐量異常、糖尿病及發生其他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和許多臨床試驗也發現,隨著體重指數、腰圍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超重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9倍。減輕體重可以預防或延緩肥胖向糖尿病發展,體重減輕可以改善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肥胖是一種身體內的脂肪過度蓄積,以致威脅健康的慢性疾病,一般用體重指數和腰圍來定義肥胖的程度。亞洲人標準如下:正常範圍18.5-22.98,超過≥23,輕度肥胖25-29.9,重度肥胖≥30。以腰圍與健康關係來講男性≥94cm,危險因素增加,≥102cm危險因素顯著增加。女性≥80cm危險因素增加,≥88cm危險因素顯著增加。   高脂飲食和靜止的生活方式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僅次於吸煙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它開始取代營養不良和感染。肥胖被認為是II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肥胖病又稱肥胖症,是由於機體生理和生化的改變,多餘的物質轉化為脂肪,而導致體內脂肪積累過多,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需要。一般以超過正常體重的10%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是肥胖,低於標準體重的20%是消瘦。可以用下述公式計算: 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正值超過20%為肥胖症,負值低於20%為消瘦,在±10%以內為正常。如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35%,即為肥胖症。 專家發現,體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呈肥大型,肥大的脂肪細胞上胰島素受體相對減少,對胰島素相對不敏感,雖有足夠的胰島素也不能發揮其作用,給機體帶來了負擔,不僅容易誘發糖尿病,而且易患高血壓、高血脂、腦卒中、冠心病、內分泌紊亂等疾病。因此,肥胖不是健康的象徵,而是某種疾病的先兆,故減輕體重、防止肥胖,對防治糖尿病及其它疾病的發生有顯著作用。 專家認為,肥胖有家族遺傳的傾向,也與生活水平提高,長期高熱量飲食及體力活動減少有關。40歲以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發病時體重是超重或肥胖的,50歲以上的肥胖者患糖尿病可超過80%。肥胖常為糖尿病的早期癥狀,常常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肥胖者的血液中,胰島素含量雖然不低於正常人,有的甚至還稍高於正常人,但是由於脂肪細胞的「大門」不易被胰島素所開啟,對胰島素產生抵抗作用,而脂肪細胞又是體內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場所。為了降低血糖,在肥胖的狀態下,就不得不加強胰島素的分泌量,來抵消脂肪的對抗作用。長期的過度負荷,胰島的儲備功能就會耗損,而產生胰島素的相對不足。故肥胖者容易得糖尿病。 近年來,大量資料均一致認為,肥胖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肥胖的程度與肥胖持續的時間均能影響高血糖的出現,肥胖程度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則容易發生糖尿病。因人體肥胖,糖尿病亦就隨之加重;反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減輕後,其糖尿病也隨之減輕。 肥胖症與糖尿病 肥胖病又稱肥胖症,是由於機體生理和生化的改變,多餘的物質轉化為脂肪,而導致體內脂肪積累過多,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需要。一般以超過正常體重的10%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是肥胖,低於標準體重的20%是消瘦。可以用下述公式計算: 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正值超過20%為肥胖症,負值低於20%為消瘦,在±10%以內為正常。如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35%,即為肥胖症。 專家發現,體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呈肥大型,肥大的脂肪細胞上胰島素受體相對減少,對胰島素相對不敏感,雖有足夠的胰島素也不能發揮其作用,給機體帶來了負擔,不僅容易誘發糖尿病,而且易患高血壓、高血脂、腦卒中、冠心病、內分泌紊亂等疾病。因此,肥胖不是健康的象徵,而是某種疾病的先兆,故減輕體重、防止肥胖,對防治糖尿病及其它疾病的發生有顯著作用。 專家認為,肥胖有家族遺傳的傾向,也與生活水平提高,長期高熱量飲食及體力活動減少有關。40歲以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發病時體重是超重或肥胖的,50歲以上的肥胖者患糖尿病可超過80%。肥胖常為糖尿病的早期癥狀,常常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肥胖者的血液中,胰島素含量雖然不低於正常人,有的甚至還稍高於正常人,但是由於脂肪細胞的「大門」不易被胰島素所開啟,對胰島素產生抵抗作用,而脂肪細胞又是體內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場所。為了降低血糖,在肥胖的狀態下,就不得不加強胰島素的分泌量,來抵消脂肪的對抗作用。長期的過度負荷,胰島的儲備功能就會耗損,而產生胰島素的相對不足。故肥胖者容易得糖尿病。 近年來,大量資料均一致認為,肥胖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肥胖的程度與肥胖持續的時間均能影響高血糖的出現,肥胖程度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則容易發生糖尿病。因人體肥胖,糖尿病亦就隨之加重;反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減輕後,其糖尿病也隨之減輕。  肥胖與糖尿病有何關係?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2型糖尿病中80%為肥胖者,進一步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性疾病,在遺傳缺陷的基礎上,因多食,少動所致的肥胖,是糖尿病的首位誘發因素。肥胖者患上糖尿病後,可在短期內體重顯著下降,許多人就是因為不明原因消瘦,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糖尿病。   肥胖本身亦有遺傳因素在起作用,有的人說:並沒有吃得很多,但仍然肥胖,這些人的脂肪合成代謝常很突出。但是,如能真正的「少吃多動」,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仍可使體重下降。有趣的是,如果肥胖者患上糖尿病後,通過飲食調理,加上合適的體育鍛煉,使體重下降到理想標準,可以使血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輕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只要注意飲食療法及運動療法減肥,血糖也可控制在正常水平。  肥胖者為何血糖會增高?這是由於肥胖者脂肪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密度下降,使某一定量的胰島素不能發揮應該發揮的降糖效力,因而血糖升高;血糖升高本身又會進一步刺激胰島素進一步分泌增加,這是胰島素效力下降後引發的補償作用,即通過胰島素「數量」的增加來補償「力量」的不足,其結果為:一方面是血糖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亦不斷攀升。胰島素分泌量的攀升,反應了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在「拚命」工作,這種「拚命獻身」最終帶來「英年早逝」,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最終必然衰竭,血糖則更一步的升高。如果空腹血糖超過11毫摩爾,除外一些特殊情況後,一般提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已經近於衰竭。由此可見,肥胖不僅是2型糖尿病的首位誘發因素,又是使糖尿病加重,促進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衰竭的「幫凶」,肥胖與2型糖尿病確有不解之緣。   何謂肥胖?目前公認的標準有兩個:(1)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M2。我國人BMI在24以下,大於24為超重,大於26為肥胖。(2)計算理想體重:理想體重=身高(CM)—105,如實際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為肥胖。該兩個公式簡便易掌握,每人均可據此對自我作出評價。 肥胖與飲食有什麼關係從飲食角度講,要量出為入。無論個體消化、利用食物的能力如何,出入平衡不會發生肥胖。肥胖則必定是入大於出。脂肪是人體能量的儲存形式,過多的營養物質均能轉變為脂肪堆積在體內,達到一定水平,即為肥胖病。飲食結構不合理也是肥胖的致病因素之一。比如在熱量相等情況下,數量多比數量少的食物更易於接受。尤其是在經濟條件尚不夠好時,為追求數量,過多進食碳水化合物和脂類引起肥胖的病例常可見到。 進食的方式對肥胖的發生也有影響。據有人調查發現,在同一地區,在一天總食量相似的情況下,每天只進食1餐的比每天進食2餐的人群發生肥胖的比例高,而進食2餐的又比每天進食3餐的發生肥胖的比例高。 一周減肥食譜  周一早:脫脂牛奶(一杯) 全麥麵包(兩片)     午:米飯(一小碗)炒土豆青椒絲,生黃瓜一根,紫菜湯。     晚:煮蝦(數只),燒豆腐、涼拌生洋蔥、芹菜 疏糖饅頭(一個)。    周二早:燕麥片粥(一小碗)、疏糖麵包(一個)。    午:鯽魚蘿蔔豆腐湯,煮雞蛋(1個),蔬菜沙拉 米飯(一小碗)。    晚:綠豆粥(一小碗) 疏糖饅頭(一個),蒜蓉茄泥,生黃瓜一根。  周三早:枸杞粥(一小碗)疏糖饅頭(一個) 涼拌生菜。    午:燒竹筍、涼拌西蘭花、煮雞蛋一個,海米冬瓜、包子(一個)。晚:菜粥(一小碗)疏糖花捲(一個)醬燒腐竹,涼拌菜心。  周四早:大米粥(一小碗)、全麥麵包(一片)、橙子一個。   午:燒牛肉、蔬菜沙拉、冬瓜湯、生西紅柿一個 米飯一小碗。    晚:玉米粥(一小碗)、饅頭(一個)、燒蘆筍,生黃瓜一根。  周五早:脫脂牛奶(一杯)、疏糖花捲(一個)。    午:米飯(一小碗)、素燜扁豆、炒青菜、冬瓜湯。    晚:雞肉、燒胡蘿蔔、涼拌芹菜 素餡包子(一個)。  周六早:燕麥片粥(一小碗)、疏糖餅乾五塊、獼猴桃。    午:煮雞蛋一個、燒海魚、蘑菇炒青菜 米飯(一小碗)。    晚:白薯粥(一小碗),涼拌菠菜、餅(一兩)。  周日早:鮮豆漿(一碗) 疏糖麵包(一個)。    午:胡蘿蔔、芹菜炒豬肝、煮雞蛋(1個)、西紅柿湯 疏糖花捲一個。    晚:綠豆粥、蒜蓉海帶絲、饅頭(1兩)、生黃瓜一根。

推薦閱讀:

這樣吃低GI值飲食遠離妊娠糖尿病
蜂王漿對糖尿病有治療效果嗎
糖尿病的修鍊之道
2型糖尿病的運動建議
硒;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

TAG:糖尿病 | 肥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