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遊園不值》收穫(之一)
「紅杏出牆」的風景
——教學《遊園不值》收穫(之一)
杏,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甲骨文中有「杏」字。春秋時《管子·地員》也記載:「五沃之土……其梅其杏。」 孔子當年坐在四棵杏樹的壇上弦歌講學,故「杏壇」成了典故。傳說三國時,吳國董奉隱居匡山(今江西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只求愈者為其種杏樹幾株,數年後蔚然成林。故醫家稱為「杏林」。
種種由杏而引的典故讓我們感嘆,這次因教學《遊園不值》,讀到因「紅杏出牆」的隱喻,讓我感慨。
一切經典最終都會指向結構。對《遊園不值》「紅杏出牆」的解讀不可不注意。給小學生教學的時候,孩子們都會單純談到紅杏的生命力——這很好。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仍要從結構出發,深入閱讀,將不同的文化複合在結構之上,來讀出自己的理解。也許收穫的不僅僅是教學。
一、「紅杏出牆」的行為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當學生默讀,體會後句「出」字的時候,讓學生藉助前句的「關」幫助理解。為了理解深入,拿出陸遊的「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與之比較。兩位作者同是用了「出」,可一「關」,一「遮」之間,結果,前作名不見經傳,後作卻成了千古絕唱。
這是為什麼?
學生的發言特別精彩,有的認為,這一處小景,寫出了滿園的春色。先概括大地集「春色」於「一園」,又強調「春色」不但滿園,而且滿到關不住的程度,於是「一枝紅杏出牆來」。
陸遊和葉紹翁詩都用一個「出」字把紅杏擬人化了,但前者沒有明顯寫出非「出」不可的理由,而後者卻先用「關不住」一「呼」,再用「出牆來」一「應」,把「一枝紅杏」寫得更活。有學生打的比方特別有意思。說「關」就好比鎖頭,把人鎖在裡面,要想出來那多不容易啊,必須想辦法才行,可是,紅杏卻出來了,真了不起。
可見,「關」字激活了葉紹翁的詩。陸遊的詩呢,未免平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麼精神專註。「關」字激發出的紅杏的「出」,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你想,春天之來,任何力量也難於阻擋,暗寓了任何美好的事物、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難於阻擋。你看,有一枝紅杏已探出牆來,正預告著漫天芳菲的春之信息。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的事務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難道是能圍得住,關得住的嗎?因游賞受阻本來掃興,卻又因此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因此,這種精神奇遇,只一關一出,就把一首無法成游、卻勝於成游的詩寫得別具一格。
孩子們感受到,名家之詩不一定都能成為名作,非名家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也可能出現奇蹟。其實,在詩歌史上,此類現象屢見不鮮,前後風格極相似的,甚至是同一位的作者,差別不大的兩句詩,可一字之差,就會在全詩的藝術氛圍、意境中達到最自然、最微妙、最和諧的境界,於是便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如果拋開「關」,僅僅從語文學的角度去分析「紅杏出牆」的結構,我們看到,「出」僅僅是動詞,它賦予主語「紅杏」的僅僅是一種行為性,滿園的春色就真的被束縛在園中了。
二、「紅杏出牆」的性格
中國文化講究「留白」。唯美的東西表面上常常含蓄不露,其美往往潛藏在內。特別是,當某種偶然的美,突然地出現在你眼前,雖然它帶給你的美其實超過了它本身的美,可我們總會追加更多的驚喜,而這種意外,結合著中國人的感情特點,帶給人更多的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嚮往。
有人說,就性格而言,中國人的主體是被動和內斂的,主體性格是主動和向內的;相反,西方人的主體則是主動和外在的,而其主體性格則是被動和向外的。或者說,西方人更加懂得創造和展現,而中國人則傾向於發現和保留。所以,紅杏出牆與其說描繪著一幕杏樹生長的狀態,不如說描繪著一幕中國人生活的心態。
但,對天真浪漫、活潑可愛的孩子們,要讓孩子們主動和外在(當然還要完成對語文教學本身的「口語交際」的訓練任務。),我特意安排了一次「園內」與「園外」的——即「花草和紅杏對話」,「詩人和園主人」 的對話,讓彼此間把「心裡話」釋放出來。其實,園內園外這樣熱鬧的對話根本就不存在。園還是原來的園,那一枝紅杏還是原來的一枝紅杏。所有的,只是想像而已,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可就是這一枝紅杏,留給我們想像空間是那麼豐富,心中想像怎麼熱鬧就怎麼熱鬧,心中感受怎麼迷人就怎麼迷人。心有多大,滿園就有多大,想像春色有多美,生命就有多麼燦爛。原來,只要心中有,滿園春色已經滿滿地裝在詩人和我們的心中。
有的學生想像自己就是紅杏。講了自己在園內和園外看到的不同景象,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感受,以及為什麼要「出牆」並且能夠出牆的理由。有的學生扮作關在牆內的那些花啊,樹啊,草啊等景物,並和「紅杏」進行有趣的對話……孩子們感悟到,為什麼不是「春色遍野關不住」?因為,如果是遍野,便不需要關,而無牆就不會有出。沒有「牆」,園內的紅杏還有其他景物就如野花一樣不存在出的必要和出的可能。恰恰是因為園牆的關,給園內的紅杏們「外出」提供關不住的渴望和出牆來的快樂。
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如果許多紅杏出牆,就沒有什麼獨特。可就這「一枝紅杏」,的有限形象卻提供無盡的想像,這美好還會永恆地保留在心中。於是,紅杏出牆作為一道風景,也成了「紅杏」性格鑒賞的宣言,將中國人性格的深沉內斂在這宣言中,被孩子們放大提升了。
三、「紅杏出牆」的精神
杏花搖曳多姿,讓人聯想到歷代詩人的名句。楊萬里的「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 高士奇的「誰道梅花早,殘年豈是春?何如艷風日,獨自占芳辰。」——殘冬的梅花根本比不上沐浴在春花下艷麗的杏花;還有唐代王涯的「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
也許詩人不僅僅贊杏,而是借花喻人?現在,「紅杏出牆」已經成了當代「婚外戀」的隱喻。女性「紅杏出牆」往往被賦予道德的譴責。但,沒有內部強烈的壓制,便不會有守牆的紅杏,同樣沒有外界巨大的嚮往,自然就不會有出牆的紅杏。如果說「紅杏」理解為「女性」,「園」理解為「婚姻」,則「牆」就是家庭意義上的「束縛」,「牆」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對女性的空間限制和行為約束。那麼,紅杏出牆就是女性衝破其束縛。
想到了前一陣看到的《斷背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了,這是最讓我悵然的。」導演李安還說,不要單純將這部電影看作是講「同性」之戀的, 愛情的主題常常能超越時空與性別。
我想,對於「紅杏出牆」,今天的閱讀和生活,也應意會為一種愛的渴望的生活,應該是瀰漫著的,超越「狹窄」的異性間的愛情。
於是,在教學的時候,我扮作園主人,學生扮演葉紹翁,想像見到園主人他們會說些什麼。學生不但把詩意說出來,還有創造:「你也不可憐可憐我老遠來,愛惜你園的蒼苔,在你家門口小扣,很久也不給我開門。但是,你家的滿園春色是關不住的,你瞧瞧,這一枝紅杏不是已經開出了牆頭?……」「我」這樣回答:「一枝紅杏因何來,只緣牆外有郎才。滿園春色看不夠,柴門就為你打開。」
笑聲和掌聲在課堂回蕩。
有一次,有學生隨口而出「紅杏出牆」,語氣里透著已知的關於愛情的「典故」。聽課老師們都笑了。但我不想讓其思維朝著「詭秘」而行,而當作學生是懵懂的脫口,大可不必非要往那方面牽引,於是,課很自然地走下去了。可想,如果我從「家庭」「法律」等意義闡釋,是多麼乏味而無聊啊,心中的那枝紅杏也不美麗和令人嚮往。當然,如果學生想像:要見的會是什麼人?說不定有的會說是心上人呢。老師就可以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應紅」升華一下。詩情就又顯得高貴而迷人了。
總之,詩人所要見的,不應簡簡單單看成愛戀的或追求自由愛情的女性。而應該是廣泛意義上的人。於是,人生才有趣,人生才豁達。人生在世,需要時時發現大自然的魅力,也要能時時適應人與人的感情——對朋友的期待和偶然「不值」的失望;對朋友的愛慕和笑聲漸消的惆悵。有此眼界和心胸,就容得下詩,就能生出詩意。詩是美好的事物入眼,入心,用言語表達出來,並帶有個性特點的韻律。
總之,引導出紅杏出牆的幾種價值,不管是誰,隱喻的是對宿命無畏挑戰;對生活封鎖的突圍;對人生 「束縛」的「突破」。「紅杏出牆」,既是人性的魅力,更是人性的魄力!
推薦閱讀:
※淺談一年級語文教學
※《學跳拉丁舞》教學視頻18講
※《聽聽,秋的聲音》教學札記
※相互交流,合作學習(現代課堂教學探索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