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武vs搏擊vs街斗…掌握了這點,勝算即大增!

傳武除了受戰場上搏殺技術的影響——直接有效,在其發展體系的形成中,受民間的游場打鬥的烙印尤為深刻。現在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拳種如形意拳講究「六合勁」中「硬打硬進無遮攔」,「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的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其整體衝撞、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太極拳更有練成「一個勁」後的松活彈抖。年代並不久遠也算的上傳統拳法的大成拳,甚至到了抱定「間架」直接撲撞對手的技擊要求。心意六合拳更是講究步到人翻「步步不離虎撲」內外六合勁發驚炸的衝撞顫抖力。

當年盧嵩高在上海教拳時,為了很快出效果僅在一些入門者中苦練「溜雞腿」的衝殺腿法基本功半年後,就有一般拳手把所謂高手衝撞飛起的表現。喬鳳傑先生在《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中,就提出一定要固定「間架」,並且在研究生的格鬥課中以抱定「間架」捨身」沖的速成訓練,讓個別學生在對一習武多年的大師時竟然衝擊倒對方的佳績而讓人咋舌。由此,筆者認為傳統武術打鬥的真正精髓是衝撞無疑。當然這種衝撞也不是毫無目標,不成體系的瞎跑亂打。而是在其系統訓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類似猛衝硬打的局面,實是粗中有細,以簡馭繁的表達。

傳統武術衝撞的訓練需解決的第一步是接手問題。這也是傳統武術的弱項,也是傳統武術時代背景的局限。以前,在民間傳統武術很大程度是平時的防身、或者處理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所以,儘管傳統武術號稱「全身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打」,但在真正的平等對陣和游場相擊時,還是有所區別的。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散打初興時,有練幾十年的老拳師被練幾個月散打的揍得鼻青臉腫的表現。而一些網上的報道更有一些散打搏擊冠軍被地痞揍的無還手之力的事實。實際上這就是接手和節奏的不適應,甚至是應用的機緣不對。

傳統武術最有效的接手分兩種:一是主動,我主動出擊,第一下出手半真半假,目的是讓對方有反應(打動不打靜),然後全力出擊,一旦接手,就近身靠打衝撞發力解決問題。二是被動,對方來勢來招我或纏或截,後而整體衝進去打。這步要求手熟。這些都為近身的衝撞打基礎。

真正的游場打鬥,整體衝撞要求步法移動要快。例比現代的搏擊運動,其弊端就是連擊連動的節奏慢。這是因為多數傳統武技要求的是一擊必殺或者是單動的功力產生殺伐的打效果。所以傳統拳師花很大精力練習腿部功夫,目的有二:一是增強下盤爆發力,利於發勁,很大程度上也是為整體衝撞服務。古雲「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腳打七分手打三」大多是強調步法的整體要決了。但是,有個誤區是,步法儘管重要卻不是萬能的。更不象小說中的凌波微步,乾坤大挪移之類。因為在真正的實戰打鬥中,或者進入白熱化階段,除了剛開始能移動調整外,最後的接觸絕對是靠實力和功力。當然這和現代搏擊在擂台上的實戰區別是很大的。

傳統中有一秘典,就是距離衝撞到位後,拼的是你的急出急收、變化招式,連續動作的能力。這個急出急收,是近身時急出急收。而大家都在尋找機會進攻,或者還沒有完全接觸,這時步法的移動可控制到最佳距離,即可以靠步法後退、前進的調整。稍遠時步法幾乎佔十成重要,而一旦靠近,擊打就完成。李小龍在《李小龍技擊法》中說,近身發力是他的秘密,一旦接觸打鬥就結束了。可以看出最後的靠近是衝撞的深人打法,在充分利用慣性衝撞的基礎上,傳統中所說的,驚炸勁、撞勁、抖勁、甭勁,千百種的勁都可以用出來,更可以七拳出擊。因為,這個是傳統武術家花畢生精力所追求的。但是,那種端著功架、樁法往前沖,或者一閉眼猛衝撞式的,絕對不行。所以,傳統武術的系統訓練一定要一體而用。

end


推薦閱讀:

葛傳武式太極推手與勁法--雲石居士
武當流通門秘傳武技:齊眉棍
南少林真傳武功秘笈
張有光傳武當八字功(含《胎息入門》

TAG:搏擊 | 傳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