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服看教育生態:屏蔽不了的現實差距與不平

從校服看教育生態:屏蔽不了的現實差距與不平

2014-09-11 來源:共識網作者:柯昌有

原題:校服上的教育生態

  大街上,校園中,我們總能不太費力地辨別出「學生」這個群體。除了依靠年齡、身高等特徵,最明顯的是校服。它有著極強的代表意義,是學生身份的標誌。某種程度上,它和校徽(校牌)等,是一所學校的象徵之一,構成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能夠對學生的身心產生影響。

  據考證,英國的校服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校服都有歷史淵源,現在很多國家校服的款式都是學習英國的。因為地緣等一系列因素,中國學校校服的出現可能更多地受到了鄰國日本的影響。

  在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校服誕生於近代新式學堂,時間約在辛亥革命前後。民國以來,隨著各種思想解放運動的推進和學校教育的完善,校服開始成為學生的特定製服,構成校園的日常風景。三四十年代,滿漢服裝相融的新式旗袍在校園大行其道。到五十年代,全國人民穿起藍色或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基本退出歷史舞台。1958年以前,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那時,校服比較隨意,沒有特定的款式。到六七十年代,運動接二連三,草綠色的軍裝成為實際的校服。

  改革開放後,校服重新回到校園。剛開始還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沒什麼統一的要求。之後,教育部在1993年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雖說沒有強行規定學校必須做,學生必須穿,僅是要求在有條件的重點學校推廣,但好多學校還是做了自己的校服。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和面料各有不同。

  其實,不論是英國、日本,還是現今的中國,推行校服的目的可能有這麼幾個:希望統一的著裝能平衡家境不同的學生的心理;突出學校特色,反映治學理念;標識學生群體,增加社會認同等。但就中國的教育生態而言,校服的這些功能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削弱,至少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

  首先,隨著媒體的發展,學生能夠方便快速地獲取資訊。在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轉型社會,當學生能夠了解到「社會因為權力、財富或者知識佔有不均而陷入分裂」的時候,當學生看到或者親身經歷到教育領域各種不公平現象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如何被平復?這種情況下,我們以校服屏蔽各種現實的差距和不平等,能夠達到預設的目的嗎?

  還要談談操作的問題。學生除了要穿校服,可能還要統一鞋子、書包等,因為這些東西也能昭示差別,引發不平衡心理。而且這樣一來,家長甚至可以不用擔心孩子因在意自己的著裝而不太關注學習了,簡單方便。

  其次,很多學校的校服設計很有特色,能反映學校的治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校服本身所帶來的認同和榮耀可以影響學生的身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生著校服是學校規定,不可以完全說是被強制的,但至少選擇空間不大。一些學校甚至把學生穿不穿校服作為德育管理項,不穿就批評、懲罰。在這種情況下,穿校服並不是一種權利,更像是強制的義務,與我們想要的認同或榮耀恐怕是漸行漸遠。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似乎在反映某種教育現狀:相關人士把很多高大美好的東西和很多醜陋卑鄙的心理、做法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做得也並非不用心,但把水攪渾的結局是可悲的,好的東西被消解,差的需要眼力才能看清。別忘了,一個社會的教育,可能是它的精神狀況所在。

  再次,很多學校的校服有設計想法和選擇理由,對於決策者而言,有問詢就會有答案。但仔細想想,可能還有很多問題得不到令人信服的回答。

  現在的校服尤其是運動裝,款式相對單一,結構松垮,沒有性別差異。我們不能要求將校服做得跟時裝一般美感時尚,也不至動輒將它與個性、審美、創造力掛鉤,但單論製作就已經讓人不省心了。

  校服在面料、款式、顏色、型號上雜亂無章,夏天不吸汗,冬天不飽暖,有的校服甚至是甲醛超標,嚴重危害學生的健康。而且校服的購買方式比較單一,不太透明。在誠信不足、法治尚不完善的市場經濟中,不經「提醒」,可能還真不知道水有多深。

  最後,校服還有一層社會功能——身份標識。換句話說,校服可以讓學生作為一個群體被社會明顯地感知。一個社會要對學生有明確的認知和對待,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意味著社會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群體在社會力量面前處於比較特殊的地位:弱勢、不成熟,因而需要被特殊看待。

  從社會文化角度,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和媒體增進人與世界的互動,學生像其他群體一樣也越來越難被辨識。隨著波茲曼宣告「童年消逝」,我們可能會慢慢發現現代媒介逐漸使學校、學生和社會的界限消逝。隨著學生早熟、學習的終身化,「學生時代」的特殊性將逐漸降低。對於「不成熟」的定義,可能需要社會再度思考。

  另一方面,隨著青少年犯罪案件增多,校園安全乃至性侵事件被披露,穿著校服的可能不是我們觀念中的「學生」了。穿上校服,可以顯示學生的身份,但如果學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可能穿校服只意味著受傷害的機會更大。這麼說,未免危言聳聽,但校服未必是一種根本保障。

  不論如何,很多學生都在或將要穿校服,這裡有教育的影子。校服的功能想要很好的體現,可能更需要教育領域或者整個社會更多的調整、努力和配合。除此之外,我們可能還要思考這個時代,想想需要什麼樣的未來。如果我們的時代真的是「社會開放,價值日益多元,個性越來越彰顯」,我們為什麼要求學生穿相對統一的校服?或者說,這種統一帶來的效果即便真的達到,跟多樣、開放相比,我們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


推薦閱讀:

社會的現實和現實的社會
永生玫瑰:當童話照進現實
苦才是生活,累才是人生!(現實好文)
青少年千萬別把性夢當現實
劉仰:面對難民的情懷與現實

TAG:教育 | 現實 | 生態 | 校服 | 差距 | 屏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