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喻國明:傳統媒體轉型到互聯網平台的三部曲
足不出戶網購商品送貨上門,大事小事手機APP第一時間知曉,出行旅遊網路預訂酒店餐飲……今天,互聯網已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成為必不可少的交流與生活平台。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充分融合,顯示出「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的大時代里,傳媒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做客《金沙講壇》,講述在「互聯網+」邏輯下傳統媒體發展的進路與關鍵。
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藍皮書)》主編等。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傳媒經濟與社會發展;傳播學研究方法。講壇實錄
「+互聯網」轉向「互聯網+」
「互聯網」無疑是近20年來影響社會的革命性因素,我們對互聯網的認識也正從相對膚淺轉型到比較深刻的程度。我認為對於互聯網的把握最具標誌意義的認識變革,就是我們正從過去的「+互聯網」變成今天的「互聯網+」。這並不僅只是符號的前後變化,而是對互聯網的認識邏輯、把握邏輯、應用邏輯真正意義上的深刻轉型。
什麼是「+互聯網」?即我們把互聯網僅僅看成傳播手段、傳播渠道和平台。過去我們的認識和應用就是基於「+互聯網」的邏輯,把它看成一個延伸我們影響力、價值和管理力的工具,通過互聯網再多一條通道,再多一個落地點,再多一點影響範圍。
時至今日,「+互聯網」的理念已逐漸被「互聯網+」取代,「互聯網+」其實就是把互聯網看成這個社會的操作系統。在我們的電腦和手機上,99.9%的軟體都是應用型軟體,它完成一項功能,實現某種價值,但只有一種軟體非常特別,就是操作系統,它規定著整個電腦系統的運動方向、運作邏輯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方式和規則。
任何一個強大的軟體,如果不能有效嵌入操作系統,這款軟體就很難在系統中發揮影響力和相應功能,同時也不能利用這個系統給你帶來種種可能性。這恐怕就是操作系統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吸引力。互聯網恰恰就是這樣一個操作系統。
勿以有限格局搏無限市場
不久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它對社會組織方式、市場組織方式都是全新的,完全不同的。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空間維度:0度空間是一個點,一維空間是一條線,兩維空間是一個面,有了東西南北。三維空間是一個立體,有了上下左右。四維空間就是一個立體空間在時間上的維度。我認為傳統的治理和運作互聯網的方式,都是在一種低維度的模式上運作和管理。打個比方,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獅子一個老虎,想圈起來,畫一個圈就行了。如果是三維的老虎,這個圈就不能產生任何限制和束縛,因為它是立體的,可以來回走來走去。
對媒介來說,互聯網正處於這樣一個高維空間中。互聯網之前,社會性大面積傳播都是通過機構來實現的,比如出版社、報社、雜誌社、電台電視台等,對這些機構的管理和約束,有著一整套完善和成熟的機制。而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傳播的權利從過去結構性傳播變成了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傳播。哪怕你是一個小人物,你傳播了一條信息,你說的事實,你表達的情緒和意見只要能被更多的人認可,就可以在層層轉發中迅速擴散,影響力達到過去只有超大型媒體才能達到的程度。這樣一來,在傳播管理上,不僅社會和政府面臨著新的問題,傳媒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過去造成社會傳播影響力的基本方式是什麼?比如傳播主流價值觀,就是利用規模化資源投入就可做到。一個地方辦5張報紙不行,就辦10張報紙,50個頻道不行,我就辦100個頻道,我的聲音大範圍、大批量傳播,你無可躲避。
但這種規模化資源投入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在新的互聯網傳播空間內失效了。為什麼?過去這樣傳播,是建立在一個局域市場內,因為在有限市場里,你自然成為選擇的對象。但互聯網市場是一個無限市場,你用有限格局去搏無限,是沒有任何效果的謀略。
封閉自己,將成價值孤島
現在的媒體,要怎樣適應和擁抱互聯網呢?我認為需要掌握兩個關鍵詞:一個就是連接,另一個就是開放。連接是互聯網改變我們生活的基本方式,所有互聯網影響社會的方式都是通過它對商業資源、社會要素的重新連接、重新構造,形成新格局、新功能、新價值。
開放則是互聯網構造出的新景觀。我們每一個媒體人、組織和機構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就是用開放方式擁抱互聯網。你用封閉方式對待它的話,你就不能利用它給你帶來種種新的可能,新的價值,新的機遇,你就會變成價值孤島,逐漸被時代和社會淘汰。
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讓傳統媒體面對巨大挑戰的同時,也面對巨大的機遇。雖然在互聯網衝擊下,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優勢正逐漸被沖淡,但「內容為王」依然是傳統媒介的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適應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一系列的互聯網的進入問題。
首先是解決渠道失靈的問題。我們在渠道構建時,必須要有全新布局來形成新的技術界面,這樣才能使內容有效進入到用戶的可搜索範圍內。這樣,我們的內容就能落地。
第二,我們要有標準定製化產品,也要有個性化產品,還要有微內容、微產品的服務,使我們的內容產品服務模式更加多樣,更適應今天多渠道、多終端對於內容產品的形式要求。這就是內容服務模式多樣化的問題。
第三,在內容服務模式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價值鏈構建,引領模式的創新。
「厚網」垂直服務空間巨大
傳統媒體面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內容和傳播規模上,但它依然有著巨大機遇,因為互聯網並不是薄薄的平台,它是厚網,跟人們生活各方面資源連接進行互動。所以對傳統媒介來說,在平台級競爭方面我們失去了機會,在垂直服務里恰恰是我們大顯身手的基本方向。
我們能做什麼,使我的內容和服務產品有效切入到互聯網所構建起來的關係平台上?這就需要產品服務模式從過去「兩要素模式」升級換代到「四要素模式」。過去的兩要素,一是內容,一是對內容的合理包裝,這樣形成有價值的產品提供給市場去選擇。
但今天的問題在於,你的產品如果僅僅只有價值,人們在海量的選擇中,很有可能忽略你的存在。這就是今天產品的價值無法有效實現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價值之外,我們還需要注重自身魅力的建設。魅力的形成,第一要素就是關係,第二要素就是場景。這兩個要素和傳統的兩要素結合,就形成了新的「四要素模式」。
關係要素其實很好理解,一年多前微信升級新版本,大家進入微信前需要先玩一個小遊戲—「飛機大戰」。這個遊戲很普通,普通到玩兩圈後很多人都無聊得想退出,但一旦你想退出,你會發現,你的成績被貼到朋友圈裡進行排名,如果你的成績很差,你會覺得沒面子,於是很多人就不停地打,非要爭個第一。事後好好想一下,如此普通的遊戲,為什麼這麼火?為什麼會形成一個熱潮?憑的是什麼?不就是你的社會關係跟關聯性?這就是魅力形成的最基本原理。
場景要素又是什麼呢?過去傳統媒介在傳播時,場景有限。比如看電視,大多數都會發生在客廳這樣一個場景里。但實際上即使在同一個場景,一個人看電視和一群人看電視,在信息接受程度、信息記憶程度上都有著極大區別。由此可見,場景對於信息的進入和不進入形成了極大的約束。
既然場景如此重要,那麼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時,能不能構建一些場景,植入我們想要的東西,以便於把商業資源、內在資源用特定場景推給用戶,推給受眾呢?比如天氣預報,這是一個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節目,如果以天氣預報作為一個場景平台,加入其他信息,就很容易讓受眾接受其中更多的信息。比如天氣預報播完後,加入本城的美食氣象、時尚熱點、文化熱點、旅遊熱點等,給觀眾展現出一層又一層生活消費的信息以及相關服務資訊。這樣一來不僅擴大了單一節目的內容容量,也提高了觀眾的接受程度,甚至還能夠有效切入互聯網,進一步擴大媒體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這就是主動的場景建設帶來的傳播收益。對傳統媒體來說,這方面的拓展空間很大。關鍵是在「互聯網+」下,傳統媒體如何把地域性資源跟互聯網巨大流量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在這種對接中,我們就能把這些流量變現為內容落地價值、服務落地價值以及商業落地價值。
採訪手記
當下有一個現象非常有趣,那就是許許多多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患上了嚴重的「手機依賴症」。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到有人盯著手機匆匆而過;坐在公交車地鐵上,站著或坐著的人也捧著手機看得聚精會神;甚至在朋友同事聚會上,也有人看著手機一言不發……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普通人平均每天會看手機150次,去掉睡眠時間,在醒著的時間裡平均每6.5分鐘會看一次手機。」手機里到底有著怎樣一個精彩世界,如此吸引人?
答案很簡單,手機里那個精彩的世界就是互聯網。可以說,互聯網是最近20年來影響社會改變的革命性因素。我們能通過網上商城足不出戶買到生活必需品,通過新聞客戶端最新最快地了解國內外的大事小事,通過旅遊網站訂好酒店餐飲機票等。一個無網的世界,光想想就會讓人坐立不安。
互聯網在為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對很多傳統產業也帶來巨大衝擊,傳媒業無疑首當其衝。在互聯網未大規模普及的日子裡,每天一張報紙,每月幾本雜誌,對人們來說,就是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而今天,傳媒曾經的唯一性,正逐漸被風頭正勁的微博、微信、手機APP所取代,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喻國明教授表示,現在的傳統媒體,要用開放的方式擁抱互聯網。傳統媒體轉型到互聯網的平台有三部曲,首先要解決渠道問題,第二解決內容產品服務模式問題,第三解決盈利模式問題。而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依然有著巨大機會,除了做好高品質的內容產品,還要加大自身的魅力建設,將地域性資源與互聯網流量有效對接,從而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新要求。
文章作者:吳亦錚
文章來源:成都日報
推薦閱讀:
※譚天:吃慣了皇糧的傳統媒體在轉型的路上找不到北 | 融媒體網獨家專訪
TAG:互聯網 | 媒體 | 傳統媒體 | 傳統 | 觀點 | 媒體轉型 | 轉型 | 三部曲 | 平台 | 傳統媒體轉型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