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聞法方式一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成道以後,連續轉了三次法輪。佛當時講的所有的法都包含在我們寧瑪派的傳承里,而寧瑪派的傳承又全部彙集在九乘次第的修法里。    九乘次第修法有小乘、大乘。小乘指的是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指的是顯宗和密宗。顯宗指的是菩薩乘(波羅蜜乘);密乘就是密宗金剛乘。密乘有外密和內密之分。外密有三乘:事部、行部和瑜伽部;內密也有三乘: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九乘次第法包含了佛講的所有的教法,我們從中選擇了無上瑜伽(阿底瑜伽)——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是九乘之巔,是至高無上的法門,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在其他的法里,沒有即身成佛的方法。大圓滿法的傳承從普賢王如來開始,一直傳到現在。傳承上師有遠傳的,也有近傳的。遠傳的上師有成千上萬,這裡說的主要是近傳的上師。近傳的上師也已歷經了十八代,他們是通過三種方式傳承法脈的。    第一種方式是如來密意傳。我們的第一位傳承上師是普賢王如來,第二位傳承上師是金剛薩垛佛,兩尊佛之間是通過意念達到心心相通的境界傳承大圓滿法的,這就是如來密意傳。第二種方式是持明表示傳。從極喜金剛到蓮花生大士,他們之間是持明表示傳,主要是通過手勢等一些表示,把大圓滿法傳了下來。第三種方式是補特伽羅耳傳。蓮花生大士到我們的根本上師晉美彭措法王之間,是通過補特伽羅耳傳,也就是口耳相傳的方式,把大圓滿法傳了下來。    上師們通過這三種方式將大圓滿法代代相傳,從普賢王如來到我們的根本上師晉美彭措法王,大圓滿法的法脈從沒有間斷過,傳承也從沒有被染污過。法脈不能間斷,傳承不能被染污,否則對眾生的利益會非常小。我們想通過其他的法成就會非常難,但若是依靠這個清凈的傳承,依靠這個從未被間斷過的法脈,如理如法地學修,一定能成就。    修學密法的人,尤其是修學大圓滿法的人,都是利根者,都是有大福報的人。今生今世我們遇到了無上大圓滿法,並對它生起了信心,說明我們就是利根者,就是有大根基、大福報的人,否則不可能遇到大圓滿法,也不可能對大圓滿法生起信心。    佛在印度金剛座成道後連續轉了三次法輪,宣講了不計其數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只是種形容。因為眾生的根基和意樂是無邊無際的,所以佛所傳的法門也是無邊無際的。現在我們對至高無上的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也應該對自己生起信心。有的人說:「學密法不是需要大根基嗎?我沒有這個福報,不是這種根基,學不了。」如果連自己都這樣認為,那他肯定就沒有這個福報,也肯定沒有這個根基,這就等於沒有遇到大圓滿法,因為他對大圓滿法沒有生起信心。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否則我們不可能有希求,也不可能有想學修大圓滿法的慾望。既然我們選擇了大圓滿法,有即身成佛的願望,就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珍惜。若是我們能珍惜,能精進學修,即身成佛沒有問題。    大圓滿法的修行次第分加行和正行,加行分四外加行、五內加行和特加行。正行分立斷法和頓超法。立斷法——立即斷掉所有的妄念,當下解脫、成佛;頓超法——頓時超出三界輪迴,直接達到佛的圓滿境界。所以真正的大圓滿法正行就是立即成佛、即身成佛。我們通過學修這些加行,讓自己的相續成熟,然後通過學修正行,最後可以即身成佛。所以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懷疑自己。世界上有那麼多學佛人,能遇到大圓滿法,能真正學修大圓滿法的有幾人呢?    學修何種法都一樣,都要如理如法地學修。我們現在遇到了大圓滿法,並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有了修持的機緣和條件,就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學修。大圓滿法特別殊勝,但若是學修不如法,就沒有意義了,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會有罪過。這樣,正法也會變成墮落惡趣的因。    那怎樣才能如法地學修呢?今天我們就講聞法的方式,實際上這也是修法的方式。無論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都要做到這些,這才是如理如法地學修。    首先講聞法的發心與動機。不管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發心與動機很重要。《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善惡主要是隨「意」,而不是隨「像」。若是發心與動機不善,那麼你所修的法也不是善法。    我們在聞法、學法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心態與動機有三種情況:第一、不善不惡的狀態——無記的狀態;第二、惡的動機——惡念;第三、善的動機——善念。    第一,不善不惡的狀態。如果在聞法或修法的時候,只是跟著別人學一學、念一念,沒有提起善念,也沒有生起惡念,這就是不善不惡的狀態。華智仁波切講過,以這種心態去做任何事情,連善根的種子都種不上,即使你是在聞法、修法。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問問自己:聞法、修法是為了什麼?    第二,惡的動機。若是為了造業,以這樣的心態去聞思或者修行的話,就是惡。    第三,善的動機。善的動機分三種情況: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發心動機。    下士道的發心動機,是為了得到世間暫時的福報與利益而聞思修行。以這樣的心態做善事,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與暫時的利益,不能解脫,也不能成佛。這種心態是善的動機中最下劣、最差的。    中士道的發心動機,是為了自己從煩惱痛苦中、從六道輪迴中解脫而聞思修行。以這種發心修行,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斷證功德都不會圓滿。若想成佛,以後還要重新進入大乘妙道,重新學修,最後才能證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    上士道的發心動機,是為了眾生成佛而聞思修行。作為大乘行者、大圓滿法行者,應該以上士道的發心,為度化眾生而修成佛果。因為自己在沒有解脫成佛之前,不能真正地利益、度化眾生。要利益、度化眾生,首先自己要到達彼岸,圓滿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證得佛果。自己證得佛果了,才有輾轉法輪的能力;輾轉法輪了,才有自己的教法;有了自己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度化眾生。之前都是給別的佛「打工」,幫別的佛弘揚教法。雖然也能幫助、利益一些眾生,但這不是自己的教法,只有自己成佛後輾轉法輪了,才有自己的教法。這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來幫你弘揚你的教法,替你弘揚你的教法,這個時候你才有自己的事業。    學佛不能盲目,修行不能麻木。首先要明確目標,不要糊裡糊塗地學修。若是你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為什麼聞法,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目標,不管如何努力,都是白費!結果連一個善根的種子都種不上,根本沒有善根,也沒有功德。所以我們都好好地問問自己: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聞法?為什麼要修行?要先搞清楚這些,把心態調整過來。    也許剛開始是下士道的發心與動機,是為了世間的一些利益,比如有的為了家庭和睦、身體健康而學佛修行;有的為了自己與家人能平安吉祥而學佛修行;有的為了升官發財、事業順利而學佛修行;還有些人不僅為了今生今世的利益,還為了來世能得到人身,或者能升天、得到人天的福報而學佛修行。這些都是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的人的想法。佛講,這是下士道的發心與動機。我們聞思修的時候,不應該有這樣的發心和動機。即使得到了平安健康、吉祥順利、升官發財等這些暫時的利益,也一樣擺脫不了煩惱,脫離不了痛苦。這些福報都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而且擁有這些福報的同時,又會增加別的煩惱和痛苦。現在我們前後左右看看,暫時健康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們仍然有煩惱,有痛苦。人煩惱、痛苦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身體不健康,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愚痴顛倒,心量太小。凡夫就是這樣,無論做什麼,都不會選擇中道,任何事情都看不透徹,看不全面。    有的人在病魔纏身遭受病苦的時候,就會想:「我現在非常煩惱、痛苦,就是因為身體有病。等我的病好了,煩惱就沒有了,痛苦也沒有了,一切就都好了,我就解脫了。身體健康,該有多快樂、多幸福啊!」但是當病真的好了的時候,還會有別的事,也許事更多,煩惱更多,痛苦也更大了。我們會為自己所承受的這些煩惱與痛苦找很多理由,但令我們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不是這些,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缺乏智慧。沒有智慧,所以就有煩惱;沒有智慧,所以就有痛苦;即使具足了世間的福報,也無濟於事。    有的人家裡不是很平安,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於是他就會想:「要是沒有這些事就好了,我就沒有煩惱了,我就不痛苦了。」不可能!一旦這些事沒有了,別的事緊接著又來了,不會間斷的。你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就沒有事了,你沒放下之前不可能沒有事。    有人說:「我家裡事多,還要上班,等我將來退休了、老了之後,我就可以安心、專心地學佛了。」不可能!如果你放不下,即使到了七八十歲,甚至到了九十歲、一百歲的時候,你還會有事的。若是你心裡早有準備,死亡什麼時候來都是一樣的,都不會有恐懼。若是你心裡沒有準備,死亡在任何時候降臨,對你來說都是突如其來的,它一定會偷襲你,不會跟你提前打招呼,然後在慢慢折磨你的過程中,把你帶走。    有的人即使活到了八九十歲,甚至是一百多歲的時候,還會這樣想:「雖然我老了,不會久留人世了,但是我今天肯定不會死。」「今天死」這個概念,他連考慮都不考慮。雖然一百多歲了,但總覺得自己今天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雖然身體老了,要死了,但是心還沒有老,妄想和分別還沒有死——也許更多,更嚴重了。因為身體沒有能力了,只能靠想了。因此不可能沒有煩惱、沒有事。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就沒有事了,這時煩惱、痛苦才能結束。    有些人連晚上做夢都想發財,學佛修行就是為了賺錢、發財。如果你真的發財了,你就完了。那個時候,你內心裡的煩惱、痛苦不可想像。錢越多,事越多,心越亂,精神上的壓力越大。    龍樹菩薩說:「積財守財增財皆為苦,應知財為無邊禍根源。」如果你想追求世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即使得到了,那也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你想得到這些,只求沒有用,還要修行。不過,即使你通過修行得到了這些,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你還是擺脫不了煩惱痛苦;而且若是你真的發財了,有實力了,你會利用這些福報造惡業,而且所造的惡業會更嚴重,死後會直接墮落惡趣,感受地獄、餓鬼或旁生的痛苦,難以解脫。對你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所以不能求暫時的利益,不能求世間的福報。聞法時的發心和動機,不能是為了世間的福報與暫時的利益。    有些人也許會問:「我們這些學佛修行人,是不是不要健康,不要平安,不要名氣,不要錢財了?」不是!學佛修行人所追求的是永恆不變的東西:永恆的平安健康,永恆的錢財名利。那是不是需要特意求或特意修呢?不需要!你真看破、放下了,真解脫成佛了,健康、平安、名氣等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有了。    如理如法地修行就像點火,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了,不用特意求也有。當你只求解脫,只求為眾生成就佛果而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時,這些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會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世間的福報,對自己有害無益。你真正追求解脫、追求佛果,世間的福報自然就有了,而且是恆常地有,不變地有,永遠地有,到哪裡都有。    大家聽了這些以後,心裡的那些追求世間法的想法、念頭該放下了吧!剛才給大家講的道理很有深義。第一、你只追求世間的福報,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害無益;第二、我們不是不能擁有這些,不是不需要這些,但是只有在你不求的時候,才能擁有這些;只有等你解脫、成佛的時候,才能自然就有,而且是恆常地有。那時你為了眾生,哪怕是到了地獄,到了餓鬼道等惡趣,這些福報依然會跟著你,和你形影不離。因為那個時候,你得到的福報都是恆常的、不變的、本具的、原有的。所以,學佛修行要放下求世間福報的念頭,斷掉這種慾望,調整心態,只求解脫、成佛。    通過修行,你能達到解脫成佛的目的,能實現這種願望,可以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不過,這時雖然你放下了對世間的貪戀,但是還沒有放下自私自利,你只為自己解脫成佛,最後證得的也是聲聞或緣覺的果位,你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還是沒有圓滿,你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所以不能這樣發心,尤其是我們這些修大圓滿法的人。因為大圓滿法屬於大乘佛法,只能為眾生,不能為自己。    求自己解脫,這是中士道的發心與動機,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最後只能成為小羅漢或獨覺佛,這不是最究竟的果位,智慧和福德都不能圓滿,將來還要進入大乘法門重新修行,最後才能成佛。所以我們不能只求自己的解脫,不能只為了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而聞思修行。這樣雖然也有功德和利益,但是不廣大;雖然也有福報和智慧,但是不圓滿;雖然也是解脫成就,但是不究竟。這也是一種過患。    我們是有大福報、大根基的人,我們遇到了大圓滿法,並對大圓滿法生起了信心,應該發心為眾生成就佛果,即身成佛。成佛不能拖到來世,拖到以後的生生世世,我們只求今生解脫,只求即身成佛。我們不能只為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行,那樣只能成為阿羅漢,而不能成佛,更不能即身成佛。所以要調整心態,不求自己解脫。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一說輪迴苦,就覺得自己經歷的坎坷多、挫折多,於是對輪迴生起了厭煩心,就想解脫。「輪迴太苦了,人間太苦了,我再也不六道輪迴了,再也不做人了!我要求生凈土,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留在阿彌陀佛身邊,再也不回來了!」只求自己解脫,這是小乘的發心。    我與很多人交流時,都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你以這樣一種狹隘的心胸、自私自利的發心,根本不能往生。因為我們所學修的往生法、凈土法,是建立在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基礎上的,是大乘佛法。你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行菩薩道,沒有利益眾生的想法,就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更不能面見阿彌陀佛。    你求自己解脫,雖然對輪迴、對世間沒有絲毫的貪念,但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只是一種暫時的厭離心。這不是了解輪迴以後生起的出離心,而是一種普通的厭離心,不用說即身成佛,連臨終往生都不可能!即便你對輪迴真正生起了厭離心,精進學修,但若是只求自己解脫,最終也只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或獨覺佛的果位。所以不能有這樣的發心和動機!    學佛修行就是為了打開心量。「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你表面上再精進,所做的善根再大,但是如果發心、動機不正確,也沒有意義。你的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量越大,福德越大;心量越大,得到的成就越大。所以,主要是看你的發心。如果你只為自己求往生、求解脫,說明你的心量還沒有打開,你的功德是不會圓滿的。因此我們現在要調整心態,最好具足上士道的發心與動機,把心量放開,成為一個大乘行者。    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我現在為了成佛而學佛修行,種善根,積福德,這應該是上士道的發心吧?」不是!始終為眾生,不為自己,才是上士道的發心,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就是要斷掉自私自利,為度化眾生而學佛修行。聞法方式分發心和行為。發心: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是我們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具有的發心與動機。如果連這樣的發心與動機都沒有,根本算不上大乘行者,根本談不上修大乘佛法。菩提心分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為了度化眾生要修持成佛,這種發心叫願菩提心;為了成佛要聞思修行,要修持六波羅蜜多這些菩薩的學處,這種發心叫行菩提心。這也是大乘顯宗波羅蜜乘的發心,也叫世俗菩提心。這是進入大乘之門的首要條件,也是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在此處講的世俗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也能有,也能做到。勝義菩提心是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為了自己解脫而學佛修行,種善根,積福德,不是大乘行者;為了自己成佛而做這些,也不是大乘行者;為了眾生成佛,才是大乘行者。我們為什麼不能為自己,而要為眾生呢?因為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從我執我愛、自私自利里來的,為自己就有煩惱、有痛苦。要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斷除我執我愛,去掉自私自利。因為有我執我愛,就有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有這些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會輪迴。輪迴的根是煩惱,煩惱的根是我執我愛。有我執我愛,你的心量就無法打開。我們煩惱、痛苦的原因,就是心量沒有打開,什麼也容納不了,接受不了,所以在哪生活都不行,跟誰相處都不行。好好想一想,如果沒有我執我愛,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能這樣嗎?有些人逃避心特彆強,包括這次到山上參加百日共修的很多人,也是抱著逃避的心態來的:「家裡的事太多了,單位里的事太多了,煩惱太重了,痛苦太大了,受不了了。」然後就跑到山上來了。如果業障沒有消除,煩惱沒有斷掉,你是無法逃脫痛苦的!這種人到山上,也一樣會有煩惱、痛苦。人都喜歡新鮮事物,地方不熟是新的,人不熟也是新的。剛開始幾天很歡喜、很新奇,但是過十天半個月就不行了:「這地方住的不行,吃的也不行;好幾個人住一起,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也不行……」又開始煩惱、痛苦了。想脫離煩惱,擺脫痛苦,就要消除業障。業障消了,才能斷掉煩惱和痛苦。煩惱和痛苦斷掉了,在哪裡都不會有事,否則在哪都不行。實際上,心凈了土才能凈,心凈了人才能凈。不清凈的土、不清凈的人,都是你自己心的幻化,都是自己的心。到哪裡都是這樣,逃不掉的!所以不要再逃避了,定下心來,找出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我煩惱、痛苦的原因是我的業障,現在只要我下功夫消業障、斷煩惱,沒有煩惱了,無論在哪都是開心的、快樂的、幸福的。」找到原因了,就應該對症下藥,消除業障。現在,這裡有佛法,有正法,都是消除業障的方法,都是斷除煩惱的方法。好好珍惜佛法,好好珍惜修行的機會,不要再想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很多人雖然表面上在修行,每天都在念誦,都在打坐,但是如果沒有去掉自私自利,那還是在造業。念佛誦經的過程是造業,打坐修行的過程也是造業,原因是沒有去掉自私自利。如果去掉了自私自利,去掉了我執我愛,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無論是修法,還是行住坐卧,就都不會造業了。所以要發菩提心,不為自己,只為眾生。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眾生的行為,才是快樂幸福的來源。你真正能發心利他、利益眾生的時候,你內心的快樂,所得到的幸福是無法比擬的。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先為眾生,愚痴的人為自己的時候就為自己。為自己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東西,這樣你還不如先去為眾生。你去為眾生,眾生就會為你,這時你想得到的名聞利養,想得到的解脫、佛果自然就來了。這就是智者和愚者的區別。所以,不能為自己,只能為眾生。那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呢?給他們吃的、穿的、住的,這些行為只是暫時的利他,不是究竟的利他。因為眾生煩惱、痛苦的原因是業障,是我執我愛。你要幫助他消除業障、斷除我執,只有講經說法、輾轉法輪,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想講經說法、輾轉法輪就要成佛。成佛了才有這個能力,才可以轉法輪,才可以講經說法。那時你才能感化眾生,眾生才會聽從你,才能真正得到法益;那時他們才能消除業障,斷除煩惱,得到解脫。這才是正確的選擇,才是真正的利他心,才是最究竟、最偉大的利益眾生的行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慈善家,他們的發心動機我們不好評價。不過,你只給一些人吃的、穿的、住的,這雖然是利他心,也是在幫助別人,但都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也是一種愚痴的做法。我們不能這樣。作為佛弟子,我們應該是智者,應該用智慧去選擇。給眾生吃的、穿的等暫時的幫助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下手,抽薪止沸,讓他們徹底解脫,讓他們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迅速圓滿。通過講經說法,讓他們學佛,讓他們修行,這樣他們想得到的幸福、快樂自然就得到了。為了眾生髮誓成佛,這叫緣起。我們每天都在念誦: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後面這句就是願菩提心。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成佛吧?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怎樣才能成為聖人,成為佛呢?就是下決心,為了成佛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學修菩薩的學處——六波羅蜜多,即六度萬行,就是行菩提心。我們每天都發願,這三句發願文非常好,要經常念,這叫願行菩提心。龍欽巴尊者講過,為果發的願是願菩提心,為因發的願是行菩提心。兩種都是願,一個是為眾生髮願成就佛果,是為果發誓;另一個是為了成就佛果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修習六波羅蜜多,它是菩提果的因,是成佛的因,所以是為因發誓。這兩個都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前行備忘錄》里講到,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他們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而報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解脫成佛。為了讓他們解脫成佛,我們就要學修六度萬行。佛教和世間都注重孝道,但是孝和孝不一樣。佛教認為,孝敬現世的父母是一般的孝,孝敬生生世世的父母才是究竟的孝。為了孝敬父母,給他們吃的、穿的和住的,這是暫時的孝;為了孝敬父母,讓他們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才是究竟的孝。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很多學佛人,都在學孝道,其實想學孝道,就學佛門裡的孝道,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佛門裡的孝道,孝敬的不僅僅是現世的父母,還孝敬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把現世的父母安置於佛果,為什麼不把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安置於佛果呢?善男子、善女子們,一定要有智慧啊!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我們作為金剛弟子,作為大圓滿法的修行者,應該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是大乘密宗金剛乘的發心,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五種圓滿。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已經學密了,其實僅是在表面上接受過幾次灌頂,會念幾種咒語而已,這樣不可能就是學密了。真要學密,學金剛乘,首先要做到五種圓滿。五種圓滿是顯宗和密宗的界限。五種圓滿是基礎,兩個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是方法,最後才能成就本尊。只念幾種咒語就想成就本尊,簡直是白日做夢!學佛修行不能虛偽,應該實實在在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裝!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將我們所在的地方,正在聞法的道場、住的禪房、吃飯的齋堂以及其他所有的地方,都觀為佛的剎土、凈土,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現喜剎土。本師圓滿:給你灌頂,給你講經說法,包括給你輔導的這個人就是本師,就是無量光佛、金剛薩垛佛;在家或單位的時候,家裡的先生或太太,單位的領導都是佛陀。法圓滿:將所聞的法、講的法,家裡的先生或太太說你、罵你的話,將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你的言辭,包括批評、訓誡、提的意見等,都觀為大乘妙法、大圓滿法。眷屬圓滿:將道場的同修、壇城的金剛道友,家裡的兒女、親朋好友,單位的同事,包括自己的下屬,都觀為蓮花部或金剛部的男女本尊、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菩薩菩薩母。大家前後左右看看,能做到嗎?對那些你不太喜歡的、比較反感的人,能做到嗎?時間圓滿:即本來常有的相續輪,和我們本具的佛性合二為一的時間,不是我們的分別念。我們能夠分別的概念,都不是本來具有的相續輪。本來具有的相續輪和我們的本性、佛性是一體的,是恆常不變的、本具的、光明的。這樣,時時都是圓滿,處處都是清凈,事事都是吉祥,任何時候都是圓滿的、清凈的、吉祥的。無論在道場、在家裡,還是在單位,都要盡量觀為五種圓滿,盡量做到五種圓滿,這才是修密法的,才是修金剛乘的,才是金剛弟子。如果能這樣,就是把五種圓滿運用到生活中了,那就太不可思議了!我們在大殿能做到,在壇城也能做到,真要在家裡或單位做到五種圓滿就好了,但是很難!密宗境界高,從空性的角度講,和顯宗一樣,也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顯宗的中觀,尤其是應成派講的中觀的空性,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密宗在體上與顯宗是一樣的,但是在顯現上不一樣。顯宗不強調大光明,密宗特彆強調大光明,特彆強調清凈觀。一切都要觀為清凈,處處都要觀為清凈。顯宗也講,但是沒有具體講,沒有強調。 現在,有些藏傳的大德高僧評價漢地的禪宗,既不是顯,也不是密。密宗有灌頂,有很多方法,但是禪宗沒有。所以禪宗不完全是密法,也不完全是顯法。禪宗的境界和大圓滿的境界特別相似,包括方法都是一樣的。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顯得我們這邊的顯宗沒有這麼高的境界。處處圓滿、事事圓滿、人人圓滿,這個境界很高,密宗就講這個!顯現上,顯宗主要講的是痛苦、無常、虛假,沒有強調大光明,因為它是站在凡夫的角度,以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所能覺察到的而講的。密宗是站在佛菩薩的境界講的,它特彆強調相上的清凈圓滿,一切清凈,一切圓滿。它還講,一切觀為清凈圓滿,不是將非清凈的觀為清凈,也不是將非圓滿的觀為圓滿,而是本來就是清凈的,本來就是圓滿的。就要這樣想、這樣觀。等我們真正成就的那天,不用特意想、特意觀,它原本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個境界就更高、更好、更殊勝了。 你們最好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最起碼也要有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有的心態。我們聞法的時候要這樣,修法的時候要這樣,在大殿聽開示,在禪房上座的時候要這樣,平時行住坐卧的時候也要這樣。最好都能做到,你能將這些都融入到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任何時候都要這樣觀、這樣想。一會兒出大殿就開始想:「這個小小的屋子,我所住的房間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身邊的人是蓮花部的尊眾,都是菩薩、菩薩母。」時刻把一切都觀為清凈、觀為圓滿,就不會起煩惱,就不會有痛苦了! 今天講的內容非常重要!無論是聞法修法、行住坐卧,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發心動機非常重要。發心動機是一種心態,心態是最重要的!佛在經中講,如果一顆樹的樹根是葯,那麼它的枝和葉也是葯;如果樹根是毒,它的枝和葉也是毒。同樣,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善;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惡,一切言行舉止也是惡。 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想學佛修行,功夫一定要下到心地上!心是語言和行為的主宰,它在操縱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若是沒有心念,怎麼能有言語?怎麼能有行為?心把握住了,一切就都把握住了;心自在了,一切就都自在了。把功夫下到心地上吧!
推薦閱讀:

室內風水: 風水上, 沙發這樣擺, 這樣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愛情有7種方式,你是哪一種?
邊境牧羊犬的一種養育方式——撫摸
揭開理財真相 八大投資方式哪個賺錢哪個虧

TAG: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