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時代生活 彰顯民族特色(文藝觀象)
對話人:劉瓊(本報高級編輯)劉大先(《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主任)石才夫(廣西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朝全(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張清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卓今(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核心閱讀如果說既有的重述少數民族歷史小說曾一度帶有將某個民族的過去神話化、傳奇化、風情化的色彩,近年來的創作則更多具有辯證意味近年來,少數民族報告文學創作以現實和歷史文化為兩大支點,中國夢和民族團結主題創作成績尤為突出參評詩歌在題材的廣泛性、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寫作的質量上都有顯著提升,其中既有影響卓著的成熟詩人,更有大批嶄露頭角的「80後」青年詩人劉瓊:炎夏烈日,來自15個民族的27位文學妙手,奉獻了一道豐盛、精美、獨特的文學大餐: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經過充分討論和嚴格評選,《時間悄悄的嘴臉》等24部作品與馬英等3位民族語言翻譯家,斬獲本屆「駿馬獎」。此次評獎是對近些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一次全面檢閱,更是對黨和政府多年來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的一次生動體現,結果特別值得關注和研究。長篇小說——現實、歷史與美學的交織劉大先:長篇小說在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水準,體現了作家們的現實關懷。他們從鮮活的生活實踐中提煉的人物與故事,有力地展現了20世紀後半葉尤其是當下社會與經濟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活方式、情感結構、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的變遷,在地方與族群的現場發現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李傳鋒的《白虎寨》寫的是武陵山區土家族山寨的新農村建設,關聯起了全球化時代金融危機和返鄉後的新一代進城務工人員主體性的建立與自我更新,堪稱當代「創業史」。烏·寶音烏力吉用蒙古文創作的《信仰樹》通過還俗喇嘛三代人的故事,講述了民族信仰與現代教育的雙重文化內涵。這些試圖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的作品,復甦了現實主義的偉大傳統。重述傳統,建立關於某個族群的歷史敘事是另一脈重要的少數民族文學現象。如果說既有的重述少數民族歷史小說曾一度帶有將某個民族的過去神話化、傳奇化、風情化的色彩,近年來的創作則更多具有辯證意味。袁仁琮的《破荒》三部曲用親歷者的冷靜而理性的觀察代替新歷史主義式的想像與虛構,在生活面前保持中立和客觀,又充滿同情的理解,將貴州西南腹地侗族山村和縣城從新中國成立前後到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進行正面強攻式的細緻勾勒,充分展示了歷史本身的複雜性和人性的豐富與變化,卻又沒有作輕浮的道德評價,依靠豐富的情節、真實的細節、廣闊的社會背景表現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少數民族長篇小說不僅在觀念與內容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美學上也取得了藝術性和人民性的結合,顯示了創造性和自由自覺的品質。比如阿拉提·阿斯木的《時間悄悄的嘴臉》這一以新疆玉王的故事反映當代維吾爾族文化轉型的傑作,就充分結合了意識流動、時空轉換和維吾爾傳統中麥西萊普式的場面與幽默風格,並且在修辭上以陌生化的語言豐富了當代漢語的書寫。近年來的少數民族長篇小說湧現出大量現實關懷、歷史重寫與美學創造的融合之作,為完整的中國文學版圖繪製了多元共生、生態和諧的圖景。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那就是很多作品依然存在著故事化與平面化的問題,未能構成文化反思和精神探索的深度,在未來還需在宏觀總體性的把握上進一步著力,從而達至對民族文化歷史與美學、現實與藝術、繼承與批判的統一。中短篇小說——青年女作家實現整體突圍劉瓊:中短篇小說創作在這次評獎中整體實力較強,這些少數民族作家立足於本民族、本地區的歷史與現實,以琳琅滿目的藝術樣式和鮮活故事描摹時代與生活,提供了怎樣獨特的經驗?石才夫:中短篇小說集一共有46部(含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作品10部)參評,他們的作者來自16個民族。在使用漢語寫作的作家中,藏族的阿來、萬瑪才旦,土家族的田耳,回族的馬金蓮,壯族的陶麗群,納西族的和曉梅,滿族的夏魯平,蒙古族的白雪林,瑤族的鐘二毛等均表現出較強的實力,他們的創作代表了近一個時期我國少數民族中短篇小說創作的高水準。這些作品一方面緊密關注現實的變革,以從容自信的表達,展示絢爛的民族生活和人物命運,另一方面在歷史題材、鄉土敘事和情感敘事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現。這些小說通過對本民族歷史變革的講述,通過對鄉土田園的描繪,展示勤勞、善良、頑強的民族精神,表達對鄉土文明衰落的痛惜。情感敘事類小說並不局限於兒女之情,而是把人的情感置於大時代變革的背景下,從某個社會焦點出發,或反映倫理衝突,或呈現情感困頓,現實感和問題意識很強。本次中短篇小說評獎有一個突出現象值得關注,就是青年女作家的整體突圍。這批作家中,以回族的馬金蓮、壯族的陶麗群和納西族的和曉梅最具代表性。馬金蓮的《長河》通過對西北某村幾位普通人死亡的記敘,展示了一幅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畫卷,揭示生命的溫暖和生活的溫度。作者在春夏秋冬的時間代序中描寫了四個死亡故事,四個人的死超越了村莊的界限而擁有了形而上的意義,即死亡作為不可逃避的命運,帶有潔凈和崇高的意味,而逝者只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浪花。陶麗群的《母親的島》講述了一位農村被拐賣婦女逃離的故事。作者沒有把逃離者形象作簡單化處理,而是創設一個迷你島嶼,先是讓母親從家裡「逃」到小島上,最後從島上消失。作品構思之精巧,鋪陳之從容,情感之豐沛,令人嘆服。和曉梅是近年嶄露頭角的納西族青年作家,她的參評作品《呼喊到達的距離》包括《未完成的成丁禮》等7部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紮根民族文化土壤,對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民族性的現代書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報告文學——以中國夢和民族團結為主題劉瓊:報告文學是距離現實生活最近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優長在於能夠迅捷反映現實,書寫時代,書寫人民的夢想和追求。少數民族報告文學創作具有這一共性,同時還表現出獨特性。李朝全:近年來,少數民族報告文學創作以現實和歷史文化為支點,中國夢和民族團結主題創作成績尤為突出。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湘西十八洞村時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湖南苗族作家龍寧英的《逐夢——湘西扶貧紀事》將筆觸對準十八洞村,生動描述近年來湘西實施扶貧攻堅戰以來取得的可喜成就,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降邊嘉措的《這是紅軍走過的地方》通過採訪和大量史料,還原紅軍長征經過藏區的歷史往事,真實記述了當年黨和紅軍執行了正確的民族路線和宗教路線,從而贏得藏族同胞的鼎力擁護和支持,表現了紅軍與藏族人民魚水情深的關係,弘揚了民族團結的精神。歷史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標識。少數民族作家注重開掘本民族及其聚居區域獨特的人文歷史底蘊,書寫民族習俗、宗教、禮儀、生存狀態及生活方式,體現出了鮮明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雲南佤族青年女作家伊蒙紅木的《最後的秘境》是一部關於佤族山寨文化的文學報告。作者通過十餘年堅持不懈的田野調查,走遍了國內數十個佤族山寨和境外緬甸的佤邦,採訪了數以百計的佤族百姓,踏尋佤族的古今歷史、生活習俗、傳說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題材獨特而重要,體現了作者自覺的文化擔當、人文情懷和民族自信。人物傳記在少數民族報告文學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湧現出了一批生動可讀、感人至深、給人啟示的優秀作品。回族作家馮雪松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用影像與文字結合的方式,尋找一位在抗戰初期失蹤的戰地記者。方大曾是第一位深入前線,報道盧溝橋事變的中國攝影記者。作品採用口述實錄的手法,題材獨特,在抗戰題材創作中獨樹一幟。詩歌——群山崛起綿延不斷劉瓊:少數民族詩歌寫作歷來隊伍龐大,整體質量較高,除此之外,此次評獎有沒有其他值得分享的經驗?張清華:作為歷經兩屆「駿馬獎」評獎的評委,我此次強烈地感受到少數民族詩歌創作如群山綿延崛起的強勁勢頭。與上屆相比,在題材的廣泛性、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寫作的質量上,都有顯著提升。其中既有影響卓著的成熟詩人,更有大批嶄露頭角的「80後」青年詩人,雖然年輕,詩卻寫得異常成熟,詩風清新而健朗,樸拙而大氣。與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相匹配,參評的詩集中當然少不了非個人化題材的作品,如何永飛的《茶馬古道記》、羊子的《靜靜巍峨》、舒潔的《倉央嘉措》、阿吉肖昌與阿蘇的《喜利媽媽》等,都是著眼民族歷史、講述地域文化的作品。像《茶馬古道記》,以串珠式的結構,串起了這條西南地區千年生命線上的自然山川、人文風物、歷史民俗、人物傳奇,用生動的筆觸將之熔於一爐,再現了它作為生命之路與文化之路、通商之路與血緣紐帶之路的神奇與壯美。當然,數量最多的仍是個人化的抒情寫作。在這點上,少數民族詩人與內地的漢語書寫似乎並未有涇渭分明的差異。稍有不同的,只是他們融進了更多地域的風情,以及在生活風俗中所積澱的文化與民族性格。彝族青年詩人魯娟的《好時光》就是例子,她對於愛情與內心生活的刻畫細膩而精湛,但細讀又會使人感到它鮮明的民族性格。在裕固族詩人妥清德的筆下,故土與草原的吟詠,個體生命的體驗,也無不散發著西北地區特有的蒼茫氣息。在張偉鋒、馬占祥、王志國、蘆葦岸等人的作品中,我們會感受到更多時代性的東西,有的偏重於哲學的思考,有的沉浸於文化的分析和批判,有的醉心於信仰與神性的體驗。這些都大大拓展了青年一代民族詩人寫作的深度與寬度,預示了他們寫作的更高境界與光明前景。散文——鄉土、鄉愁和詩意劉瓊:將民族文化基因和自身演進特徵溶入作品之中,是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得天獨厚的優勢,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從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價值判斷去感受生活、感應時代,成為散文創作的生力軍。卓今:鄉土是近年來散文流行的主題,在全球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散文寫作將鄉土這一主題置於更大的視野和格局中,對鄉村的深刻改變,包括文化習俗、心理結構、自然環境、人際關係的變化等都進行重新審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藏族作家雍措的《凹村》,如同「凹」字本身,這個地理位置具有象形符號意味的村莊,像一個容器,裝著滿滿的愛、故事和正能量。文化與風俗是散文長盛不衰的主題,近幾年少數民族散文表現尤為突出。壯族作家黃毅的《新疆時間》堪稱這方面的代表,他作為一位長期生活在新疆的壯族作家,表現出對新疆各族文化深沉的愛,對事物獨到的觀察和理解,是知性和美的結合。思鄉是中華各族人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心理,也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傾向。雖然作家大多居住在城市,他們筆下展現的依然是故鄉的人和事,還有對童年和往昔的回憶。便捷的通訊和交通不僅不能緩解思鄉病,反而使人更加方便流動和分離,人們去國懷鄉的故土情懷更為濃烈。鄉愁主題在近幾年的少數民族散文創作中佔主導地位,並表現出越來越強勁的趨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苗族作家楊犁民的《露水碩大》,他將自身埋入情境之中,情感真摯動人。劉瓊:評獎是檢閱,更是導向,通過獎勵佳作,鼓舞士氣,引導創作。衷心祝願廣大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不斷開拓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第十一屆(2012—2015)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名單(作品獎以作品名稱拼音為序)長篇小說獎《白虎寨》 李傳鋒(土家族)《破荒》 袁仁琮(侗族)《時間悄悄的嘴臉》阿拉提·阿斯木(維吾爾族)《信仰樹》(蒙古文)烏·寶音烏力吉(蒙古族)《昨天的部落》(藏文)旦巴亞爾傑(藏族)中短篇小說獎《長河》 馬金蓮(回族)《呼喊到達的距離》 和曉梅(納西族)《母親的島》 陶麗群(壯族)《無雪冬日》(藏文) 德本加(藏族)《幸福的氣息》(哈薩克文)努瑞拉·合孜汗(哈薩克族)報告文學獎《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尋找旅程》 馮雪松(回族)《這裡是紅軍走過的地方》降邊嘉措(藏族)《逐夢——湘西扶貧紀事》龍寧英(苗族)《最後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報告》 伊蒙紅木(佤族)詩歌獎《茶馬古道記》 何永飛(白族)《崔龍官詩選集》(朝鮮文)崔龍官(朝鮮族)《風中撿拾的草葉與月光》妥清德(裕固族)《好時光》 魯娟(彝族)《雲彩天花》(維吾爾文)依力哈爾江·沙迪克(維吾爾族)散文獎《凹村》 雍措(藏族)《話說歷史的江——圖們江》(朝鮮文) 金寬雄(朝鮮族)《露水碩大》 楊犁民(苗族)《蒙古密碼》(蒙古文)特·官布扎布(蒙古族)《新疆時間》 黃毅(壯族)翻譯獎馬英(蒙古族) 蒙古文譯漢文久美多傑(藏族) 藏文譯漢文姑麗娜爾·吾甫力(維吾爾族)維吾爾文譯漢文版式設計:蔡華偉
推薦閱讀:
※青山有幸埋忠骨 拜祭民族英雄霍桂花墓
※國家民委主任的「民族事務法治觀」
※袁偉時:當前中國民族主義逆流管窺
※有哪些同種不同文的民族/國家?
※為什麼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會看不起印度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