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脾衰比腎虛更可怕,為什麼說「脾胃不好百病生」

很多人對腎虛很耿耿於懷,但對於脾虛、脾弱卻不以為然。

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可怕。為什麼呢?

1

血生於脾,脾胃不好百病生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是人體發育和生理功能的營養能量。

機體供血不足,則面色蒼白無血色,頭昏頭痛,渾身乏力,月經不調,甚至出現低血壓。

而氣血從哪裡來?血來源於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而食物的消化吸收完全有賴於脾胃的正常運行。中醫有:血生於脾。

金代李東垣《脾胃論》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即脾胃虛弱是一切疾患的成因。

2

脾胃出了問題,會連累五臟

  1.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2.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就會吃不下飯,其實是肝鬱氣滯導致食欲不振。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3.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4. 脾虛往往腎也虛。腎氣充足人的精力才會充沛。而腎的精氣強弱,與脾胃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

    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3

脾胃生病,離不開這些原因

1.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2.心情抑鬱——肝不郁,則脾不虛

肝不郁,則脾不虛。大家通常說的「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就是「肝脾不和」。

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3.過度進補——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人普遍吃得多,動得少,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痰濕內滯阻礙脾胃,體重也容易超標。

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就會很舒服。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4

常按摩穴位,脾好少生病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

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1.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按摩中脘穴能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踝關節上三寸。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4.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胃強健,就可以大大提高抵禦外邪的能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姜連伏佩:蘊含人蔘、白朮、茯苓、乾薑等多種草本植物萃取精華,結合輔助按摩手法,能給人們帶來和調、安適的養生體驗。

推薦閱讀:

女性腎虛如何補救
腎虛調五臟整體治療是關鍵
男人腎虛看哪裡?
老出虛汗是不是腎虛 出虛汗的原因
揭指甲上的腎虛信號:指甲有凹痕或為缺鈣

TAG:腎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