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健全可能是導致精神變態者犯罪的原因 做人不能太「自私」

不會示弱,一點也不依賴他人,其實是沒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建立親密的關係、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的基礎。大腦不健全可能是導致精神變態者犯罪的原因新的研究表明,可能導致一些人成為精神變態者犯罪的原因之一併不是心理上的缺陷而是大腦血液流動通道內存在一種生物學缺陷。 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分院的研究人員對6名多次從事如謀殺未遂、使用強姦勒殺和極殘忍的身體傷害方式進行掠奪犯罪的犯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監控。通過一種尋找他們身上是否存在狡猾、操縱或剝削的行為以及是否缺乏內疚感或憐憫的測試,所有6名監視對象在海爾精神病患檢核表中均有比較高的得分。 人們一般認為患有精神錯亂的人缺乏執著,因為當有人處於緊張狀態時,他們不能很好地進行處理。例如,一張看上去恐懼的臉。為了對此進行測試,參加此項研究的人需露出可怕的、幸福的和中性的表情。此時,他們的大腦會通過其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形成相應的影像。通過一種大腦掃描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腦的一些部分為了響應這些影像而「亮起來」。然後,科學家將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與那些健康受制人員的掃描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的作者德克蘭.墨菲教授稱,「我們以前從來沒能這樣直接觀察過大腦,我們發現當精神變態者呈現出受驚的面部表情時,這種緊張的暗示並沒有加強精神變態者的血液流動。血液的流動反而減少了。」他進一步稱,精神變態者可能不會停止他們的攻擊,因為他們可能已學會抑制他們大腦對其他人緊張信號的反應。 該項研究發表在英國最新出版的《精神病學》期刊上,它的合著者司法心理健康學教授湯姆.凡依稱,犯罪的精神變態可能有遺傳的因素或由於缺乏足夠教育以及受虐待的孩童經歷而造成。他進一步稱,此項研究的這些發現給除勸說療法以外的新的治療提供了可能,這些發現同樣可能用於鑒別那些具有高風險再犯罪的人。 墨菲教授稱,「目前,精神變態者對治療的反應非常有限,但這一生物學問題可能被用作一種那些稱他們已痊癒但事實上並沒有痊癒的人們的標記。」毒害千年中國人的謊言:批評使人進步李雪愛與自由  「批評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中國人從小聽這句話長大,世代奉為真理。於是大人仗著這句話隨意批評孩子,而且經常要在別人面前,更顯示自己不護短幫助孩子成長的決心。一代一代,我們學會了批評,也就學會了不自尊,不尊重別人。一代又一代,我們把自卑深深地傳遞。而這種內心深處的自卑又經常偽裝成外在的自大,盲目批評他人。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最關鍵的是懂得別人為何要批評我。武志紅先生的《多一隻眼睛,看破關係的迷霧》一文,非常啟發。  一個人怎樣對你,反映著他的內心。你怎樣對一個人,反映著你的內心。這叫投射。一個人怎樣對你,可能是被你教會的。你怎樣對一個人,可能是被他教會的。這叫認同。——摘自武志紅的博客,感謝!  如果一個人總喜歡挑剔別人,那是因為自己的童年也總是被父母挑剔。自己扮演「內在的挑剔父母」,將「內在的受批評小孩」的角色投射給他人。沒有完美的人,所以內心健康的人,對待別人的缺點會寬容,就算需要指出,也是善意地點醒,而非惡意地指責。受指責的人如果內心的關係模式足夠健康,就不會認同對方的投射,免受其害。反之,童年越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尊重和表揚,就越可能認同他人的批評,不停自責,越來越自卑,痛苦。為了逃避痛苦,還可能表現出驕躁。而真正在表揚中長大的孩子,能夠給自己正確的評價,不會驕噪或者自暴自棄。  最讓人迷惑的批評,是隱性的。這種批評經常被包裝成,我這麼說都是為了你好。使受批評的人相信,如果不接受,就是不知好歹。這種批評,最常見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大多數這樣說的父母,也是真的這樣想。父母將自己童年的糟糕關係模式加上成年後受的傷害(童年有陰影的人成年後更容易受傷害),繼續投射到下一代上,這是命運的強迫性重複,重複而不自知,悲劇不斷循環,而且變本加厲。這種批評,同樣存在於夫妻之間,朋友甚至同事之間。  比如孩子送媽媽禮物表達愛和感激,這就是和媽媽建立良好關係模式的嘗試。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模式好不好,足以影響孩子一生能否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我相信為人父母,收到禮物的第一感覺,肯定會感到幸福,而不管這個禮物是否正符合自己的需求。但是中國人傳統的物質觀念,可能接著就蹦出來了,於是沒來得及對孩子回饋同樣的感激和愛,批評就脫口而出:「亂花錢,以後不要這樣。」孩子從小被教育,聽父母的話,虛心接受批評。於是認同了這個批評,內心也相應的形成這種觀點:不必感激別人,感激也不一定得到認同。都說中國人不知道感恩,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請問這是誰造成的呢?孩子能買得起的一份小小禮物,不會讓你破產,而你卻讓孩子的心靈破產。  另一種包裝成「都是為你好」的批評,批評者並非不自知,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相對不幸,也就是嫉妒(嫉妒同樣源於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的糟糕關係模式,比如父母沒有給於足夠的,平等的愛)。接上個例子,媽媽收到孩子一件衣服做禮物,嫉妒的同事可能會說:「小王啊,我可得提醒你,孩子沒賺錢,就學會這麼亂花錢了,將來還了得?而且買的東西一點不合適,怎麼穿的出去?完全是浪費錢!」如果小王的童年同樣沒得到足夠的愛與表揚,成年後的家庭關係也不怎麼好,那麼小王就傾向於認同別人的評價,把別人的話奉為權威。可想而知,小王會覺得同事很有道理,轉而去批評孩子,而且會引用「權威」的話,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孩子必然會傷心,父母為何寧願相信同事,也不相信我呢?。於是孩子與父母隔閡進一步加深,家庭關係進一步惡化,家庭成員也就進一步彼此不信任,寧可把別人當作自己家務事的權威。遠近親疏不分,是沒有倫理道德的家庭,只會讓人逃避。  所以,不是批評就要虛心接受,要弄明白對方為何而批評。投射自己糟糕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就不要搭理。什麼情況屬於糟糕的投射呢?  一、對不可改變的事實發表反面評論。比如「你皮膚很白,就那幾個雀斑了可惜了。」  二、經常強調。「我這麼說是為了你好」。內心健康的人,是不會這麼說以強迫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  三、經常表現出優越感。我比你年齡大,資歷深,見識多,你還太年輕,要學的多著呢。  四、經常批評別人。遇到問題,不是鼓勵對方改進,而是喜歡指責他人,同時推卸自己的責任。  五。。。。請大家總結。  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糟糕投射的傷害?  修正自己內在錯誤的關係模式,讓心靈變得強大,生命將從此改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為自我認同,自我實現而活。不幸雖然會強迫性重複輪迴,但我們可以選擇勇敢地斬斷命運的鏈條!你怎麼就學不會示弱?不會示弱,一點也不依賴他人,其實是沒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建立親密的關係、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的基礎。 Managershare:會示弱其實是超有安全感的表現。沒有安全感,後果很嚴重。還好,還有機會自己補一補。一、示弱是門要好好學習的功課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稿費2500元的稿子,因為坑爹的稿酬個稅繳納標準(超過800元要繳14%的稅),約稿方比較同情作者,想幫助我避稅,但需要簽訂四份勞動合同(幾百元一份),和四個人的身份證複印件或者掃描件。這時,我忽然不知道如何開口向別人借身份證複印件。在城市裡,很多人還是比較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身份證複印件這個東西別人也不會輕易借給你使用。我身邊也沒有家人,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只是往來並不密切的同事、同學和朋友關係。更要命的是,就在不久前,我還向三個比較要好的朋友借過身份證複印件,實在不好意思再開口讓朋友再幫忙。我有一個閨蜜群,是從高中時代就結識並一直保持聯絡至今的幾個朋友,大家身處天南海北,通過這個群聯絡感情。我先在群里提了自己的事情,她們給我拍了各自的身份證照片發給我,可是發現派不上用場。就這樣,這個事情困擾我好幾天,也拖延了好幾天沒有處理,因為這個事情我感到焦慮,也感覺自己做人挺失敗,居然沒能力多交幾個可以向他隨便借用身份證複印件的朋友!一向只願意展現自己堅強一面的我那一天鼓起很大勇氣,在群里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一刻我感覺很無助,很孤獨,覺得自己在上海這幾年做人很失敗,現在不知道開口向誰借身份證複印件。」我以為大家會跟以前一樣相互打趣一番,然後這事情就過去了。沒想到群里的幾個朋友先是很真摯地安慰我,然後積極地尋找單位里的機器掃描自己的身份證,或者找他們的同事幫忙我掃描身份證。幾分鐘後,她們就將電子版的身份證複印件發給我,迅速地解決了我的難題。當時,我的感受可以用震驚來形容,內心也很感動,再次意識到自己要繼續學會一門很重要的功課:示弱。一直以來,我都以自己的獨立、自信和堅強為傲,一個人在都市生活,能將自己照顧得很好。小的時候,我會和男生打架,常常能打過他們,並感到洋洋自得。再大一點,我可以通過獲得好成績和當班幹部繼續展現自己強大的一面。在戀愛關係中,也表現出很明顯的爭強好勝和過分獨立。在工作上,我想收入比伴侶高。在一起玩樂時,比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時,我會想打敗他。在生活上,很多事情我都自己搞定,不需要男友幫忙。過去我幾段戀情的失敗有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即是對方跟我相處的過程中,覺得我並不需要他。記得有一次,我和男友在高原徒步旅行時,他由於不適應環境,背著40L的登山包氣喘如牛,而身高只有158,體重88斤的我卻接過他的背包,健步如飛地走了很長時間。還有一回,我和男友一起去買大米,我居然和他搶著扛大米,然後真的自己扛著一袋大米回家,他跟在我身後好氣又好笑。我是那麼剛硬,一直懂得的是示強而不是示弱,爭強好勝和過分獨立是我的標籤。就像歌里唱的那樣:努力想微笑的樣子,好像什麼困境都知道該怎麼辦。我和男友的這段戀情能夠維持,關鍵是因為,他承受住了那種「我不需要他」帶給他的焦慮和不安,讓我有機會在我們的關係中修行,讓我有時間去學習示弱的功課,變得柔軟。二、你為什麼不會示弱?我們的社會和從小接受的教育都在極力推崇「競爭」、「勝利」和「強大」,因為資源的有限和人口眾多,「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我們極力認可的生存準則,這是我們的生存策略和保護機制,它們一方面讓我們能夠活下去,變得更強大,活得更安全,更舒服,另一方面它們就像鎧甲一樣一層層地將我們包裹,將自己與情緒、情感隔離,時間久了,甚至無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讓我們的內心變得麻木,變得剛硬,缺乏敏銳和柔軟,無法體驗和感知到許多真實、快樂、幸福,甚至無法觸碰到真實的自己,無法過上一種更真實的生活。現代都市中,無論男人還是女人,身上都缺乏一種柔軟的物質,他們喪失了輕盈的生存姿態,拖著重重的鎧甲,活得辛苦又疲憊。男人們被教育「男人有淚不輕彈」「男人流血不流淚」。我問過好多位男性朋友,當他們感到孤獨、受傷、無助、脆弱的時候會怎麼處理?會不會找同性或者異性朋友傾訴?會不會找個肩膀依靠?答案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承擔,默默消化。因為找人傾訴、依靠、示弱等都太羞恥,太難以開口,太婆婆媽媽,太不像男人了。而原本充滿陰性特質的女性也活得越來越「男人」。我們的成長團體中有很多單身的女孩,她們在工作上能力很強,很出色,人也長得漂亮,落落大方,生活上也自主獨立,能夠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去旅行,但是她們找不到男朋友。她們很難開口向他人請求幫忙,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她們也難以向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情感,也無法展現自己脆弱和無助的一面,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如果男朋友不接她的電話,她心裡想的是:「不接就不接,我還不想理你呢!」雖然也會有傷心難過,但是她堅決不再給對方打電話。如果男朋友有事不能來赴約,她心裡想的是:「我自己也有其他的活動,又不是沒你不能活。」儘管內心有失落,卻還要裝成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如果她和男朋友好幾天未見面了,她的內心明明很想念對方,這時恰好男朋友來找她,她既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會對見面表現主動和期待的樣子,而是表現出那種「我都快忘了你」的冷淡……她們不會撒嬌,不會示弱,過分獨立,在與戀愛對象相處時,總給人一種強勢,「我不需要你」和極力證明自己的感覺,如果有人幫助她,會讓她渾身不自在。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女生,也看到身邊這樣的女生越來越多。不懂示弱,過分獨立阻礙了她們去健康地依賴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也使得她們的內心日益孤獨和悲傷。為什麼三歲小孩都會的撒嬌和示弱,我們學不會?這些過分獨立,不懂示弱的女性有的是從小家庭條件不好,或者是家中老大,被迫堅強,主動承擔,照顧弟妹和分擔家庭壓力。有的是從小缺乏親密和充滿依戀感的母嬰關係,沒有向媽媽撒嬌的機會,或者撒嬌不成功,無法完成安全的依戀,長大後變得過分獨立。有的是不甘示弱,從小看到母親被父親欺辱,怨恨並同情母親的軟弱,覺得女性被壓迫,是弱者,所以她們非常努力,希望和男人一樣強大,不被欺負和傷害,覺得柔弱是可恥的,極力證明自己的堅強。還有的是受到父母的期待和重男輕女觀念的傷害,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兒獨立、強大、優秀,不輸給別人家的兒子,甚至給她們起的名字中都有「男」「強」等字眼,所以女孩們像男孩一樣成長,一樣被訓練,通過擊敗男性獲得個人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女性獲得發展的機會,能夠更大限度的展現自己的價值。很多女性以為女人獨立和平等就是像男人一樣,如像男人一樣強硬、殘酷、推崇競爭、承擔很多的不屬於她們的責任,爭奪權力不擇手段,所以她們變得非常獨立、強勢、遇到困難從不肯示弱,甚至要求自己連體力上也像男人一樣,肩能扛大米,手能拎起桶裝水。這樣的獨立是一種「陽剛味」很重的獨立,有一層非常堅硬的殼,她們的獨立缺乏女性自己的陰性特質,感覺是在模仿男性,或者說像男人一樣。她們的內在還是虛弱,不自信,不安全的,需要通過這些方式刻意地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我特別想對她們說,其實也是對我自己說:你不必成為男人,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三、示弱是勇氣,是信任,更是柔軟在接受心理諮詢師培訓的時候,關於面試的環節,好幾位帶教的老師一再強調我們要學會示弱,如果考官指出我們的問題,也不要進行申辯和解釋。當時,我認為,這樣要求是因為學員面對考官示弱,展現自己謙遜的一面,考官們會有高高在上,被人尊重的良好感覺,有利於我們這些學員通過考試。後來我才體會,老師讓我們示弱並不僅僅是面對考官,而是面對來訪者也要學會示弱。在諮詢過程中,你做不做得到不搶來訪者的話,不打斷對方講話,而是耐心真誠地傾聽,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來訪者為中心?如果來訪者讓你幫他解決一個問題,你一時想不到辦法,你做不做得到說:「我現在也不知道怎樣可以幫助你,但是我願意陪著你,和你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你是相信來訪者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他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還是相信自己能力很強,技術能牛,能夠搞定一切問題?如果你能做得到這些,就是一種示弱,一種勇氣,一種信任,也是內在的真誠與柔軟。來訪者在你面前,他會更願意打開自己,與你有更深的聯結,然後獲得更好的成長。在做個案和參與成長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我也發現示弱是現代人普遍缺乏的能力,示弱是一件困難又值得認真學習的任務,如同你學習愛一樣困難又重要。有個男性來訪者對我說,他在表現自己脆弱的時候感到非常羞愧,在我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他感到不安和害怕。我說,當你在表達自己脆弱的時候,你就不脆弱了,儘管你充滿不安,但是你還是向我暴露自己的弱點,展現了一種非凡的勇氣,勇氣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儘管害怕還是願意嘗試。也很感謝你對我的信任,願意將自己的弱點呈現給我,相信我不會傷害你。聽了我的這番話,他的羞愧感少了一些,人也放鬆下來。繼續告訴我,他一直都想大哭一場,覺得自己哭出來內心壓抑的感覺就會釋放很多,但是他就是哭不出來,不知道為什麼。我想他的狀態很多人都會有,那種無法哭泣,無法變柔軟的狀態,不分男女。以前看過一段話,很有趣。「自稱"人家』的女生,啥工作都不用做;自稱"偶』的,能省去一半工作量;自稱"我』的,工作都是自己的;自稱"姐』或者"爺』,連男人的活都是你的。」這裡面有玩笑的成分,不過也展現了部分真實的情況。你怎麼稱呼自己呢?是稱呼自己為「人家」,還是「女漢子」「X爺」呢?當然,學會示弱並不是推卸責任,躲懶,貪圖安逸。假設面臨這樣一個情況:原本定好的約會,男朋友因為工作上有事不能來赴約,一個女生說:「親愛的,人家很期待見到你,特意打扮得漂亮點,你不來,人家感覺好失落,好傷心啊。」另一個女生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些過分獨立的女生一樣,儘管內心有失落,卻還要裝成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對男朋友說:「哦,沒事,我自己剛好也有其他的活動,我又不是專門等著和你見面。」相信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更願意親近那個會撒嬌,會示弱的女生,會更願意去保護那樣的女生。如果你是一個男生,當女生向你撒嬌,向你示弱時,不僅惹人憐愛,激起你男性的保護欲,讓你覺得自己很強大,也讓你感覺對方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值得依賴。其實,任何人都喜歡那種覺得自己強大的感覺,也喜歡那種被人信賴的感覺。四、示弱是一種智慧,也需要學習示弱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也是一種靈動的智慧。堅強獨立和示弱依賴不是矛盾對立的,堅強獨立並不代表完全不依賴他人。一個成熟的人是靈動的,他有的時候可以堅強獨立,有時候也允許自己示弱依賴。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都處在關係中,彼此獨立又依賴才能促進每一個個體更好地發展。我以前不懂得向男友示弱,然後開始慢慢學習。遇到需要自己費一番努力才能解決的事情,以前都自己搞定,現在會經常向他請求幫助;下班回家很晚,或者遇到下雨天,也會向他撒嬌,要他來接我;買油買米這樣的重活我都不逞強了,交給他搞定;兩個人吵架相互不理會的時候,我會先主動去親近他,去示弱,去撒嬌;經常會向他表達自己很需要他,有他可以依賴感覺很快樂這樣的感受……漸漸的,我發現我們更加依戀彼此,關係變得更加親密。我有個來訪者,是個女孩,一直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真實的情感,尤其是脆弱的部分,無論是同事還是家人,她認為當自己展現脆弱時,別人會嘲笑她,會打擊她,會看不起她,甚至會藉此傷害她。直到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和自己的妹妹表達了內心的感受,那些壓力,那些遇到的困難,那些無助和脆弱的感覺。沒想到她的妹妹特別理解她,很真誠地幫助她,讓她很感動,同時,也拉近了姐妹倆之間的距離,讓兩顆心更加靠近了。有個很懂企業管理的老師曾和我說過,當一個公司老闆或者老總懂得示弱,敢於示弱,能夠對自己的下屬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其實是一種內心強大的表現,不害怕展現自己的無知會被人嘲笑,不在意下屬會怎麼評斷自己,也是對自己下屬全然的信任,表達願意向他們學習的善意。這樣反而能夠拉近他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大家更願意跟著這樣的老闆工作。另外,身心醫學方面也得出結論,過分獨立,什麼壓力都獨自扛著會影響身體健康,使人容易患上消化性潰瘍。台灣許添盛醫師說:「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面對壓力時,往往不願意求援、示弱,並刻意忽略、否認、抑制內在渴求支持與愛的聲音,獨自扛下所有成敗。他們不接受自己內在的陰性面,甚至嘲弄這份柔軟、內向、好依賴的特質,於是身體也聽從了這樣的內在語言,促使胃以模仿子宮出血的形式嘲弄子宮的本質。」示弱常常也表明了一個人自我接納的態度,允許自己不強大,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可以有弱點。他還說:「每個人不論性別為何,內在同時都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意即陰陽兩個部分都渴求被滿足,被接納。我們內在的男性渴求冒險、創造和自由,內在的女性則渴求被愛、依賴與包容,兩者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好處。」所以,平衡好獨立與依賴,堅強與軟弱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健康。人的一生有兩個重要能力需要學習,一個是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個是依賴他人的能力。你會不會示弱,會不會健康地依賴他人,其實衡量的是你內在的安全感是否充分。示弱、撒嬌、依賴他人是一種勇氣,是一種信任,更是一份柔軟。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可以將自己柔軟的部分向別人敞開,他相信別人,相信自己,也能夠共情別人,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也能夠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從而與人很好地建立起愛的有意義的連接,讓自己內心充滿活力,情感豐富而不再孤獨無助。一個人的親密關係由誰決定李孟潮  NLP導讀: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個人,與他在一起享受自由、愛和包容,像小時候在媽媽懷裡一樣充滿安全感,這種關係就叫做親密關係。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期待能遇上一個親愛的人,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與這個親愛的人在一起,就像回到媽媽懷裡的襁褓,我們與那個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享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氣息。與他在一起,我們自己的心裡是踏實的,是安全的,當我們與他在一起時,我們可以真切的體會「愛」到底是怎麼樣一種空氣。  可是,我們這種期待也常常會落空,當我們與那個我們期待的人在一起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傷心,感覺到憤怒,感覺到無奈,感覺到永遠隔在半空的距離。這讓我們不舒服,我們問天問地的想搞清楚,我與他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事情會是這個樣子,難道這世界上找到一個可以親密在一起的人,就那麼難嗎?  是的,很困難,因為這段關係是兩個人的事,而這兩個人,在相遇的時候,他們彼此的內心都帶著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那些風雨中,裹脅著他自己的人格特徵,也飽含著他成長中的人與事。所以,當這兩個人相遇的時候,其實也是兩段歷史,兩個家族的相遇。  這兩個人,當他們相遇,當他們試圖走到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歷史和家族信念便跑了出來,在彼此的關係中,發揮著作用。如果很幸運,這兩個人的成長中,都有過充分被愛被肯定,能夠自由成長的經歷,他們就可能已經發展出很好的適應能力,所以,在他們的關係中,相處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因為他們內心有足夠的安全體驗做基礎,這可以幫助他們在彼此的關係中,有能力更多的包容彼此的差異,信任對方的情感,從而他們可以建立比較穩定的關係。  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很多帶著創傷長大的人,當他們與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的,他們的這些困惑,會帶領他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也帶給對方各種困惑,這些困惑也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破壞掉彼此的關係。  一時是火焰一時是冰山  在生活中,有那麼些人,當他們與人建立起一段親密的關係時,他們會很快地與對方打得火熱,他們可以很快速的製造一個「天下唯你最吸引我」的高熱場景。但這種快速發熱的狀態往往能夠維持的時間很短,他們往往會很快發現對方身上有某些他無法接受的內容,當他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的美感可以在他的感覺中瞬息之間蕩然無存,於是在他的眼中,對方一下子又變得一無是處。這種快速變化的情感,往往會把對方搞得手足無措,讓對方怎麼也搞不明白,為什麼跟他相處時,昨天還像生活在雲端,今天一早醒來,怎麼自己就變成了惡魔?其實,對於這些快速變化的人而言,對方的完美與醜陋與當事人的關係並不大,所有這些美醜都是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的。當他把對方當成天使時,並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那麼好,而是這個善變的人內心需要一個完美的影像,這個完美的影像可以幫助他遠離內心中的虛弱和不完美。  他把這個影像投到了他見到的那個人身上去,並在那個人身上找到他,當他找到的時候,他便覺得自己遇上了天使,所以,那時他遇見的那個人便成為他心中一個理想化的幻影,他需要這個幻影來支持他脆弱的自戀,因為當他與這個幻影在一起時,在他的感覺里,他是與天使在一起,所以他也是天使一般的人物。但是這種理想化的期待往往不能持久,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往往會很快發現,他身邊的這個天使原來也會過凡人的日子,這個天使也需要吃喝拉撒,也會打嗝放屁。這些凡俗的事務與他對天使的期待有如此大的落差,所以他很難忍受他所期待的那個人身上還有如此的不完美,這些不完美會把他從天上拖到地下,當他看到這些不完美時,他心中的天使也就在瞬息之間變成了惡魔。他是無法容忍自己與這個惡魔在一起的,所以,他的情感也從烈焰雄雄,一下子變成了冰山皚皚。  我愛你,所以我要離開你  我們常常在一些唯美的故事中讀到些「一見鍾情」的故事,唯美之處就在於,一見之下,情已深,人卻消失了。大約就是因為故事的戛然而止,使故事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時刻,所以才那麼吸引人吧。  故事其實是生活的翻版。在生活中,確實有那麼一些人,當他們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時,愛得越深,怕得越甚。當他們感覺對面那個人對他越來越重要時,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恐懼,面對那個對他日益重要起來的人,他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不安:他會不會離開我?他是真的愛我嗎?對方對他越重要,他的疑慮會越深。為了避免那個重要的人將他拋棄,他會先一步離開那個「被離開」的危險。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因為害怕失去你,所以我要先一步離開你。這種模式往往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痛苦,因為對方搞不明白為什麼當他們的關係日益親密時,那個人會在突然之間離去。  這些逃離親密的人,往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被拋棄的體驗。當然,這個拋棄不一定是現實中真的發生的,但是在當時還是個孩子的他的內心中,他會體驗為被所愛的人拋棄,比如被寄養,比如被單獨留下來住院,比如與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兒園被晚接,再或者因為父母工作忙而與他少有遊戲等等。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講,他是要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而生存的,當他需要父母時,父母卻不在他的視線之內,這會給這個孩子的內心帶來強烈的恐懼,在他的感受之中,他可能會把這個看不到父母解讀為被父母拋棄,而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對他而言,也可能是毀滅性的。  所以,當他進入一段親密的關係,早年所體驗的到被所愛的人拋棄的恐懼被再度喚醒,當他無法承受對被拋棄的恐懼時,他便選擇先一步離開所愛的人。這樣,在感受層面上,他就可以把關係的主動權抓到手裡,從而避免了被拋棄的痛苦。  對最善待自己的人發脾氣  愛發脾氣的人,內心中往往存在很多恐懼,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恐懼壓倒,就會用發脾氣的髮式來壓抑恐懼的感覺。這就像是戰場上的戰士,當他看到戰友被打死打傷後,他內心的恐懼會驅動他勇敢的投入戰鬥,因為他戰鬥得越勇敢,他越有可能保護自己生存下來。所以很多時候,發脾氣,只是為了防禦內心的虛弱感冒出來。  內心虛弱的人,在發脾氣時其實心中也是有許多害怕的,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發脾氣而失去那個對他重要的人。所以,他們往往在發脾氣時會先做一個選擇:選擇那個相對安全的人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因為相對安全的人不會因為他的壞脾氣而拋棄他。而這個相對安全的人,往往是最善待他的人,是他在內心中能確定對方是在乎他的那個人。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在家門外常常被認為是大好人的人,回到家裡時會把家裡搞得雞犬不寧。  在最親近的人身上總感受到「你欠我的」  對我們所愛的人,因為愛他,所以往往也會在他的身上投注了很高的期待,當這個期待不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很憤怒,因為對方沒有滿足我們,因為對方「欠我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用「你欠我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的人。當孩子學習不努力時,媽媽苦口婆心,鼻涕一把淚一把的訴說這些年照顧孩子的不易,潛在的,她是在責備孩子「你欠我的」;兩口子吵架,老婆一筆筆跟老公算這些年她為這個家做了多少貢獻,她在傳遞的還是「你欠我的」。當他們在傳遞這個信息時,他們期待的是,是用這樣的方式控制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可往往最終的結果是,把對方遠遠的推開。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你欠我的」表達方式,可以製造對方的內疚,從而對對方實施強烈的控制,有的時候,這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我的一個來談者,就是在父母整日的耳提面命中,體驗到自己如果不能滿足父母的需要,隨時都有可能被父母趕出家門去。所以,在生活中,她努力去滿足父母對她的要求,如果不能滿足時,她就會被強烈的內疚所吞沒,久而久之,她對父母產生了強烈的憤怒,因為她不管怎麼努力,似乎也不能完全滿足父母對地的期待,在這個內疚的高壓之下,當她無法承受時,她最終選擇了抗爭,與父母的關係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我痛恨你,因為你對我太重要了  其實,對我們所愛的人,我們都會有「恨」這種情感產生的。恨,就是沒有被滿足的對愛的期待。  當我們還處在嬰兒期時,我們會被母親全情的照顧著,那會讓我們感覺這個世界上,自己就像是世界的核心一樣,被愛護被滿足。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那個全情滿足我們的母親身邊,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是那個人從母親那裡分走了一些她的愛。當我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之後,恨的情感就開始在我們內心滋生了。所以,恨的背後,是我們所期待的愛沒有得到滿足。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感覺對方對我們越重要時,我們往往越發期待獲得他的全部,甚至可能期待將他吞進肚子,從而可以全部擁有他。而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可能完全擁有另外一個人,因為那是完全獨立於我們的一個個體,所以當我們感受到這種現實時,我們也會有強烈的挫敗感,這個挫敗感有可能帶領我們進入到對所愛的人的恨之中去。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即所謂的愛之深,恨之切。  我的一個來談者曾經跟我談到過他對我的恨:當他看到我的記錄本上有那麼多來談者的姓名索引時,他突然感到很憤怒,因為那一刻,他意識到他並不是我唯一的病人,而我是他唯一的治療師。這讓他感受到極大的打擊,在他的感受中,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而他只是我的病人之一,他一下子覺得自己在我面前一點都不重要,我們之間的關係如此不對等,是讓他很難承受的。當他意識到他並不是我的唯一時,他感受到的自己是弱小卑微和不被重視不被愛的,這些感覺讓他很難以面對,所以他就用憤怒的方式來阻止自己感受到這些內容,當他對憤怒的承受也感覺很困難時,他的怒火就沖我暴發了。  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對你的需要,你就是我的敵人  當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對我們的需要做出完全的回應,當我們餓了的時候,就有人喂我們,當我們寂寞的時候,就有人來陪我們,當我們不舒服的時候,就有人來擁抱我們,所以,在我們自己的感受中,我們就像是這個世界的核心,我們有著上帝一般的能量,當我們一想到什麼的時候,那個被需要就會自動飛過來滿足我們。這就是嬰兒期原始的全能感。  當我們慢慢長大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原始全能感曾被比較好的滿足過,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慢慢有能力去接受現實,慢慢在受挫中感知並接受自己的弱小,從而放棄對全能的期待。對於一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完成這個工作的人,在他們的自我中就會殘存著原始的全能感,他們期待自己擁有上帝一般的能量,從而可以很好的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他們處理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他們期待當自己擁有超能力時,就可以避免來自外界的無法滿足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有時無法按照現實性的原則去期待對方給予回應,他們會期待對方能夠完全懂得他的需要,當他有什麼想法時,根本不需要講出來,對方就能主動過來滿足他,如果對方沒有這麼做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對方在傷害自己,甚至會因此而暴怒。  你如此完美,在你面前我只能小心翼翼  在舒服的親密關係中,雙方是平等的,在這段關係中,雙方都能真實的呈現自己,都能自由的表達自己。  對於一些在成長過程中有過比較多創傷體驗的人來說,他可能沒有能力將對方與自己體驗為平等的人,他需要將對方完全理想化,來滿足自己對於完美或是依賴的需要。與這樣的人相處,最初是會讓人感覺很舒服的,當我們被另外的一個人理想化時,我們會感受到來自他們的崇拜,來自他們對自己的肯定等等,那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有價值,所以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理想化的人,慢慢會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因為當一個人被別人塑造成上帝,而他自己又不是上帝時,這種落差本身就會讓他不堪重負的。而理想化他的人,之所以理想化他,是因為期待在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部分,或是找到一個可依賴的對象。所以,慢慢地,這個被理想化的人就會成為理想化他的人手中的一個道具,要成為他所期待的那樣的人,而不是我自己本來那樣的人,這是會讓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覺。  對於理想化他人的人來說,在他的內心,他對自己是缺少確定感的,也可能在他的內心,對自己的解讀是自己缺少魅力和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留住那個他所愛的人,他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對他所愛的人唯唯諾諾,卻不知道,他自己的這種完全丟失了自己的狀態,會讓對方感覺無法觸碰到真正的他,從而失去對他的信任。最終導致在這段關係中,彼此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最後可能會因雙方都無法承受這種經過偽裝的關係,而使關係破裂。許多中國人天生都很自私,蘭德公司報告闡明了中國人自私的根源中國人窮物質,精神上更窮的文章。沒有信仰的中國人最後都窮到家了,想不抑鬱都難了,誰也不欠你的,天天唧唧歪歪了以為自己是林黛玉?抑鬱就是只能看到自己和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把自己和家人太當會事。自由和權利是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的,不是誰恩賜的。維護人人擁有的自由和權利正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要解決的問題。做人不能太「自私」  文/羅文博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慾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其實,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干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佔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所以,人們常可以將自私看作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貪婪,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鋌而走險。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復、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自私之心,自古就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美男子鄒忌,一天另一美男子徐公來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分別問妻子、小妾、客人,他與徐公哪個長得更英俊,三人都一致認為說鄒忌長得好看。鄒忌知道徐公比自己英俊,獨自思考以後他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而客人是有求於他,他們都沒有講真話,是因為都存有私心雜念。所以《書·周官》就提出「以公滅私」,孫中山先生也提出「天下為公」的主張。    總而言之,自私是每個人的天性,自私是一種壞的行為習慣。做人應把好度,不能太自私,如果對外是鐵公雞一毛不拔,對自己也同樣苛刻,這樣就被人看不起。如果做人太自私,很難有真正的朋友,相反被人瞧不起。    那麼做人太「自私」有那些特點及危害呢?個人認為主要有六個方面:    太「自私」的人,往往心胸狹窄。心胸狹窄的人,心中只有自己,而不能出現別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自我自私的特性決定了他的世界裡只能有他自己。如果有別人比自己強的話,他就會感覺自己成了別人的陪襯,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於是就煩躁不安、心神不定,簡直連日子都過不下去。這樣的人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到一點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伺機報復。    太「自私」的人,往往忌賢妒能。忌賢妒能意味著不能包容別人的缺點,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無意的觸犯與傷害,不能以淡然開朗的心態對待問題。這樣的人本身知道自己並不是最強的,也許根本就算不上強,但是他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視野範圍之內有人比自己強,若是發現有人強過自己話,他就會心煩意亂,只盤算如何削弱對手,而不是提高自己。    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短淺。目光短淺的人只顧眼前利益,難成大事,不可能有美好的遠景。每當面對一個問題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然而一個人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僅僅顧及自己的小利益,本著自私自利的態度所看到所想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那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的人最終只能害了自己,而那些慷慨大方道德高尚的人卻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財富,這或許就是道德的隱含價值。    太「自私」的人,往往嫉妒心強。看見比自己好比自己強的人自己很嫉妒,別人說了難聽話自己很生氣,老是想不開。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更多時候,這純粹是一種心理上不接受和極度反感的情緒,乃是他們不願意麵對現實所致。總會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讓人都不愉快。太自私的人必定也是焦慮的人,因為他生活在焦慮之中,所以就決不會自由。太「自私」的人,往往斤斤計較。斤斤計較就是個人至上,顧及一絲一毫的個人利益而從不注意其他人的利益。其實,有不少斤斤計較的人存在,這些人在沒有利益衝突時,很難發覺共自私一面,但一旦涉及一些工作的利害問題時,便會原形畢露。斤斤計較,只是覺得自己應該擁有的更多,付出的東西本不該他人付出,其實當他人付出時是心甘情願時,就不會斤斤計較了。人總是會覺得,把別人貶低,就能抬高自己,就能凸顯自己的優秀,所以總會在另一個人面前抱怨、貶低他人。    太「自私」的人,往往心浮氣躁。自私的人,沒有人願意與他們共事,從而使自己陷入狹窄的境界,最終的結果無異於自毀。須知世間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做事坦蕩、能克服自私的君子。只有善於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方便,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也給自己帶來方便。因為人們都有「相互回報」的心理,你對別人的慷慨付出往往也會得到別人的無償回報。    那麼做人不能太「自私」個人認為應該從五個方面去踐行:    做人不能太「自私」,就應心胸豁達。一個心胸豁達的人,即使是一萬種的豐厚俸祿也會看成像瓦罐那樣沒有價值;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即使是如髮絲一般細小的利益也會被看成像車輪那麼大。因此,人要徹底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把自己放下,讓你的心胸放寬放大,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自己天地寬廣了,你才能見到大世面,才能見多識廣,有了知識有了遠見,才能讓自己的境界不斷升高,境界越高天地越寬,視野越開闊你就越有見識,有句話說:「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卻只要你的心胸開闊你就可以有大作為,你的天地就可以無限量的延伸,而你則可以登上屬於自己的舞台,盡情的發揮你的能力,可以自由的施展你的才華!人生本來不應該受到約束,只因私心的重軛壓在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擺脫私心的束縛,跳出自私的牢籠,向著遠方那片更高更廣的天奔跑,相信在那片廣闊的天空里,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都能夠大有作為。    做人不能太「自私」,就應寬宏大量。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人的愛心往往多於怨恨,人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不悲傷、消沉、焦躁;人對朋友的不足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從,這樣人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的怨恨。因此做人要學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複雜的事情盡量簡單處理,千萬不要把簡單的事複雜化。所以,要想得開。比自己強的人有的是,不喜歡自己的人當然也有的是。一定對潛移默化的變強,學習他人身上強的地方。如果人能夠像海綿一樣,把周圍人的優點都吸收到自己身上,那麼將來有一天人不會再去嫉妒別人,而是輪到別人嫉妒你了。    做人不能太「自私」,就應通情達理。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人不僅要大山的精神,更要有大海的胸懷。通情達理就是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遇事能夠依理而行,而不是撒潑任性,胡攪蠻纏。善解人意,人有比較敏銳的觀察力,很強的感應能力和聯想能力,可以輕易地從一點點蛛絲馬跡當中明白到他人心中的想法,這些蛛絲馬跡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    做人不能太「自私」,就應不要嫉妒。看到別人幸福、成功,就產生了妒忌心,希望看到別人栽跟頭,甚至阻礙、破壞他人。就如同盆子里的螃蟹,自己爬不上去,就把爬上去的螃蟹拉下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嫉妒,不如用這有限的精力,經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讓別人讚歎艷羨。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覺的克服自私這種壞的行為習慣,提升自己的理性,鍛練自己的意志。正如蘇洵所講的,「為一身謀則愚」,而且多私者必不義,到頭來不僅使自己一生美好的願望付諸東流,而且很可能自己搬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做人不能太「自私」,就應學會付出。俗話說:「贈花予人,手上留香」。學會付出,播撒愛心是美好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有一句名言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捨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的確,在生活中,超越狹隘、幫助他人、撒播美麗……快樂、幸福和豐收會時時與我們相伴。快樂和幸福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尚的高貴和正直。只有你付出愛心,你才能收穫快樂和希望。只有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伸出救援的雙手,在你困難時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幫助。
推薦閱讀:

我是一個特別老實的人,感覺生活中老吃虧,受欺負,這和內向有關係嗎,還是性格的原因?
做人智商高不高沒關係,格局一定要大!
做人應該學學邱瑩瑩
檢驗做人、學佛的方法是否正確

TAG:犯罪 | 大腦 | 原因 | 精神 | 做人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