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視頻:翰墨春秋(15)王羲之與蘭亭序 | 書法欣賞
在書法文字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簡便快捷的書寫方法,所以每當一種標準字體形成並在社會上擴行以後,相應的草率手寫字體便會隨之而來地出現。如篆書的草寫體形成了隸書,隸書的草寫體形成了草書和楷書。而當楷書成為標準字體後對他的簡便書寫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書體:行書。行書最初產生於魏晉時期,在楷書逐步成熟並取代隸書的過程中,行書的萌芽也隨之出現,並且,首先在普通的日常書寫中流行漫延。在西北古樓蘭遺址發現的大批魏晉簡牘殘紙中,便清楚地反映出行書的早期發展情況。從這些當時下層官吏士兵所寫的文書記錄和往來信件中,可以看出人們在書寫中已經將簡便的楷書字形與快捷的草書筆法融合起來,寫出的字跡即容易辨識又便於快速書寫。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這些書法作品的字形結構接近於楷書,但在結體安排上並不追求工整均勻,而是根據筆畫的多少呈現出大小差別,同時在隨意草率的書寫中造成了許多姿態的變化和顧盼效果,用筆則流暢輕鬆、點畫之間增加了許多連帶呼應的處理,因而在輕重虛實的節奏變化上,顯得十分自然和諧。如果說簡牘殘紙上的書跡反映了早期行書的自然發展及使用情況,那麼同一時期書法名家們對行書的實踐則體現了這種書體的成熟定型以及所達到藝術水準,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便是王羲之和他的名作《蘭亭序》。王羲之的行書在吸取當時民間書寫習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的藝術才能,在技巧上形成了鮮明的規律特徵,將行書的成熟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步。在他的作品中,行書往往和草書結合起來,其中行書字形用筆準確穩健、點畫遒媚洒脫,與草書字形的飄忽飛動形成了節奏上的對比變化,顯示出高超的運筆技巧和對字形的把握塑造能力,從而將行書帶進一種全新的書法藝術境界。王羲之在行書上的傑出造詣,在他的經典之作《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完美展現。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四十多位名流人物在今天的紹興蘭亭聚會,飲酒賦詩之餘,王羲之乘興揮毫,撰寫了一篇記述當天盛況的序文,這便是書法史上的千古名作《蘭亭序》。當時王羲之在怡然自得而又無拘無束的輕鬆情境之中,筆墨調和、心手雙暢,撰文、書寫一氣呵成。書法技巧得到了超水平的發揮,在這件作品中字形體勢雖然從容穩妥接近楷書,但點畫爽勁流動,運筆的輕重起伏與轉折提按都十分嫻熟和細緻,通篇氣息生動瀟洒,文章中所體現的老莊思想與書法的空靈率意風格結合在一起,相互生髮,將東晉文人所特有的超脫曠達的精神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羲之所特有的行書風貌在當時很快就得到書法界的推崇,成為書法家們普遍的風格追求。從東晉到南朝,以王氏一門為代表,書法家們將行書水平推到了進一步繁榮,風格面貌也有了新的拓展。而行書本身所具有的簡便快捷優點,也使它得到了廣泛而快速的普及。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千方百計到處搜索王羲之的作品,並且命令擅長書法的大臣們將《蘭亭序》等王羲之書跡臨摹複製、宣傳推廣。書法視頻。在這種形勢下,王羲之書法的聲譽扶搖直上,獲得了極大的提高,被人們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蘭亭序》也被推為空前絕後的蓋是絕品,成為書法家們夢寐以求的追求目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