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166 個現象100-120
07-26
101 拍球效應 拍籃球時,用的力越大,籃球就跳得越高。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潛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優秀的老師總是儘可能地信任學生,不斷鼓勵學生;而批評則儘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102 旁觀者效應 1993年,四川達竹礦務局一名高考超過錄取分數線28分的韓姓男同學,戲水不慎滑入深水區。結果圍觀者甚眾,且其中不乏青壯年,卻無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終於使小韓溺水而死。 黑龍江一級飛行員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歹徒刺死。 1993年夏,在雲南昆明,一位農村姑娘被一群歹徒壓迫裸體遊街…… 雖然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來越多的事實卻向我們證明,人多,力量卻並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人多,力量分散,力量反而顯得小了。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也有人戲稱為「龍多不下雨」。 旁觀者效應的提出,始於美國紐約發生的震驚全美的吉諾維斯案件。 吉諾維斯案件是1964年發生在美國的一件兇殺案。案發的那天凌晨三點,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殺害。案件的特別之處在於,案件持續了30多分鐘,遇害者的38個鄰居聽到了呼救聲,其中許多人還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長時間。然而,在遇害者與跬講返?0 多分鐘里,沒有一個人去援救她,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電話及時報警,致使一件本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事實。 案件發生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有人認為,慘劇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都市人際關係的冷漠,而社會心理學家們則不這麼悲觀。他們認為,人們沒有及時提供幫助的原因,在於許多人都有一種「也許其他旁觀者會幫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對別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責任推給了別人,而認為自己沒有提供幫助的責任,結果導致誰也沒有真正提供幫助。 旁觀者效應的根源,在於責任的分散。旁觀者越多,每個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認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會去幫助受害者」的旁觀者則會感覺到自己對受害者負有不可推卸的救護之責,因而實際上提供援助的情況倒比較多。眾目睽睽之下發生如此之多的慘劇, 103 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里,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揭示了「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人在幼年時期對環境的影響更為敏感,染蒼則蒼,染黃則黃。「出於污泥而不染」是對某些XXXXX 而言的,卻不符合兒童的實際。 啟示:幼兒直接浸泡在幼兒園與家庭的環境之中,每一位教師和父母是否認真細緻地考慮過孩子所處環境的各種因素是否健康?每一種因素將對幼兒產生怎樣的作用?對顯在的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積極的消除或控制?從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往往超過了物質環境的作用,老師與父母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精神環境?是否是多支持、多鼓勵、多表揚、多肯定、多欣賞、多自由、多自主、多選擇精神環境? 104 培哥效應 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眾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卻能根據觀眾的要求準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 這種表演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只不過是運用了培哥記憶術,產生了「培哥效應」罷了。這種方法實際上並不難,它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繫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時,把它與褲子產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 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記起來就不困難了。因為在聯想時,我們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如果表象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像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於記住這一對象。 培哥記憶術的固定編碼有很多種,如按照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上下編號,按進門後能看到的東西編碼,按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姓名編號等等。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使其妙趣橫生了。當然,這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去經常鍛煉,並儘可能地使自己的聯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105 配套效應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尋找感覺,總覺得傢具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 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 狄德羅效應" ,亦可稱作為" 配套效應" ,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從學生的成長過程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 睡袍" ,在這裡筆者想提醒班主任,應當多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 睡袍". 106 皮格馬利翁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隨意從每班抽3 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極為認真地告訴校長、老師,並透露給這些學生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潛力。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後再次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蹟: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慾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傳說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熱誠的期望下,塑像變成活人,並與之結為夫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蹟呢?由於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在管理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覺對方,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對方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等等,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望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產生。 107 破窗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做過一個" 偷車實驗" ,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 破窗理論"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 破窗理論" 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 破窗理論" 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的紐約以髒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 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乾淨了,站台跟著也變乾淨了,站台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 紐約引爆點".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裡的" 破窗現象" :班裡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於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覆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這個內容要考試——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這說明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 破窗現象" 於萌芽狀態。 將" 破窗理論" 中的玻璃換XXXXX ,它變成了另一種說法,也是我對" 破窗理論" 的觸動: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取決於他在一些細節上的表現。隨地吐痰,暗示一個人缺乏必要的修養; 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暗示一個人喜歡錶現自己; 穿什麼樣的襪子,暗示一個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對任何事都懷疑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對任何事都不滿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者; 不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無數小事——也就是細節構成,將細節盡量做到完美,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一生也由無數細節組成,將小事做好,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將來才會更美好。 108 瀑布心理效應 某人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卻弄得別人十分「不得意」,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瀑布心理效應」,即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正象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濺花騰霧。 109 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後一種現象被稱為" 齊加尼克" 效應。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負擔重,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這一效應,採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二是班主任要設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得愉快。 在教育教學中也比較容易出現,如果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給學生鬆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孩子自由發展;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減輕學生負擔,使教育教學活動有張有弛;同時要注意對有上進心的同學施加安慰,讓他們抬起頭來走路。 110 期望效應 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里做完調查後,划了一部分名單告訴班主任,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後發現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划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平時,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和方向。 111 青蛙效應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牠便會縱身而出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牠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後你再慢慢昇溫,即使 昇至攝氏80度,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 隨著溫度的繼續上昇至90 -100度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 力了,直至把牠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 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 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12 情緒效應 古希臘有個傑出的哲學家叫德漠克利特,他總是笑臉迎人,不擺架子,被人美稱為" 含笑哲學家".現在的商店、賓館的服務員都開展了" 微笑服務" ,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緒效應。同樣,如果我們在平時,特別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順利或情緒不好的時候能注意調整,多給學生以笑臉,給學生以信任,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那麼,在學生犯錯誤時,即使我們嚴厲地批評他,他也會認為這是為他好,從而能虛心地接受我們的批評。 113 權威效應 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權威效應」的例子很多:做廣告時請權威人物讚譽某種產品,在辯論說理時引用權威人物的話作為論據等等。 在人際交往中,利用「權威效應」,還能夠達到引導或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行為的目的。 114 熱手效應 如果籃球隊員投籃連續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員「手感好」,下次投籃還會得分。在輪盤遊戲中,賭徒往往認定其中的紅黑兩色會交替出現,如果之前紅色出現過多,下次更可能出現黑色。可是,直覺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實上,第一次投籃和第二次投籃是否命中沒有任何聯繫,轉動一回輪盤,紅色和黑色出現的機會也總是0.5. 就像受「熱手效應」誤導的球迷或受「賭徒謬誤」左右的賭徒,投資者預測股價也容易受到之前價格信息的影響,用直覺代替理性分析,產生所謂的「啟發式心理」。舉個例子,一家製藥公司的股價長期上揚,在初期,投資者可能表現為「熱手效應」,認為股價的走勢會持續,「買漲不買跌」;可一旦股價一直高位上揚,投資者又擔心上漲空間越來越小,價格走勢會「反轉」,所以賣出的傾向增強,產生「賭徒謬誤」。「『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都來自人們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即認為一系列事件的結果都在某種程度上隱含了自相關的關係」。由南京大學商學院的林樹、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俞喬、湯震宇、周建四位學者組成的團隊,利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研究了中國的個體投資者在面對過去股價信息時的交易行為與心理預期。 林樹、俞喬等發表在《經濟研究》8 月號、題為《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心理實驗研究》的文章發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個人投資者或潛在個人投資者中,『賭徒謬誤』效應對股價序列變化的作用均要強於『熱手效應』,佔據支配地位」,也就是說,無論股價連續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更願意相信價格走勢會逆向反轉。根據這一發現,研究認為「在中國股票市場處於中長期『熊市』時,較高知識水平的個體投資者存在預期市場回升的基本心理動力。」115 熱爐法則 每個單位都有規章制度,單位中的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懲處。「熱爐」法則形象地闡述了懲處原則: 1、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是熱的,是會灼傷人的——警告性原則。領導者要經常對下屬進行規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勸戒不要觸犯規章制度,否則會受到懲處。 2、每當你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火灼傷——一致性原則。「說」和「做」是一致的,說到就會做到。也就是說只要觸犯單位的規章制度,就一定會受到懲處。 3、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會被灼傷——即時性原則。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能拖泥帶水,決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使犯錯人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 4、不管是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不論是管理者還是下屬,只要觸犯單位的規章制度,都要受到懲處。在單位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116人耳的遮蔽效應(The Masking effect): 蔽效應表現在強信號會遮蔽鄰近頻率的弱信號。用生活經驗來說,在安靜的房間中,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機音量調到最大,來電時也未必能聽見,而手機的聲音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圍更大的聲音遮蔽了。有了對遮蔽效應的研究成果,編碼器就能根據已建立的數學模型,計算強信號對附近弱信號的遮蔽,把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聲音才保留。 我們在於人交流時形成的印象往往與真實情況有所差別,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一些「效應」在作怪。了解一些交往心理學知識,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應」,我們可以學會怎樣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 117 人際吸引律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只有具備了對某人積極和正面評價的心理傾向,才會產生深入交往的願望和要求。 118 人際鄰近律 在很多情況下,人際吸引是以空間的接近為先決條件的,這就是人際鄰近律。 119人際相似律 人與人在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相同和近似因素,能夠使人際間產生相互吸引。 120 人際互補律 人與人在需要的具體內容上能夠相互滿足,會產生強烈的人際間相互吸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敏感這個問題?
※生活中大家最落魄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是怎麼挺過來的?
※得過抑鬱症的人為什麼會突然明白許多人生道理?
※婚戀心理:讓男人一生為你著迷的5招(圖)
※最常見的12個投資心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