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形象跑偏折射三觀缺陷

【亮見】

綜觀近年來國內的影視創作,數量居高不下,質量也日漸提高。然而琳琅滿目中難免出現魚龍混雜,諸如抗日神劇類,其極端的惡搞和戲謔歷史,可謂「罪莫大焉」。久被詬病的抗日神劇,在虛無神化和無限誇飾中,導致歷史真實淡化,藝術呈現也隨之跑偏。一方面,不尊重歷史,不尊重歷史人物,把民族情結過度表達、扭曲表達;另一方面,把主要人物肆意神化,塑造成一個頂天立地、完美無缺的救世之主,或者正能量超群、歷百難不死的江湖豪傑。還有的主人公形象油頭粉面,全無半點英雄氣概。這些都是對歷史原型遊戲化、極端化的表現,難以獲得觀眾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愛和認同。

有什麼樣的藝術創作觀就有什麼樣的藝術作品,反之亦然。毫不避諱地說,抗日神劇折射出的就是創作者的「三觀」不正,導致其藝術水準的不達標。如此創作,實難引導觀眾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更可怕的是,出「神」入化的劇情與動作設計,不僅未能取得正向激勵效果,反而引人入「勝」——愛國情緒被綁架,歷史事實被堂而皇之歪曲,人物形象被理所當然惡搞,更甚者,則吸引諸多青年觀眾從簡判斷、盲目點贊、隨意模仿。創作者自毀「三觀」,然後再去毀他人「三觀」,不但失卻了文藝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壞了文藝事業的基本功能。

還原人物以「人」的氣息,還原歷史以「史」的真實,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創造,既是藝術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軍事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呈現勃勃生機的必由之路,更為挖掘人性、叩問生命的哲學命題創造和提供必要的理性思辨基礎。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體現在對「史」和「實」進行創新性還原,而不是截取偏向於表達一己之意的題材或用無節制創作來「神化」「俗化」英雄。影視作品特別是軍事題材創作只有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方面實現徹底的突破,方可贏取可觀的成績。

當然,創作一部好的軍事題材作品也是有壓力的,它的壓力就在於如何在歷史原型與現實藝術表達之間架起符合觀眾共同審美的橋樑,如何處理場面、鏡頭、情節、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間的關係,從而帶給觀眾理性價值判斷。

影視創作理應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相得益彰,理應給觀眾提供正向引導和現實教益。因此,做好必修課,練好基本功,多出有實力、見功底的作品,才是正道。一方面,創作者需要自我修鍊,作品也需要反覆打磨;另一方面,出版發行部門需要強化審鑒監管,提高准入門檻,把好出入口關。

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在各種類型風雲際會、各種作品紛至沓來的創作活躍期,做好審美甄別和良莠區分,去蕪存精,正向引導,這應是當務之急。

(作者:閻岩,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推薦閱讀:

有這9個身體「缺陷」反而更健康
超級稻絕收被指藏缺陷
如何幫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子
癌症:傳統療法和分子靶向治療?——它們各自的機理和缺陷
吳敬璉長文談改革:證券市場監管存極大缺陷

TAG:三觀 | 形象 | 抗日神劇 | 折射 | 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