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的演變及文學價值

樂府詩的演變及文學價值作者: 惜泉  發表時間 2007-05-07 19:57:56 人氣:811編輯按:樂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所代表的現實主義精神,上承《詩經》,下至明清,綿延兩千餘年;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記載了兩千年來發自人民最質樸的聲音,體現了中國文學的風騷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功績不可磨滅。作為音樂官署的樂府,創始於漢武帝,廢置於漢哀帝。其實,樂府機關早在漢武帝以前就有了,而漢初樂府原來制定的樂章形式呆板,字句古奧,內容艱深,無從配合新樂調,自然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種合過樂的曲辭,兩漢人稱為「歌詩」,六朝人才把它叫做「樂府」,為的是同那些沒有合過樂的「徒詩」區分開來。《文選》、《文心雕龍》、《玉台新詠》都把「歌詩」標為「樂府」,這樣,「樂府」就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與詩經、楚辭、漢賦同為一種文學體裁了。到了唐代,樂府又有了新的涵義。唐代詩人丟開音樂而從內容實質著眼,把那種繼承和發揚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也稱為樂府。所以唐代曾掀起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但除宋元時的「樂府」重音樂外,漢以後的樂府主要是從內容上的現實主義精神來命名的,有的雖用樂府古題,但也只取材其題材和意境,於音樂並沒多大關係了。從內容上看,兩漢樂府上承《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下啟魏晉文人擬作樂府詩之源,在樂府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難怪它與北朝的《木蘭詩》一起被稱為「樂府雙璧」。南北朝文人也寫了很多擬樂府的詩,但南北朝的樂府民歌更引人注目。隋代樂府多為文人擬作,有反映戰爭徭役的;反映思婦懷念之情的;有反對戰爭的;在這時,樂府接近於它的原始意,即合樂而歌的歌辭。 樂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所代表的現實主義精神,上承《詩經》,下至明清,綿延兩千餘年;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記載了兩千年來發自人民最質樸的聲音,體現了中國文學的風騷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功績不可磨滅。 一 、「樂府」內涵的演變 樂府,最初的含義是采詩制樂的官署。作為音樂官署的樂府,創始於漢武帝,廢置於漢哀帝。其實,樂府機關早在漢武帝以前就有了。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代編鐘,鐫有秦篆「樂府」二字,表明秦代已有樂府。據《史記?樂書》和《漢書?禮樂志》記載,漢初也有樂府制樂的活動。但是,把「采詩制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則是從漢武帝設立樂府開始的。 《漢書?禮樂志》說: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 班固《兩都賦序》也說: 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 上述材料說明了設立樂府的原因及樂府的職責。漢代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發展,疆域擴大,鄰族的音樂也有機會傳到中國來了。這就引起帝王和貴族們欣賞「新聲」的興趣,而漢初樂府原來制定的樂章形式呆板,字句古奧,內容艱深,無從配合新樂調,自然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為了配合新聲的曲辭,就廣泛搜集民間豐富多彩的歌謠,包括曲調和歌辭,配合中外,創造新聲,以供宮廷娛樂。這是樂府采詩的主要原因。其次,漢武帝採用儒術來鞏固統治,「制禮作樂」便成為歌頌太平的一項措施,統治者也可以從反映社會現實的民歌中來「觀風俗,知薄厚」,了解一點社會情況,這是樂府采詩的又一原因。 樂府的具體任務是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搜集歌辭,並以此「觀風俗,知薄厚」。歌辭除了司馬相如等御用文人製作的歌功頌德之作外,還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這些民謠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作品,有著真實感人的生活和豐富的思想內容,正是由於樂府的采詩活動,當時的不少民歌才得以寫定併流傳下來,從而推動了其後詩歌創作的發展,這在文學史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當時的樂府機關規模龐大,西漢末年,人員曾多達八百餘人,其中有專唱各地民歌的「謳員」。專奏各地土樂的「鼓員」。至漢哀帝時,由於他不喜歡俗樂,所以下令把八百多人裁去四百多人,只留下一部分人掌管郊廟宴會的雅樂。但這並不能阻止民歌的流傳,現有的漢樂府民歌大部分是哀帝以後東漢的作品。 上面所講的樂府,是作為音樂官署的樂府,它由官署的名稱演變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是東晉以後的事。 樂府制樂要有曲辭來配合樂譜,曲辭即是詩。這種合過樂的曲辭,兩漢人稱為「歌詩」,六朝人才把它叫做「樂府」,為的是同那些沒有合過樂的「徒詩」區分開來。《文選》、《文心雕龍》、《玉台新詠》都把「歌詩」標為「樂府」,這樣,「樂府」就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與詩經、楚辭、漢賦同為一種文學體裁了。到了唐代,樂府又有了新的涵義。唐代詩人丟開音樂而從內容實質著眼,把那種繼承和發揚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也稱為樂府。所以唐代曾掀起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宋元以後,又有人單從音樂著眼,把曾經合過樂的「詞」、「散曲」、「劇曲」,也稱為樂府,如《東坡樂府》、《太平樂府》等。此外,從魏晉以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的作品,不管入樂與否,也不管其有無現實性,也都稱為樂府。而《樂府詩鑒賞辭典》中認為樂府主要有三類:一是根據樂府舊曲譜,重新創作新詞入樂的詩歌。二是襲用樂府舊題,繼承樂府精神,重新寫的不入樂之詩。三是不襲用舊題而另立新題,,並另起新意之詩,或稱新樂府,即一切歌行體詩歌都可以包括在內。 儘管唐宋以後人們把樂府的涵義擴大了,但是象「新樂府」、「詞」、「曲」等自有名稱,在概念上已可以和古樂府區別開來。由於古樂府的主要來源是民歌,並且有較高文學價值的部分也是民歌,所以我們現在所說「樂府」的特點,通常指兩漢樂府民歌,也指少量受民歌影響,帶有民歌風格的文人作品,還推指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民歌。 保存樂府詩最完備的是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此書收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包括樂曲原辭和後人仿作,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編者主要從音樂角度把作品分為十二類:一、郊廟歌辭,二、燕射歌辭,三、鼓吹曲辭,四、橫吹曲辭,五、舞曲歌辭,六、相和歌辭,七、清商曲辭,八、雜曲歌辭,九、琴曲歌辭,十、近代曲辭,十一、雜歌謠辭,十二、新樂府辭。但除宋元時的「樂府」重音樂外,漢以後的樂府主要是從內容上的現實主義精神來命名的,有的雖用樂府古題,但也只取材其題材和意境,於音樂並沒多大關係了。 二、漢樂府詩的文學價值 樂府能流傳千年,且歷代都有大量作品冠以樂府之名,是因為樂府詩所蘊藏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一直為中國文人所看重,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宗旨深刻揭示社會現實生活,創作出的作品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從內容上看,兩漢樂府上承《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下啟魏晉文人擬作樂府詩之源,在樂府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來自人民,能真摯地唱出人民群眾的心聲,真實、廣泛地體現當時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和願望。由於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的創作,更具有新鮮活潑、豐富多彩的風格。 《詩經》中的「國風」系列,一般以抒情為主,抒憤恨之情,思念之情,昂揚之情。與之相比,儘管同來自民間,漢樂府則以敘事為主,是我國敘事文學的先河。漢樂府的敘事富有故事性、戲劇性,往往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動,讓人物自身出場來展示故事。漢樂府民歌雖一般篇幅短小,但仍能選擇生活矛盾中的一個側面來集中描述,突出主題,使人物形象生動活潑,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敘事題材也多種多樣,涉及到愛情婚姻、戰爭徭役、孤兒病婦、感時傷世等。如反映階級壓迫下人民的痛苦與反抗的《東門行》: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 家單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 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整詩不到百字,卻用通俗有力的口語,寫出人物的行動與對白,突出了主人公不甘壓迫,鋌而走險的反抗精神。主人公家中的貧困情形,主人公的悲憤與決絕,妻子的哀勸與苦留,場面驚心動魄,情節發展歷歷在目。 又如反映勞動婦女堅貞、機智、蔑視權貴的《陌上桑》,從環境氣氛的渲染,用具服飾的刻畫,旁觀者的側面烘托,顯示出女主人公的美麗形象。正面描寫對話:「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義正辭嚴,斥責使君的無恥,下面一大段表白,用誇耀自己的丈夫給使君以無情的鞭撻,既歌頌了勞動婦女的勞動與智慧,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荒淫無恥。 提到漢樂府,大概誰也不能不提長篇敘事詩傑作《焦仲卿妻》(又名《孔雀東南飛》)。 它是我國最早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詩作通篇是五言句式,共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個字,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悲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歌頌了仲卿和蘭芝對愛情的忠貞,歌頌了他們為爭取婚姻自由而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文章語言優美,故事性強,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在剪裁上匠心獨運,繁簡得當。特別富有創造性的是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全詩共用了三十次對話,這些對話既形象又個性化,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徵,對刻畫人物形象起了極好的作用。總之,這篇光輝傑作,無論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高度的完美,它是漢樂府詩發展的高峰,是古典詩歌中的瑰寶。難怪它與北朝的《木蘭詩》一起被稱為「樂府雙璧」。 此外,象《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平陵東》、《孤兒行》、《婦病行》、《江南可採蓮》、《上山采蘼蕪》、《怨歌行》、《有所思》、《上邪》等,或反映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或反映階級壓迫剝削和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或反映婚姻愛情和婦女被遺棄、踐踏的不幸遭遇,都源於生活,並取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漢樂府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貴族特製的樂府,包括郊廟歌、燕射歌、舞曲;二是從民間采來的樂府,包括相和歌、清商曲和雜曲;三是從外國輸入的樂府,包括鼓吹曲、橫吹曲。這三種類型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大部分是民歌,鼓吹曲辭中有一部分是民歌,這些民歌都是漢樂府的精華。 漢樂府形式上多用三言、四言、五言、雜言,語言「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清新質樸,感情真摯,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社會性。漢樂府詩歌因為它卓越的藝術成就,給後世的詩歌創作從多方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三)樂府詩歌的綿延與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樂府詩多為文人擬作,由於曹氏父子的提倡,建安七子的參與,也創製出大量樂府詩。形式上,四言五言七言都有,篇幅也較長。由於漢末社會動蕩,文人們通過自身感受,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所以,學習民歌,用樂府題材寫下了大量反映時代面貌的優秀詩篇。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詩歌語言上清新剛健,慷慨悲涼,形成了譽傳千古的「建安風骨」。 到了南北朝時,樂府精神體現在南北朝民歌上。南北朝文人也寫了很多擬樂府的詩,如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擬行路難》,庾信的《擬詠懷》等,但南北朝的樂府民歌更引人注目。南朝民歌溫柔婉轉,現存四百多首,幾乎全部是情歌,思想健康,風格清新,生動地表現了少男少女愛情生活的各個方面:彼此間真誠的愛慕,相會時的愉悅,離別的憂傷,別後的思念等,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形式上多為五言四句,四言四句,篇幅短小,在它的影響下唐朝產生了絕句。南朝民歌中的《子夜歌》、《華山畿》,五言四句,表達了男女間的相思和愛情無望的痛苦。《西洲曲》篇幅較長,通過季節的變化,景物的描寫,婉轉的表達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切思念,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婉轉動人,呈現出成熟的藝術技巧。 與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受游牧民族騎獵生活的影響,詩風豪邁奔放,感情直率豪爽,是典型的「勇武之歌」。如《李波小妹歌》,寫一女子的颯爽英姿:《敕勒歌》描寫的大草原的雄偉景象和游牧人民的生活。而負有盛名的《木蘭詩》,則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敘事藝術高超,語言質樸簡練。北朝民歌數量不多,約六十首,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戰爭的頻繁,北方人民的艱苦生活、豪邁性格和英勇行為。篇幅一般很短小,多為五言四句的抒情小詩,常使用比喻和誇張來刻畫思想感情。 南北朝民歌雖也源於現實,但寫的較粗糙或過於單純,不及漢樂府民歌細緻動人。 樂府詩在隋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隋代樂府多為文人擬作,象盧思道的《從軍行》、《美女篇》等。但詩壇總體來說被六朝以來的浮華之風籠罩著。到了唐代,六朝形式主義詩風被逐步清除。偉大的詩人杜甫生活在盛唐轉衰的時期,目擊君臣的荒淫誤國,親歷安史之亂,飽經流離之苦,深知人民的不幸處境。他以樂府敘事詩體,樸素生動的語言,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不朽傑作,充分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高度藝術技巧。 中唐時期,社會剛剛安定,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配合政治上的革新,文壇也不可避免地進行了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即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主旨的詩歌革新運動。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明確提出運動的理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稹也在《樂府古題序》中說:「即事名篇,無復依傍。」「或頗同古意,全創新調。」他們和張籍、王建、李紳等,同聲相應,以樂府詩體寫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佳作。白居易還繼承杜甫的優秀傳統,不沿襲古樂府舊題目,自創新題,更自由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腐敗和人民的災難,並稱這些詩為新樂府。 唐代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文學基礎。中唐以後,社會矛盾複雜激烈,要求作家正視現實,反映現實。同時,漢魏以來的樂府詩,初盛唐期自上而下的樂府作家群的創造實踐,使新樂府運動的興起就成為必然。 新樂府運動對魏晉以來一些借用古題,內容與題目不協調;或雖用新題,內容又並非皆為時事之作來說,是一次從理論到創作實踐的突破,同唐代的古文運動一樣,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古樂府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對後世樂府,歷代詩壇都大有影響。 唐代樂府題材多樣,內容廣泛。有反映戰爭徭役的,如李世民的《飲馬長城窟行》,陳子昂、王昌齡的《出塞》;反映思婦懷念之情的,如李白的《子夜吳歌》;有反對戰爭的,如杜甫的《出塞》、《兵車行》、「三吏」、「三別」等。還有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其中《新豐折臂翁》、《賣炭翁》、《上陽白髮人》、《杜陵叟》等,揭示了人民的苦難生活,描寫細緻深入,藝術成就很高。 《全唐詩》中標明「樂府」部分的,作家有230餘人 ,作品近1200餘首,都未入樂,說明新樂府已擺脫了音樂而具有獨立的文學價值,所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序》中說:「新樂府者,皆唐人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 詩歌形式上,樂府民歌促進了唐代絕句的發達,並且唐人絕句語言自然直率,表情真摯委婉,具有深入淺出的妙處,這些優點源於樂府民歌,高於樂府民歌,是藝術上從粗到精,從野到文的轉變結果。 宋金元時期,詞曲盛行,作家倚聲填詞,合樂而歌,因而常把詞集或散曲集稱為樂府。如《東城樂府》、《誠齋樂府》、《太平樂府》等,在這時,樂府接近於它的原始意,即合樂而歌的歌辭。 宋代樂府多寫農村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作品有柳永的《煮海歌》、文同的《苦寒行》、范成大的《冬舂行》等。寫法上,多借古諷今,借他事喻此事。如王安石的《明妃曲》,借對漢朝王昭君的追憶評價,抒發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鬱郁心情。其他題材也有繼承傳統的,如戰爭徭役、婚姻愛情、思婦懷遠等。 金代時,寫樂府詩最有成就,數量最多的是詩人元好問,他的詩題材廣泛,涉及了社會的多個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元代樂府長篇較多,發展不大。 明朝時文人們繼承樂府精神,也創作出不少好的作品。如張昱《長平戈頭歌》,高啟的《塞下曲》、《隴頭水》等。 到了清代,隨著國力的衰落,民族危機加重,清廷不得已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與此同時詩人黃遵憲也在文壇上倡導『詩界革命「。他高揚樂府現實主義旗幟,提出了」詩之外有事』和「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人境廬詩草序》)的理論主張,號召詩人創作反映現實的作品。他親自寫了《哀旅順》、《台灣行》等作品,揭露清政府腐敗,號召人民奮起救國,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為清末最有影響的詩人。在他的領導下,詩人們紛紛採用樂府舊題寫實事,如張維屏《義俠行》,歌頌俠義之士。林紓的《閩中新樂府。林先生》,提出了教育改革問題。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漢樂府民歌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建安和中唐兩個時期,但歷代均以樂府詩體創作了大量敘事詩,反映著現實生活。 樂府,尤其是漢樂府,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始終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遵循「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借古題寫實事」等原則,創作了大量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民歌,滋養了後代的許多偉大作家,推動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余冠英曾在《樂府詩選?前言》中對漢樂府的地位這樣評價:「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雖然早就表現在《詩經》里,但是發展成為一個延續不斷的,更豐富的,更有力的現實主義傳統,卻不能不歸功於漢樂府。」 除了內容上的貢獻,在詩歌體裁方面,樂府詩中的五、七言形式,對我國五言、七言詩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樂府民歌多為五言句式,文質兼美,有很強的感染力,文人爭相模仿而創作,逐漸寫出了大量五言詩,直至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標誌文人五言詩已進入成熟期。 樂府詩卓越的藝術技巧,如口語、對話的運用,比興、對比、渲染、烘托等藝術手法的應用,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畫,敘事技巧的使用等等,給後世詩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對後世詩歌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論《孝經》的傳統價值觀
營養價值最高的水果原來是它:你吃對了么(5)
什麼樣的新茶才有陳化價值?
原裙子改裝~價值非凡~竟在眼前
孔子家語通解主編:給主席彙報儒學當代價值 弘揚傳統文化

TAG:文學 | 價值 | 演變 | 樂府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