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慧:內心有定

心理引言:畢淑敏在《幸福盲》中說,「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絢爛的世界還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會看到被潛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魚一般從深海中升起,哺育著我們」。 ——心靈咖啡網

在現實社會裡經歷從穩定到動蕩、從平均到不均、從和睦到競爭、從貧困到富裕的種種過程,在每個階段的變遷給現代人的心靈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過後,我們無奈地發現,「慌」之心態就像毒菌一樣侵擾著我們的生活,不經意間,它便成為追隨我們的影子。人沒錢時慌,有了錢還慌,有了大錢更慌。有時候,金錢帶來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卻奪走了安全感與幸福感。

在這種特定的情形之下,人只得把安全和幸福視為人生的一種奢望。每天早晨,在鬧鐘響三遍後極不情願地爬出溫暖的小窩,半小時化妝,一秒鐘操起冰冷的早餐奔跑在追逐公交車的道路上;見到老闆,立刻甩去徹夜工作的倦容,抱以燦爛的微笑,老闆走後,疲憊比變臉來得更快;中午叫一份簡單的外賣,儘管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美式快餐店很對不起人類的胃,也還總是會在午餐時間擠得水泄不通;上班,下班,加班,推開家門的一刻,一天又結束了,但又彷彿是才開始 每日的勞苦奔波,疲倦的容顏下是孤獨落寞、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心靈。

正因如此,應時而生的諸如「破譯幸福」「成功之道」「心靈密碼」一類的暢銷書,在圖書市場大興其道。這正是抓住了現代人對安全感和幸福感求而不得的急切心理。但是,若沒有看到「定力的缺失」 造成這一現象的精神根源,一切說教也只能是隔靴搔癢,緣木求魚。理解本書闡述的「定力」,你會發現,「慌」之心態並非不可避免,它完全可以改變和防禦。

首先,定力依靠戒律而形成

正所謂「攝心為戒」,對內心的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面對紛雜的社會,不著急、不浮躁,方能不慌亂、不迷失。學會控制情緒,是收放自如的前提;戒,是遵守生活的基本準則,以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所謂「基本準則」,是給你的生活明確一個不可逾越的底線 例如,不隨意發火、不惡意辱罵、不消極頹廢 糟糕的情緒常常像毒品,我們知道它有害,卻依然很難拒絕,一旦接觸便在心底一點點累積,聚少成多,成為不知不覺中深入骨髓的「性格」。

「慌」之心態也是如此,慌亂往往會導致失誤與錯誤,讓生活、工作等陷入窘迫的境地;而對於內無定力的「心慌者」來說,困境無疑更加深了「慌」的程度。如此循環往複,人生自然落得「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慘淡場景。所以,若想打破這種境況,非戒除慌亂的心態不可 戒「慌」,是直面人性的弱點,將傷口暴露在空氣里,也許會疼痛,卻最是益於治療。給自己一個適當的阻力,讓賓士的腳步放慢,讓緊張的心跳放緩,你才會在人生長跑中保持一個最完美的狀態。人忙心不忙,才能看清自己的路,才能在千舟競發的時代里,不斷調整好自己的方向與航速。而此時,你還會慌么?

其次,定力是一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

內心有定的人,往往具備人生的大智慧。何為智慧?真正的登山者,並不只為立身峰頂,將一路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收進行囊,道途坎坷不妨欣賞一下風景,前路漫漫正好似來日方長 這就是智慧。內心安定,目標就在前方,走下去,無論多遠定會到達。那麼,我們還慌亂什麼?這慌不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么?不幸的感覺也是如此,我們常常能看到別人的快樂,卻很少意識到自身的幸福;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痛哭流涕或欣喜若狂,轉過身,只能感到自己的世界漆黑寂靜、冷清寂寞。一個擁有智慧的人,從來不知道何為慌忙,內心鎮定、從容豁達:即使「忙」,也同樣能做到不慌不亂;越是「忙」,卻越是能「忙裡偷閒」、「忙中取靜」。換句話說,忙亂的生活,也是一種充實和奮鬥,若心中不「盲」,在看到美元、美女、美酒的同時,會看到更多的美景、美夢、美滿。

其實,人生最為可怕的不是「忙」,而是「盲」。「忙」是一種快節奏的生活節拍,而「盲」卻是內心不定的迷失狀態。畢淑敏在《幸福盲》中說,「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絢爛的世界還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會看到被潛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魚一般從深海中升起,哺育著我們」。而這個擦亮雙眼的過程,正是積澱定力的過程,正是足夠強大的內心定力轉化為人生智慧的過程。之後,你會發現,所謂的「安全感」、「幸福感」,是一種人生常態而非奢望與幻想;堅守定力,忙也可以不忙,忙也可以不盲!

對於人來說,外界環境通過物質作用於意識,而意識憑藉其主觀能動性又會反作用於外界事物。在這一入一出的過程里,內心定力指導下的觀察力與行動力至關重要:透徹清晰的本質認識、正確堅定的有力行動,是我們平衡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的根本之道。「戒,定,慧」,是一個沒有明顯界限的系統整體,沒有絕對的戒律、定力與智慧,只有在這個完整的系統里,我們才終會掌握生活的「根本之道」。

推薦閱讀:

文殊菩薩心咒,文殊三大智慧咒:
點亮智慧人生!【哲理圖文】
陪孩子玩也是需要智慧
打開孩子心靈智慧的金鑰匙
怎麼理解「人善被人欺」?

TAG:智慧 | 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