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07-26
摘要: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前沿領域之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原有的基本工業經濟條件下所提出的供應鏈管理理論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因此,實施知識管理也就成為供應鏈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知識管理應用在供應鏈管理中的主要內容,並提出了在供應鏈中實施知識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知識管理,供應鏈管理,知識共享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和大規模定製(mass—customization)等概念的提出,使得企業把知識財富(knowledge assets)作為獲得競爭優勢的戰略要素來看待,在這樣的情況下,知識管理應運而生,所謂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就是組織從他們的智力和知識資產中創造價值的過程,將知識視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質就是把存在於企業中的人力資源、信息、技術、市場競爭及經營戰略協調統一,共同為企業的發展服務。參與供應鏈的企業不僅需要對一般業務信息集成與共享,還要實現企業知識的集成與共享,在完善的供應鏈知識網路環境下,實現供應鏈整體最優。 1、供應鏈管理的內涵與特點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形成,以顧客和市場為中心的現代營銷觀念深入人心,企業越來越重視供應鏈的設計和管理。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查爾斯·法恩在其新作《時鐘速度》中強調「在今天比拼競爭力的戰場上,企業最根本、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對供應鏈的設計。」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許多企業在供應鏈中發生的費用約佔其國內銷售額的10%,占國際銷售額的40%。而由於供應鏈管理不善,企業每年大約損失300多億美元。 簡單地說,供應鏈管理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戰略管理模式,通過供應鏈參與企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和信息共享,對產品的原料供應、加工組裝、分銷配送等過程進行集成,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協調、控制,實現供應鏈參與企業共同降低經營風險、共同提高競爭力、共同獲利的目標。 供應鏈企業打破了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壁壘,強調雙方之間的合作與互惠,加強企業之間的信任,通過業務重組和優化,能提高供應鏈效率,從而確保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供應鏈中的暢通,以達到降低企業整體庫存、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應變能力、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2、知識管理的提出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由於需求波動引起的不確定性,即所謂的牛鞭現象減少成本,有效地縮短供貨時間,提高市場響應速度,滿足客戶的需求。但當人類進入21世紀之際,企業的生存環境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具體體現為: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知識的更新加快、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範圍擴大,消費者對知識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得到強化。生存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對知識的獲取、創造、共享、傳播以及應用的能力成為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關鍵性要素,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不再只是源於企業有形資產的聯合與增加,而是源於企業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實現知識的優化重組,達到強——強聯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組織實現最大權能,通過知識共享,科學的知識管理,企業把精力集中用於最具創新能力的活動,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提高整體水平。 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其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現代企業所面對的生存環境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其直接目標是提高知識創新與運用的效率、使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水平達到協調與優化。 供應鏈管理和知識管理的結合有助於企業同重要的顧客和合作夥伴共同創建延伸的運行環境,而這個環境是鼓勵創新,共享知識共同創建的。雖然一些公司在與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直到目前為止,關注的還是存貨、交易過程和客戶關係管理。通過延伸的知識管理,企業創建涵蓋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的基於知識網路,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穫——在創新、產品開發和交易過程中取得領先地位。 3、知識管理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供應鏈管理有助於企業在全球範圍內與供應商和銷售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形成長期戰略聯盟。知識管理思想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使得企業可以對企業的一般業務信息和企業知識進行集成共享,在完善的供應鏈知識網路環境下,實現供應鏈總體效益最優。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存、挖掘、共享企業內外知識。供應商與企業間的傳統關係是單純的產品購買、銷售關係,供應商無法影響企業決策。應用知識管理後,供應商可以適時向企業供貨,並及時反映市場動態,對企業產品的款式、外觀和包裝等提出建議,企業可據此調整生產,通過企業內外知識的交流,實現企業內部知識共享和企業外部知識內化,供應鏈管理中的這些核心知識是進行信息共享的基礎,將這些知識存入知識庫,可避免人員頻繁流動而造成的損失。 (2)日常物流知識化。在傳統的供應鏈中,由於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完成一個物流活動需要的時間較長,同時,傳統的物資供應過程由多個業務流程組成,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隨著知識的運用,客戶的任何一個需要,供應、陪送的信息都可通過企業知識網路選擇捷徑,企業可以實現敏捷供應和科學的決策。 (3)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由於供應鏈上各組成部分的需求隨時間可能變化,提高供應鏈效率要素之一就是變通,並進行創新,供應商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提高應變能力,不使系統中斷。基於知識管理的企業強調員工知識的更新,定期培訓,鼓勵員工學習,不斷深化企業的知識有利於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由於不斷吸收新信息、新知識,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就能走在時代前端,隨時調整發展方向,有利於企業增強外部環境適應能力。 (4)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傳統的物流企業大多需要置備大規模的倉庫設施,往往出現組織鬆散,機構龐大,難以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問題,為保證及時準備,安全經濟地將商品送達需者,需對現有物流企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技術改造。應用知識網路,物流企業可根據商流的需求特點與供應特點散置在各地,分屬不同系統的物流設施和資源可以通過虛擬企業連接,經過科學規劃重組,發揮物流設施和服務優勢,擴大服務半徑和貨物集散空間,優化供應鏈,完善服務水平。 4、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 知識管理的實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這裡我們本著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保密、協調、開放及共享的原則,提出幾項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該策略有待實踐的檢驗和進一步的研究完善。我們認為知識管理的實施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建立知識庫,實現知識編碼化。供應鏈的知識庫的作用主要是供應鏈的成員將各自現有的知識識別、分類,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系統的、不斷發展的知識資產。在知識庫中可以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則存貯,實現編碼化。目前對顯性知識(包括專利、商標、商務計劃、市場研究以及客戶名單等)的編碼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隱性知識往往涉及到成員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隱性知識所具有的特徵不便於知識的格式化因而在供應鏈知識庫中占的比重較低。要實現隱性知識的價值,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企業知識管理人員組織各方面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等相關人員,根據企業業務流程、市場競爭、長遠發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採取知識地圖、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等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進行系統地識別和挖掘。然後對所識別和挖掘出的隱性知識從重要性、獲取難易程度、可共享性、獨有性等方面進行科學分類和系統測度;並對其進行有效整合,使零散、無序化的員工隱性知識有序化、組織化,最終實現編碼化,逐漸培育和形成企業的核心知識。 (2)完善企業知識網路。知識的共享與傳播是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核心,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供應鏈內建立交流的網路,現代信息技術為遠距離的交流提供了技術文持。在供應鏈中實現有效的知識管理應首先建立起一個供應鏈的內部網路,將各成員的知識源通過網路聯繫起來。這個系統有必要確定供應鏈中常用的和專業方面的知識,並且介紹了掌握這些知識的成員以及專家的情況,用資料庫和網頁作為載體,該信息網路應該為成員間的交流提供諸如電子件、聲音郵件、音頻會議與視額會議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基於供應鏈內部的知識交流不能的聯繫能夠引起思維最大限度的擴散,從而為新知識的產生創造條件,這就需要建立供應鏈與外部間的信息網路。聯繫越廣、越有效,知識就能得到越多和越好的共享,而這又反過來意味著知識得到了發展。 (3)建立企業之間的信任機制。只有創造信任的氣氛,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效用。然而在供應鏈中,由於各結點企業的背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互之間經常無法達到完全的信任程度,這就給知識的交流和傳播帶來障礙。建立信任機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機制保證環境下,使供應鏈各成員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識,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要參與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在交流與共享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獲得新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庫。 (4)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識的行為環境是在整個供應鏈中進行知識共享的基本條件,這就需要對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作一定的調整。首先,組織管理者思想開放,敢於向自己和傳統的習慣提出挑戰,敢於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轉為支持,由監督轉為激勵,由命令轉為指導,自上而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要不要拒絕碎片化信息?
※論知識管理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世界,如何緩解你的知識焦慮?
※語音問答發力,進擊輿論傳播中心?
※歐陽澤林:每天都是你的個人品牌日,可是你就是沒有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