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漢之一
一,秦漢部分
漢代 螭虎紋玉劍珌寬7.4、高4、厚1.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淡青色,玉摽平面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斜收變薄,上端正鑽一直圓孔,兩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張口銜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從線刻至壓地隱起乃至浮雕,其過十分自然。漢代 玉璧直徑17.4、孔徑2.8、厚0.7厘米陝西省周至縣城東關出土,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白玉,溫潤純凈,形制規整,內孔緣和璧外緣均陰刻一圈壓邊線,璧兩面均浮雕排列整體的乳丁紋,除內外緣有部分乳丁不完整之外,其餘乳丁均飽滿完整,大小相同,間距勻稱,兩面紋飾相同。
東漢 玉辟邪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陝西省寶雞市北郊漢墓出土,現藏於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青玉,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圓雕,採用一塊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昂首挺胸,隆鼻鼓目,雙耳後聳,作張口怒吼狀,頜下有長髯,與胸肌相連,額後有一長方體榫座,背上還琢出圓筒狀孔,並與腦後一股長發相連,辟邪肩生雙翼,翼羽層層疊壓,後腿上也雕有羽毛。
漢代 玉豬長11、寬2.6、高2.8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1對。青玉,兩件均有少量受沁白斑,圓雕,兩件玉豬大小,形制相同,風格均寫實,但眼睛額飾略有區別,均為葉形大耳,拱鼻,有淺淺的鼻孔,頭身渾然一體,以斜刀刻出腿部,並加飾陰線,呈曲腿伏卧狀,臀部渾圓,底部四肢浮雕成兩個「八」字形,一件玉豬為陰線菱形眼,並加有弧形陰線眼眉,額部有陰線菱形網紋飾,而另一件玉豬,在額頭上僅有極淺的菱形劃痕,眼部亦有不規則的劃痕。
漢代 熊紋玉劍首長8.5、高6.5、厚2.2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白玉,有部分褐色沁斑,上部輪廓近似三角形,下部輪廓近似長方形,將其中內側一部分切掉,形成一個倒置的「L」形面,在其上端鑽有兩個圓形直孔,上部圓雕的螭虎在鏤空的捲雲上曲體爬行,另外,兩面還雕琢出猴子,尖嘴獸,螭虎等七種不同的動物形象。
東漢 玉豬長13、寬2.6、高2.3厘米陝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中出土,現藏於華陰西嶽廟文物管理處白玉無瑕,玉豬呈長方體平卧狀,豬身,鼻盤,嘴端,臀部均呈方形或長方形,以斜刀刻出豬之四肢和耳朵,頭頂下斜,拱鼻翹起,鼻孔和眼睛未刻,尾部,頜下各橫穿一孔,腹右側留有斷茬痕。
東漢 玉豬長10.8、寬2.2、高2.8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廟坡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光潔純凈,玉豬呈方體平卧伏,以細陰線刻出三角形眼,以斜刀刻出玉豬的四肢和雙耳,小腿壓於腹下,頭部上端斜下,拱鼻翹起,無鼻孔,方臀,尾部和頜下各橫穿一孔。
代 螭虎紋玉劍珌寬7.4、高4、厚1.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淡青色,玉摽平面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斜收變薄,上端正鑽一直圓孔,兩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張口銜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從線刻至壓地隱起乃至浮雕,其過十分自然。
西漢 玉人騎馬高7、長8.9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羊脂白玉,純凈無瑕,圓雕,整體形象是玉仙人騎玉天馬。玉馬呈奔跑狀。肩部和胸側刻出互相疊壓的三層羽翅,前蹄踏在球狀物上,馬背上騎一羽人,一手摁在馬頸部,另一手握一雙靈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出羽翼,腳踏板下雕琢著的雲紋,寓意為天馬在空中行走。
西漢 玉熊長8、高4.8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白色,玉色光亮,圓雕,玉熊圓頭,圓眼,長吻短尾,粗頸,雙耳後抿,呈蹣跚行走狀,憨態可掬,悠閑自在,造型生動,手法寫實,以極少量的陰線刻劃細部,通體拋光。
西漢 玉獬豸長4.5、高3.7、厚1.6厘米陝西省西安市三橋鎮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商店白玉,玉質溫潤,圓雕,獬豸圓眼昂首,胸肌隆突,雙耳豎立,頭頂直立一尖角,長嘴短尾,前右腿摺疊呈跪姿,蹄足,其餘三條腿呈曲卧狀,以陰線勾勒體毛,線槽底部未拋光,留有毛茬,獬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以角觸不正之人的神獸。
西漢 玉鷹長7、寬5、翅寬7.1、尾寬2.6、高2.5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黃色及部分紅璞,圓雕,玉鷹展雙翅呈飛翔狀,雙腿爪部併攏,收於腹下,玉鷹圓眼勾喙,目光兇猛,碾琢出起伏並層層疊壓的雙翅,羽毛豐滿,再飾以長陰線和密集的短陰線,頭後和身背上陰刻出「V」形紋飾,以示絨羽。
東漢 心形玉佩長10.2、寬6.3、孔徑1.8-3.7、厚0.4厘米陝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中出土,現藏於華陰西嶽廟文物管理處白玉,表面多處夾有赭色,玉佩呈橢圓形,正面微鼓,中心部位為一橢圓形孔。孔邊緣鏤雕出三隻螭虎,螭虎頭上雕出長獨角,四肢彎曲,均呈正背連體的穿雲奔騰狀,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陰線裝飾細部。背面較平,以陰刻的曲線和短平行細線裝飾螭虎身軀和四肢。
西漢 玉俑頭高8.5、面寬4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青玉,青綠色,圓雕,玉俑頭戴冠,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鬍鬚稀疏,長眼直鼻,嘴巴微啟,雙耳較大,腦後髮絲精雕細刻,脖子下端有斷茬,冠頂有一可插發簪的穿孔,通體拋磨光亮。
西漢 高足玉杯口徑6.3、高9.5、柄高3.5、足徑4.6厘米陝西省咸陽市西郊大泉村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青玉,有灰褐色斑,玉杯呈圓筒形,上侈下斂,有高足,柄下部呈實心喇叭狀,形制規整,但有部分殘尖,通體光素無紋。
西漢螭虎紋玉劍格長5.5、高1.9、厚0.3厘米陝西省長安縣郭杜鎮鄧店村漢墓出土,現藏於長安博物館玉呈青白色,表面附有鐵鏽痕,玉質細膩,拋磨光亮,玉劍格卡在鐵劍身後端和劍莖之間,玉劍格體近似「山」字形,中脊凸出,兩側斜收較薄,側面為菱形,中有長方形圓角穿孔,一面造型為高浮雕螭虎,另一面以脊部為中心陰刻獸面紋。 |
西漢 玉組佩由上至下:鷹形玉珩,長9.9、寬4、厚0.25厘米雙鷹紋玉璧,直徑7、孔徑3、厚0.3厘米鏤空玉舞人,長4.4、寬2.2、厚0.2厘米鳳形玉觽,長10、寬3.2、厚0.25厘米陝西省西安市三橋鎮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商店白玉,有部分灰白沁斑,由鷹形玉珩,鷹紋玉璧各一,玉舞人和鳳紋玉觽各兩件所組成的一套完整的玉組佩,其絲綬已朽。玉珩雕琢成展翅飛翔的玉鷹形象,玉璧璧面內雕琢兩隻背向之雄鷹,玉人形象服飾相同,形態婀娜多姿,笑容可掬。鳳鳥形玉觽,圓眼尖長喙,頭頂有捲曲高冠,身尾相連呈弧形
西漢猴紋熊紋玉環
西漢七節獸頭弦紋玉帶鉤長19.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建章宮遺址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白玉,有部分鐵鏽沁色,它由鉤頭,紐和形狀不盡相同的玉管穿鐵芯所組成,鉤頭上的獸近似馬頭,呈回首狀,菱形眼,頸部多處陰刻纖細的網紋,一節圓管上有兩隻圓雕玉兔。 |
西漢 玉圭前三件長9、寬2.5、厚0.5厘米後一件殘長7.3、寬2.5、厚0.5厘米陝西省長安縣茅坡村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4件。青玉,青灰色,扁平體,尖首長方形。其中一件底部略殘,兩面均有雕紋,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三件是由蒲紋雙身獸面紋玉璧切割而成,後一件是由谷紋雙身獸面紋切割而成。
西漢 玉印印面邊長2.1、高1.2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陳請士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呈青黃色。覆斗形紐,紐上有一穿,形制規整,印面方正,其上陰刻篆體「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拋磨光亮。
西漢 水晶印邊長2、高1.5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陳請士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透明,純凈無瑕,覆斗形紐,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陰刻篆體「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大方,通體拋光。
西漢 玉璜長12.2厘米甘肅省靜寧縣李店鄉王溝村漢墓出土,現藏於靜寧縣博物館。1對。青玉質,有侵蝕痕。形若半壁,近邊緣部飾陰刻線紋一周,內飾谷紋
東漢 瑪瑙珠長2.3、直徑0.4-0.6、孔徑0.1-0.15厘米雲南省昭通市大關岔河崖墓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半透明,主體淡褐至褐色,棗核形,中間有一道白色條帶。
西漢玉玦直徑3.1厘米貴州省普安縣銅鼓山遺址出土,現藏於貴州省博物館墨玉,呈黑色,有少量褐色斑,不透明,玦口為平頭。 |
漢代琥珀獸長4、寬2、高2.6厘米雲南省昆明市羊甫頭墓地採集,現藏於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暗紅色。獸作伏卧,雕刻簡練,體中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
西漢 銅柄玉器通長12厘米雲南省昆明市羊甫頭墓地11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淺黃色,琢制光滑,鏤空銅柄,前鑲尖錐形玉器。
西漢 瑪瑙葫蘆形珠串飾長約1.2、底埠徑0.9、頂埠徑0.6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共10粒,其中紅瑪瑙珠3粒,白瑪瑙珠7粒。呈透明狀,光潔滑潤,器形如葫蘆瓶,中央有一穿孔直貫兩端,下埠圓平,上埠小如細頸瓶口。
西漢 綠松石鳥、獸形珠左上:高2.2、寬1.7、厚0.7厘米左下:高2、寬3.1、厚1厘米右上:高1.9、寬2.5、厚0.5厘米右下:高1.5、寬1.1、厚0.8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1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4件。依其天然的形狀,略加琢磨修飾而成,均經拋光,表面平整光亮,左上有件,綠色閃藍,正面簡略刻劃,似一獸頭之側面相,背面平,有似衣扣的雙孔,且貫通,當為獸頭形扣;左下一件,翠綠色,整形似展翅飛翔的鳥,其因鑽孔自鳥首至尾,當為有裝飾作用的珠子,右上一件,淡藍綠色,正面經簡略刻劃,似向下俯瞰的飛鷹,背面僅有一孔,且不通面,其用途待考,右下一件,灰褐綠色,整形似狐首,因鑽孔自獸口至頂,為有裝飾作用的珠子。
西漢 方形玉石左:長7、寬3.5-4.4、高4.1厘米右:長6.4、寬4-5.3、高5.6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12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2塊。灰綠色。玉體厚重,應為玉料。
西漢 玉珠擋左:長2.2、寬0.7、厚0.4厘米中:長1.5、寬0.6、厚0.2厘米右:直徑1.3、厚0.1-0.2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3件。雞骨白色,左件作矩形,有豎直的四個穿孔;中件亦為矩形,有豎直的三個穿孔;右件為圓餅形,中間有一個穿孔,珠擋是用來節束串飾的,當將成串的珠子通過穿孔時,穿孔控制線繩,使細密多色彩的珠子組合成多珠串飾,因此,滇玉器中已有組佩玉飾了。
西漢 玉珠襦復原長約150、寬80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如圖所示的串聯穿綴的式樣為發掘後經現場考古專家復原的。這些珠、管、扣往往出自漆棺內,珠管扣相連,縱橫有序地串連成一個整件,略近長方形珠衣,這種珠衣覆蓋於死者骨架上,因而斷定是古滇王室成員或貴族專門用於喪葬的珠襦。
西漢 玉覆面復原長70、寬50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6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共166片。規整。有穿孔的玉片69片,包括與人眼,鼻,嘴部吻合的形狀特殊的10片,呈淺綠間白,淡黃綠等色,蠟脂光澤,半透明狀,玉片均光潔滑潤,其他玉片呈長方形,方形,梯形片,三角形等狀,角或邊均穿有細孔,孔徑1.5-2毫米,片體很薄,另有97片多呈灰褐綠,灰乳白色,為玉璧或其他玉器改制的玉片,邊角均無穿綴的孔洞,且大多斷口粗糙,形狀略呈長方形,弧邊三角形等的玉片,尺寸比有孔玉片略大一周。
西漢 玉觽長10、最寬1.5、厚0.2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15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雞骨白色。形似獸角形,一端有穿孔
西漢 月牙形玉飾最大件長3.7、寬0.2-1.1、厚0.1厘米最小件長3、寬0.2-1、厚0.1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6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11件。灰白至淡黃褐或灰綠,一面光潔滑潤,有玻璃光澤;另一面受土蝕出現褐色斑,似月牙形,上圓下銳,兩面磨平,多數兩端均穿一孔,也有下端無孔。
西漢 玉珠襦復原長40、寬30厘米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47號墓出土,現藏於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用金、玉、瑪瑙、綠松石、琉璃質料的管、珠、扣、片等1047件,穿綴成許多行橫串,串串相連,縫綴在一塊白色帛布上,大致呈長方形,形成「珠襦」,宛如珠寶縫綴的「珠被」。
西漢 墨玉策子高4.8、寬4.2厘米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47號墓出土,現藏於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色黑如墨,不透明。器形似馬具中的方形策子,兩側邊自下至上略收呈橢圓弧邊,弧邊中部突出一圓柱形條,截面半圓柱,環背面平,沿環正面中部有一凹槽由上至下邊兩側端形成向內捲雲弦紋。
東漢 玉印高1.3、邊長2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新村32號墓出土,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青玉,呈黃白色,覆斗紐,正方形,印面陰刻繆篆「危息」二字。印面殘有印泥痕。
東漢 玉印高1.1、邊長1.3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火車站74號出土,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青玉,棕褐色,龜紐,腹下有穿,正方形,印面陰刻「呂萬年印」四字,繆篆。印文溝內殘有印泥痕。
新莽 玉嗲鉤、鉤環左:長4、寬1.5右:直徑4、孔徑2.5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環城鄉黃泥崗出土,現藏於合浦縣博物館白玉,淺黃色,帶鉤為雁形,素麵,形態優美,鉤環圓雕一條蜷曲的蟠龍,龍頭和四肢高浮雕,軀體上的雲紋等則以細線陰刻,出土時,子鉤與母鉤相互鉤掛在一起。
新莽 「宜子孫日益昌」玉璧高27、寬18.3、厚0.6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環城鄉黃泥崗1號墓出土,現藏於合浦縣博物館雞骨白色,璧飾谷紋,邊緣有斜向突棱,孔緣為平突棱。廓外上部透雕龍紋和文字,中軸線對稱二龍,龍身有雲紋繚繞,回首立足於吉祥語之上,吉語為「宜子孫日益昌」六個篆字。
漢代 金柄玉環玉環直徑4.7、孔徑1.7厘米;金柄長2.5、寬0.8厘米廣東省肇慶市北嶺松山出土,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淺黃白色,內外有齒棱。飾雲紋,一面陰刻,一面為凸起的陽紋,金柄作長方形,鑲嵌於圓環上,柄端有銎,銎內裝三棱形銅條。
東漢 金星石獸長1.1、高0.8厘米廣東省德慶縣大遼山出土,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黑色,光澤閃亮,形似獅子,伏卧狀,腰際有一小穿孔,為珠串飾之一件。
西漢 玉獸首銜璧通長18.2、獸首長11.3、寬13.8、厚0.7、畀徑8.9、孔徑3.4、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淺黃色,有褐斑,大部分受沁嚴重呈白色,已失光澤,僅獸鼻及玉璧部分溫潤透亮,由整玉雕成,主紋為近方形的獸首(輔首),透雕,怒目橫髭。獸鼻中有銎孔,銜璧,獸首右側透雕一隻螭虎,立姿,頭朝下,獨角,尖嘴豎耳,尾部蜷曲。
推薦閱讀:
※續二 秦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性格和命運
※歷代職官沿革史(陳茂同-著) 秦漢三國時期
※篆刻學習:「印宗秦漢」的由來
※歷史的啟示:秦漢、隋唐之鑒
※秦漢時的呂家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