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無底線的信任毀了你的生活

【 蘑菇心理 第351天 】

「 當你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個人時,最後的結果只有兩個:不是生命中的那個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課。」

如果說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是愛與被愛的話,那麼,在人際關係中最美好的事,莫過於信任與被信任。信任,是促進親密關係,升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與認知最重要的一個途徑。

但是我們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出發點很好,非常認同信任的價值,但是他們似乎過於迷戀信任的能量,認為只要自己無條件的信任身邊的人,就一定能夠激發別人對自己無條件的信任。

但實際情況是,雖然多數人會接納他們,但是並不會像他們期望的那樣,回報以同樣無條件的信任。甚至也有一些時候,他們會因被人利用而受到傷害。

他們經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明明自己做的是一件對的、好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得到想像中的那種好的結果?到底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心理的層面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有的人會無條件的信任他人?

對他人的認知

在如何看待他人這個問題上,人們的態度和認知有很大的差異。有的人會抱著懷疑甚至是敵視的態度看待他人,習慣從消極的一面來解讀他人的言行。當然,也有的人會正好相反,他們更習慣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價他人。

他們認為所有人都是好的,都是友善的,因此自己要信任周圍的人。當別人在一些事情上不信任自己的時候,他們不會認為對方這個人有問題,而是經常把原因歸結在一些外在因素上,認為對方是「迫不得已」。

正是因為這種認知,他們認為自己就應該信任別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就會感到焦慮和內疚。所以,即使是面對一個並不是充分了解的人,他們也會選擇無條件的信任對方。

不合理的信念

關於剛才提到的這種認知,如果我們再深入挖掘的話,就會發現其中隱藏這樣一種不合理,或者說扭曲的信念:應該式的生活。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曾提到過一個概念:必須強迫症。它的含義是,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有一種應該陳述,「我應該做這個」「我必須信任別人」。

擁有這種信念的人,與其說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如說是生活在自己頭腦中理想化的世界裡。他們對世界、對他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理念,符合這個理念的就是對的,就應該去做,那怕受到傷害;不符合的就是錯的,絕對不能去做,那怕這樣可以保護自己。

他們認為信任是人際交往中一種美好的品質,是對的,所以自己應該這樣做。即使這樣做受到傷害,那也是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是,如果自己不去信任他人的話,內心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並因此感到痛苦。

但真實的生活顯然是複雜的,我們很難用好和壞這麼簡單的判斷來理解。

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怎麼樣,一方面取決於我們怎樣看待對方,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此外,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的互動模式也很重要。

被信任,是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都想獲得的,絕大多數人也願意去做一些事情來贏得別人的信任。但是,當一個人發現,不管自己做什麼,無論是有利於這段關係的事情,還是有損於這段關係的事情,對方依然無條件的信任自己時,就會不自覺的懈怠自己,不再強迫自己去做一些討好對方的事情。

這也是我們心理的一個特性:節省原則。當我們做和不做都能得到同樣的一個結果時,我們會傾向於不做。

所以,對那些習慣了信任他人,不會質疑別人的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是自己造成的。當你允許別人對你不好時,有一些人真的會這麼做的。

無條件信任他人的人,雖然很多時候做的是一個對的事情,但是用的是一個不對的方法,最後得到的經常是一個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那麼,假如你是這樣類型的人,該怎麼做呢?

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設立自己的信任門檻。

人際關係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互惠原則。信任也是如此,我們想要讓別人信任自己,需要去做一些信任別人的行為和舉動,來證明值得別人來信任自己。同樣,當我們看待與自己交往的人時,對方值不值得信任,也需要對方去做一些事情,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是可以信任的。

也就是說,贏得你的信任也是需要門檻的,是需要達到一定「條件」才可以的,並不是無底線的。這樣,我們的人際關係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一種平等的、良性互動的氛圍。

總之,信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珍惜它,而不是讓它變的廉價。

你如何看待過度信任這件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點擊上面圖片,掌握人際交往中最核心的18個技能↑↑


推薦閱讀:

真的是越丑越出軌嗎?為什麼?
生活、手工DIY---劉麗珺的博客
怎樣過基督徒生活
日用之道—知足之足
生活,何苦畏首畏尾。

TAG:生活 | 信任 | 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