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懼症患者,就不要看這部驚悚片了

文 | magasa

關於《群鳥》,彼得·博格達諾維奇曾評價:「即便希區柯克這輩子只拍了這一部《群鳥》,他也足以躋身電影巨人的行列。」

1963年上映的此片仍然是希區柯克和作曲家伯納德·赫曼、攝影師羅伯特·博克斯及剪輯師喬治·托馬西尼合作的結果,至於最重要的女主角人選,他的首選本來是格蕾絲·凱利,兩人在50年代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但她當時已經息影成為摩納哥王妃,於是希區柯克選擇了廣告新星蒂比·海德林,海德林當時無人認識,這是她第一次在電影中擔綱主角,後來她還演了希區柯克的《艷賊》。

前兩年有一部電影《女孩》(The Girl),就是從海德林的角度講她與希區柯克並不愉快的往事,在她看來,這位懸念大師其實是一個虐待狂。

希區柯克此前完成了極受歡迎的低成本恐怖片《精神病患者》,他希望新片超越前作,為此籌備了整整三年。《群鳥》是希區柯克第三次改編達芙妮·杜莫里哀)的小說,前兩次是《牙買加旅店》和《蝴蝶夢》。

《群鳥》在某種程度上是後來泛濫的啟示錄式恐怖片的始祖,費里尼稱它為「末世之詩」。它代表了60年代初好萊塢電影製作技術尤其是特效的最高水平。並且,希區柯克對觀眾心理的掌握更加爐火純青,他知道如何讓觀眾在什麼時候尖叫。他說過:「每當一部新的希區柯克電影上映,觀眾和評論家都好整以暇,對自己說這次看他怎麼來嚇唬我。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害怕,但做到這一點越來越困難,老練的觀眾會說,啊,早知道一定會是這樣。那麼我就輸給他了。」

所以在《群鳥》里,希區柯克不得不開發更多新的電影技巧來和觀眾玩這種智力遊戲,他參考了當時發生的一起真實的鳥群攻擊人類的事件,後來科學家證實因為海鳥攝入了大量被污染的浮游生物,才會變得性情發狂。

但在電影拍攝的60年代初,人們還不知道真相,所以希區柯克乾脆在電影里不交代鳥為什麼攻擊人,事實上提供一種科學解釋反而會削弱它的內涵,使影片變成一部無聊的科教片。

現在它成了一部表現人類本質上脆弱的影片,在寓言層面上,攻擊人的鳥可被看作是對人類各種自然威脅的化身,面對這來歷不明的襲擊,人們似乎無處可逃。希區柯克所迷戀的毀滅主題在影片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只不過施害者從過去的人類變成了大自然,這令人更難抵禦。

《群鳥》曾令當時的影評人感到困惑,因為片中那群鳥類來去無蹤,到底象徵了什麼含義?比起同類恐怖片或災難片來,《群鳥》無疑是難懂的,連希區柯克常用的「麥高芬」都無影無蹤。

不過在希區柯克本人看來,這部影片要說的主題清晰極了。他在為影片宣傳時所做的訪談和廣告中反覆強調,影片想傳達自然界發送給人類的信息,他說:「如果你曾經吃過火雞,曾經用籠子關過金絲雀,曾經打過野鴨子,那麼來看看《群鳥》吧,這部電影會讓你若有所思。」

影片終於當時罕見的開放式結尾,連「劇終」字樣都不需要,但製片廠認為這會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於是強制加上了「劇終」。後來出的音像製品為了尊重希區柯克的本意,又將其拿掉。

據說原始劇本在眾人從房中偷偷溜走之後還有十頁之長,展現了室外被鳥群攻擊後的一片狼藉,有許多鳥追著汽車攆來,汽車不得不拚命加速逃竄,希望比鳥跑得更快,最後來到一片安靜的開闊地帶才算結束。現在的結局無疑好過原始劇本中的版本,它讓觀眾的心在走齣電影院時仍然是提在嗓子眼的,災難沒有自動終結。

1963年,希區柯克攜《群鳥》來到戛納,這是他第四次參加戛納電影節——前三次都是在競賽單元,一無所獲,這次他用這部影片為電影節揭幕。當地所有廣告都用一樣的語氣說道:「群鳥來了!」影評人們激動得無法自持,觀眾潮水般湧入放映大廳,爭睹大師最昂貴的一部電影。

如果武斷一點,我們可以認為《群鳥》是希區柯克生涯中最後一部偉大的電影,若只論複雜和微妙的程度,則超越了他之前的所有作品。

推薦閱讀:

美國總統林肯有婚姻恐懼症 去婚禮如同上屠宰場
抑鬱恐懼症的癥狀有哪些?
親子 | 上學恐懼症
結婚恐懼症(案例點評)
余永定:我們首先要「克服貶值恐懼症」

TAG:驚悚 | 恐懼 | 恐懼症 | 密集恐懼症 | 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