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的求證——人口紅利足以應對「未富先老」

小心的求證——人口紅利足以應對「未富先老」

作者:蔡昉(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最後更新:2009-12-31 12:29:09 來源:南方周末

  • 標籤
  • 養老
  • 人口紅利
  • 計劃生育
  • 整個改革開放期間,中國人口處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持續增加,以及佔總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階段,從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高儲蓄率兩個方面,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被稱為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理論概念,在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具體體現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民工成為勞動力供給主要來源,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比較優勢,從而中國的製造業產品佔領國際市場。

    然而,隨著人口轉變進入低生育階段,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出現遞減,並預期在2015年前後達到頂峰,此後絕對量開始減少。這個長期趨勢中勞動力市場的表現,則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的增量相應減少,農民工工資逐年提高。因此,國外投資者和中外經濟學家認為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下降。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中國人口紅利的來源和具體表現,則可以發現,上述意義上的人口紅利,至少可以在2020年繼續支撐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從人口預測來看,在2016年以前,勞動年齡人口仍然保持正增長,勞動力總規模依然龐大,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屆時高達9.9億,意味著還有外延性的人口紅利可供利用和開發。在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之後,內涵性的人口紅利窗口仍然開放,可以從幾個方面加以挖掘。

    首先,農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動實質的城市化,保持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力供給。在過去20年中,城市化速度大約為每年1個百分點,而過去10年中則是每年1.2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這個速度是異常快的,難以持續。但是,目前依靠把農民工統計為常住人口的方式推進的城市化,由於割裂了勞動力市場,並不能保證勞動力的穩定供給,也不能啟動農民工群體的消費需求。如果以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改善收入分配為主要內涵的方式,推動農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延緩人口紅利的遞減過程。

    其次,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形成國內雁陣模型,可以保持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東部地區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仍然有較大的潛力,這為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後發優勢。因此,通過把區域發展戰略從政府主導、投資驅動和重化工業化的軌道轉向比較優勢的軌道,可以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延續下去,保持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

    可見,人口紅利不是宿命的,而是通過創造條件可以人為保持和延長的。從時間上看,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足以在2020年以前繼續支撐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應對未富先老的挑戰。與此同時,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勞動力市場的完善、教育與培訓的擴大,未來還可以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長期支撐中國經濟增長。

    推薦閱讀:

    口紅試色二三事
    你親吻過可樂味的女孩兒么?
    買口紅主要看嘴型,6種嘴型你是哪一種?
    多年彩妝心得分享,教你這個冬天怎麼選口紅
    【如何正確試用口紅,口紅與不同膚色的搭配】

    TAG:人口 | 人口紅利 | 口紅 | 求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