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回顧性分析

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回顧性分析 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回顧性分析

唐賢鈞

(湖北省潛江中心醫院骨外科,潛江市 433100)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椎間盤鏡(MED)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方法 51例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其中22例MED手術患者為觀察組,29例行傳統開放手術者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後鎮痛藥物應用情況、術後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併發症,持續隨訪,以Macnab標準評價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後鎮痛藥物應用率、術後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臨床療效均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關鍵詞】椎間盤鏡;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間盤切除術;開放手術

腰椎間盤突出症為臨床常見癥狀,主要因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所致,可形成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傳統開窗減壓、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術及椎間盤鏡下手術等均可達到較好的效果[2]。對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由於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其手術操作難度更大、風險更高[3],必須對手術方案進行一定的規範。基於此,本研究重點探討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椎間盤鏡下手術方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案分組。觀察組22例均行MED手術,男15例、女7例,年齡25~71歲,平均(38.8±11.5)歲,病程3~31個月,平均(14.2±1.2)個月,病變區域L1~2 1例、L2~3 3例、L3~4 18例;對照組29例均行開放手術,男19例,女10例,年齡27~73歲,平均(39.5±10.3)歲,病程2~35個月,平均(15.1±1.5)個月,病變區域L1~2 2例、L2~3 4例、L3~4 23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學診斷,確診為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經牽引、藥物治療無效,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觀察組 MED系統由美國SOFAMOR DANK公司生產。①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於專用弓形架上,以克氏針反覆探查,至觸及上位椎板下緣,利用C臂X線機定位;②確定切口位置及工作通道方向,於棘旁做縱向1.8 cm左右切口,逐級置入擴張管並固定工作管道,置入相關器械;③在上位椎板下緣與下關節突內側交界處,清除視野內軟組織,酌情咬除部分骨質及黃韌帶,擴大側隱窩及神經根管,使視野顯露充分;④保護神經根及硬膜囊,切開纖維環,取出退變髓核;⑤以生理鹽水及洗必泰沖洗椎間隙及椎管,置橡皮引流片,退出工作管道,關閉切口。術後接受消腫、抗感染、止痛常規治療,要求患者平卧,術後48 h拔除引流片,開始床上鍛煉,72 h下地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術後5 d左右出院。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後路開窗減壓、神經根減壓、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椎間盤髓核切除等開放術式進行治療,術後干預方案參考觀察組,術後10 d左右出院。

1.3 觀察項目 ①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後鎮痛藥物應用情況、術後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手術併發症情況;③持續隨訪3~36個月,平均(15.1±2.2)月,參考Macnab標準評價療效:優,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日常工作及生活不受影響;良,指偶爾出現疼痛,對工作有一定影響,但能從事較輕工作;可,癥狀改善,但仍有較強疼痛,無法工作;差,神經癥狀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體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按(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構成比(%)行秩和檢驗、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校驗,以P<>

2 結 果

2.1 手術效果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後鎮痛藥物應用率更低、術後下床活動時間更短、住院時間更短,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 (x±s)

組別n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後鎮痛[n(%)]術後下床活動(d)住院時間(d)觀察組2222.5±6.888.7±21.56(27.3)2.1±0.45.5±2.1對照組29151.5±28.782.5±10.322(75.9)8.3±3.313.8±3.7t/χ2值-20.6011.36311.929-8.743-9.420P值0.0000.1870.0010.0000.000

2.2 手術併發症情況 所有患者手術切口均一期癒合,術中未見定位錯誤、神經根及馬尾神經損傷、大血管損傷。觀察組1例腦脊液漏,對照組3例腦脊液漏,均於術中經明膠海綿壓迫後得到抑制,術後未見腦脊液漏。兩組手術併發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臨床療效 觀察組優17例、良4例,優良率95.5%;對照組優14例、良11例,優良率86.2%,經Fisher確切概率校驗,兩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層秩和檢驗,觀察組臨床療效優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87,P<>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n(%)]

組別n優良可差觀察組2217(77.3)4(18.2)1(4.5)0(0.0)對照組2914(48.3)11(37.9)4(13.8)0(0.0)

3 討 論

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少見形式,主要發生在L1~2、L2~3及L3~4椎間盤,由於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髓核組織多不是單純壓迫神經根,而更多地表現為壓迫馬尾神經,因此患者可能更多地表現出大腿前外側痛、下肢肌力下降、膝反射減弱、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等癥狀,而較少表現出坐骨神經體征[4]。由於其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誤診漏診較多,因此遇疑似癥狀患者,應該優先排除腰椎結構變化,CT、MRI等影像學方案均是診斷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可靠措施。

由於高位腰椎椎管相對狹窄、硬膜囊內神經組織相對較多,神經受壓迫後緩衝餘地有限,難以通過保守治療自行緩解,因此儘早行外科手術解除椎間盤對神經根及馬尾神經的壓迫,是治療該疾病的關鍵[5]。其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明顯影響了傳統開放手術的效果:①後路手術要求大骨窗以保證移動範圍,術中還可能行半椎板、全椎板或小關節突切除,以避免損傷神經根,這將導致手術創傷提升,還可能影響術後腰椎的穩定性;②若切除關節突,還需要行腰椎內固定融合術,這不僅增加了手術難度,還將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甚至可能加速融合相鄰節段椎間盤的退變。本研究對照組接受常規開放手術,術中出血量、術後疼痛及恢復情況均差於觀察組,且隨訪療效亦明顯更差,說明其並非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可靠治療方案。

MED技術則能夠在創傷較小的前提下帶來開闊的視野[6],因此術中能夠儘可能減少對硬膜囊的牽拉,不需要切除過多關節突,能夠充分保護腰椎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實現神經根管減壓、椎間盤摘除等過程。觀察組出血量少、術後恢復良好,提示該術式組織損傷輕,其療效也明顯優於對照組,提示其減壓更充分,對脊柱的不良影響更輕。但觀察組在手術時間上並不佔優勢,這可能是因為高位腰椎板間隙狹窄,部分重疊,對進入椎管造成了一定影響,延長了手術時間[7],但其手術時間仍接近對照組,說明能滿足臨床需求。

由於上腰椎神經根及椎間盤的毗鄰關係與下腰椎差異明顯,MED操作方案需要更為標準、嚴謹。在開展手術時,需要注意如下幾點:首先,手術入路推薦選擇經下關節突內側咬除法進入椎管。術前利用克氏針聯合C臂X線機定位,能夠有效定位手術椎間隙,這有助於減輕X線輻射、縮短術中重複定位所需時間。由於上腰椎椎板間黃韌帶較少,鏡下視野範圍內多為上位椎板下緣及下關節突內側部分,分界較為清晰,咬除部分骨質及黃韌帶可以快速進入椎管。松解神經根一般不需要破壞整個下關節突。實踐顯示,若神經根較緊,向下咬除黃韌帶及下椎板上緣部分骨質,即可有效松解[8]。其次,在摘除突出髓核時,髓核鉗必須從最精細的開始,逐級擴大椎間隙,不能因癥狀嚴重而隨意擴大髓核鉗型號,這是因為上腰椎髓核往往輕度突出即可嚴重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遇髓核遊離於硬膜下方或神經根前方,且相對較大,嚴禁暴力向外牽拉,可首先遊離髓核,將其推入椎間隙,再按椎間隙大髓核處理方案處理,先咬碎,再逐步取出[9]。根據既往經驗,後縱韌帶、椎體邊緣、小關節突下方、神經根管內部等部位可能出現殘留遊離髓核[10],對上述部位必須反覆重點探查。在清理完髓核後,有必要沿神經根走向咬除少量骨質、去除周圍全部黃韌帶,以徹底減壓。最後,還應注意椎管內止血。本研究觀察組未出現術中出血導致的副損傷及術後血腫,主要得益於嚴密的術中止血措施。未充分暴露神經根前,應盡量避免探鉤探查神經根,避免損傷大血管;血管一旦破裂,必須及時行雙極電凝及腦棉片壓迫止血,避免使用明膠海綿,以保證完全吸收。

綜上所述,椎間盤鏡下手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優勢顯著,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隨訪療效高,值得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丁 傑.後路椎間盤鏡手術與開放椎板開窗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3,53(25):83-85.

[2] 劉豐平,趙紅衛,陳海丹,等.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初100例的學習曲線及經驗[J].實用醫學雜誌,2015,31(6):912-915.

[3] 田世文,安 靜,趙正陽,等.MED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3,35(22):3466-3467.

[4] 王 超,趙長福,劉 波,等.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誌,2012,32(6):1310-1312.

[5] 王闖建,張曉博,吳學建,等.椎間盤鏡技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12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誌,2014,37(4):392-394.

[6] 劉 洋,楊星華,官正華,等.椎間盤鏡手術與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誌,2012,15(2):142-144.

[7] 紀玉清,張 強,鄭燕平,等.椎間盤鏡下B-Twin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15,30(1):69-71.

[8] 李樹文,銀和平,吳一民,等.顯微內窺鏡下髓核摘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術中併發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國骨傷,2013,26(3):218-221.

[9] 李永剛,韋繼南,陸 軍,等.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和經皮椎間盤切吸術治療單節段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的遠期療效比較[J].介入放射學雜誌,2012,21(1):40-44.

[10]滕海軍,王 亮,郭志良,等.Quadrant通道下與椎間盤鏡下治療雙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比較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2,20(13):1161-1164.

作者簡介:唐賢鈞(1979~),男,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科臨床疾病。

【中圖分類號】R 681.5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6575(2016)05-0757-03

DOI:10.11864/j.issn.1673.2016.05.37

(收稿日期:2016-06-29

修回日期:2016-08-26)

推薦閱讀:

分析:中國央行再度加息的影響
水瓶座的最佳配偶分析
《增刪卜易》卦評例50/ 靜卦分析三步驟
VR在旅遊業的應用場景分析:虛擬現實會給旅遊業帶來哪些影響?
火雷噬嗑-六十四卦共性分析

TAG:手術 | 腰椎間盤突出 | 治療 | 回顧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