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的成因及對策-------陳忠聯
「網癮」的成因及對策
網癮成因之網路特性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網路確實具有引人入勝的特性。
首先,網路上的可匿名性使網路交友成了一種流行。
網路可匿名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不需要向別人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年齡、身份,所以即使彼此談得再投契,也不擔心對方給自己帶來傷害。而另一方面,每個人在網上的資料或信息都可以隨意填寫或更改,可以給自己起名叫劉德華,也可以說自己身高有180厘米,這些都給了孩子自我修飾的空間。也許生活中的自己不夠完美,然而網上的自己可隨意塑造。這些好處就使得網路交友成了一種流行。如果是一些本身平時就和周圍的人存在溝通障礙的孩子,就更喜歡上網尋找「知己」了。在他們看來,這些不認識的人似乎更能理解他們。
第二,網路上的便利和自由是吸引青少年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
對很多青少年來說,網路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可缺少,我甚至聽過有的孩子說:「飯可以不吃,網卻不能不上!」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的便利性和自由性。和去圖書館藉資料,去書店買書比起來,上網只需要坐下來,敲幾下鍵盤,就可以跟全世界的信息庫互通,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便利極了!另一方面,網路可以讓孩子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意進出各個網站,滿足了他們自由自在翱翔的心理需求。
第三,虛擬的網路空間給了孩子逃避現實的最好去處。
我曾經坐下來和一些很迷網路遊戲的孩子聊過。結果發現,他們並非只像家長所抱怨的那樣一味貪玩,不愛學習,這其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深層的心理原因。很多孩子對我說,他們喜歡遊戲中交流、團結協作跟競爭的感覺,這讓他們感受到友好、輕鬆和快樂。也有一些孩子說,自己最開始上網玩遊戲是因為某次考試不好,回家挨了老爸、老媽罵,心裡很是鬱悶。於是出門和同學跑到網吧去打遊戲解悶。結果發現,現實中無法找到的成就感,他卻能在網路上輕鬆獲得,於是當然選擇繼續樂在其中。
網路呼應並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正是因為網路本身具有這麼多「迷人」的特質,才使得孩子喜歡上網。而之所以會沉迷其中,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恰好有些心理特性是可以通過網路得到滿足的。它們包括了——
1. 認知需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對周遭的事物充滿好奇。而網路的便利和自由的特性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外部世界最好、最便捷的方式。網路上的信息量不僅龐大,內容也是豐富多彩,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 自我實現的需求。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喜歡得到別人的肯定,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需求」。有些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夠優秀,與夥伴相處得也不夠融洽,情緒上總是很低落,缺乏自我實現的滿足感。而在他們玩網路遊戲時,相對而言較容易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況且遊戲輸了,可以自己作主,不斷地重複來過,生活中卻不能如此,這些都大大滿足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
3. 人際交往的需求。
有些孩子個性比較內向,不太善於和同學或夥伴相處,可在網上卻能交一大堆的朋友。原因就是網路具有可匿名性的特點,可以讓他們突破許多心理障礙,對著陌生人暢所欲言,彌補了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交友不暢,也達成了情緒宣洩及交流的目的。
4. 性心理滿足的需求。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性心理懵懂的時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而我們國內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有所保留,家長也總是談性色變,留給孩子很不好的心理暗示,結果反而更激發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你們越不想讓我知道,我就偏要知道。」而網路在這方面的開放,恰好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便利的渠道,也滿足了他們了解性的需要,因而讓很多孩子沉溺其中。
催化網癮形成的環境因素
此外,一些環境因素更會起到「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首先,家庭的不和諧。
研究發現,90%有網癮狀況的青少年都來自家庭緊張的環境。
我之前提到的朋友15歲的女兒,原本是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之所以開始喜歡外出上網,其實與一年前父母開始吵著離婚大有關係。有許多孩子和她一樣,當他們明顯感覺到家庭中親人的關係出了狀況時,為了逃避這個令人不快的環境,就會沉迷到網路之中,因為在網路的世界中,他們不需要面對父母爭吵不休,甚至於肢體暴力等讓人不知所措的狀況。
第二,親子關係的障礙。
當孩子覺得跟父母無法溝通,不被理解,或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時,因倍感壓力就會興起反抗的念頭。而當反抗失敗,心中積累了許多鬱悶,這時網路對他們來說,就會是排解鬱悶的一個渠道。有一個16歲的網癮男孩就告訴我:「其實每天在家裡上網也很悶的,生活一成不變,十分無趣。可我會持續這樣做,父母越不讓我上網,我就越要這樣做,只有這個方式我才能躲開排山倒海的壓力,並且成功地氣到爸媽。」可以說,青少年上網是一種逃避,是他們緩和焦慮情緒的一種手段,是他們對現實的無望和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反抗失敗的一種補償。
第三,學習上遇到挫折。
有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升入重點中學之後,因為競爭加劇,成績就下滑了。原本自信滿滿的孩子,現在感到挫折不已,如果父母這時沒有及時地挺身而出,提供孩子情緒上的輔導和協助,孩子的自信就會一落千丈,而遁入網路世界中,去尋找成就感。曾有位家長告訴我,他17歲的孩子,原來成績一直都很好,在升中學後無法適應巨大的競爭壓力,可在網路中他卻找到了滿足感,憑藉自己的聰明,他現在可以在四五千人上線的網路遊戲中排名第一、第二,表現非常優異。對他來說,在課堂中沒有辦法得到的成就感卻在網路中找到了,也使他更加不願再回到課堂。
第四,人際交往的受困。
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贏得同伴的接納跟讚許是很重要的心理任務。有些孩子因為性格比較內向、孤僻,或外型不夠討好等因素,而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完成與同學良好相處的任務。若還受到周圍同學一些玩笑式的嘲諷:「你太遜了,根本不配……」就容易逃避人際關係,躲到網路上去。
性格因素
另外,以孩子本身的性格來說,也有一些是比較容易造成上網成癮的。
缺乏自信——
有些孩子比較缺少自信,這通常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從小在父母的嚴厲教導下長大的孩子,很可能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人,有極差的自我評價,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信,易受他人欺負。上網可以讓他找到一些虛假的自信。
喜歡幻想——
有些孩子本身就是愛幻想的,想像力豐富、非常理想化,那麼網路世界恰好讓他天馬行空的想法有了發揮的地方。
自制力弱——
自制力比較弱的孩子,也是網癮的高危人群。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父母太過溺愛,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怎樣合理地節制自己,當他上網,發現有些遊戲很有趣時,往往就一發不可收拾。
當今時代的社會因素
在2006年,心理學專家高文斌博士根據研究認為,青少年網癮現象跟我們當下的社會狀況很有關係,覺得當代中國青少年成長中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三個缺失。它們分別是:
第一,父親功能的缺失。
青春期的男孩往往很需要父親的情緒支持,對他們來說,父親代表了規則和秩序,而這與孩子自制力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然而,這一功能在現在的許多家庭中都處於缺失狀態,父親往往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常常奔波在外,無法顧及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又或者是一些父母離異的家庭,如果孩子是跟著媽媽生活的話,父親功能就更容易被忽視。所以,如果你去過網吧,就不難發現,沉迷網路的孩子中很大多數都是男生。
第二,遊戲缺失。
在我國,青春期的孩子剛好是初高中階段,學業異常緊張,還要面對升學的壓力。這都使得他們少了許多遊戲的機會,再加上學校安排的體育活動不夠豐富,他們往往無法在日常遊戲中得到滿足感,就會轉而他求,到網路遊戲中去尋找感官和心理的刺激,也使得網路遊戲風靡起來。
第三,同伴缺失。
現在中國的城市中,通常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庭內的玩伴為零。而在學校里,因為課餘時間的有限,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讓孩子們常常有種孤獨感。當現實中的同伴缺失時,網路卻給他們提供了方便而廣闊的交友機會。
在網路中,有遊戲,有同伴交往,又能獲得成就感,恰好彌補了這三個方面的缺失,所以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就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迷上網路了。
父母調整心態,幫助孩子擺脫網癮
家中的孩子上網成癮,家長往往心急如焚。我接過好幾個家長電話:「陳教授,我把孩子交給你,請你幫我治療他的網癮。」
能被家長們信任,對我來說當然是個極大的鼓勵,然而這個想法卻需要調整。
通常的回應是:「請等一等,要改變孩子的網癮,首先需要改變的是父母自己。」也就是說,先改變父母的心態,再改變孩子的現狀。
為什麼這麼說?
如同我們前面所說,90%染上網癮的孩子都有家庭關係緊張的原因,也可以這麼說,孩子的網癮是家庭功能失調的表現。所以除非父母先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建立一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家庭情緒氛圍,讓孩子能夠有足夠的情緒支撐力,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才能讓改變持之以恆。否則的話,孩子只會持續躲避在網路世界當中,拒絕跟現實生活中的父母以及其他人溝通。
所以先讓我們來看看父母可以做什麼樣的調整。
第一,改變注意焦點。
有些孩子有網癮的原因,是因為過去父母的嚴厲要求、過高期許,讓孩子喪失了學習動機:「反正怎麼學,也不會讓父母滿意,我根本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那不如索性放棄。」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父母首先該做的,是調整自己的注意焦點,並明確告訴孩子:「現在爸媽最關心的不是你的學習成績,我們也不那麼在乎你是否能考上重點學校。對我們而言,你的心情狀態才是最重要的。」告訴孩子,父母關注的焦點早已經做了轉移,你們不會只看他的成績,而是更關心他的心情,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心靈呼吸的空間,化解原本緊繃的親子關係。
第二,改變對上網的態度。
父母的首要目標,是先打開親子溝通的渠道。之前有不少父母告訴我,他們在發現孩子沉迷網路,屢勸不聽時,就會動手把電腦關了,搬了,甚至砸了!然而發覺似乎完全起不到效果。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他又多了一個例子來證明父母是多麼不懂他,不理解他。
所以父母比較好的做法是,開始學習去理解孩子。比如有一對上了年紀的父母,下定決心開始學上網,媽媽原本是個電腦「白痴」,連電腦開關都找不到,一點點開始學用網路,直至可以很輕鬆地發送E-mail。
而她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就是發給兒子的 :「老媽很關心你,可總是碰不到你,所以發個郵件問候你一下。」最後還附註一句,「我發覺,發電子郵件還蠻方便的。」
結果當天下午就收到了兒子的回信。
這個做法精彩極了!會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理解他的,而不是毫無道理地完全排斥網路的正面功能,大大有助拉近親子的心理距離。
第三,適度為自己之前不理想的舉動表達歉意。
許多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驚呼起來:「這怎麼可以?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哪有大人跟孩子道歉的道理呢?」
事實上,孩子對父母的抵觸情緒往往可追溯至某一次事件,導致了他們就此認定,父母是不尊重他的。例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16歲的網癮少女,她輟學不念書,跟男友同居,讓父母很頭疼。而現在的她,心中對母親充滿怨恨。和她詳談過後,發現某次「火鍋事件」是令她改變的導火索。13歲那年,她在和同學吃火鍋,母親找上門來,當著大家的面打了她一巴掌。她告訴我:「這一巴掌,就把我們的母女之情打掉了!媽媽怎麼可以當著我同學的面打我?」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覺得這事沒啥大不了,打一下有什麼了不起,但對青春期好面子的孩子來講,這可是很大的事情。
如果父母意識到某些事情做得的確不妥,主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就會軟化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結,同時也是高明的情商示範。
父母往往覺得「對不起,爸媽錯了」太過矯情而說不出口,那就不妨採用一些比較婉轉的做法:「我當時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現在想來我覺得真的很抱歉。」
如此尊重孩子的做法可以化解家長與孩子間的芥蒂,讓孩子找到和父母持續溝通的動力。
網癮的治療
想要擺脫網癮,就得先要評估網癮的程度,再採取相應的辦法。根據網癮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為3個級別。
1級:對網路有所依賴,但程度較輕,或成癮時間較短,此時治療大有可為。
2級:對網路的著迷,已經對學業和人格成長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此時的治療就需要一些時間。
3級:病理性的網路成癮,屬於最嚴重的網癮狀況。
「病理性的網路成癮」指的是,因為沉迷於網路,不僅對學業及生活造成影響,同時因情況嚴重,也改變了當事人生理上的狀態。這種嚴重級別的網癮,與毒癮、賭癮的原理十分相似,上網的愉悅會刺激當事人的大腦神經中樞,破壞內分泌的平衡,分泌大量「多巴胺」(Dopamine),它是一種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長時間上網,會在大腦諸多神經元中製造「上網興奮點」,這些興奮點會使大腦對上網產生持續的興奮感,不易戒斷,因此就如同戒毒癮一般,專家們會使用藥物來協助治療網癮。如果孩子屬於這一級的網路成癮,則需要找精神科醫師,或求助於專業的機構。
針對那些病理性的網癮患者,住院治療是一有效途徑,同時要輔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研究表明,通過使用抗焦慮類、抗抑鬱類精神藥物可以緩解成癮者的不良情緒,為心理治療創造有利條件。用於治療抗網癮的藥物主要有抗抑鬱葯(antidepressants)和心境穩定葯(mood stabilizers)。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在接受抗抑鬱藥單一療法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上網成癮者明顯減少了上網行為;而在接受單一或多種心境穩定劑療法的成癮者中,有一半以上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目前,藥物干預加心理疏導已作為一種綜合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幫助孩子擺脫網癮
除了求助於專業醫生及機構,幫孩子有效戒除嚴重網癮之外,父母也可在家中,輔佐孩子一步步地擺脫網癮。
首先,先幫助孩子恢復規律,再去想學習。
許多父母強迫孩子立刻回到學校,以幫助他們逃離網路。事實上,孩子學業落後一大截,冒然把他們拉回學校當中,只會更加深他們的挫折感,往往會讓他們逃離得更快。所以父母這時應該採取漸進式的做法。
首先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因為有能力過規律的生活,就代表擁有自制能力,當孩子有了自制能力,他們就更有心理籌碼擺脫網癮。
所以,父母這時應絕口不提網癮,然後跟孩子打個商量:「這樣吧,你這個年齡正在長個兒,如果能睡眠充足,正常作息,那就會有好的體格,以後才更討女孩喜歡。」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溝通,問孩子自己希望怎樣安排正常作息,如果父母用詢問而不是強迫、命令的方式,得到的答案往往會令你大吃一驚。
我曾經跟一個離開學校二三年,18歲的網癮大男孩談過話,他平時三四個晚上不睡覺早已習以為常。然而當我問他:「身體鍛煉會讓你看起來更有精神,更迷人……你希望怎麼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他的回答竟是:「晚上12點睡,早上八九點起床吧!」哈!太讓人驚喜了!(我心裡的底牌是,他能說中午12點起床就不錯了,他通常中午12點還沒睡覺呢。)而且後來他真的做到了!當大人給孩子成人般的尊重,他就會有超乎年齡的成熟反應。
第二,鼓勵孩子多進行體育鍛煉。
網癮的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跟自制力。父母可以建議孩子找時間做體能鍛煉,甚至陪孩子一起鍛煉。心理學研究發現,持續不斷的體能鍛煉不但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大有幫助,對孩子的自信和自制力也會大有提升。原因是,能夠日復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它本身就需要超高的自制力。(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持續鍛煉的原因。)正面的經驗會導致自信的感受。當孩子的鍛煉計劃能夠不斷地實行的時候,他就每天累積了一些自信感受。
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大男孩,後來就開始鍛煉,每天去健身房,也就逐步找回了自信及自制力。
第三,教給孩子疏壓的技巧。
每個人都會面臨壓力,孩子面臨的學習壓力並不亞於成人。面對壓力而適應不良,往往就會導致他們再次逃離現實生活。情商專家發現,最有效的疏壓呼吸方式是用1∶4∶2的方式進行吸氣、屏氣、吐氣。(例如,2秒吸氣、8秒屏氣、4秒吐氣。)這樣持續做上5分鐘,壓力感就會大幅疏解,而找回了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當孩子知道他有能力放鬆自己的時候,面對壓力他就更輕鬆自在。
第四,肯定及鼓勵孩子的正面改變。
只要孩子做到了他們自己原先的計劃,每天鍛煉,正常作息,父母這時得逮住機會大大地獎勵。它可以是口頭上的稱讚,「孩子你太棒了!你說到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適當地給一些物質上的獎品,例如孩子心儀已久的運動鞋、CD等等。
但這裡要十分謹慎,如果孩子認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外在的誘因(禮物)的話,很有可能削弱他改變和學習的內在動力。萬一外在誘因停止,他的改變也可能隨之消失。
所以若要給禮物做獎勵,我個人的建議是,父母應特彆強調,是因為孩子內在人格特質的改變,才獲取了這些外在的物質肯定。例如, 「你說每天9點起床,而這兩個星期你的確都做到了,我們看得出你是個說話算數,可以自己做主的好孩子。所以買東西給你,是對你這個良好特質的肯定。」將獎勵和他的人格特質緊密連接,才是最佳的鼓勵做法。
萬一孩子沒做到承諾的事,也可以適時地做一些懲罰,而這個懲罰最好是孩子事前就同意的。過去的研究發現,如果讓孩子自己決定獎勵或懲罰,他的做法往往會出人意料,願意付出的代價比父母想像的高得多,而更能達到激勵及懲罰的效果。
第五,幫助孩子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
接下來就慢慢地引導他們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包括了人際互動的機會,愛好的培養等。由此就慢慢壓縮了上網的時間,當他們的生活重心從網路擴展到了其他層面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興趣做其他的改變嘗試。這需要一些過程,父母千萬不能太著急。
第六,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自信。
接下來的任務——協助孩子找回學習上的興趣及自信心。
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找一個家教,在家裡幫孩子把落後的功課補上,讓孩子對回學校和同學一起學習感到較有把握而充滿信心。告訴孩子,什麼時候他想回學校讀書,父母都會提供他所需要的協助。
當有一天孩子若無其事地說,他想回學校上課的時候,我建議父母保持冷靜,千萬不要欣喜若狂,跳起來歡呼,因為這隻會讓孩子有「之前都上當了」的感覺,父母太過興奮的表現,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而又萌生逆反心態,容易重蹈覆轍。父母這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學周杰倫裝酷,孩子說:「爸,我下禮拜想回學校看看。」老爸就可「輕描淡寫」地回答:「行,有什麼事我們能幫上忙的?」讓孩子覺得這是由他做主的,而不是什麼喜獲重生的天大轉變。回到學校才是孩子要面臨挑戰的開始,因此父母應陪著他一起輕鬆自在地面對這個轉型。
網路是孩子暫時的心靈避難所,當父母意識到,自己本身有許多可調整之處,而先從改變家庭關係及情緒氛圍著手,孩子就不需要到網路上去尋求庇護,慢慢地就會擺脫網癮,回歸真實生活!
推薦閱讀:
※父子情深疏解網癮
※網癮的確有點神經
※讓孩子和「網癮」說再見
※為何你家孩子有「網癮」
※有一種毒,讓人的智商在倒退,你發現了嗎?
TAG:網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