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爭戰一千年:羅馬盛世怎樣走到盡頭

2015-09-25 09:11:00 人民網 分享 44參與

英國著名畫家克雷斯.柯尼伍德筆下的羅馬勇士

   本文摘自《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約翰·赫斯特 (John Hirst) 著,席玉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羅馬帝國曾經遭到三次大規模侵略。第一次的侵略者是日耳曼蠻族,繼而是穆斯林(指伊斯蘭教徒),再來是北歐人,或稱維京人。經過連年的戰亂,歐洲社會終於趨於穩定,自己也開始向外擴張——十字軍東徵聖地,將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著經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寶文物。

   當我們談到羅馬帝國的滅亡,總會給它一個年份:公元476年。不過,這一年滅亡的只有西羅馬帝國;說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又繼續存在了一千年。君士坦丁堡原是希臘的一個城市,本名為拜占庭(Byzantium,以拉丁文發音),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關於它的覆亡,我們會於稍後討論。

   至於西羅馬帝國,說它「滅亡」並定出日期,其實有誤導之嫌。這不是蠻族大舉集結於邊境,步步往南逼進,羅馬人節節後退,最後在羅馬城背水一戰那樣的畫面。完全不是這樣。它是一種很不尋常的入侵,你不妨跟著地圖上不同日耳曼蠻族的流動方向走走看。

  從傭兵變事主

   羅馬帝國的北方邊境從來就不是完全封閉的屏障。在若干被默許的邊境地點,羅馬和外族一直都有接觸,在羅馬士兵監督下交換貨品。有時候還是羅馬自己撈過了一般的國界;公元1世紀,羅馬軍便曾跨越萊茵河長征,進犯當今德國的所在地。這次的入侵很短命,蠻族摧毀了這些軍隊,也因此對羅馬有了更多認識。

   日耳曼蠻族也曾於公元3世紀多次來犯,差點就亡了羅馬帝國。當時羅馬政權風雨飄搖,許多皇帝才上台就下台,根本無力抵擋外侮,結果,帝國雖得以苟延殘喘,但境內多處已成了日耳曼人的定居地。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公元313年正式宣布支持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在這次戰亂後力圖整頓,希望重振帝國榮光。

   羅馬軍隊將定居於境內的日耳曼人網羅進來,因此,在5世紀的侵略行動中,兩方都有日耳曼人參與戰鬥。羅馬軍隊里的日耳曼人佔了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居將領。羅馬人必須找日耳曼人來替他們打仗,似乎是國力薄弱的明顯跡象。在種族意識高漲的20世紀初葉,有人認為羅馬帝國覆亡的原因不言而喻:羅馬人犯了大錯,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一個不如他們優秀的民族手裡。當然,這是個淺薄的識見,現在已經被揚棄。

   不過,一個帝國得靠新來者抵禦外侮,體質孱弱可見一斑。

   日耳曼民族並沒有接掌羅馬帝國的慾望。他們只是侵略者,卻不想成為征服者。他們只想分一杯羹,在這塊土地上安定下來,過點舒服的日子,所以他們願意承認羅馬帝王的統治。

   當然,那些帝王並不喜歡外邦人在自己的領土上進行掠奪,於是他們派兵去鎮壓或驅逐這些入侵者,但只能說偶有斬獲,最後的結果通常是:日耳曼人依然像是他們領土中的化外之民,到最後,羅馬帝國已經沒剩多少土地能夠治理。不過,日耳曼人認為這裡還是應該有個帝王才對。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侵略者找來一個羅馬人當他們的皇帝。

   這場鬧劇終於被一個日耳曼將軍打斷。他決定不扶植傀儡政權,由自己公然稱王。這是公元476年發生的事,不是什麼波瀾壯闊的最後戰役。這位日耳曼領袖叫做奧多亞克(Odoacer),他接掌了帝國,但並沒有自封為帝,而是自稱義大利國王。他把西羅馬帝國的王權象徵——皇冠和王袍——包好,送到還有另一位皇帝在位的君士坦丁堡去,等於承認了那位皇帝的治權。日耳曼人沐浴在榮耀之中,這是他們無心插柳下的征服。

責編:王敏
推薦閱讀:

歐洲發布全新多發性硬化指南,20條建議助力治療
為什麼美國人和歐洲人喜歡吃牛肉,而中國人喜歡吃豬肉?
春天的歐洲,美麗的風景
春天在哪裡?歐洲鐵路如何應對極寒天氣
歐洲與突厥的千年恩怨

TAG:歐洲 | 羅馬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