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為什麼放開二胎迫在眉睫?
12年後,中國人口在達到近14億人的峰值後將快速下降;中國生育率已經很低,人口負增長是未來的最大挑戰;決策者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儘快放開二胎,還生育權於個人和家庭
精英訪談嘉賓:王豐- 人口學家,現任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和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資深研究員。此前曾在美國東西方中心從事研究,後任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目前還擔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和公共政策學院講座教授。王豐在河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獲社會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口與經濟、社會不平等與比較歷史人口學,著有《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等。
相關報道
財新記者 林韻詩 常紅曉
目前中國,每對夫婦一生平均生育多少個孩子?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人口學家給予的估計值是1.4—1.5。
在人口學上,這被稱為「總和生育率」。當總和生育率為2.1時,如不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每代人口就處於不增不減的動態穩定水平。在1.4至1.5的低生育率下,中國未來每代人口將比上一代減少四分之一。
中國生育率水平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高還是低?人口學家發現,全球人口最多的十個國家中,中國的生育率僅略高於日本(1.4)。這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7),也低於歐洲(1.6),生育率之低位居世界前列。
作為人口學家,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告訴財新記者,雖然中國人口的總量還是處於增長階段,但受持續20年的低生育水平影響,中國下一代人口規模正在急劇萎縮。12年後,中國人口將可能在達到近14億的峰值後轉而較快減少。
王豐指出,中國將長期面臨人口負增長危機。為可持續發展計,中國應該儘快放開生育,而非繼續控制生育。2001年以來,中國一批頂尖的人口學者就基於專業研究,於2004年和2009年向中央有關方面遞交建議書,呼籲逐步放寬生育政策。
但是,這些專業學者的聲音被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生育政策調整也在眾望殷殷中不斷推遲。日趨明顯的代價就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人口快速老齡化,養老金支付危機的日漸累積,還有青年勞動力的減少、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或許還有鎮坪縣強制墮胎事件、「邵氏棄兒」等人間悲劇。
近日,財新記者就中國人口發展現狀及生育政策調整等問題,專訪了王豐教授。
財新記者:目前,調整生育政策,放開二胎已經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你如何評價中國的人口發展現狀?
王豐:作為人口學者,我個人支持中國及早放開生育控制,首先從放開二胎做起。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把人口決策建立在人口發展科學規律基礎上的必由之路。
應該說,中國人口轉變的趨勢與世界基本一致,但人口轉變的過程更為激烈。就人口存量而言,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口在2010年底達到13.4億,從總量上再次攀上新的高峰。然而,就增量而言,中國人口的增速與世界趨勢一樣,均由疾轉緩,其根本原因是出現了生育率的急劇下降。
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約為1.4—1.5,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約生育1.4至1.5個孩子,遠低於2.1的更替水平。雖然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因為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每年的出生人數高於死亡人數,中國的人口總量還會繼續增長。
然而,這種增長已經是「強弩之末」,只不過是人口增長的慣性所致。隨著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人群進入生育年齡,人口結構將逐步老化,死亡人數就會超過出生人數,導致人口縮減,形成人口的負增長慣性。
也就是說,十多年後,中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根據聯合國2010年的人口預測數據,在中方案下,中國人口增速將在2026年由正轉負。數百年來,中國人為人口總量持續增長所困。但是,中國很快就會面臨人口持續負增長。這種負增長危機才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財新記者:對中國人口發展的這一重大變化,人口學界有何反應?做了哪些工作?
王豐:應該說,中國人口學家對此問題有諸多專業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及早調整生育政策,放開生育控制的建議。這種聲音曾經以內部建言的方式送往人口主管部門和中央有關領導,但迄今為止,人口學家的主流認知,並未變為決策者調整生育政策的實踐。
早在十多年前,中國一批從事人口研究的學者就感到,基於中國生育率早已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以下,應儘快研究生育政策調整問題,並曾兩次形成集體報告,上交國家人口計生委及相關中央領導。
2001年,18位人口學專家自發組成了「21世紀中國生育政策研究」課題研究組,對中國人口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展開研究。經過多次基層調查和研討,2004年4月,課題組完成了《關於調整我國生育政策的建議》(下稱「2004年建議」)的集體報告。
「2004年建議」稱,自實行計劃生育一胎政策以來,各級政府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防止「政策外生育」,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居高不下長達20年之久,且人口結構在新世紀以後急劇老化。
「2004年建議」提出,「現在是對實行20多年的『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進行調整的時候了」,建議中國應「逐步過渡到每對夫婦生育二個孩子,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不會造成人口失控」。同時,可選擇少數區縣先行開展生育政策調整的試點。
由於這份政策建議報告沒有得到明確回應,這些學者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後的人口新變化開展研究。到2009年,國內26位頂尖的人口學者再次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了《關於調整我國生育政策的再建議》(下稱「2009年建議」)。
相比「2004年建議」,此時學者們對人口與經濟、人口與家庭的認識都更進一步。
「2009年建議」明確指出,應放開二胎,允許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這「不會造成人口失控」。同時,「中國多年來的低生育率已經形成」,「如果等到中國人口已經開始負增長再採取措施提高生育水平,為時已晚」。
「2009年建議」認為,「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將現行生育政策調整為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二個孩子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多胎的條件下,中國應有計劃地逐步放開二胎生育。」
今天來看,應該說,中國人口學家對中國人口發展的現狀、生育率水平、人口政策調整的必然性與可行性等,已進行了超過十年的專業研究,並已達成了「調整生育政策不容遲緩」的集體共識。
但是,中國的生育政策與學者的研究結果和建議卻漸行漸遠。計劃生育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其執行和調整理應體現「科學發展觀」。但是,至少在我看來,中國生育政策的決策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儘管學界早就提出要放開二胎,但獨生子女政策至今未見鬆綁。
更何況,生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更應該得到尊重。人們對待生育權的態度體現了對待生命的態度。如果中國繼續執行嚴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對個體和社會都將產生無法逆轉的負面影響。這並非危言聳聽。
財新記者:人口學界的專業研究結果為何至今沒有說服決策者?
王豐:一般而言,針對某一專業問題,公眾與學界的見解容易出現分歧。但在取消生育控制上,卻是個例外。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人是支持放開生育控制的。但是,由於數十年的宣傳和灌輸,加之人口增長確實存在慣性,中國公眾對人口問題的認識確實存在誤區。
比如,關於人口增長,主流的觀點認為,龐大的人口規模會帶來貧困、擁堵和污染,會造成資源的短缺;但是,這種觀點其實依舊建立在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上,把人口多視為包袱。
但是,國際人口學界早就經過研究,否定了上述把人口與資源環境看做勢不兩立的理論和學說。在人們這麼說的時候,其實完全忽視了另一面,即人口多是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市場、更多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
以人口與糧食的關係為例,馬爾薩斯人口論認為,糧食的增長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擔心沒有足夠的糧食能養活世界上的人。實際上,從196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200%。但是,由於綠色革命等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全球糧食生產增加了300%。也就是說,在這50年間,人口爆炸沒有帶來糧食供應的減少,人均糧食佔有量反而增加了50%。
同樣,中國1978年以來的農業史也是例證。1978年前,在集體耕作的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國人口比現在少30%,但那時柴米油鹽都短缺,還有數千萬人因饑荒而死。這不是人口的問題,而是這種經濟制度壓抑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現在,中國人口超過13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糧食供應也不是問題。
類似的還有人口與資源問題。人口發展固然增加了環境負荷,但對環境發展和資源消耗產生最大影響的,不是人口的數量,而是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縱觀古今中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靠減少人口規模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
這可以從近50年的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中得到印證。從1960年到2010年,全世界經歷了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但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比人口增長前下降30%到40%。這部分應歸功於更多的人創造出了更多新技術、新資源。
人口增長同樣不能用來解釋環境污染的惡化。環境污染,更多是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1994年至2004年,中國空氣中二氧化碳污染量由40.6億噸增加到61.1億噸,十年內增長50.49%,年均增長率為4.87%。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長率僅為0.812%,不足二氧化碳污染增長率的五分之一。
以上數據足以證明,人口多並非負擔,也不是資源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目前,仍有不少人對中國人口增長留有擔心。這一方面是源於對人口最新形勢的認識滯後,沒有意識到中國生育率已經很低。另一方面,則是對人口負增長的後果和影響缺乏科學的認識。應對人口負增長,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
財新記者:既然如此,你認為中國現行生育政策應該如何調整?
王豐: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放棄了計劃經濟體制,但在人口問題上,至今還在實行計劃生育。1980年《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被認為是中國城鎮居民「一胎」政策的源頭。
《公開信》稱,「30年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採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時至如今,3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口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依然堅持嚴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這是脫離實際的,也不是基於科學的決策。
30多年來,人口眾多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計劃生育也一直被認為是基本國策。但是,人口發展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對人口規律的認識也是不斷更新的。人口學者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應該成為生育政策調整的基本依據。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再次證明,中國已經進入低生育率時代,生育率已降至很低,完全不需要控制生育,反而應該鼓勵生育;伴隨低生育率的則是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其影響將是深刻而全面的。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中國人口負增長後,即使轉而刺激生育,也很難有效果。從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及歐洲諸國的實踐看,一旦進入低生育率時代,即便政府出台各項鼓勵生育的措施,生育水平卻始終未見明顯回升,更不用說恢復到更替水平了。
目前,中國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已有20年之久。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遲生育甚至選擇不生孩子了。而計劃生育政策限制的,是那些有限的、想生二胎的青壯年群體,而這個群體恰恰是讓中國生育率不再低迷的希望所在。
總之,一句話,為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決策者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及早調整現行一胎政策,儘快放開二胎,在生育權問題上,還權於民,還權於家庭。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堅持科學發展、堅持科學、民主決策的必然要求。
附:《關於調整我國生育政策的建議》(即「2004年建議」)全文
《關於調整我國生育政策的再建議》(即「2009年建議」)全文
記者點評:
人口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也是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
從2004年18位人口學者的調整生育政策建議書,到2009年26位人口學者的再建議,再到2012年7月15位學者聯名要求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公民建議(相關專題:學者上書全國人大 籲請放開生育控制) ,中國學術界從中國可持續發展和保障公民生育權出發,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近十年來,中國一流的人口學者基於紮實研究,提出儘快取消生育限制的建言,這是基於學術良知和知識分子責任感的行動,應當得到重視,而不是置若罔聞;同時,對生育政策調整,決策者也應該廣開言路,鼓勵更多的公民討論,而非打壓和限制。
我們希望,決策者能夠重視中國一流人口學者的建言,儘早啟動生育政策的調整。這不僅是執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也是防範人口快速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危機的出路所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父母覺得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大就一定要讓著他們?
※二孩政策開放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媽不斷的提醒我:婚後要生倆娃,可我是男生,這事由不得我啊
※我今年21,父母45歲,想生二胎,我該如何勸他們?
※生活貼士:一胎剖二胎也能順!
TAG:二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