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原文與譯文(九十二)
【原文】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脩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1>。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君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2>。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3>。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4>。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5>:『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6>。』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昭王曰:「善!」
〔注釋〕
<1>形:表現。 <2>讙[huān 音歡]:喧嘩,形容齊聲回答。 <3>則:因為。治:治理。一說通「怡」,是喜歡的意思(于鬯說),也通。 <4>竭蹶[jué 音決],或讀 guoì(音貴):力竭而跌倒,形容竭盡全力拚命奔走的樣子。 <5>引詩見《詩·大雅·文王有聲》。 <6>思:語助詞。
〔譯文〕
秦昭王說:「那麼儒者當了君主又怎麼樣呢?」荀子說:「儒者當了君主,影響就廣大了。他在內心意志堅定;於是在朝廷上,禮節就會整飭;在官府中,法律準則、規章制度就會公正不阿;在民間,忠誠、老實、仁愛、利人等美德就會蔚然成風。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幹。這種做君主的道義被人民相信了,傳遍了四面八方,那麼天下的人就會像異口同聲地歡呼一樣來響應他。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尊貴的名聲明顯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緣故。所以近處的人歌頌他而且熱愛他,遠處的人竭力奔走來投奔他。四海之內就像一個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這可以稱作是人民的君長了。《詩》云:『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哪個不服從。』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儒者做臣民的時候像上述那樣,他當了君主就像這樣,怎麼能說他們對於人世間的國家沒有什麼益處呢?」秦昭王說:「講得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