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銀信合作 信貸調控新彈上膛

月5日,多位信託公司高管和商業銀行人士向本報證實,各地銀監局於上周五(7月2日)下午緊急電話通知信託公司和銀行,「即日起全面暫停銀信合作業務」。這意味著銀行通過信託公司騰挪信貸的通道被暫時堵上。決策層再次明確信貸投放「紀律」,並吸取了歷史上若干次信貸調控的教訓——管住銀行的同時還必須管住信託。稍早前,關於中國宏調已無新彈藥的說法正甚囂塵上。引起高層震怒的是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的信貸類產品增長過快,包括信貸資產轉讓和信託貸款兩類。「電話通知並沒有說是只叫停信貸類產品,因而我們的理解是凡是和銀行理財資金對接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都不能做了。」多位信託公司高管表示。銀監會尚未發布正式的文件,但接近監管層的人士7月5日向本報透露,銀監會有三大政策儲備,個個都是「撒手鐧」,其中包括:將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納入銀行「表內」統計;出台《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對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佔用的凈資本,從高計算;要求信託公司對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計提壞賬準備。三大「撒手鐧」若一一祭出,即便銀信合作重新開閘,規模也必定急劇萎縮。但投鼠忌器,由於銀信合作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需要避免「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帶來更多的問題」。因而監管部門當前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實現「軟著陸」,「新老劃斷」被認為是代價較小的方式。信貸合成謬誤一場抗擊信貸市場的合成謬誤已經拉開帷幕。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如果6月份規模降下來了,銀信合作本不會「遭此厄運」。但個體的最佳選擇造成整體的不利後果,這種被稱為「合成謬誤」的宏觀現象已與宏調水火不容。「銀信合作被全面暫停,監管部門、銀行、信託公司都倍感遺憾。」這位人士表示。其實,早在6月1日,銀監會非銀部就召集12家信託公司開會,其中包括截至4月30日銀信合作業務規模最大的10家信託公司和前4月新增規模最大的10家信託公司。監管部門領導在會上要求信託公司「以大局為重,著眼於行業長期發展」,立即主動壓縮銀信合作規模。隨即,監管部門啟動了對其中數家信託公司的現場檢查。儘管與會的信託公司紛紛在會上表態「堅決響應銀監會的號召」,但鮮有信託公司真正主動下大力氣控制規模。一位信託公司高管表示,「我控制了規模,其他人不控制,我不是傻嗎?」合成謬誤之乖謬可見一斑。信託公司不願意主動放棄銀信合作業務,是因為這是一塊相對安全、穩定的收益來源。儘管費率僅為3‰左右(甚至更低),但這種「快錢」屬於「不要白不要」。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今年嚴格的信貸投放規模和節奏管控,更加劇了信貸「出表」的需求。監管部門年初就設定了7.5萬億的信貸投放目標,並要求按照「3∶3∶2∶2」的季度投放比例投放,各家銀行都將信貸規模在內部進行了分解,絲毫不敢「超額放貸」、「超速放貸」。「分行可能已經沒有信貸指標,但一些優質客戶有信貸需求,必須想辦法解決,否則客戶就流失了。」一位大行信貸部門人士表示,通過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放信託貸款在今年增長較快。與去年「事後控制」(先放了貸款再想辦法通過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轉讓信貸資產)顯著區別的是,今年各家銀行一般都實行「事前防範」,通過信託貸款的方式,信貸一開始就在銀行「表外」。而且不再是「一對一」的模式,而是不斷發行理財產品,形成一個「資金池」,由分行來申請額度。在銀監會6月1日要求控制銀信合作規模之後,銀行想的也是儘快釋放項目,「趕在關門之前,多做幾單」。正因如此,6月份控制信貸規模的目標沒有實現。多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6月末銀信合作規模已經突破2萬億。然而在超過2萬億的規模中,有多少是信貸類的,則尚無明確說法。爭論的焦點也就在這裡,犯眾怒的是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為銀行騰挪信貸提供了通道。但若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是投向債券、貨幣市場等領域的,反而是應該鼓勵的。為了平息這種爭議,銀監會7月2日電話通知,要求各家信託公司分別上報銀信合作業務中信貸類和非信貸類的產品的規模,組合產品需要列明投資於信貸類和非信貸類的比例。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銀監會非銀部目前正在分析這些數據,後續政策的力度將與信貸類產品的規模高度相關。三大撒手鐧:投鼠忌器?銀監會以電話通知的方式暫停了銀信合作業務之後,業內普遍預計,「後續肯定要發正式的文件。」在文件中對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設定若干規範措施,同時控制銀行和信託公司,使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規模自然回落。本報從多個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處獲悉,銀監會的政策工具箱中擁有三大「殺手鐧」,若同時使出,銀行和信託公司通過銀信合作業務騰挪信貸的內在動力都將消減。其一是釜底抽薪,規定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納入銀行「表內」統計。是全額納入還是按某個比例納入還在爭論中,但信貸一旦「進表」,就將佔用銀行的資本金,消耗資本充足率,銀行也必須計提相應的壞賬準備。如此一來,銀信合作的信貸「出表」功效消失,銀行也就失去了動力。其二是出台《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規定信託公司可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與凈資本掛鉤,並對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佔用的凈資本從高計算。目前,信託公司並不受類似「資本充足率」的限制,信託資產規模理論上可以無限做大。而前述辦法出台後,低附加值的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將急劇消耗信託公司的凈資本,不再屬於「不賺白不賺」的業務。在整個信託業普遍面臨凈資本不足的情況下,必然轉向高附加值的業務,以提高資本回報。其三是規定信託公司需要為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提取相應的壞賬準備。這和《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將逼退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以中融信託為例,4月末其銀信合作業務規模已達1643億元,即便其中信貸類的只有1000億,假定按照1%計提壞賬準備,需要計提10億元。而按照3‰的行業平均收費標準,這部分業務獲得的毛收入才3億元,即便全部拿來計提壞賬準備,仍然還有7億元的缺口,而中融信託的資本金僅為5.8億元,2009年末的所有者權益為6.75億元。業內人士估計,若三大「殺手鐧」使出,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規模必將應聲而落,但投鼠忌器,需要避免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產生更多的問題」。首先,「表外」信貸「進表」,將使若干家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規模較大的銀行面臨資本充足率不達標之憂。這將使得包括若干家上市銀行在內的銀行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補提撥備也將下拉銀行的利潤表現。其次,信託公司普遍面臨凈資本不足,一旦《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出台,並要求信託公司對信貸類銀信合作業務計提撥備,信託公司也將面臨巨大的再融資壓力。信託公司的股東是否具備持續出資的意願和能力尚待檢驗。再次,不少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本是銀行的長期項目,比如一個5年期的項目,通過5個1年期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滿足資金需求。一旦後續資金無法注入,項目可能「爛尾」。而在銀行的信貸規模卡得如此之緊的情況下,銀行也可能無法再出手提供信貸予以拯救。信貸調控彈藥:軟著落考量銀監會之所以不得不叫停銀信合作業務,直接的原因在於,銀信合作規模的井噴造成對信貸調控的對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銀監會擔心銀行「資產表外化」後,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都被高估。監管層年初就設定了7.5萬億的信貸投放目標,表面上,信貸投放和年初設定的目標基本吻合,但若對「表外」信貸不加控制,真正的信貸投放已有失控之憂。而這也是歷次宏觀調控的教訓,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近日多次對外表示,管住銀行的同時必須要管住信託。否則,「按下葫蘆浮起瓢」,真實的信貸投放無法有效控制。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吸取了歷次信貸調控的教訓,不得不暫停銀信合作。除了擔心信貸調控政策遭遇「對沖」,銀監會十分擔憂銀行「資產表外化」的潛在風險。銀監會在其6月15日發布的監管年報中,對這一風險也深明其理:「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為規避資本監管、計提撥備等要求,通過設計發行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將存量貸款、新增貸款等轉出表外。」讓銀監會擔憂的情況是,「雖然貸款已轉出資產負債表,銀行依然承擔貸後管理、到期收回等實質上的法律責任和風險,卻因此減少資本要求,並逃避相應的準備金計提,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這也是銀監會考慮讓「表外」信貸「進表」的原因,在風險責任剪不斷的情況下,雖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表面上都合乎要求,但和實際承擔的風險不相匹配。在這些憂慮之下,6月控規模未達到既定目標後,銀監會不得不暫停銀信合作業務。但多位金融監管專家對本報表示,「需要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避免帶來更多的問題」。一位金融監管專家表示,實行「新老劃斷」是實現「軟著落」的可行方式:即對存量實行較寬鬆的政策,嚴格規範新增規模。「這樣有一個緩衝期,大部分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期限都在一年以內,屆時產品終結,將成功實現軟著落。」而更長遠的解決辦法則在於開閘信貸資產證券化。包括工行行長楊凱生在內的多位上市銀行高管都多次呼籲開閘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有進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信貸投放結構調整的合理需求。「堵不如疏,堵上銀信合作的同時,需要給銀行指出一條正確的路來。」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表示
推薦閱讀:

香港樓市調控挺頭疼
南京蘇州出台新規 二線樓市調控趨緊
基因表達調控的順式作用因子 (CREs) 了解一下
房價 | 一年調控200次,政策出台幾時休?
十年樓市調控都咋博弈的

TAG:信貸 | 合作 | 調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