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做「父母的拯救者」
一次跟朋友小王聊天,她說起母親就流淚。小王是典型的孝而不順,十分厭惡自己的母親一天到晚抱怨父親。小王覺得母親有一切的條件可以快樂(她超級會賺錢,讓父母生活無憂),但是卻不能好好過生活,而且一天到晚在她面前說父親的不是,非常負面。
我們做兒女的總想要父母過得好、過得開心,可是我們也真的需要尊重他們自己的決定,並且知道他們雖然親為我們父母,而且對我們的恩德是我們無以回報的,但是我們不可能讓任何一個「他人」快樂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他要快不快樂,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為了拯救他們而自己陷進去了。
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父母的要求(諸如「你不應該批評爸爸,不應該不快樂」),父母做不到,就會阻擋了我們對父母的愛。我的朋友說她無法開口對媽媽說她愛她,因為她對母親的要求她母親做不到。這不是很可惜嗎?我們真愛一個人,就應該放下一切要求,接受她的本來的樣子(很難做到)。要不然在媽媽有生之年,我們都沒有辦法穿越自己對她的要求而看到母親真正的本然面貌,並且無條件地愛她。這樣的道理對其他親人也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有要求?因為我朋友有很強烈的責任感,覺得她要為父母的快樂負責。如果父母不快樂,就是她不夠好,她做得不夠。我們看到這個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於她自己身上。從小父母就不停地讚美她多乖、多懂事,沒想到這對一個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因為,為了要符合父母的期望,達到他們的理想以贏得或是「符合」他們的讚美,她的童年其實提早結束了。如果讚揚孩子不得當,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對孩子的讚揚不要空洞籠統,越具體越有內容越好。
這個乖乖女,以及為全家負責、付出的形象,變成了她的身份認同,不為家人付出,不做好乖女兒的角色,不能讓父母開心的話,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因此,她母親的行為(不能夠滿足、快樂,即使外在生活條件那麼好,孩子也很好,而整天抱怨,找老公的碴)對她來說,是不可以接受和原諒的,因為威脅到了她的身份感和生存。
我們怎麼樣可以從這個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呢?首先當然還是要「看見」:看見自己對母親孝而不順後面的那個心理動力是從何而來,每次看到自己又在想要為全家人(至少父母)的快樂負責的時候,要有覺知,知道自己從小那個拯救者的角色又浮現了。
想幫助父母、拯救他們的意識是潛意識,潛意識通常是不容易覺察到的,當你把這種潛意識的動力帶到表意識上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它盲目的控制。這樣不斷地去觀照,並且以慈悲心對待自己的這種執著,慢慢地你會發現對母親的要求和不滿會逐漸降低。逐漸地,你能夠穿越自己的要求、期望和不滿,看到一個白髮蒼蒼,滿臉皺紋老婦人的內在,原來也有一個悲傷、不滿的內在小孩,每次利用抱怨老公、獲得女兒關注來滿足自己內在那個永遠無法彌補的兒時創傷和匱乏。
而你的覺知和意識,以及對媽媽的諒解和接受,會讓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找到一個安心之處,也撫慰了她的內在小孩。之前她因為你的抗拒而不自覺投放在你身上的很多負面能量,會逐漸地消融,她很可能不會再向以前那樣一直負面的抱怨了。關係中的負面情境需要兩個人共謀才會成形,但是要消除這種負面的惡性循環不需要兩個人。從你自身做起,你就會看到對方的改變。這是能量層面的事兒,語言很難說得清楚。
總而言之,做兒女的,有責任盡孝道,但是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扛起父母的悲傷和痛苦。放他們自由吧,這樣至少你自己有了自由,有了快樂,而能無阻礙地去愛父母,接受他們的一切。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推薦閱讀:
※半開放式廚房拯救 3居小戶型不再擁擠
※外媒:中國遊客「拯救」安倍經濟學?
※2012拯救的辦法!
※【生活風水】拯救婚姻篇系列(三)
※拯救信仰的努力 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