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選擇「革命」

孫中山為何選擇「革命」

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際,學術界關注的第一個問題是:孫中山先生為什麼要選擇走「革命」之路。

在討論這個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時,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會長周鐵農指出,孫中山本人曾經講過:革命是萬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孫中山何嘗不想通過改良的辦法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他當然知道這樣付出的代價和破壞會少些,但通過上書李鴻章,通過清政府一個接一個的喪權辱國舉動,孫中山看到清政府的腐敗已經無可救藥,意識到不推翻這樣腐敗的政府,是難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況下,在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孫中山才斷然決然地起來革命。「吾因愛平和而愈愛革命,何也?革命、平和。兩相對待;無革命,則亦無平和,腐敗而已,苦痛而已。」這是孫中山內心的真實寫照,黃興、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者也是如此。

當我們回到歷史的真實情境,就會看到反清革命是必然的。周鐵農說,孫中山並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過程。甲午戰敗後,國內興起過維新派的上書、請願風潮,尋求政治改良曾經成為社會主流。1894年的孫中山,思想上還很搖擺,處於革命與改良的十字路口。他曾經上書李鴻章,提出了一個發展工商業、改革教育制度和選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藍圖,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個主張顯然是溫和的社會改良主張。遺憾的是,李鴻章對孫中山的上書態度極為冷淡。甲午戰爭中國一敗塗地,孫中山非常失望,由此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毅然決然走上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團體——興中會。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明確揭示了中國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他在1905年成立同盟會時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主張。1895年的廣州起義,是孫中山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理想的第一次。從此,孫中山真正開始了革命活動,直接採取了武裝鬥爭的形式來進行反清革命,並開始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革命黨」的旗幟。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認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民主政治就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以孫中山為首的政治力量積極從事民主政治建設,主張通過全國的民主選舉,產生國會,制定憲法,並且由國會中的多數黨組織內閣,實行執政內閣制,保證憲法的實行。有了這樣的基礎,辛亥革命才把皇帝拉下馬。(凡 之 昊 魁) 《 光明日報 》( 2011年10月09日 06 版)

推薦閱讀:

有哪些典型的「扛著紅旗反紅旗」的事例?
《二月提綱》是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
解讀十月革命
對比1917年的俄國臨時政府的政策與後來的蘇維埃,蘇維埃的優越性和其必然性在哪裡?
「不要忘記我們是革命者」

TAG:選擇 | 孫中山 | 革命 | 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