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的科學,必須是發展心理學

很多爸爸媽媽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科學」地餵養孩子,而是追求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長也是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盡到父母的責任,至少不要耽誤甚至傷害了孩子。

有這樣的科學嗎?有!就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發展心理學。

首先,咱們根據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來看看「科學」是什麼。

這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推薦的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本第一課,介紹什麼是科學的方法。

觀察→ 問一個問題→ 做一個計劃→ 執行計劃→ 記錄結果→ 再試一次計劃→ 得出結論→ 交流

根據這個一年級的「科學方法」定義,不要說國內的很多所謂「育兒理論」不科學,就是心理學歷史上的很多曾經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也是值得懷疑的。例如,弗洛伊德關於童年發展的階段分期是基於他對成年有精神疾患的病人的觀察得出的假說,沒有任何證明或者證偽的調查研究。當今發展心理學領域幾乎沒有人採取弗洛伊德的童年發展理論(儘管在很多發展心理學大的書中會對他的理論做個介紹,大多是為了解釋發展心理學的歷史)。

再舉個在我國很多人比較喜歡的關於人生髮展階段的論述,埃里克森的八階段論:

圖片來源:《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八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很多人對照自己的觀察和/或自己的親身經驗,感覺說的太對了。但事實上,這八個階段不僅只處於觀察-形成假說階段、沒有試驗證據,而且把每一個年齡段大大地簡化了。埃里克森作為一個理論家確實做出了一些精確的描述,但是對發展的動因、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聯繫、影響發展的因素等等都缺乏可信的論據支持。用大白話說,這麼漂亮的理論對於我們了解孩子的成長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據此如何在家養育孩子或者在學校教育孩子,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有了假說,必須要做調查、實驗等等去驗證。得出結論後還要與同行交流,得到同行評議,才能算是一個結論。

心理學的實驗特別難做,最主要的一個是影響因素(變數)太多、取樣太難,年齡、性別、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等等都要考慮;一個是要考慮倫理因素,實驗不能對人造成傷害。用動物做實驗吧,你是研究動物的心理還是人的心理?很多實驗方法例如問卷法、訪談法、個案研究等等,主觀性太強。

下面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初一《科學》課本的第一課,關於實驗/考察

這裡的一段話說的非常中肯:「科學一詞來自於拉丁文scientia, 意思是「知識」。1600年以前,早期的科學家們常常被認為是哲學家,因為囿於技術的局限他們只是用自己的邏輯推理去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大白話就是,早前的科學大多數是哲學,因為沒有經過驗證,大多數是靠拍腦門或者托著腮想出來的。

這是說的是自然科學整體。心理學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這140年來提出了很多假說,也不斷地在摒棄、推翻或者修正早年的理論。尤其是90年代以後對情緒的研究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所取得的進展,以及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等設備的發明,讓心理學取得了很多突破和進展。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區分過「老科學家」是老的科學家還是老科學的家。我們在讀一些心理學理論時,或者某些育兒理論說它是基於心理學的理論的時候,一定要看看,這些心理學是不是老的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是什麼?

發展心理學就狹義的定義來說,研究對象是人生全過程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這些年齡階段包含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時期。用大白話來說,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月齡的人,在認知、情緒情感、行為、人格等各方面特點,是不一樣的,有特定年齡段的整體特點和規律,也有個體差異;既受先天遺傳的影響,後天的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

例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對嗎?發展心理學家要追蹤記錄調查很多人的一生。曾經有個英國的紀錄片《七年》令人動容,發展心理學裡這類一直追蹤的案例很多很多,例如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棉花糖」實驗,對幼兒園的孩子、後來他們上了中學以及40歲左右時一直在記錄他們的各種行為和心理特點以及人生狀態。

例如:男生和女生的差別到底有多大?一個實驗至少要調查一萬名以上的中學生,才能統計出男生和女生在數學上的整體差異:女生更擅長計算,男生更擅長解題策略。但是,這是整體差異,具體到你家的男孩或女孩,又不一樣,不能用規律來套孩子。

例如:先天生理因素重要還是後天的環境和養育重要?各有什麼樣的影響?如何影響的?需要比對被不同家庭(環境因素)領養的同卵雙胞胎(同樣的DNA),或者比對領養家庭父母與生物學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各種差異。太不容易了,是吧?不容易也要做,不能靠假說和拍腦門來下結論。

例如:關於校園欺凌,至少要調查不同年齡段、每個年齡段至少幾千個樣本,而且還要注意學校是在什麼樣的街區等等,拿數據出來說話。

例如:父母到底能不能懲罰孩子?懲罰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影響?必須從孩子的角度來調查啊。發展心理學家在而是多年的時間裡,持續對4-18歲的兒童青少年進行設計巧妙的調查研究,看看孩子是怎麼看待自己的錯誤和懲罰的。

還有很多很多……

近20年來,儘管在某些理論上例如人格發展等業內還有一些不同的流派和爭議,但是,發展心理學界已經形成了一些一致認同的理論,用以指導普通家長帶孩子,已經足夠了。換句話說,關於兒童心理,最好相信1990年以後的理論。

這些理論我會陸續解讀給大家。

為什麼不是教育心理學?

可能是因為有三字經的「養不教父之過」做理論支持,也有這幾年提倡家庭教育的推波助瀾,很多當爹當媽的不知為何,老想著教育孩子。我專門講過,孩子在自己家裡,需要的是親爹親媽,千萬不要把家變成教室,把親子關係變成師生關係。

教育心理學是什麼?維基百科的定義是: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

不說別的,孩子自己在熟悉的家中面對父母,他的狀態、期望、行為尤其是與父母的聯結和互動,與孩子在教室裡面對老師,他的狀態、期望、行為,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在學校裡面對很多孩子,他的職責、目的、態度、方法、與孩子的關係、要處理的問題……與父母在家裡的情境,是極其不一樣的。

請各位家長還是要先做好爸爸媽媽,然後再說當孩子的老師、教練什麼的。

帶孩子必須講科學嗎?

不一定啊!

帶孩子更需要的是常識。

你的生活中有工作、有親友往來、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丈夫/妻子和孩子……你正常地過好你的生活,孩子跟著你錯不了。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狀態不太正常,你就是讀了再多的書、掌握了再多的理論,未必帶得好孩子。

我們確實有時候很困惑,又被各種偽科學的說法包圍。我接手的很多案例就是,家長不去教育或者干預倒好,照著某些說法去帶孩子反而給帶出毛病來了。當自己以為養好了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做了很多年教師看到了很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太好了,歡迎!但是,偏偏要貼上「兒童心理」「科學」等標籤,就不免混淆視聽了。

在各種所謂科學和兒童心理的說法眼花繚亂的今天,我呼籲大家,如果真想了解孩子,如果你有能力讀原典而不是拾人牙慧,首先要了解發展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如何為父母所用?

那麼,每個家長去買一本《發展心理學》來看就行了嗎?

不行。發展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是研究的方向和專題。市面上流行的書大多數是心理學本科生的教材。不要說大學裡也並不是把課本發給學生自己去閱讀,就算你把它學會了、掌握了,如何應用到你家每天穿衣吃飯課外班寫作業與同學好不好聽不聽父母話……這些具體的孩子的具體的問題上,它並沒有實際具體的指導。

發展心理學並不是發明出什麼新東西,它是發現、總結、提煉人類發展的固有規律。如果環境正常、孩子發育正常、父母正常,就正常日子正常過,沒什麼好擔憂的。父母焦慮的是,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了你不希望出現的特徵時,或者大白話,當孩子出錯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的處理辦法是否符合發展心理學所揭示的規律?我們的做法是促進孩子的成長還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甚至,我們到底該不該「管」孩子、怎麼「管」?

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實際養育問題,既不能指望某一個學科給你答案,也不能指望某一個專家給你答案,而是需要在科學理論和專家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你自己去摸索你如何養育你自己的親孩子。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隨時解決。所謂水漲船高,見招拆招。

因此,三聯中讀推出了一年的音頻課程,旨在用一年的時間,悉心地了解理論,探討應用。不僅是收聽音頻課,訂閱者組成的家長微信群內大家將一起探討並得到我的答疑和指導。(P.S.我的諮詢費可是每小時4位數噠。)

我們的課不分年齡段,因為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很可能在幼兒園時就已經有所顯現了。而我們面對兩三歲的孩子的時候,也要有長遠的眼光,看到現在的行為對孩子十幾歲甚至一生的影響。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大了,那麼現在聽課可以找到很多前因;如果你的孩子還小,正好,對孩子的整體成長有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

針對家長最需要的育兒困境,我們的課程涵蓋三部分內容:1. 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兒童成長知識;2. 基於心理學的理論,對市面上一些偽心理學和過時的理論進行澄清;3. 「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問題的人,而是能夠恰當地應對問題的人」,對於常見的以及訂閱者提出的孩子養育問題,我們予以分析和解答。

是的,這需要一年的時間。如果您希望一兩個月就能了解孩子並學會教育孩子,那麼這個課不適合您。而且,我也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的課。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您的學習和成長也是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你喜歡他,他也喜歡你,但是兩個人沒法在一起怎麼辦?
什麼樣的頭像才是你喜歡的頭像呢?
人格獨立之路(三)強者之心
如何消除多疑心理

TAG:心理學 | 育兒 | 科學 | 心理 | 發展心理學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