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彪:「學風」問題還是文字獄?--評《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

鍾彪:「學風」問題還是文字獄?--評《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wen.org.cn 提交 2010/06/23 閱讀: 577 摘要:還有的地方,王彬彬毫不掩飾地指黑為白,指鹿為馬。例如,汪暉在《反抗絕望》第68頁對列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頁的引用,已有"列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第46頁"的注釋,而且其中並無"參見"二字。即使此處沒有用引號標註所引詞句,也只是稍與現在的習慣不合而已,王彬彬則有膽量說,"讀者應該已經笑起來了!",認為這是"對勒文森的剽襲"!如果說王彬彬將"參見"式注釋誣為"抄襲",還戴了白手套;那麼,睜眼瞎說《反抗絕望》忽視魯迅與梁啟超的差別,就是斯文盡失了。其實就在王彬彬指為"抄襲"但實際上已注出處的一句話(第二章第二節第一段中的"這種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內容:變更需要、變更榜樣、變更思想、變更理由")[13]之後,汪暉即論述了魯迅的不同之處。關鍵詞: 鍾彪 汪暉 反抗絕望 王彬彬 學風 林毓生

《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刊發的《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以下簡稱《學風問題》)中,王彬彬對汪暉在1988年完成、1990年代初出版的著作《反抗絕望》的批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論述語言的文理不通;二是抄襲與剽竊。[1]汪暉被人批評語言晦澀或文理不通不是第一遭,這一方面王彬彬沒有什麼"創新",他在文章中用了一大半的篇幅來做汪暉文字的刀斧手,不過表明:非如此就無法撐得起這篇文章。但是改別人的"病句"之所以能夠改到《文藝研究》上,是因為他在後面藏了個"殺手鐧",那就是汪暉的"抄襲與剽竊"。這年頭,說誰"剽竊",基本上就是把他置於"千夫所指"的位置,別在學術圈混了,這是一種置人於死地的指控,不可謂不嚴重。也因此,我們需要審慎面對。

王彬彬在文章開頭部分說了自己是如何"發現"抄襲痕迹的,即《反抗絕望》整體上比較晦澀,但有時也會遇到幾段平實曉暢的話,於是對這種突變產生疑惑,做了查考,最後發現這些話原來是從其他人的書中"抄來的"。[2]我剛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的確被這樣講出來的故事吸引了,嘆道,王彬彬很神。

不過接著讀下去,就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王彬彬舉的第一個證據,是《反抗絕望》(王彬彬所有舉證都出自該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至第59頁一段話與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一段話之間的關係,開始分析了這兩段話的相近之處,以及前者對後者的改寫,似乎鐵證如山,但是,緊接著王彬彬說汪暉在中間其實做了注釋,"提示讀者"參見"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3]

人家已經註明"參見"了,為什麼還指人家"抄襲"?且不說這本書成於19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學術界大規模討論學術規範之前),即使在今天,將"參見"式引用當作抄襲,道理在什麼地方?

王彬彬是這樣論述"參見"式注釋與抄襲之間的關係的:

在這裡,有必要對"參見"這個注釋用語做點辨析。這裡的"參",乃"參考"之意。做出某種論述後,讓讀者"參見"某書某文,意思是說:在那本書那篇文章里,也有對這個問題的論述,讀者如有興趣,或如果要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不妨去"參考"一下。當用"參見"做注釋時,就表明自己是獨立進行了這番論述,與那本書那篇文章沒有淵源關係;就表明自己的論述不是對那個作者的"引用",而只是"英雄所見略同"。所以,原原本本地、或攪拌式地剽襲他人,卻又做一個"參見"的注釋,稱之為"掩耳盜鈴",是很恰當的。[4]

為了尋找" 也是汪暉"偷意"的表現。

對於那些被王彬彬指為或者可能被指為"偷意"的地方,有必要放在當時知識界特別是魯迅研究界的共同知識和積累的背景中來考慮。這裡不再一一討論。從根本上說,人文學術研究是在歷史傳統和當下的學術共同體中展開的,可以說,任何嚴肅的研究都可以說"無一字無來歷"。否則,其學術研究的價值恰恰是需要懷疑的。根據"偷意"這樣一個極不嚴格的概念,如果沒有步步為營地做注釋,那麼,幾乎所有不做注的地方都可以戴上"偷意"的帽子,則所有的學術文體都會崩潰。正常的學術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王彬彬對"偷意"的無界限發揮,恰恰是在摧毀學術共同體的基礎。這是用誅心之論代替正常的學術批評,這是以學術規範為大棒,處心積慮、深文周納,通過攻擊別人以謀取自己的聲名,其流弊應該得到肅清,"莫須有"的文字獄必須關閉,唯此,才能維護一個正常的學術研究與學術批評的生態。

2010年3月24日初稿

2010年4月30日修訂


[1] 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第126頁。

[2] 同上,第126-127頁。

[3] 同上,第131頁。王彬彬以類似邏輯指出的例子還有,《反抗絕望》第64頁"這正如伽達默爾指出的,......理解的歷史性具體體現為傳統對理解的決定作用"一段,註明是對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176頁部分內容的"參見",王彬彬認為是"抄襲"。

[4] 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第131頁。

[5] 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第130頁。

[6] 《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頁。

[7] 以上分析參見汪暉,《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頁;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9頁,第57頁;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第132-133頁。

[8] 汪暉,《反抗絕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頁。

[9] 參見舒煒《"王彬彬式攪拌"對學術的危害》,見《北京青年報》2010年4月3日第13版。

[10] 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第126頁。

[11] 參見同上,第134頁。

[12] 參見同上,第133頁。

[13] 參見同上,第133-134頁。

[14] 汪暉,《反抗絕望》,第68-69頁。

[15] 王彬彬,《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見《文藝研究》2010年3月號,135頁。

[16] 汪暉,《反抗絕望》,第54-55頁。

請您支持獨立網站發展,轉載請註明文章鏈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200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009
  • 推薦閱讀:

    星星(六)
    拿起來,看完才能放下的作品
    將歲月印記,給往事封印
    為有暗香來
    「杯酒釋兵權」有什麼典故?

    TAG:文學 | 世界 | 魯迅 | 文字 | 文字獄 | 絕望 | 反抗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