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銀行資管大佬剖析銀行理財趨勢

圈 閱

本文綜合了14位銀行資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對銀行理財的前瞻性判斷,包含三個方面:一、銀行業理財資產配置轉型;二、銀行業理財業務創新與發展;三、2016年銀行業理財投資債券市場分析等方面的深度分析。

【粉絲福利】長按文末二維碼即可添加圈兒個人微信號,申請時請註明「姓名+單位職務」。

來源|《債券》雜誌2016年5月刊

轉自|輕金融(微信號:Qjinrong)

新常態下銀行業理財資產配置轉型

1、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楊再斌:

積極探索投資管理機制轉型,順應新趨勢和新方向

銀行理財業務目前面臨的經營環境在發生巨大變化,這決定了理財資產配置必須要創新和轉型,依靠傳統的思路難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最顯著的變化是利率市場化顛覆了傳統理財對金融壓抑突破的基礎。銀行理財產品的誕生既為投資者提供了相對穩健且高收益的投資渠道,還通過信貸業務表外化幫助銀行打破了存貸比限制,同時表外信貸投放有效地滿足了經濟上行周期中投資者的需求,而經濟上行周期中較少有信用風險暴露,這是早年理財業務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利率市場化的出現卻顛覆了上述基礎。什麼意思呢?一來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改革、經濟減速發展、企業融資需求下降等造成銀行缺乏貸款投放意願,傳統信貸溢出效應逐步減少。二來作為存款替代品的理財產品已很難滿足投資者風險收益需求的快速轉變。三來理財產品過去所內含的信貸替代的資產結構無法滿足融資需求多樣化轉變,本質上債權融資增加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壓力,造成企業、政府、金融市場高槓桿,這樣下去很可能出現中國式的次貸危機。央行放出來的錢,最終一定要轉化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端表現為權益性融資工具,負債端表現為銀行信貸。單一的信貸服務與企業的高槓桿存在巨大矛盾,導致大量M2沉澱在貨幣市場,不能有效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產業資金,更不可能轉化為企業的權益性產業資本。矛盾的解決要通過產品創新倒逼銀行提供信貸以外的融資方式,即銀行理財擺脫表外信貸的屬性,創新理財資金的權益投資方式,我想這是避免發生中國式次貸危機、滿足多樣化融資需求、改變我國銀行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產品供應結構、促進國家結構經濟轉型和

升級的最有效手段。

個人認為,隨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將會崛起一個以銀行資管為主角的新體系,成為我國傳統資本市場的有效補充和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有效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銀行理財業務的資產配置體現為以下五方面的趨勢。

第一,投資理念由經營資產向經營策略轉化。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業務創新,市場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風險分層產品,這就需要銀行從傳統的事務性資產管理,轉為設計投資策略,直接從市場上「採購」資產,由此帶來投資方向轉型、風險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手段變化以及資產端創新。

第二,投資策略由持有資產向交易資產轉變。我很贊成「資產荒是不存在的,資

產荒是觀念荒」的看法。我們有大量沉在底層的存量資產未被利用,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仍在沿用傳統的「持有到底」策略。如果對這部分存量資產由持有向交易轉變,我相信投資視野會被重新拓展和開發。

第三,投資方向由固定收益投資向凈值化組合投資特別是權益性投資轉移。固定收益投資等類信貸投資並非真正意義的「投資」,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企業高槓桿背景下不可持續,投資方向需要轉變。伴隨著產品類型向凈值型轉變,凈值化產品配合凈值化組合投資是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源的必經之路,並且其中蘊含非常大的市場機會。

第四,投資範圍由在岸向離在岸並軌區拓展。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便利了資本跨境流動,為銀行理財投資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可以通過離岸市場和產品創新來打通境內投資向境外投資的轉化渠道,並發現其中蘊含的投資機會。

第五,服務領域由單一投資向「投資+消費+服務」轉變。將來銀行應通過理財業務來改變這種狀況,通過發揮自身在渠道及產品設計上的優勢,掌握不同群體的理財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差異化服務,根據客戶不同的風險偏好設計差異化的風險定價產品,用產品的轉化來引導資產形態的轉化。

為了有效實現這五方面的轉化,銀行需要轉變投資管理機制,具體包括三點:

首先是從靜態流動性管理向動態流動性管理轉變。靜態流動性管理手段難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策略,以美國的深刻教訓為例,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利率市場化令4000多家銀行遭遇風險,皆因靜態流動性管理無法應對急劇變化的市場形勢。同時理財業務還面臨更嚴重的問題和風險——傳統信貸業務只有單一的資產負債表,而銀行理財業務卻是獨立的多個資產負債表,因此一定要建立動態的流動性管理策略,否則理財業務的風險將迅速積聚。

其次是從被動投資組合管理向主動投資組合管理轉變。目前國內銀行以被動投資組合策略為主,追求長期相對穩定的收益,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銀行理財在配置資產時首先應該根據市場變化預測未來的收益率變化,然後主動調整投資組合策略,本質上就是根據市場上的資產情況來調整理財產品形態,進而打通資產形態和產品形態的中間環節,實現靈活的資產配置。

再就是由信貸風險控制模式向綜合風險控制模式轉變,由信貸理念向投資理念的轉化。理財業務本質是典型的投資業務,這與傳統的信貸模式有很大差異,只有用投資理念取代信貸理念,銀行理財業務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理財業務不斷拓展投資範圍、創新投資策略,信用風險控制可以借鑒傳統信貸業務,但投資組合管理則必須用投資管理理念取代信貸管理理念。

此外,當前銀行理財業務同時面臨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資產負債表風險,三種風險相互交織的複雜局面要求銀行理財業務必須採用多種手段建立全面綜合的風險管理模式。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浦發銀行的經驗,當意識到市場存在流動性風險時,我們會把個人理財和同業理財進行流動性錯配,這樣當出現同質化的流動性風險時,能夠用個人理財來彌補整體業務在某個時點出現的流動性缺口,尤其是在應對我國特有的「季末」現象時。

關於銀行理財業務的諸多討論,我想用16個字來做一個總結。第一是「創新驅動」,長期的金融壓制導致很多客戶需求未被有效滿足,為銀行理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空間,制度性和法律性約束的逐步打破為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創新提供了各種機遇。第二是「守住底線」,在當前經濟下行周期中,在理財業務轉型和創新過程中,風險底線必須要牢牢守住,剛性兌付的打破需要產品創新和投資者觀念轉變相配合,也需要一個過程。第三是「保持清醒」,這是第二點的補充,面對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外部條件的劇烈變化,更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避免經營風險。第四是「升級轉型」,資產荒的出現恰恰是因為產品端轉型和創新不足,只有產品和策略的創新才能引申出資產的拓展。目前亟需對理財業務進行整體升級,相信由產品端創新推動的資產端拓展一定能為銀行理財投資打開一個全新的空間。

2、中國銀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宋福寧:

結合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開展投資資產配置

銀行理財的部門結構設置總在不斷變化,中國銀行是將投資銀行部和資產管理部合併運作的,個人認為中國銀行在尋找可投資資產方面會稍微具有優勢。投資銀行部去年承分銷規模已在萬億之上,和同業有較密切的接觸,這種結構令資產管理部能夠迅速掌握自身資產和同業資產相關情況,並基於此迅速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情況進行比較,所以對資產管理部有正向激勵作用。

由此引出被熱議的資產拓展難題,我個人認為並非真難。從投資銀行部的資產發行情況看,我們每年的優質企業承銷量和發行量都在增加,只不過價格太低,不能匹配理財發行的成本,於是最終出現的結果是質優價高的資產找不到,也就是資產配置荒。但實際上2015年到2016年,政策層面驅動的結構性調整和整個貨幣面的相對平穩肯定會為銀行理財投資提供機會,所以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設置投資組合。

我把銀行理財的投資資產簡單分為固定收益和非固定收益兩大類。固定收益資產方面,一是2015年的債市牛市壓低了期限利差並降低了投資價值,二是2016年存在長端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尤其是未來需要密切關注債券資產的信用風險。具體操作上,現階段應投資以中短期債券為主,同時重視風險存量、風險識別和動態風險管理,此外還應把其他具有投資價值的固定收益資產作為補充投資品種,比如資產支持債券、項目收益券、政策性PPP項目等。還要關注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錯配風險,市場形勢和流動性瞬息即變,這要求銀行理財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作為大型國有銀行,理財投資中應配比一定的高流動性資產。

在非固定收益資產方面,一個是非標資產,我更關注「資產創造」的概念,什麼意思呢?經濟結構性改革一定會為一些行業創造出很大的發展空間,銀行理財可以藉助各種創新模式,比如產業基金,在對非標資產進行風險分析後做適度投資。另一個是權益資產,個人認為2016年市場存在階段性和結構性機會,包括各類增發、信息技術行業、健康行業、高端設備行業等,但目前銀行理財投資權益資產有比較嚴格的投資門檻,只有面向高凈值客戶銷售的產品才能重點配置。具體操作上,由於各類資產配置都有周期特點,因此需要在不同經濟周期根據資產的特點調整組合,應在保持整體投資策略適度連續性的前提下分散投資,組合內部為各類資產都留出一定的靈活調整空間。

受益於中國銀行的部門結構設置,我們有條件了解同業的情況,其實相比於基金產品和券商產品,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比較單一,這不利於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所以我個人認為可以適度放寬銀行理財的權益資產投資,可以做一個比例限制,給銀行理財配置高收益權益資產的機會,從而有效提高產品收益,讓銀行理財與其他機構站在相同的起跑線。尤其是現在提倡理財向凈值型產品轉型,如果銀行理財在轉成凈值型產品的同時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廣大投資者肯定會更偏好購買開放式基金,而不是理財產品。

3、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魏青:

開展多元化均衡性的大類資產配置,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我先對銀行理財資產端和負債端下一階段的基本特點做一個大方向的判斷:從中長期視角來看理財投資的資產端,我認為傳統資產的供應在下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機會在上升。從發展的視角來看負債端,我認為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逐漸呈現多元化特點,過去那種類存款性質的理財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銀行理財業務未來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以一組數據為例,目前美國居民的金融資產是其GDP的3.9倍,而我國只有1.7倍;在產品的投資結構方面,美國居民的金融類資產只有25%是投資在通貨和存款及固定收益類產品上,而我國這一比例高達70%。未來我國的銀行理財既有總量的增長,又有產品種類的豐富,因為客戶的風險收益要求會逐步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接下來我對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資產荒」成為資管行業熱議的話題,當前國內國外的整體利率均在低位徘徊,這倒逼銀行理財的大類資產配置向多元化均衡性方向發展。

先談理財產品配置最多的標準化債券資產。一是波段性機會和操作難度並存,配置時必須把握好貨幣政策的鬆緊節奏;二是需密切關注一系列信用風險點,進一步細化債券分類和債券選擇,進行合理的風險分散;三是打破過去「買了就持有」的慣常做法,要積極探索向交易型轉變,盤活整個資產池。還有一部分自主創設債券型資產,過去的本質都是表內資產表外化,下一步應逐步探索將其與產業基金、併購、類資產證券化等模式相結合,抓住並把握經濟轉型去產能、去槓桿過程中湧現出的各類機會。

再談權益類資產,它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通過市場手段分散。我把權益類

資產分為兩大類,一類涉及二級市場股票,投資這類資產時有三點需要注意:堅持分散化投資、設置科學有效的市場風險指標、執行層面要落地。另一類是一級市場權益類資產,這類投資一方面要在機制層面得到認可,另一方面要注意每個項目運作過程中的風險。總之權益類資產對投資能力是較大的考驗,需要較強的思辨能力。

還有貨幣市場或同業存款類資產,出於流動性管理的考慮,對這類資產也要保持一定的均衡配置,最終找到資產配置多元化和均衡性的契合點,這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關鍵。

4、民生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吳偉:

認清核心客戶群,提高核心競爭力,明確未來轉型方向

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是最近幾年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銀行理財面臨外部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在此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探索,比如銀行理財的基金化,即要不要完全變成基金?銀行理財的貨幣化,即要不要像美國一樣成為貨幣基金或者替代品?

我個人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我們的核心客戶群是誰?這樣才能明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判斷未來的轉型方向。我把現階段資管市場的客戶群體分成三大類:第一類客戶基本上沒有風險承受能力,他們更偏好國債、銀行存款或保本理財;第二類客戶深耕金融市場,偏好二級市場股票或一級市場PE項目,甚至通過槓桿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屬於高風險客戶,銀行理財對他們的優勢不大。銀行的稟賦優勢決定其核心客戶群是介於二者中間的那部分人群,這一群體人數眾多、資金量巨大、風險承受能力有限,但又想分享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收益,銀行理財對於這部分客戶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因此,面對中間層的客戶群體,大類資產配置體系的建設尤為關鍵,在剛性兌付被逐步打破的過程中可以採取絕對收益投資理念,以固定收益資產作為底倉資產,再搭配一些彈性資產構成大類資產配置體系。具體分三個層次:一層是戰略決策,從宏觀角度自上而下確定各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二層是策略制定,根據每一類子市場的走勢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保證自己隨時走在市場的前面。三層是落實投資,以自有團隊的自主投資為基石,同時委託專業機構投資不擅長的領域。選擇合適的機構要做到三點,一是絕不能對投資「一交了之」,二是加強投後管理,三是要有底線思維。

最後我想對銀行理財的投資資產配置做一個總結。一是在理財投資方面也可以借用信貸管理的一句話,叫做「三分貸,七分管」,加強各類投資的後續管理,這一點刻不容緩。二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不是我們強項的就去市場上請專業人士來做。三是「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沒有任何一個投顧是萬能的,不同市場環境下可能會有不同表現,因此選擇投顧時要將其投資風格與當時的市場環境相結合,定性定量地分析,選擇最適合的管理人去做。此外,銀行一定要切實提高自身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培養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研究能力,在探索中迎接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

5、平安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裁郭新忠:

重視投資理念轉變,投資策略落實到具體資產類別

銀行理財在進行資產配置時,需要在投資理念方面著重注意四點。

第一點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和融資模式轉型。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速放緩要求我們要適應金融市場今後的低回報率並及時調整業績基準(benchmark),以過去百分之五六的高回報率很難在目前找到合適的資產。經濟結構轉型伴隨企業結構和融資模式轉型,由債務型融資轉變為更廣泛的融資方式,要求銀行理財在投資端去適應企業全方位的變化,進而圍繞企業的生命周期、資產負債表、行業和產業鏈的相對位置進行三個維度的布局。

第二點是找准自身定位。市場上每類資管機構均在生態鏈上擁有不同位置和作用,我認為銀行理財處於產業鏈中比較靠上的位置。銀行卓越的信譽優勢能夠獲得相對便宜、穩定、大規模的資金,這就要求銀行理財投資要站在資產配置的制高點,在不同的市場進行全面的投資布局。

第三點是必須兩方用力。現階段理財產品的形態限制了資產配置行為,資產配置受制於前端的負債來源。當前一些新型融資需求偏重於更長期,所以一方面在資金端發力,引入長期穩定的能夠承擔市場波動並穿越經濟周期的資金,給後端的資產配置提供充足的空間,還要藉助互聯網思維優化產品端,用高水平的客戶體驗和差異化的產品來贏得短期低成本資金。另一方面在投資端發力,主動適應新的市場形勢變化,引入更多的投資品種去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率。

第四點是2016年要關注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主要指債券資產,不能拘泥於過去債券資產剛性兌付的慣性思維,必須儘快形成相應的機制應對債券違約。流動性風險主要是長期面臨的風險,理財資金來源中同業佔比越來越高,同業資金的流動性需求高度同向,在未來流動性出現大幅波動或同業投資監管政策出現變化時很容易帶來流動性壓力。

做資產配置時,我想談談以下幾類主要資產。

第一,貨幣市場要做細。理財規模的快速增長會被動形成大量貨幣市場投資,細微的基點變動都會給投資收益帶來巨大變化,所以要儘可能地豐富交易品種,安排好貨幣投資周期,避免大量資金長期趴在低收益資產上,做細貨幣市場投資。

第二,固定收益要做精。粗放投資在債券市場新常態下是行不通的,必須進一步做精。嚴格管理資產的入口和過程,尤其要關注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交織。舉個例子,債券市場還沒爆發信用風險時按照中債估值就能成功賣掉一隻債券,一旦信用風險爆發後即便打很多折也不一定能賣掉,這就出現了嚴重的市場風險。在後續管理中可以把債券劃分成正常類、觀察類、處置類三類,建立高效迅速的響應機制。

第三,非標資產要做活。從兩個方面做活:一是從過去的靜態向交易轉換,二是把結構做得更多,根據企業新的融資需求來做出更多的結構。藉此機會我想做個呼籲,理財資金通過非標資產能夠實現和實體經濟最緊密的結合,但目前對非標資產的持有上限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銀行的手腳,反而使銀行理財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有必要適度打開限制。

第四,資本市場要做深。過去銀行理財的特點導致它高度依賴固定收益投資,現在結構化產品和類固收策略對資本市場的介入仍不夠,銀行理財可以深入挖掘企業併購重組為資本市場帶來的創新機會。但這一過程還是受制於銀行理財的類固收特點,未來要在儘可能保本的前提下豐富策略,朝著資本市場繼續做深、做透的方向去努力。

最後,另類資產要發掘。

我還想分享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創新是一種顛覆」,我們現在做的創新和突破要顛覆過去的模式。第二句話是「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做的事過去很可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一些創新並不新鮮。第一句話鼓勵我們積極朝前看,努力尋求新突破,第二句話告誡我們要借鑒過去的經驗教訓。探索正是在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過程中不斷糾結、尋求平衡、努力前進的過程。

新常態下銀行業理財業務創新與發展

6、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

在新輪迴的起點實現「統合創新,轉軌升級」

2016年是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第十二年,十二年是一個輪迴,站在新輪迴的起點回望中國銀行業理財的發展,不難看到銀行理財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理財業務已經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業務線,在穩定公私客戶、提高盈利能力、修復自身資產負債表、拓展綜合化經營、推動銀行轉型等諸多方面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能夠連通投融資,連通銀行內部的各個創新節點,是促進銀行轉型的重要試驗田。

其次,銀行理財已經成為我國大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5年底,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總體規模已達94萬億元,扣除通道業務後的規模估計為66萬億元,銀行理財業務以23.5萬億元的規模佔據整個大資管行業總量的30%以上;而且銀行理財也是投資者重要的資產配置範疇,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為大眾投資者帶來了持續的投資收益。

此外,銀行理財也是債券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據中央結算公司統計,去年銀行理財投資餘額的50%以上投資於債券市場,其中有一部分是信用債,可以說,整個中國信用債市場30%的投資者是銀行理財。

然而「斑斕未必皆春色」,包括信用風險、金融市場波動以及監管機構的協調等在內的壓力和挑戰雖不足以影響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但卻需要我們沉下心來看清業務的本質內核,探究其基礎是否結實。

現階段,銀行理財業務仍缺乏一套涵蓋投資、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基礎法律法規框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這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阻礙。

金融機構最基本的作用在於風險資產的形成、定價與處置。在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中強調管理風險,金融風險是通過銀行的客戶關係管理與持續信用風險監測(貸後管理)、模式/模型選擇與組合管理得以控制的。而在市場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中強調分散風險,由專業化的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機構以分散化的轉移為主要手段,將非標資產變成可交易可估值的資產,將單機構風險變成組合風險,將組合風險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生命周期相匹配來配置資產。只有資產管理業務、財富管理業務獲得了良性發展,才能有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的轉換,因此如果理財及資產管理業務存在剛性兌付,風險不能轉移傳遞,那麼所謂的「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就是影子銀行或銀行的影子,金融結構並未真正發生變化。

那麼銀行理財是否達到了這個目的?是否是真正的代客理財業務?是否真的不再佔用資本金?這是下一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實現風險傳遞需要三個要件:風險隔離、風險可計量、投資者可承受。首先,最關鍵的是通過法律法規框架去約束每個理財產品都有獨立的資產負債表,建立「柵欄」保證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其次是通過價格信號傳導,使資產背後的風險被組合的凈值變化所反映,使隱藏的風險能夠被計量、被投資者看到。假如預期收益型產品沒有把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傳遞給投資者,銀行的聲譽背書導致信用風險也沒能傳遞出去,那麼理財產品就失去了完整意義上的資產管理概念。最後是通過銀行的組合管理、動態管理等手段來分散風險,從而實現投資者對風險的可承受。我想這是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甚至是所有財富管理業務框架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在這一出發點之下,未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四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內嵌衍生工具,如結構化產品;第二種是開放式產品,以標準化的基礎資產投資為主,配合策略投資保證凈值相對穩定;第三種是封閉式產品,可高比例投資非標或低流動性的另類投資品種,但原則上不錯配,以資產最終變現或原狀返還支付投資者本金及收益;第四種形式也是我們所建議的,即FOF(Fund of Fund)形式,我國資本市場缺乏好的機構投資者,需要通過銀行、保險這樣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以FOF去構建理財產品的模式,母基金保證流動性與收益的穩定,子基金堅持策略一致性與價值投資,通過這樣的兩層結構來改善中國資產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我想銀行理財應該承擔這樣的任務。

站在這些基礎之上,我們對2016年銀行理財業務的展望是「統合創新,轉軌升級」。統合創新是指我們需要在資金端和投資端統籌考慮、整體推動理財業務向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沒有資金端產品模式轉型,就沒有產品端的風險預算變化,就不可能有投資端的投資譜系擴展,也就無法獲得一個相對好的風險收益,必須要在兩端同時推進創新。

在投資譜系擴展之後,轉軌升級需要每個銀行理財從業人員投資能力的提升,否則資金端就是無本之木。在這個大方向下我想提出五個主題:產品「回歸」,投資「轉軌」,能力建設,技術更新,體制之變。

第一是產品端的回歸。在產品端擴大凈值型、浮動收益型、真結構化產品的發行規模,以及推出動態保本機制下的本金保護產品等,逐步去除剛性兌付,促進理財向資產管理本源回歸。同時我們也希望銀行理財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密切結合,藉助互聯網及金融雲的力量突破以往的渠道限制,直面投資者,並通過靈活單元投資與多元虛擬組合,為單個客戶提供更精確的基於目標的投資組合管理與資產配置計劃。

第二是投資要轉軌。首先是向資管投行轉型,以往銀行理財作為買方被動接受市場上的債券、股票等金融產品,在新市場環境下需要將投資組合與經濟發展、企業發展良性結合,將中觀層次的資產配置理念與微觀層次的企業活動相結合。過去金融機構更多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右方,用發債、貸款等負債方式幫助企業,在新形式下,金融機構需要轉向資產負債表的左方,通過資產證券化、基礎設施結構化融資、產業基金、併購基金等方式幫助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或高效替換資產,把企業資產負債表左方做得更有質量,使右方具有更大的效益。這一過程就是資管投行化過程,是資金和產能相結合的過程,可以讓銀行理財取得優於其他資管機構的條件。其次是建立全天候、多ɑ的投資譜系。資管行業模式變化和技術發展將更多的另類投資納入廣域組合視野,2003年到2012年國際市場的被動投資和低流動性佔比不斷提升,而同期主動管理基金的份額則出現下降,可以說未來五年全球資管行業的主動管理產品將進一步受擠壓,被動投資和另類投資將受到青睞。

第三是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組合交易、投資研究及風險管理能力。風險管理要

避免方向性錯誤,明確銀行理財的投資策略是追求既定收益目標之下的風險最小化,並把這種投資策略固化成風險預算的概念。用量化的Var值、精細化的方式計量理財組合乃至整個理財業務的市場風險,用現金流法管理流動性風險,用久期管理利率風險。同時不斷推動限額管理、穿透監控和關鍵節點的風控落地。

第四是實現技術更生,優秀的資產管理機構也是優秀的科技公司。在當前行業產業鏈細化、資管模式變革、規模擴大的大資管時代下,互聯網發展與技術革命帶來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事物,銀行理財未來要在投資技術、風險管理、與投資者的交互、IT 系統等領域實現更多技術突破。

第五是體制之變,資產管理行業是一個門檻低、淘汰率高的輕資產行業。我們既看到1988年成立的貝萊德經過不到三年就發展為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也看到1994年成立的擁有三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合伙人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於1998年的國際債市風暴當中折戟沉沙。資管行業應是最重視人力資本的行業,好的機制才能留住人才,好的人才才能保證核心競爭力,因此希望通過事業部和子公司的形式擴展資管的業務邊界,用市場化的方式實現破產隔離,最終為理財業務建立更健康的發展基礎。

未來資管行業空間巨大,其中銀行理財所佔的份額不容小覷。根據2015年底的彭博數據,全球前20家資產管理公司有11家擁有銀行系背景,其中很多銀行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自身的資產規模,因此我希望銀行理財能夠藉助轉型之力在中國乃至全球資管機構中佔有一席之地。資產管理行業鏈條很長,涉及投資、託管、清算、資金等服務,相信每個機構都能在鏈條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大銀行可以做全能資管,小銀行可以深耕本地區的投融結合,在某個資產類別方面選擇最佳定位,找到自己的應有之地。

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走過了一條根植於實體經濟的創新之路,我們肩負著投資者的託付和信任,以努力和創新來回報廣大投資者、為實體經濟積極貢獻力量。希望在新輪迴的起點,在大資管時代到來之際,讓銀行理財業務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7、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楊治宇:

四點發力,迎接新的環境和挑戰

銀行理財2015年末已達到23.5萬億元的規模,年化增長40%以上,並且未來仍將處於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同時我們也看到銀行理財面臨著新的情況和問題,隨著2013年以來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降速運行,整個市場固定收益率逐漸下行,比如去年我們就感受到了「資產荒」。此外,在去槓桿、去產能背景下,部分固定收益類資產逐漸出現信用風險。所以現在做資產管理面臨跟以前不同的環境,如何面對新的環境和挑戰?我想談四點。

第一是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提高投資組合的多元化。資產管理機構的使命是為客戶尋找資產、配置資產、管理資產組合,在此過程中機構需要明確自身應承擔哪些風險,承擔多大的風險?哪些風險需要對沖,哪些風險需要主動管理,哪些風險需要被動管理?由此,需要考慮各類資產的配比。以往我們做銀行資產的配置,基本上是以單一資產和單一策略為主,因為過去的利率市場化和直接融資並未改變銀行一直以來的利差紅利,但現階段利差已經逐漸收窄,未來甚至可能面臨利率倒掛,整體利率下行導致系統性機會難以把握,但各類資產仍存在很多投資機會。對於銀行理財來說,首先要從自上而下的分析中開展大類資產配置,其次要主動創造資產,這是銀行較之其他金融機構的優勢,一定不能放棄。

第二是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這是銀行資產管理回歸本原的基礎工作,這個工作要做好、做細。這個話題老生常談,我覺得問題在於怎麼轉,有幾個關鍵點要注意:一是市場不乏凈值型產品,銀行理財在向凈值型產品轉型過程中,在產品的設計和管理中要盡量把本金損失控制在有限範圍內,因為客戶從預期收益率型向凈值型轉移時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二是在絕對回報的目標下產品如何設置,要配多少資產,配什麼樣的資產,每個資產比重多少,每類資產的風險波動多大,回撤控制在什麼水平。這些需要有非常精確的計算,才能把客戶的損失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三是為客戶提供清晰的產品信息,把產品的投資範圍、配比、預期合理損失等向客戶講清楚。四是需要將產品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相匹配的客戶。

第三是銀行作為大的資產管理機構,需要考慮全球化布局業務。目前我們的海外資產配置仍比較局限,雖然中資機構分布於全球各個地區,但並未實現在各市場、各類型範圍內進行資產配置,基本上還是圍繞中國資產打轉,未來這一領域還有很大空間。

第四是加強IT領域的建設。產品轉型過程中需要努力提升後台支持能力,凈值化轉型中一旦實現了投資組合和風險的多元化,整體管理工作將會成倍增加。比如在美國一家擁有3萬名員工的投資銀行中,1/3是IT人員,說明在資管業務發展過程中機構的IT系統支持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後台運營水平等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8、交通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裁塗宏:

認清形勢,著力國際化轉型和發展

我主要談兩個看法,一個是對未來大形勢的判斷,一個是國際化發展方向。

關於未來大趨勢的判斷,我們這場論壇的主題是「新常態下銀行業理財業務創新與發展」,我想「新常態」是指市場過去的間接融資要向直接融資轉變,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和十八大都明確提出要大幅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因此認清這個形勢極為重要。

我曾在交通銀行紐約分行做了七年行長,美國全社會金融總額約為50多萬億美元,其中銀行管理的資產規模佔1/4左右,各種不同的金融機構、各類金融形態共同參與整個社會資產的資源配置。所以我覺得中國要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很可能會借鑒美國的經驗,那麼銀行傳統地用存款放貸的信貸業務規模將會越來越低。前幾天我看了一些私人銀行的分析報告,其中提到2016年私人銀行的資產配置計劃中存款規模將大幅下降,大部分都轉到理財業務上,再聯繫到現在我國銀行理財23.5萬億元的總規模,充分說明銀行理財業務符合市場需求,滿足了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供求雙方的要求,所以未來銀行理財肯定會進一步做大做強,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關於國際化發展,我認為仍需要借鑒國際經驗,遵循國際國內的經濟發展要求,對我國的銀行理財業務進行逐步的專業化改造,使其成為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就我在美國的觀察來說,美國的財富管理已經發展為律師協助下的家族財富管理,比如家族財富是投資境內還是境外,受益人是誰,如何合理避稅,如何造福社會等,我想這也許是整個資產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希望我國的銀行理財也能夠發展為類似美國模式的、專業化程度極高的資產管理或財富管理。美國的資產管理機構十分注重專業化能力,我在華爾街時與一家專做貴金屬投資的對沖基金公司有過接觸,他們的專業性極強,員工每天都會瀏覽全球範圍內貴金屬上市公司的各類報告,甚至是俄語資料、南非公司情況,所以他們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極為專業和細化的服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想我國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產管理行業應該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藉此機會在市場上大有作為。

9、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李岷:

長路尚漫漫,任重而道遠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國的銀行理財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銀行理財業務的誕生伴隨利率市場化,原來銀行主要做負債業務,儲戶把錢存進銀行後並不關心存款投向,因此銀行對這部分負債的使用方式有很大自主權。但10多年前誕生的銀行理財業務本質上是委託代理業務,既不同於原來的資產負債業務,又未達到標準化的資產管理業務,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項業務。那麼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逐步地將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向標準化的資產管理業務過渡,這是一個趨勢。同時,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私人銀行報告、各家銀行的財富管理報告,在它們的管理資產規模(AUM)中第一大類是存款,第二大類是銀行理財,第三大類是所有代理的基金、保險、國債和黃金等投資產品。我相信未來銀行理財(包括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在其中的份額將會越來越大,這是今後的發展趨勢和我們要走的路。

其次是如何面對並解決當前銀行理財的一些問題。我覺得第一個層面是改善治理結構,除了之前提到的事業部或子公司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如何設置資產管理業務中專戶組合管理的模式。一是投資經理和產品的配置必須適應凈值型產品發展的趨勢,二是推動產品經理向投資經理轉化,這涉及到更加密集和科學的人力資源投入。第二個層面是優化管理策略,明確「術業有專攻」,既發揮自身優勢夯實基礎,又積極吸收借鑒外部先進經驗,這是管理策略的核心。具體講就是通過我們的資源、技術和團隊提高管理核心資產和核心業務的水平,非核心業務引入優秀管理人來幫我們做,因為銀行理財除了投資交易選擇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選擇管理人的能力。通過治理結構的建設和內部的管理機制的提升,最終使我國的銀行理財達到國際化一流資產管理機構的水平。

再次我想談談銀行理財的客戶關係管理。銀行理財是一種委託代理業務,首先要和客戶進行充分溝通,根據溝通結果設定各類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比如非標資產不超過30%,權益資產不超過20%等,這樣就產生一個稱之為「風險偏好預算」的概念,這將決定投資經理的操作策略。此外在產品銷售時還應堅持適應性原則,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度來營銷理財產品,這是建立良好客戶關係的關鍵。

最後一點就是銀行理財投資市場未來的融合。目前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市場有兩個,公開投資市場和非公開投資市場,我把非公開投資市場叫做場外市場,包括非標資產、併購基金、產業基金、結構化產品等,今後兩個市場應該會出現融合趨勢。因為銀行理財本質就是商業銀行作為客戶的代理人,在全市場中挑選具有投資價值標的資產的過程,所以我認為接下來銀行理財的投資場所會逐漸融合,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兩個市場的會計核算方法、信息披露方法等設定可比標準,這是未來需要認真探討的課題。

2016年銀行業理財投資債券市場分析

10、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童文濤:

淺談2016年債券市場發展趨勢和債市投資策略

回顧2015年,國際國內宏觀形勢發生深刻變化,銀行理財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仍在不斷創新並繼續發展。

債券在銀行理財資產配置中佔了非常大的比重,當前23.5萬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中債券佔比約為30%。隨著2016年債券審批條件的放寬和企業融資意識的增強,債券市場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我估計2016年銀行理財投資債券的新增規模約為3萬億元,債券市場是一個充滿機會和挑戰的大市場。

低收益率是現階段我國債券市場的一個重大挑戰。據我們了解,理財資產中約80%以上投向高等級信用債,而目前5年期國債、國開債、AA+級信用債的收益率均低於4%,但2016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在4%左右。可以說債券投資的邊際收益可能會遞減,新的市場進入者一定會遭遇收益率倒掛。

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是債券市場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有超過37隻債券違約,2016年至今又有17隻債券出現違約。銀行作為代客理財機構,要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為客戶創造高收益,因此遭遇違約的後果十分嚴重。2016年債市「踩雷」的概率加大,一旦「踩雷」,損失甚至可能超過各家銀行不良率的平均數。所以要注意平衡收益和風險的關係。

我來分享一下建設銀行研究團隊對2016年債市的看法和投資策略。

對於2016年債券市場走勢,我們認為:一是基本面繼續有利於債券市場。二是振蕩行情難以避免,操作難度加大,節奏難以把握。三是信用債市場可能會出現分化,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程度加強,投資面臨兩難選擇,這就需要比拼各機構的投資水平,所謂「藝高人膽大」。四是信用風險的暴露會繼續增加,避免「踩雷」應是債券投資的首要關注點,呼籲各機構在2016年的債券投資中務必小心,且投且珍重。

針對這些特點,我認為配置債券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首先,在整個經濟階段性企穩的情況下,債券整體的配置節奏須偏審慎。短期要降槓桿、縮久期,長期配置要根據整個市場信號,控制好利率債的配置比例,擇機進行區間性波段操作,增加高等級、相對安全的信用債配置。

其次,要在全面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精心研究個券。並不是說產能過剩的行業就一定不能投,龍頭企業和排頭兵企業仍有好的投資機會。2016年一季度,建行承銷了很多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券,年化收益率超過5%,並且不存在被去產能的風險,這其實是很好的投資機會,需要全面具體地分析,避免一概而論。

最後,在債券自主投資管理之外應引進外部機構進行合作。銀行理財迅速發展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資產管理行業是高智商行業,銀行在隊伍培養、人才儲備,投研隊伍配置等方面還比較薄弱,所以要與外部機構合作來做大做強。

總之,雖然2016年的債券市場充滿變數,但是我相信銀行理財業務一定能把債券投資做好。

11、中國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固定收益投資處處長孫建坤:

2016債市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當前市場環境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銀行理財作為專業的投資管理人,需要抓住其中確定性的投資機會。風險的確定性越來越高,未來投資機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首先簡單梳理一下債券市場的基本情況。

如果分析2016年以來大類資產的表現,可以發現債券的收益風險比依然是最好的,因為其波動性最小。同為債券大類,利率債和信用債的表現存在明顯不

同:利率債方面,10年期利率債和國開債的資本利得為-0.3%,在不同期限中表現最差;信用債方面,10年期比5年期的品種表現要好。我認為這是由於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更願意追求確定性的票息收入。

信用利差方面,假設信用利差服從正態分布,那麼現行的利差水平繼續收窄的概率極低,AAA、AA+、AA利差繼續縮小的概率分別為4%,0.9

1%,0.5%。期限利差方面呈現差異化,10年期與1年期的利差較大,與5年期以上的利差較小。

槓桿率方面,在用待購回債券餘額除以債券託管量計算槓桿率時要扣除兩部分:私募債券和大行的自營賬戶,扣除之後的槓桿率不低。同時公司債和同期限中票的利差已壓縮得很窄,充分說明加槓桿意願較強。

行業信用利差分化方面,以周期性的房地產和鋼鐵行業為例,鋼鐵行業信用利差維持很高的水平,說明市場較理性。但房地產行業信用利差被壓至很低水平。

其次我談談個人對近期市場關注點的理解和看法。

一是基本面出現變化,包括通脹變化和債券市場變化。通脹方面,出現工業品反彈持續性不強、PPI出現企穩跡象、非食品CPI較為穩定、房價對CPI的影響並不直接、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真實失業率在提高等跡象,同時又受貨幣超發、貨幣供應量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的缺口達到近期最大、菜價與豬肉價格持續上漲、通脹預期自我實現與強化、匯率變化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債券市場出現三個趨勢:人民幣信貸占社會融資的比例大幅提升,表外非標融資恢復,借道政策性銀行的准財政性信貸佔比也在持續提高。

二是政策層面的變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我認為當前短端利率水平偏高、長端利率水平壓低,是因穩定匯率與降低融資成本的矛盾而產生的。財政政策方面,預算赤字率與廣義口徑真實赤字率的提高是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赤字貨幣化必然帶來通脹壓力。

三是機構行為方面的判斷,包括真實槓桿水平判斷和理財配置壓力判斷。現階段宏觀槓桿和個人槓桿的真實水平均比較高,一旦發生變化就可能出現一些個體去槓桿的情況,會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如何理解理財資產的配置壓力?配置壓力導致信用債利率被壓至低位,理財產品的剛性成本與債券收益率的缺口達到最大。鑒於銀行理財還有存量資產支持及一些交易性的收入貢獻,所以既不能簡單認為利率已倒掛,又須明確已反映的資產配置壓力。

再次我想從五個方面談談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

第一,違約風險的可能傳染路徑。截至目前,債券市場的違約率顯著低於表內信貸資產的不良率,但同業理財交叉認購形成實質上的資產證券化,陸續出現的央企、國企打破剛兌可能會增強信貸不良率與債券違約率的相關性。

第二,通脹的可能演化路徑。食品的供需關係持續失衡,財政赤字的貨幣化或

將導致通脹預期的自我實現,對此要持續關注。

第三,要著重關注匯率的相對變化。未來資產回報率的走勢取決於改革和轉型的實際推進效果,但資產回報率降低可能會導致匯率貶值壓力持續存在,要關注資產回報率的相對變化情況。

第四,經濟短期內的反彈力度。20萬億元工程包的推進及產業鏈的衍生作用對經濟短周期反彈有較大作用,第三產業的貢獻也強於預期。

第五,債務的長周期利率下行走勢。我個人認為在短周期內債務槓桿肯定上行,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近兩年利率一路向下的走勢,同時這種走勢還受到預期影響,大多數人對長周期利率下行的預期導致了預期的自我實現。但真正的長期趨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最後,針對上述不確定性,我認為資產組織管理要遵循四點原則。一是2016年本金安全的重要性顯著高於預期收益實現的重要性;二是牢記所有資產價格在偏離均值很多的時候,都有一個回歸趨勢;三是資產負債端要同時平衡好;四是尋求多元化資產配置。

12、廣發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陳芳:

把握變數,敬畏市場,行穩致遠

銀行的大類資產配置需要對宏觀經濟和政策進行整體把握,所以我們的投研架構也是按照先宏觀把握、後細分市場、再產品品種來設計。

2016年的債券市場將是收益率大幅下行的博弈市場,相比2015年缺乏趨勢性機會,更多的會是區間博弈。我想2016年債券投資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把握變數,敬畏市場,行穩致遠。

具體而言,在投資上我們更加傾向於信用債套息策略。債券收益率的絕對值已降到很低水平,區間波動縮窄,票息和資本利得的獲益空間顯著收斂,但在短端利率穩定低位的情況下,信用債套息策略仍是相對好的選擇。

券種上建議選擇高等級、短久期的債券。在配置基礎上增加一定的交易端單元,利用利率波動、高等級信用波動以及一些事件波動博取小區間的資本利得。同時投資國債期貨品種以應對利率上行,並作為有效的對沖工具。

在行業配置上分為幾種情況。首先對於強周期的行業總體上應欠配,一些短周期復甦或涉及系統整合的行業,少量建倉;其次對於房地產行業優選中等資質且有一定利差保護的品種;城投債保持一定的配置。總之對於一些利差拉大、產能過剩的產業,要加強信用風險甄別,避免尾部風險。

投資操作上要善於廣撒網、多布局。單一的資產品種無法帶來長期高收益,因此視野可以適當放寬。

說到「把握變數」,債市也有類似股市的變數。比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2015年曾出現過2.75%左右的史上第三低點,最近反彈到2.9%,把握這些變數做出前瞻和預判會非常有利於做好整個投資布局。

說到「敬畏市場」,我認為2016年債券市場面臨的宏觀風險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風險來自於宏觀流動性收緊趨勢。當前貨幣政策比較中性,經濟下滑、人民幣貶值壓力等要求採用中性貨幣政策以減少資金外流,並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修正當前的悲觀預期,因此我對於宏觀流動性的預期比較偏于謹慎。

第二個風險來自於債券供求關係。今年財政赤字預算達到3%,地方政府債供給肯定是高增的,而包括銀行自營和銀行理財在內的機構債券配置需求仍比較大,但供需二者可能存在時點上的不匹配。

第三個風險來自於信用風險的不斷凸顯。債券違約已經從民企蔓延至地方國企,隨著去產能以及清理殭屍企業的政策推動,加上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和政府托底意願下降,未來應更加關注企業現金流以及債務負擔等基本面因素。此外監管方面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總結起來,2016年的債市投資總體上要控制組合的久期,保持合理的槓桿。利率債的長端以防守為主,不斷交易;信用債要優選α收益,大幅地追逐β收益不是好的選擇。

13、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戴娟:

從中小銀行角度淺談信用債市場投資策略

當前銀行理財資金中債券資產配置佔30%,其中信用債配置佔25%左右,在信用債中AA+以上的債券佔80%以上。利率債配置主要是出於流動性管理的需要,佔比較小。

其中,大銀行負債端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其利率債配置比重相對更大,而中小金融機構的利率債配置相對少一些。

2016年信用債整體走勢非常糾結。一方面信用債作為理財最主要投資對象,不管收益率如何,均存在一定的剛性需求。但另一方面債券市場出現產品逐步分化的情況,期限利差也快速達到歷史低位。此外還有一個糟糕的情況,就是信用債違約正逐步常態化、擴大化,從私募到公募,從民企到國企,從地方央企到地方國企,從低評級到高評級,存在一定的蔓延趨勢。綜上我認為今年的信用債市場形勢不太樂觀。

針對信用債市場的上述形勢,銀行理財該如何去進行相應的配置呢?首先,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信用債仍應作為理財投資最重要的部分,債券資產具有固定收益、流動性、可轉化等優勢,因此應該是重要的打底資產。其次要明確2016年的操作重點,即以流動性管理為主要目的來配置債券,同時又不完全從流動性角度來配置。另外,當前利率債的收益率根本無法覆蓋理財成本,信用債絕對收益處於歷史低位,所以不可拉長久期。再次應時刻防控風險,我認為必須注重行業篩選,關注經濟改革過程當中各行業的變化,這一點特別重要。從已發生的違約事件中可看出,過剩產能和過剩行業的風險會以極高概率從上游蔓延到下游,因此有必要規避一些行業,關注一些城投平台類債券轉型中的機會和風險。此外還要加強對個券的風險防控,降低對風險的容忍度,這一點較以往更加重要。信用事件頻發,銀行理財還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自我優化、自我消化體系,因此需要防範於未然,一定要死守信用底線。最後,我想特彆強調一點,以往債券投資大部分都是持有到期,但在今年這樣低利率的環境下,債券發行期限相對來講比較長,如果運用過往交易策略,就需要通過適當的操作來規避風險。可以做對沖,但這個比較有限,也可以轉向「持有+交易性策略均衡」的方向。2016年的債券投資更多地需要進行階段性的操作,要關注市場變化,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獲取階段性收益。

總之,2016年的債券資產配置要做短久期、關注信用等級、階段性持有和加大波段交易,這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比較審慎的操作。簡單地依靠長期限、加槓桿,在封閉環境中套利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如果原本的期限錯配就比較多,那麼在絕對收益低的情況下再去加槓桿就會導致很大的風險。因此我個人認為,今年的債券投資需要較以往有更多的考慮,把握好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14、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田彥:

債券投資要結合理財業務發展方向、產品轉型和監管政策的需要

首先我想從一個比較特殊的視角引出銀行理財業務的資產配置方向。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從誕生到今天,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到了23.5萬億元的體量,最近5年的複合增加率更是高達40%,那麼接下來的5年里究竟還能用多快的速度增長,或者說應該以什麼樣的速度增長,這個問題需要現在規劃。如同政府工作報告中會確定下一年的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我們作為銀行理財從業人員或者行業管理者,首先應該明確如何發展,然後再來探討如何進行債券資產配置,我想這可能會更有意義。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概在4%,掛鉤股票產品會高一點。但理財資金投

資是個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為要保持規模的較快增長,理財的收益率就不能太低。相比國有大型銀行來說,股份制銀行的客戶資源較少,渠道也較弱,因此債券投資壓力非常大,實際收益率已經出現倒掛。

債券投資要結合未來理財業務發展、理財產品轉型以及監管政策需要來綜合考慮,單純追求風險規避不可行,理財投資要繼承期望,勇擔重任。投資能力主要取決於是否有能力把握風險,取決於有沒有渠道來控制風險。對於信用風險要敬畏,要慎重,個人認為銀行理財的信用風險把控能力需要優於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等資管機構。

就槓桿率來說,我認為一定要謹慎對待加槓桿,但這不等於停止槓桿。2016年銀行理財的規模增長會比較困難,在經濟下行並且相當一段時期內都在築底的形勢下,講什麼風險都不為過。但我本人對經濟還是持一定的樂觀態度,因為政府執行力很強,隨著去產能去槓桿、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宏觀經濟應該還是能夠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所以我的觀點是既要慎重保安全,也要用一定的槓桿追求收益,要把握好投資節奏。


推薦閱讀:

降息和降准到底是什麼?
資管新規與「同股不同權」落地 港股大時代要來了?
齊魯資管葉展:我在澤熙學到的七堂課(連載一、二)
周以升:「掂掂腳」去觸摸近在眼前的十萬億不動產資管大市場!| 資管大會幹貨筆記
關於人資管理方面

TAG:銀行 | 理財 | 趨勢 | 大佬 | 資管 |